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战胜华尔街 >

第2章

战胜华尔街-第2章

小说: 战胜华尔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2003年和2004年也是中国周期性股票大行其道而又因分崩离析的阶段,所以,我们对刚刚过去的经历并不陌生。又由于中国主流投资界的“国际化估值”理论对市盈率异常重视,因此普遍的观点都认为低于市盈率的周期性股票很安全。事实上,周期性股票的市盈率并非越低越好。林奇对此深有体会:当一家周期性公司的市盈率很低时,那常常是一个繁荣期到头的信号。迟钝的投资者仍然抱着他们的周期性股票,以为行业依然景气,公司仍然保持高收益,但这一切转瞬即变。精明的投资者已经在抛售这些股票,以避免大祸。
  当一大群人开始抛售某只股票时,价格只可能往一个方向走。股价一下降,市盈率也随之下降,使这些周期性股票看起来比以前更有吸引力,但这只是一种将让你付出昂贵代价的错觉。不久,经济就会陷入停滞,周期性公司的收益会出现惊人的下降。在更多的投资者急于脱手股票时,股价将急转直下。在市盈率很低的时候买入收益已经增长了好几年的周期性股票,是短期内亏损你一半资产的有效办法。
  林奇的最后一句话道出了许多投资周期性股票的中国人近一年来也在面对的处境。
  相反,高市盈率对周期性股票未必是坏消息,通常这意味着企业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不久其经营情况就会改善,收益会超过分析人员的预期,基金经理将急切地开始买入这只股票。这样,股价就会上升。
  由于周期性股票一旦启动便会涨个不停,所以大家都跃跃欲试。可是根据林奇的经验,也因为周期性股票的实质是预期游戏,要从它们身上赚钱倍加困难,”最大的危险就在于买得太早,等不及上涨又去抛掉”。林奇认为自己投资周期性股票的成绩是中等偏上。
  在这一点上,投资周期性股票类似在“赌”大势反转,寻找大底同样充满着艰难和挑战。不过,区别在于,如果你是铜、铝、钢铁、汽车或造纸之类周期性行业中的“内部人”,那么是可以一试这类股票的,而能找到大底并行动的人则是凤毛麟角。
  慧眼识股的高手
  林奇时代的麦哲伦基金的另一只重仓股房利美也值得一述。
  不同股票有不同的买法。有些股票是因为“没什么其他股票好买了,买点这个”;有些是“可能这股票有潜力”,也买了;还有些股票是“现在买入过两天抛出”;有些股票则是“替丈母娘买点“的,还有人“替丈母娘,叔叔、伯伯和外甥侄女们买的”,有的是“卖了房子买进股票”,甚至“把房子游艇全卖了,就是要买这只股”;最厉害的是“房子游艇全卖了还不算,要叫丈母娘,叔叔、伯伯、和外甥侄女们也跟着卖,然后拿了钱去买这只股票”。 
                  推荐序 勤奋的兔子(4)
  林奇认为,房利美正是最后说的这一类股票。
  留意美国经济的人,应该知道房利美这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它于1938年由美国国会创建并获得政府信用支持,后来在60年代初实现私有化,其主要职能是购买抵押贷款资产,然后将基金打包成债券出售给投资者。2004年,房利美爆发会计财务丑闻,2005年4月初,老谋深算的格林斯潘一改过去模棱两可的态度,坚决要求限制房利美和另一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的规模,因为两家公司的规模已接近全国住房贷款的1/4,而它们却在利率和提前偿付方面存在重大风险。
  这已不是房利美第一次面临危机了。20世纪70年代,房利美的经营模式是“短借长贷”,以较低的利率借入资金,用这些钱买入高利贷的长期按揭贷款,赚取利差受益。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短期利率跃升至18%~20%,但公司在70年代购买的长期借款利率为8%~10%,利差收益反而为负值,于是股价从1974年的每股9美元跌到1981年的每股2美元,并传言即将破产。也就在这时,房利美结束了“短借长贷”的行为,采用了包装抵押贷款,创造了一种“按揭支持”然后卖掉的盈利模式。
  这样,当时的房利美从中获得了很高的佣金收入,并把利率风险转嫁给了新的买主。
  林奇投资房利美的过程十分曲折。他1997年在每股5美元时建立了头笔仓位,但很快就抛掉它,只赚了一点钱。1981年房利美的股价跌到了2美元,1982年投资市场因公司领导人和经营模式的变革,股价从每股2美元反弹到每股9美元,这是典型的周期性走势。1983年,房利美真正开始盈利,股价却如一潭死水。1984年底,房利美占麦哲伦基金总资产的0。37%,而股价却跌了一半,从每股9美元跌至每股4美元。1985年,林奇觉得房利美的历史负担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增仓至2%,房利美成为进入麦哲伦基金持仓前十位的股票,而房利美的股价也已从每股4美元反弹到每股9美元。1986年,林奇将房利美持仓量收缩到1。8%,而房利美股价又从每股8美元涨至每股12美元,公司盈利也从去年的每股0。52美元提升至每股1。44美元。
  1987年,房利美股价震动颇大,这也和当年的股灾有关,股价从每股12美元上升到每股16美元,后又跌到每股12美元,再回到每股16美元,最后在10月份的大暴跌中跌至每股8美元。这时麦哲伦基金持有2%~2。3%的仓位。
  1988年,林奇将房利美增加到基金总资产的3%,而公司每股盈利已达2。14美元。
  1989年,林奇发现巴菲特也持有220万股房利美股票,便在年底加仓房利美至基金资产的5%,这又是重仓股的最高限额。这一年,公司股价终于从每股16美元涨到每股42美元。1990年,房利美因海湾战争影响,股价从每股42美元跌至每股24美元,后又涨到每股38美元。到1991年林奇离开麦哲伦之后,后任经理萧规曹随,仍保持该股票的头号持有仓位,房利美股价则从每股38美元涨到了每股60美元。
  由于富达公司旗下的其他基金也同样重仓持有房利美股票,结果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它们获得了超过10亿美元的利润。这在金融史上都是破纪录的事。
