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成功]白领极限生存 >

第11章

[成功]白领极限生存-第11章

小说: [成功]白领极限生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一件简单的事情,都会有这么多可怕的后果,更何况在公司里做的其它事呢? 
  初入职场的新人每每提起这些事情,就有不寒而栗的恐惧。我的一个小师妹竟然为此一次又一次地辞职,最后干脆躲在家里不出来工作完事。 
  如果以为躲得过这些是非,那就错了。不要说同事间了,就是和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之间,也会发生诸如此类的猜疑。       
… 
富贵的烦恼 
…         
  冬夜11点,上海一家24小时营业的超市里,正在闲逛的财经记者邂逅了不久前采访过的新贵――一位刚刚晋身亿万富翁行列的商界精英,后者正带着两位随从调查市场。财经记者买完东西之后回家睡觉去了,亿万富翁还要接着构思明天一早的会议纲要。 
  “他还没我活得舒服。最低限度,这个时候我可以毫无心事地逛逛超市,若是心情好回家还能看看电视剧。”财经记者豁然开朗。 
  海啸的几天后,一位富人朋友突然跑到马尔代夫去了。当然不是去度假,也不是去做慈善。他在那里的海边购置了一套别墅,不知道是否在海啸中“遇难”,每夜忧心忡忡,难以入睡。与其每天被这颗悬着的心恐吓,不如亲临险境,来个“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就算真的不幸了,至少可以把这颗心放下来。 
  就是这样,其实富人对失去财富的恐惧比穷人对渴望财富的无奈更折磨人。 
  穷的时候很烦恼,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到那双倾慕了许久的鞋子;富的时候更烦恼,面对满柜的鞋子,不知道究竟该选哪双更完美? 
  为期两天的商务旅行,一位年轻女董事竟带了两只大旅行箱,里面装了30双鞋子。因为她在挑鞋子时,挣扎了半天还是无法决定。最后她毅然做出这个壮举,把它们全带上,看看这道绝世难题在最后一秒钟的时候究竟是怎么解决的,船到桥头自然直嘛。 
  不过和穷人的烦恼比起来,还是富人的烦恼更让人向往,毕竟有选择比没选择要好吧。而且对大多数富人来说,这样的烦恼其实并不是烦恼,而是享受――享受自己的决断力、管理能力和影响力,而穷人的快乐――比如逛逛超市、和朋友吹吹牛皮,对他们来说,却是毫无价值的对时间的糟踏。 
  我和几位大学同学一起去三亚游玩。其中有一个项目是洗温泉。那是一处天然温泉,偌大的园林里有六七十处温度不同的温泉池。我们恣意泡了一个下午,除了一个人。这个人跑去看房子去了。他更富有一些,他觉得利用这段时间考察一下房产比泡一个下午的温泉更有价值。 
  结果是我们享受了一个下午温泉的快乐;他向一套15万元的二室一厅下了订单。很有可能在两年后,他在温泉上的牺牲将得到丰富的回报,比如在我们洗第二次温泉的时候,他又有了利润去买第二套房子。 
  然后我们开始烦恼为什么我们老没钱买房子,他开始烦恼为什么他老洗不成温泉。       
… 
成为流言主角之后 
…         
  职场中的流言与绯闻,一点也不比娱乐圈少。同行或同事聚在一起,谈起身边朋友的朋友的八卦的时候,比讲述娱乐小报的绯闻头条更来劲。到底是自己认识的人、熟悉的事,聊起来共识更多,互动性更强,交流的快感也更强烈。 
  细数周边朋友,突然发现每个人身上都背着或多或少的流言:32岁的大学同学正成为一场婚外恋的第三者;有位前同事被传与下属不和,据说他的离职不是辞职,而是被解雇的;头衔是总经理的一个同行,据说月入8000都不到,完全不是他嘴里宣称的2万元;那个看上去还不错的新入行的小伙子,听说性倾向是…… 
  有的人会因此而非常苦恼。听说真有人为此得了抑郁症,每天神经兮兮,看见有人在咬耳朵就疑神疑鬼,怎么看怎么像在说自己的坏话。时间长了,不跳楼才怪。这种人的错误在于,以为流言完完全全是对自己的伤害。 
  其实流言的娱乐功能比它的伤害功能强得多。大部分人在讨论流言时都会有诧异、厌恶、嫉妒、鄙视、诅咒、抱怨、惊恐等情绪产生。对于平淡的生活来说,这些大起大伏的情绪可以引发不少快感,这跟看恐怖片的道理是一样的。快感过后,一身惬意地重新工作。至于流言是真是假,又有谁去管呢? 
  分析流言散播者的心态,为的是得到更好的处理流言的方法。不闻不问,一笑置之。其实是对付流言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就算我钱少,我性倾向不主流,我和下属闹矛看,我其实是被解雇的,又能怎样呢?会被减薪吗?会失业吗?会致使减肥失败吗?更何况一般流言传过不久就烟消云散了,人们的注意力马上会转移到新的流言身上。如果跳出来解释,只会让自己再次荣获流言主角的待遇。 
  还真有人喜欢当流言主角,尤其是遇到跳槽之类的流言脚本。经常是一个人还没跳槽,外面关于他的下家的事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原东家一听慌了,急急忙忙给他升职加薪。一段时间后,跳槽的流言渐渐销声匿迹,流言主角成为最大的赢家。这时大家才醒过神来,原来流言正是流言主角制造的。 
  也有伤害性强的流言。最致命的莫过于一些对工作能力的误解、中伤或者诽谤。“他对这行根本一窍不通……”“据说他是克莱登大学毕业的……”此类容易让老板坐立不安的流言是一定要解释的,但也仅限于对发给你薪水的人解释。虽然真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浮出水面,但早一点擦亮老板的眼睛对自己绝对利大于弊。 
