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四书五经合集 >

第17章

四书五经合集-第17章

小说: 四书五经合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唯物的抽象讨 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 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 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 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
  

  选择职业,不可不慎
  【原文】
  孟子曰:“矢人①岂不仁于函人②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 恐伤人。巫匠亦然③。故术④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 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 仁⑤,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 役,由(6)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 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 已矣。”
  【注释】   
  ①矢人:造箭的人。②函人,造销甲的人。③巫:巫医,鹅 生。匠:匠人,这里特指做棺材的木匠。④术:这里指选择谋生之术,也 就是选择职业。⑤御:阻挡。(6)由:同“犹”,好像。
  【译文】
  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不如造销甲的人仁慈吗?造箭的人唯 恐自己造的箭不能够伤害人,造销甲的人却唯恐箭伤害了人。医 生和棺材匠之间也是这样。所以,一个人选择谋生职业不可以不 谨慎。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而不迷 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呢?’仁,是上天尊贵的爵 位,人间最安逸的住宅。没有人阻挡却不选择仁,是不明智。不 仁不智,无礼无义的人,只配被别人驱使。被别人驱使而引以为 耻,就像做了造弓的人却又以造弓为耻,做了造箭的人却又以造 箭为耻一样。如果真正引以为耻,那就不如好好行仁。有仁德的 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 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
  【读解】
  孟子的本意还是为“仁”而鼓与呼。但在我们读来,他所提 出的“术不可不慎”的问题却更为有意思。
  造箭的人生怕自己所造的箭不能够伤害人,而造铠甲的人却 生怕自己所造的党甲保护不了人。医生生怕自己的医术不高明救 不了人,而棺材店的老板却生怕没有人死,棺材卖不出去。这并 不是因为造箭的人和棺材店的老板就一定没有造党甲的人和医生 仁慈,而是职业使他们各自产生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或者说是职 业心理。
  所以,孟子得出结论说:“术不可不慎。”选择职业一定要谨 慎。
  问题是如果大家都把孟子的话听进去了,谁还愿意去做那造 军火的人,去开那棺材店或殡仪馆呢?
  从另一方面来说,既有社会分工,就有职业选择。
  虽然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有“干一行,爱 一行,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的教育和宣传。但是,有教育和宣传 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了确实有差异存在,说无高低贵贱之分,正 说明有高低贵贱,只不过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个人有不同衡量标 准罢了。比如说,孟子所提出来的造弓箭的人和卖棺材的人的问 题,你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造弓箭的人是为了让你拿去射杀如 桀纣那样的不仁之人,卖棺材的人是为了让你死后尸首有安放之 处,不也就都“仁”了吗?所以,造军火或开棺材店和殡仪馆不 都是可以选择的职业了吗?
  那么,有没有的确不可以选择的职业呢?
  当然也是有的,比如说走私贩毒,卖淫开妓院,行窃聚赌,杀 人越货,那可真是“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妹妹”的啊!
  归根到底,还是有必要记住孟老夫子的那句话:“故术不可不 慎也。”
  

  从闻过则喜到与人为善
  【原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 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 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③者也 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   
  ①有:同“又”。②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③与人为善: 与:偕同。
  【译文】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 有教益的活,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 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 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 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 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读解】
  今天我们说,与人为善,是指善意帮助别人。这与孟子所说的 意思既密切相关又略为有所不同了。
  孟子的意思很简单,与人为善就是与别人一起行善,而这种 与人一起行善的基础是吸取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所以, 他是从子路说起。因为子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闻过则喜,听到 别人给自己指出过错就高兴。除了子路而外,夏禹也是这方面的 模范,他只要一听到别人对他说有教益的话,不仅高兴,而且还 要就地下拜,行上一个大礼。当然,比起子路和夏禹来,大舜的 “与人为善”就更高一筹了,不仅高兴,不仅下拜,而且还要切实 吸取并付诸行动,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了。
  从闻过则善闻善言则拜,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的不同,但 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而改正自己的缺 点。
  在《论语·学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把别人能够给自己指出过错看作一大幸事。
  可见,孔、孟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这个 问题上也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要真正按孔、孟的要求做是非常难的。 这里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一点,还是有没有宽广的胸 襟和肚量的问题。 没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来处理人与我之间的关系,莫说与人 为善,就是闻过则喜也是绝对做不到的。做得到的,只有闻过则 想,文过饰非而已。
  

  公孙丑下
  公孙丑下 本篇除第一章单纯介绍孟子言论外,其余各章兼记孟子的事迹、 行为和言论,以立身处世的态度为主,其中有不少名言。全篇原 文共14章,本书选7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 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 矣。”
  【注释】   
  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 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 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 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 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确 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5)委:弃。(6)域民:限制人民。域, 界限.(8)畔:同“叛”。(9)有:或,要么。
  【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 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 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 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 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 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 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 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 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 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 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 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 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读解】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三 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如我们在注释中所引, 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但 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 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 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 军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实际 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 国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闭关锁国是没有出 路的。要改革,要开放,要提高自己的国力,让老百姓安居炙业。 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 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各国人士 都来申请留学,申请经商,甚至携带妻子儿女前来申请移民定居 哪里还用得着“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样成了名言,以至于我们为 现在还常常用它来评价国际关系,谴责霸权主义者。   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是名言,而且, 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的狂热 之中。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的延展 性的。
  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谁说“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财 呢?
  

  贤才可拜不可召
  【原文】
  孟子将朝王①,王使人来曰:“寡人如②就见者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