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枪火 >

第9章

枪火-第9章

小说: 枪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凰鸇IY过的制式装备(上边那四个精美的刻字——“保家卫国”一定是导演的发挥,否则激光刻字的成本在军刺来说就太高了)——他往俄国货莫辛纳甘三棱黑刺的套筒里塞了一个木把,虽然是个歪的,但仍然是隔板杀人无坚不摧,捅谁一下谁的血就顺着三道血槽往外飞奔,几分钟就没救。这个“要你命3000”有一个中国版本,那就是53步骑枪上的黑刺(53黑刺是四棱的,枪本身是仿的苏联44式骑枪,作为我国第一支制式步枪,虽然长得不好看,但是威力巨大,很多用过的民兵兄弟都知道)。3年后,增强版出现,那就是著名的56半三棱刺,磷化处理表面惨白的光代替了53的烤蓝。冶炼时出于金属性质的需要加入了一定量的砷(成品军刺是无毒的),这个工艺又为江湖上流传出的种种“军刺浸泡过毒素”之类传说打下了深厚的谣言基础。  

那些佩刀的年轻人——折刀篇

  20世纪80年代早期,确切地说是在83年严打之前,街上的小流氓都习惯随身揣一把小折刀。现在看来,他们当时追求的也许仅仅就是个携带方便,但是后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一语不合拔刀相向而最终致死人命的,恰恰多是这种小家伙。
  当年的折叠小刀,展开不过七寸,比一般的水果刀大不了多少。带在身上不仅毫不起眼,对于混混来说,简直还有点气势不足——《鳄鱼邓迪》里有个拦路抢劫的小混混就因为刀子小了,反而被受害人邓迪先生嘲笑——所以打架斗殴时身负重任的“先锋”(有些地方称作“头炮”)一般都是揣着一大一小两把刀的。同样的道理体现在日本武士腰边一长一短两把刀上,他们叫做居合(拔刀术),两军交战时长刀被困住或者脱手,这时就突然抽出短刀,向对方痛下黑手。明末官军和倭寇交战,就在这个项目上吃了大亏。
  从这个角度看,小折刀是有其局限性的,但它所欠缺的仅仅是气势,而隐藏的杀机一旦显露,则会给对手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有个反面的例子,菜刀在很多人眼里大概是一件威猛的兵器,但是事实非常令他们失望——1983年著名的唐山“菜刀队”,24条大汉半年多时间作案18起,致伤17人却无一死亡(按:仅仅是武器的案例分析,不是替菜刀队惋惜,读者明鉴),菜刀威力之差可见一斑,惟大凶器论者可以休矣。而同样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广州一位解放军退伍侦查兵,就因为见义勇为而被流氓团伙用匕首捅死。一直到很多年之后的今天,我还常常可以从法制节目中看到那些身负命案的凶器多是匕首短兵——砍刀一类多是流氓团伙收保护费时吓唬老百姓的。
  针对当年的治安情况,公安系统还装备过一种推拉式警用匕首,这种东西非常类似于后来广为流传的直出式跳刀(在西方叫做OUT OF THE FRONT),只是多了一个嵌着蓝盾标志的帽子——对于这个笨拙而多余的“安全设计”,我从十岁的时候就开始不理解,一直到现在——在我的印象里,这批推拉式警匕后来正是因为安全性和实用性的双重欠缺而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作为它对手的匪用直跳却很受欢迎,而且当年因为货源紧俏,团伙内身份比较低的小喽罗是没有资格使用它的——他们一般是用侧跳或者背锁折刀,而后者凶悍如BUCK110(参见《杀死比尔》乌玛用来割断医生脚筋的那把刀),终究无法摆脱一般人眼里水果刀的形象。
  关于直跳的案例,多数大同小异。我知道的一个是某团伙的头头有次和人发生矛盾,随手抽出直跳指向对方胸部,出刀同时顶出推刀钮——于是正中心脏一刀毙命。我相信这个故事要是隐去时间地点等等一切背景,和你听过的大概就是一个样。
   而有所不同的是我那个故事还有续集,话说那个携带直跳弹簧刀的老大被抓走之后,那个地区出现了一个穿着牛仔短裤的新老大,该老大学过武术、当过兵,还进过监狱,实战经验丰富得不像话。他的腰里挂的却不是直跳了,而是一把武术用品商店里买来后开了锋的双刃短剑。 

