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137-儿科要略 >

第16章

137-儿科要略-第16章

小说: 137-儿科要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摆头摇,口鼻出血,面色青赤,或枯白,或晦暗,皆不可治。至于有肺气极虚,毒遏发喘,不至呛食咳血 
者,不得纯乎责之肺热,宜解毒之外,兼补肺气,此四者皆为痧后重证,病关生死,切忌妄治。而此四证之 
外,有烧热不退者,血虚血热也,只须滋阴补血,其热自除。有身热不退,呕吐而烦者,毒犹未尽,留恋 
于肺胃间也;有大便秘者,余火内结也;有泄泻者,积热移于大肠也,久则必伤脾;有痧退热除不能食者, 
胃气弱也;有耳内肿痛,溃流脓水者,余毒入耳也;有痧透不彻,痧后余毒阻塞灵窍,或舌本謇涩,不能 
言者,或耳中轰不能听者,皆当按症施治,以本症治法为君,以解痧后余毒为佐。又有痧疹没后三四日 
又出,至五六次八九次不止者,由发热时风寒侵袭,邪郁肌肉,前虽藉药发出,终属勉强,故留流不散而屡 
发也,宜照前痧疹治法治之。最后总以清理肺胃为主,此痧后证治之一斑也。 
x附方x 
(一)痧后清理方(自制) 治痧疹余毒未清,服之以免滋生余患。 
桔梗 连翘 淡芩 茯苓 银花 栀子 知母 
口干者加天花粉;咳甚者加贝母、枇杷叶;湿热重者加川连、苡米、大腹皮;寒湿重者去知母,加川朴、 
姜半夏,或桂枝、茵陈;久咳不止者加旋复花、沙参,咽痛者加牛蒡子、山豆根;大便实者加大黄或川连; 
血热者加鲜生地、丹皮;痰热者加天竺黄、杏仁,或栝蒌皮、贝母、竹茹;夹食加神曲、麦芽;阴 
虚火旺加玄参、地骨皮;胃中虚热,舌干无苔,加石斛、地骨皮;肝热目赤加龙胆草、甘菊;小便短赤加 
川楝子、车前子;恶寒者加桂枝或紫苏;脾弱泻利者加白术、鸡肫皮;失血者去桔 
梗,加鲜生地、茅根;肺虚或元气弱者加人参、黄 之类。 
(二)金花丸 治痧后邪毒犹郁于肌肉间,发热便艰。 
黄连 黄柏 黄芩 大黄 
(三)清火消毒汤 治痧后昼夜发热,渐至发焦肤槁,羸瘦。 
黄芩 黄连 山栀 玉金 龙胆草 雄黄 地骨皮 灯芯 
当归、连翘、川芎、芦荟、使君子,随加。 
(四)胃苓汤 治痧后胃弱,羸瘦发热。 
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 苍术 陈皮 甘草 川朴 
或加肉桂少许。 
(五)当归养荣汤 治痧后遍身壮热,螈 烦躁,由于阴亏血耗者。 
当归 山栀 川芎 生地 麦冬 甘草 竹叶 灯芯 
便结加大黄。 
(六)黄连安神汤 治痧后当身壮热螈 。 
黄连 当归 龙胆草 全蝎(去毒) 菖蒲 茯神 
(七)马乳饮 治走马牙疳。 
用白马挤乳饮之。 
(八)清胃汤 治痧后疳牙根臭烂血出,颊肿,环口青黑。 
升麻 生地 黄连 当归 丹皮 
(九)文蛤散 外用。治痧后疳,用米泔水洗疮敷之。 
雄黄 枯矾 蚕蜕 纸灰 
倍用文蛤为细末。 
(十)痧后痢疾方(自制) 治痧后痢疾,腹中微痛,里急后重。 
当归炭 淡芩炭 金银花 白芍 鸦胆子 
湿重酌加川朴或川连,滞下酌用槟榔、大黄。 
(十一)三黄汤 治痧后下赤白痢,滞下兼实者。 
炒川连 炒黄芩 蒸大黄 
(十二)香连丸 治痧后下赤白痢,为调和之剂。 
黄连一两,用吴萸五钱同炒,去萸用木香三钱为丸。 
(十三)痧后顿咳方(自制) 治痧后忽一阵作咳,连声不止,甚或呛出饮食,日久不愈者。 
旋复花(包) 炙橘红 炙款冬 北沙参 莱菔子 淡芩 
蜜炙桑皮、人参、麦冬、贝母、枇杷叶之属,可随证加入。 
(十四)痧后耳痛方(自制) 治痧后耳痛,脓水内溃。 
柴胡 生地 赤芍 牛蒡子 当归 连翘 栀子 花粉 防风 川芎 甘草 青皮 
清水煎服。外用胭脂、枯矾、冰片、儿茶为末,吹入耳中,以绵杖子拭净脓水。 
(十五)宁肺汤 治痧后咳嗽,清肺除热。 
黄芩 桑叶 贝母 知母 杏仁 花粉 天冬 沙参 枇杷叶 
(十六)麦冬清肺汤 治痧后肺虚顿咳。 
麦冬 人参 甘草 赤芍 桔梗 陈皮 槟榔 赤苓 
按∶方中赤芍可改白芍;桔梗咳甚者可不用,应易旋复花;发热微渴者加连翘。 
(十七)四物汤 治痧后血虚血热,方见第三章第五节。 
渴加麦冬、犀角,咳加栝蒌霜,痰加贝母陈皮。忌参、术、半夏。 
(十八)四苓散 治热移大肠,新泻热泻。 
茯苓 猪苓 泽泻 苍术 炙甘草 
一方有陈皮无苍术、甘草,久泻伤脾,酌加木香、砂仁、诃子、肉豆蔻。 
(十九)痧后灵窍阻塞方(自制) 治痧后灵窍阻滞,或舌謇,或耳聋等证。 
干菖蒲 蝉衣 连翘心 桑枝 白僵蚕 竹叶心 
其他如全蝎、穿山甲、胆星、礞石、龙胆草、麝香、龙脑、朱砂之类,可酌加之。 

