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01-1880集 >

第250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01-1880集-第250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01-188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说信是住的方便,第二是讲会,先讲第二会。第二讲「品来」,讲这一品,「前品说信究竟,此品趣后说住,故次来也」。前品是贤首品,我们刚刚学完的贤首品,贤首品那个信讲到究竟圆满。所以古大德也有这么一说,信满成佛,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信圆满了,信圆满就是初住菩萨,他怎么不成佛?所以说信究竟。这一品呢?这一品是趣后说住。住有学位了,像现在读书,你拿到学位了,前面信位没拿到学位,现在拿到学位。
  下面第二段「释名」,这是四门里面的第二门,前面是来意,第一个是来意,第二个是释名,解释品名、会名。清凉大师说「释名者,亦先辨会名」,先说,这是第三会。第三会「约处」,就处所来讲「名忉利天会」,佛在忉利天讲的。在处所上来说,就是地点,这会在哪里开的?在忉利天宫开的,叫忉利天会。就人来说,人就是这一会的主席,这一会的主席是谁?法慧菩萨,所以我们也可以称「法慧菩萨会」。这个会的内容是什么?这次大会的主题讨论些什么?「约法,名十住会」,这都是「依主释」。我们这样一讲,诸位就很清楚,会在哪里开,什么人做主席,讨论些什么,这你就很清楚,这是第三会。
  第二是「品名」,品名就是升须弥山顶,品名。「须弥,正云苏迷卢」,这是梵文音译的,这是什么意思?「此云妙高」,这是一个高山,加上一个妙,妙里面所含的意思就太深太广了。「如来以自在力,不起觉树,应机现彼,故云升也」。这句里面确实有最高的哲学、有最高的科学,这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这叫自在力。自在力得大自在,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你学不到,也不需要学的。怎样才能得到?佛说了,这在后面「出现品」里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自在力是德,得大自在,自性里本来具足。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讲五句话,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跟《华严经》上讲的一样,佛法是平等法,一切众生统统都有,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现在搞成这个样子,搞得这么可怜、这么凄惨,什么原因?因为你有了妄想分别执著,你能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就是佛。《大方广佛华严经》上字字句句都是说的你自己,不是别人,与别人无关,全说自己,所以你看到毗卢遮那佛,那就是自己。
  不起觉树,觉树是菩提树,也就是说十信是佛在菩提树下说的,没离开。天宫,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你说这是不是哲学?是不是科学?我们人间看到释迦牟尼佛跟我们大众在讲经说法,天人有感,佛在那边应。佛在那边应,这边没离开那边就应了,我们讲分身、化身。我们凡夫一定都是这么说法,化身、分身。实在讲,在四圣位置里面是可以说分身、化身,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但是在一真法界里头,分身、化身讲不通。就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境界一样,千处祈求千处应,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就现身,感应道交。感应的快速,佛在经上把它比喻为海潮,海的潮水是很有信用,什么时候涨潮,到那个时间它一定就涨,什么时候退潮,一定的时候它就退。佛用涨潮、退潮来比喻应机,就是说众生感的时候,佛就应的那个时候,决定是相等的,没有丝毫差误。
  我们今天求佛,好像佛菩萨都没有感应。其实有,你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你烦恼太重,你妄念太多,不是没有感应。如果你能够把妄想、杂念放下一些,让你的心清净,那你就很明显的感到。由此可知,修行修什么?修清净心、修真诚心。法身菩萨,这里讲到入住,入住就是发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打的是满分,圆满了,叫发菩提心。这个心一发,就是初住菩萨。由此可知,十信位的菩萨有没有发菩提心?有,他只能打九十九分,还差一分。贤首菩萨九十九分,法慧菩萨一百分,往上都是一百分,都是圆满的。我们今天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有几分?有个一分、二分就不错了。要不断的向上提升,年年向上提升,月月向上提升,你行佛道,你行菩萨道。