那些佩刀的年轻人——直刀篇

  我有一位长相神似刘青云的校友,某次潜入伟大的首都,日日在潘家园一带流连,于漫天的假货之中找到了一把残缺的日本30式刺刀,花了100块钱毅然买下。
  再说那30式刺刀,乃是日本军国主义利爪,早年频繁现身于革命战争影片之中,时常挑着膏药旗进村扫荡,经常用于杀害村民,令人印象深刻。我那校友的30刺到手时已然是残破不堪了,更为严重的是因为它已经被锯掉了护手钩和套火环,如果再取下钢鞘,那么基本就看不出那是一把刺刀了。
  根据他那时候的分析,这把刀之所以被锯掉护手钩和套火环这些牵绊而保持了棒状的简单外形,完全是因为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了适应当时的武斗形式而做的改动——当年武斗不比日本鬼子拿着38大盖拼刺,还要勾挂对方兵器;武斗往往是近身肉搏,一刀定生死,出刀一定要快。平时刀插在身上,遇上敌人突然要往外拔,那些牵牵绊绊的护手钩、套火环往往会挂住衣服酿成大祸——也许在当时不会有人想到,多年之后世界各国设计军警枪械时都要考虑到这一点:手枪必须具有流畅的外形以保证出枪速度。
  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武斗,一直到1883年严打之前,军刺就一直活跃在那些不安分的年轻人手里。由于我国对制式装备的严格管理,我军装备的56刺则很少流出,小坏蛋们手里的也多是侵华日军遗留的30刺。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后来的刺刀设计目的都已经发生了转移,冷兵格斗功能多不如半米多长的30刺。你要是见过56刺就能知道,这些折叠刺刀完全没有可以拿捏的地方,即使是扁刺也放弃了劈砍的功能和棱刺一样没有了刃,远不如30刺可砸可砍来得顺手。
  不过,尽管是非制式装备的30刺,在当年也不是人人能够搞到。于是在这种大环境的召唤下,江湖上又涌现出了各式各样古怪的兵器,水管叉、自行车锁、武术表演用短剑、螺丝起子等等,其中又以终极武器三棱刮刀为最。
  那三棱刮刀模样凶狠,而且通体覆以黑漆防锈——在这一点上,它和战术刀具的战术涂层(主要是防反光暴露目标,兼顾防锈)不谋而合。更加要命的是,这个家伙是一个尖尖的锥头,远比56式棱刺的“T”形头来得凌厉——我甚至怀疑后来设计的63式棱刺是否就受了三棱刮刀的启发——而且三条锋线锋锐绝伦(比63还要厉害得多)。锋钢刀体本来就是用于刮削金属的,在硬度上完全可以笑傲大多数刀具,堪称是一代名器,武林至尊。直插在自行车把手上,晃晃荡荡,杀气凛凛,对手望风而逃。
  正是因为三棱刮刀的凶猛,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它在刀具管制条例里都是作为重点的一项被单独提出强调的。不过在后来的刮刀生产上,好像厂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有意弱化了刀体与刀柄的连接部位,刀体轻轻一抽就从刀柄之中脱出,强度大打折扣,已经不再是一件合格的凶器了。 