  成为流言主角绝对不是件值得苦恼的事,甚至应该说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情。这至少说明,大家在注意你,在谈论你,在观察你,这更说明,你具备被注意、被谈论、被观察的价值。与这些相比,更可悲的是那些从来没当过流言主角的人,他们的存在与否根本没人关心,也引不起别人倾听的兴趣。这才是更应该苦恼的事。       
… 
大人物是怎么产生的? 
…         
  两个同样的教育背景、差不多的工作能力的人,在公司里经常会混出个天壤之别来。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一个把自己当成很重要的大人物来对待,另一个则觉得自己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小龙套一个。自己先就瞧低了自己,如何还能指望别人的尊重呢? 
  某广告公司有个神人,年轻时曾在张艺谋的剧组里当过剧务――端茶倒水的一些活儿而已。这段“从影”经历到了他的嘴里幻化成与“张艺谋私交甚笃”。说的也没错,能在张导熬夜的时候,递上一碗绿豆汤什么的,说不定就有了个谈八卦的机会,也算是与老谋子“秉烛夜谈”了。从此神人为自己制造出“在娱乐圈很搞得定”的传说。事情就是那么怪,头顶上挂了这个光圈后,他在娱乐圈的确比别人搞得定些,俨然一副明星代理人的大人物派头。不知道是这个光圈增加了他的自信,还是他的自信让这个光圈更可信。 
  另一个给老谋子做场记的人就成了典型的反面教材。每当有人提起这段往事,他就讪讪地说:“嗨,打杂而已。”遮羞一样把这个话题捂住。这个同样有一段“从影历史”的人,如今早就告别了娱乐圈,成为一家国企里默默无闻的小龙套一个。 
  觉得自己很重要的人,哪怕是秘书也一样会成为大人物。一次我在客户那里开会,对方的总裁在讲话的时候突然被秘书打断:“对不起,刚才您有句话我没记下来,你可以再说一遍吗?”总裁不怒反喜,努力地又讲了一遍。因为秘书觉得自己的记录工作很重要,所以总裁才越发觉得自己的讲话更重要。后来我才知道,在这家公司,这位秘书的地位甚至比有些董事还要高。 
  言谈举止也可以成为大人物的判别标志。英国一家杂志谈论飞机升舱的技巧时提到:戴Gucci墨镜、手拎LV拉杆箱可以大大提高升舱的机率。在搞不清楚你的身份之前,机场办事员很可能先被你的行头唬住,乖乖地帮你升了舱。 
  有的时候,大人物的待遇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比如指定喝什么牌子的矿泉水、住什么星级的酒店等等。也有的时候,是接待大人物的人被大人物的派头吓傻了,主动要求提供优质待遇的。有个巴黎的设计师朋友要访问西北某小城,小城上自市长下自秘书长一字排开接见这位“大人物”。他们提供最高级的酒店给他住,每天的菜都是山珍海味,并给他配备了一位24小时贴身翻译,临走那天还送了他一些贵重礼品。巴黎的无名设计师有生以来第一次体会到当“大人物”的甜蜜。       
… 
敢不敢换行? 
…         
  碰到一个不称职的外科医生:耳朵上别着蓝牙、办公室的电脑桌面上铺满了各种各样的软件以及blog首页的快捷方式、一桌子的CD盒差点触到天花板。忍不住问他原来是学什么专业的。他像看外星人一样瞥了我一眼:“干我们这行的,没有人换行的。” 
  乱讲。余华若是还在当牙科医生,我们今天能看到《活着》吗?可见这个人一身的现代化硬件,脑子里的软件还是1980版的。 
  很多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但是却连“换个行当”的想法都不曾有过。大概就像旧时骨髓里刻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意念的妇人一样,他们觉得一旦和这一行发生过关系,就要永永远远和它捆绑在一起。 
  跟这些毫无想象力的人相比,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显得聪明得多。他现任一家保险公司客户服务部主任,每天和一堆人名打交道,除了办公室里看了近十年的几张熟脸之外,从不认识工作之外的人。工作无趣已经够苦恼的了,更苦恼的是薪水还不错。前者让他屡次萌生换行的决心,后者则使得这些好不容易萌生出来的决心一次又一次倾刻间碎裂。毕竟,这个积累了近十年的工作已经让他成为年薪十万以上的中层经理,换到一个新行当,和大学毕业的小屁孩一样拿两三千一个月的低薪,心理能否平衡呢?一边是理想,一边是现实。几年来,决心与反决心斗争的结果是他依然在原地踏步走,只是内心充满痛苦。恨只恨这个公司给的薪水太高了,若只发两三千一个月,说不定他早在另一个自己喜欢的行当里有所建树了。 
  当然,也有敢想敢做的人。辞掉高薪,自己去开破旧小店的,从500强跳出来,跟着私人老板闯荡东西的,好好的外资银行经理不做,回到家里码字过日子的……这个世界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差异。同样的选择,同样的得失,不同的人会交出不同的答案,得到不同的感觉。 
  我个人更加倾向于这些果敢的人。通共几十年,若还不能随性一把,守着那几个不开心的钱又有什么意思呢?我的好朋友说我过于幼稚,他说真理分为理想中的真理和现实中的真理两种,理想终归是要向现实妥协的。 
  我搞不懂他究竟想说什么,却依旧相信简单粗暴的逻辑:十万年薪和令人愉悦的工作,究竟哪个更重要一些?要么走,要么留。什么理想不理想,现实不现实的。       
… 
安慰剂 
…         
  心情不好可以去血拼,可以对着亲爱的人胡乱吼叫;感情不顺可以到电台情感热线或者心理咨询师那里找骂,不喜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