  千万记住,贪瞋痴慢不能增长。为什么?贪瞋痴慢是三恶道的心;贪心是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傲慢是罗刹、修罗。你自己多反省就觉察到,我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贪的念头多,还是痴的念头多,还是瞋的念头多,还是慢的念头多,这要反省。如果有,要改,痛改前非;否则的话,人命无常,佛经上讲的「人命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就是隔世。有没有想到一口气不来我到哪里去?这是大问题,其他的都是微不足道,都是小事,这才是大事。你这一口气不来,你到哪里?西方极乐是你向往之处,你未必能去得了,什么原因?业障太重。我这么多年来常常勉励同学,你要想入佛门,我教人放下十六个字,这讲了多少年,几十年,放下自私自利,这是大障碍,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只要有一个,你就入不了佛门。换句话说,这十六个字都有的话,只要有一个,极乐世界你去不了。所以自己想想,有没有资格到极乐世界,不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吗?经听多了,真听进去了,你自然就觉悟,就晓得怎么修法,不再迷惑颠倒,不再自己欺骗自己。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别人欺骗我们无所谓,没有关系,自己欺骗自己这个麻烦可就大!别人欺骗我们,我们欢喜接受,消业障;自己欺骗自己,那是造罪业,那不是消业障;还欺骗别人,那业障更重,叫自欺欺人,业障更重。
  尤其中年以上,中年在中国标准的说法是四十岁,中年,中国人看人是看到八十岁。从前李老师常常跟我们讲,二十岁是人生的春天,二十到四十,人生的夏天,四十到六十,人生的秋天,六十到八十,人生的冬天,用春夏秋冬来说。所以中年是四十,四十以上要常常替自己来生著想。四十之前想现前的多,来生少,四十之后要想来生多,现前可以过得去就算了,这才叫有智慧的人,这才叫真正聪明人。所以我们看佛陀,在经上看到佛陀,你看哪个地方有感,他那里就有应。天上有感,天在我们上面,所以说往上升。
  下面说「表位渐增」,地位渐渐往上涨,「不处人间」,升到天上了。「显位清净」,天清净,你的心地清净就跟天相应,而不是说我信了天神,将来我就会生天,不是的。天是清净的,你的心达到一定清净的水平,自然就生天,你具备了它的条件。这也是孔子在《易经.系辞》里所说的,他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真的,譬如森林,你到野外看原始森林,一片森林,只有一种树木,它不杂,这是类聚。人以群分,一个团体一个团体,喜欢学佛的,就是佛教团体,大家都到这里来;喜欢跳舞的,他一定在跳舞厅,他不会到佛堂来,人以群分。欢喜清净的,天上,他自然就去了,我们世间人讲俱乐部,他自然就入了那个俱乐部。
  下面提了个问题,「若天表净,何独妙高」,为什么说妙高?下面就讲「妙」字的意思。「妙有十义,如於法故」。妙里头有清净,这里头给我们说了十个意思。第一个是「体妙」,这是讲须弥山,须弥山的体妙,「谓四宝所成」,这个四宝是金、银、翡翠、水晶。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大家好懂,那就是说这座须弥山,这是很大的一座山,它是众宝所成,说四宝,这四样东西最多,不是说除这个四宝之外就没有其他的,这四样东西最多。像地球上这些高山一样,这里有很多矿,我们讲矿产,须弥山也是如此,这四种矿物非常丰富,其他的是杂宝庄严,它不是泥沙。那我们要问为什么?你就想到是果报,果必有因。住在须弥山的都是天人,须弥山半当中是四王天,须弥山的天顶上是忉利天,我们讲清净心,一层比一层殊胜。四王天人的心比我们世间清净,虽然他也是欲界,他比我们高,比我们清净,忉利天就更清净。由此可知,环境真的也是从人心所感应的,真是七宝具足,无量之宝没有一样不具足,这是体妙。
  「二者相妙,谓八方四级」。八方是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方,四级是四个阶级,一层比一层高,这里面诸天很多,天人很多,总的来说都是归忉利天主管辖,忉利天主下面这一级像四方诸侯一样。像中国中央政府是忉利天,省的这些领导那就是四王天,那是属於诸侯。这里面天王很多,天王有大有小,四天王这是大的,小天王还很多。「三者色妙」,色与四宝相应,「谓四正色」,北方金色的,东方银色的,南方琉璃(琉璃就是翡翠),西方一般讲水晶。这是清凉大师《疏》里,跟李长者《合论》里面讲法有点不同,下面我们会看到。《合论》里面讲,东方是金色,西方是银色,南方是琉璃(就是翡翠),北方是玛瑙,说法不一样。我们也不必去计较这些,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而且我们要著重它的表法,自己才真正学到东西,不必执著这些名字相。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就教给我们,听经学教要记住三个原则,第一个「离言说相」,文字是语言的符号,不要执著言说,也就是不要执著文字,这是正确的,不要在这里面起分别执著;不执著「名字相」,名词术语,像此地讲的四宝都是名词术语,懂得它的意思就好;第三个要不执著「心缘相」,就是你怎么样去想,不可以去想它,一想就落在意识里去,智慧不开。所以听,听懂就懂,听不懂不想它,为什么?还会听到第二遍,还会听到第三遍,这是佛说法的慈悲。这跟我们中国教学有点不一样,中国教学老师不愿意讲第二遍,你听不懂不再给你说。佛很慈悲,一遍听不懂,两遍,两遍听不懂,三遍,十遍听不懂,二十遍。佛是很有耐心,不厌其烦的来教你,慈悲到极处,只要你肯学。佛这个说法也都是教导我们,我们要学佛的慈悲心、要学佛陀的耐心。
  下面讲「一切草木鸟兽等物,随所至处则同其色,自常不变」。这是给我们讲天上那些物质环境跟我们人间不同,人间这些东西有,但是它的颜色常常变,尤其现在变化更大。什么原因?境随心转,现在的众生心浮气躁,妄念、妄想太多,所以外面境界都是不定的,都产生变化。为什么天人他变化少?他心比我们定,他妄念比我们少。实在说这些事情我们能体会,不难懂,我们如果细心观察历史,中国人常讲三十年是一世,三十年前的人,就以香港来说,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香港人很可爱,还挺厚道的,这三十年起了很大的变化,不一样了。可是六十年之前的人更纯更厚。这是讲香港这个地区,那时候是英国人统治的。到中国内陆,愈是偏僻,人愈纯厚、愈老实,妄念少,他每天生活的圈子就是他那个小范围。农村里面的人甚至一生没有进过城市,到城市里面去,这开世面,开了眼界;确实像古人所说的老死不相往来,你就晓得他的生活多么简单。妄想少,所以他居住的环境变化不大。现在变化大,连香港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