小李飞刀

  在20世纪70年代人之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所接触的武侠文化,基本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后经由港台出口转内销的,在那个特殊的时刻,内地一部分颇具使命感的影视工作者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本土武侠制造工程——于是就有了著名的《江湖恩仇录》,我相信您一定能记得,另外还有一个没准也有印象——《飞刀黄天霸》,和之前看到的所有影视剧不同,该片中的主人公居然是个卑鄙无耻卖友求荣的小人,当时这个坏蛋使的就是飞刀。
  小孩子对冷兵器的认识是很主观的,使枪的一般都很帅,使大刀的一般都很蛮,使外门兵刃的多是生番,使飞刀的,那就一定不是好人——我那时还不知道李寻欢,这个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倒和其它无关。
  第一个扭转我对飞刀的恶劣印象的是美国肥皂剧《加里森敢死队》,里边有一位擅使飞刀的印第安酋长。在片中他使的竟然是一把意大利侧跳刀(美国影视道具师的爱物,又名赌徒跳刀,剑形单刃,曾经在多部大片中作为流氓凶器出现,上如《美国往事》,下至《变相怪杰》),采取的手法是下手直射(源于日式的“手里箭”)。往往是小臂一扬,飞刀直取敌人肾脾等中部要害。当然一贯厉害的酋长也有失手的时候,某次渗透行动中,酋长被德国哨兵发现,于是飞刀直取德国鬼子的肝脾一带,不想德国双手持枪,刀子正好钉在了步枪护木上,两个人登时就傻了。比较起来,黄天霸就没怎么失手过,不过他的手法就太假——传统式双刃匕首,阳手阴手不限,旋转N个360度,最后总能直愣愣扎上别人胸口——然后对手来不及出现气胸就直接死了,看来每次都能命中心脏,就不知道是如何绕过肋骨的。
  (意大利侧跳,一按刀柄上那个大钢珠就会“咔”一声弹出刀刃,刀柄下方的小滑钮乃是保险,虽然是几个世纪之前的设计,今天看来却毫不落后。难怪此物成为美国电影中的金牌龙套。其品牌众多,图中为国内厂家为意大利FOX公司OEM产品,做工一般,价位平平,专供出口。)
  受到黄天霸、酋长,以及后来的李寻欢甚至RAMBO、007等帅哥的影响,很多小孩子都有拿自行车辐条当飞刀扎门的经历。我认识一位老兄,坚持糟蹋自家门板已达十余年之久,从最开始的自行车辐条到后来的锯片小刀再到后来特制的钢筋段,十多年下来,于飞刀一行已然颇有心得,但是他“上手旋转180度”的动作在我看来一点也不帅一点也不酷,有时候还会失手——某次飞刀脱靶反弹,该老兄爱刀心切,担心刀尖摔在地上变钝,下意识里伸出右脚垫了一下,结果就感觉皮鞋在一瞬间湿了。据他说有个叫GIL HIBBEN的老外,是世界顶尖级的飞刀大师,有次也因为类似的失误把自己的腰给捅了,而且大师有大师的苦衷,失手捅了自己还不能说,忍着疼一声不吭,一手捂着伤口一手开着车,一个人赶到医院找大夫。
  相比这些悲惨的实例,电影里的飞刀简直帅得不像话——焦恩俊版的小李飞刀里,三支飞刀居然是平摊在手上,以一种类似火箭弹发射的状态由尾部喷出一股白气直射飞出的,任何人看到这里,一定都会大叫一声:“帅啊!真不愧是小李飞刀!” 

乃知兵者是凶器

  我们祖宗的教诲是:“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但是由于大多数男性心里的尚武精神,导致从万里长城到布达拉宫,国内众多旅游景点都喜欢出售一些银样腊枪头的刀剑做旅游纪念品。有朋友当年从少林寺门口购买广东阳江制造的西洋马刀,这就是尚武情结被奸商利用。这套伎俩传到好莱坞,被无良片商发扬光大,众多魔幻题材影片中造型古怪的西洋冷兵器都能吸引众热血男儿艳羡的目光。
  在众多不专业的影片(如《魔戒》)中,冷兵器道具都是由美国联合刀具公司出品的。这个公司生产的刀具不用于执法部队,也不用于日常生活,生产它们仅仅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影视道具,给外行看热闹用的。但是也有富有专业精神的导演,在道具方面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