  面对今天凄风苦雨中的房利美,林奇会再度出手吗?我们不清楚,可是,从当年林奇投资房利美的经历来看,他能获得这样的成功绝非偶然,因为这时,林奇从活跃的兔子变成了耐心的乌龟。
  确实,林奇对投资房利美的描述让人想起了另一位著名的基金经理和价值投资大师约翰·奈夫的经典故事。从资历来看,约翰·奈夫是林奇的前辈,他在1964年便执掌威灵顿公司旗下的温莎基金,一直到1995年退休,而一直到1983年,林奇的目标便是赶超这只全美第一的温莎基金。奈夫比林奇做基金经理早了13年,却晚离开4年。在30余年的投资生涯中,他的投资业绩的每年平均值都超过市场报酬率3%以上。从复利效果看,每年3%,只要24年,原本的投资便会倍增。如果投资人在1964年投资1美元,那么到奈夫退休时已是55。46美元。 
                  推荐序 勤奋的兔子(5)
  奈夫曾津津乐道一个有关花旗银行的投资故事。1987年,由于JP摩根的股价大涨,让只有7~8倍市盈率的花旗银行显得很有吸引力,于是温莎基金便大举买进,但低市盈率反映了投资人忧虑花旗对拉丁美洲国家的放款可能会恶化的担心,而公司的亏损也创了纪录。到了1990年年初,温莎基金买了更多的花旗股票,仍与市场舆论逆向操作,那一年,花旗的股价是每股14美元,温莎基金的平均持股成本是33美元,而且在所有温莎基金投资的股票中,只有花旗的盈利不如预期,奈夫反而在这时加仓,这是需要勇气的。
  1991年,花旗已使市场绝望,人们开始破口大骂。《商业周刊》把花旗形容为“噩梦”,《机构投资人》在报道花旗的文章中全页插有死鱼的照片,众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暗示花旗可能技术性破产。到1991年底,花旗股价只有每股8美元。
  温莎基金此时持有2300万股花旗,有5亿美元资产被套牢,但奈夫自称“压根儿没想到在报酬率令人满意之前卖出持股”,他相信花旗盈利很快将上涨回升,枯木逢春。1992年初,花旗银行股盈利和股价果然明显回升,到1992年底,温莎基金竟反败为胜,在花旗股票上赚足了利润。
  奈夫和林奇回忆起来能讲述得如此细微乃至有点沾沾自喜,恰是因为反向投资或逆势操作有极大的风险,并需承受沉重的压力。更何况执著和固执在绝大多数时候难于区分,甚至可以说它们是一种现象的两种描述而已。所以,在事后我们得记住这只勤奋且幸运的兔子的一番忠告:
  流行的说法是“利空买入,利好卖出”,这句话可能会产生误导。有利空消息时买入股票可能会造成惨重损失,因为坏消息通常会变得越来越多。有多少人在听到英格兰银行的利空消息之后买入,然后眼睁睁地看着股价从每股40美元跌到每股20美元,又从20美元跌到10美元,再从10美元跌到5美元,从5美元跌到1美元,最后跌到0,直至吞掉他们100%的投资呢?”
  最后,我要提及的是,《战胜华尔街》是国内一些出色的投资者们的必读书,但坊间已少见。此次机械工业出版社又推出了该书的新版,我深信它会赢得更多读者的青睐。
  张志雄
  Value杂志主编
  2007年7月 
                  译者序(1)
  彼得·林奇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评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林奇 1977年接管麦哲伦基金,1990年激流勇退宣布退休。在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的13年间平均复利收益率达到29%,总投资收益率高达27倍,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高基金业绩的神话。在人们的眼中,彼得·林奇是一个选股天才,仿佛拥有点石成金的金手指,彼得·林奇对投资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之于篮球,“老虎”伍兹之于高尔夫;他将整个基金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把选股变成了一种艺术。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管理140亿基金的专业投资者,1990年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作了一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One Up On Wall Street),讲述一套简单易懂的业余投资者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战胜专业投资者的投资成功之道。连林奇本人也没有想到这本书竟然在随后的10年间重印30次并且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最畅销也是最受业余投资者欢迎的投资经典名著之一。
  3年之后,即1993年,林奇又出版了一本《战胜华尔街》 (Beating the Street),这本书又成为当年美国第一畅销书籍。
  林奇的这本新书《战胜华尔街》究竞有什么不同凡响之处,竟会让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对它如此钟爱有加呢?这也正是读此书时的疑问。
  读过之后,我找到了答案。我认为《战胜华尔街》之所以会得到众多投资者的青睐,关键在于它记录了林奇本人是如何具体实践自己的投资方法的,它讲述了具体如何选股,具体如何管理投资组合,从而连续13年战胜市场。可以说,《战胜华尔街》是林奇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的一“本林奇股票投资策略实践指南”。
  本书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是第4~6章,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