第四章·痧痘论治
第四节·痘证概要
属性:x一、痘证起源x 
昔人云∶太古无痘,周末秦初乃有之。是知古时天地之气中和,人间嗜欲淡薄,故疾病稀少,并痘证 
而无之也。迨后世变日亟,刀兵水旱之结果,胥足以酿时气疫疠,而人生嗜欲日增,更 
足以薄元气藏内邪,两者相因,病变遂日以繁,而痘证亦其一也。考痘证之原,由于先天,盖当成胎之时, 
父母欲火之遗毒,蕴藏于胎儿骨髓深处,触于岁时流行之毒,即感之而外发。是以母体受胎教者,即有 
痘发,多属易治,而孕期纵欲无度者,每逢小儿出痘,最易夭亡也。然古时之痘多为并发性,盖既有内蕴之 
毒,复增时气之毒,二者相合,其病必剧。是以后世发明种痘之法,其宗旨要在逗先天之毒外出,务使其不 
与时行之毒并合触发。所以减轻其病,意至善也。其法系取痘苗塞入鼻中,以鼻为肺窍,使苗气内达,数 
日后其气由肺传心(心主血脉),由心传脾(脾主肌肉),由脾传肝(肝主筋),由肝传肾(肾主骨髓), 
至传肾后,引动先天所伏之毒,其蕴遂逐渐透露,由肾而肝而脾而心而肺,以迄于痘点发现,是为种痘, 
所以别于感时气而触发之天花也。自种痘之法发明后,病者全活较多,风行甚久,咸称便利,然犹有未能满 
人意者,则种痘者发痘之时,毒虽较轻而周身密布,则与天花相似也。体弱者不易起胀,或起胀后不易灌 
浆,治法亦多周折,且风寒谨避,百日将息,亦觉多累,而灌浆期中,偶有不慎,仍有成面麻之患。故 
此法遂又渐有淘汰之倾向,适于是时,西法牛苗传入中土,用以引痘,其出也仅发痘于 
所种之处,发痘之时,绝无危险,且忌口而外,又无其他繁重之禁忌,以故人人乐用,推行世界。 
至今世界天花一证,绝少发生,不可谓非牛痘苗之功也。 
x二、痘证病理x 
痘证之发,既为人身宣泄邪毒之路,故其发也,由内达外,与痧疹同,其有不同者,则痧疹之伏毒较浅, 
痘症之伏毒深藏骨髓,而发动于肾也。惟其发动于肾,故恒牵涉于肾间之元阳,元阳亏者,其痘不获烘托之 
力,常致痘出不快,陷为逆症,此所以有痧喜清凉,痘喜温暖之说,然邪毒炽盛,劫阴耗液,又莫此为 
甚,故痘症号称难治,以其下药寒温两有不易也。且痘之出既始于肾而终于肺,则全身传遍,殆莫不有关。 
于是治痘又最重时期,根据时消息,表散、清凉、温化,尤须变化于瞬息之间,方为能治 
痘者。此痘证之变有如此者,故历代医家,莫不以弭痘为亟,迨近世牛痘之法发明,而弭痘之法不可谓非告 
一成功矣。然或以痘为小儿大证,当天行时,人人避之,尚恐不亟,今无故而与之,庸非自 
扰,不知牛痘之妙,正在于无故而与之。譬如捕盗,乘其羽翼未成而擒之,固不难也,譬如去莠,及其滋蔓 
未延而除之,固甚易也。故天痘之患,正在毒发迟而祸甚,牛痘之轻,正在毒发早而祸浅也。又牛痘引种, 
大都在两臂两胫,颇具至理,盖两臂乃手少阳之经脉,两胫乃足少阳之经脉,少阳主枢,引苗气内达,莫 
捷于此,及其毒从内泄,引挈而出,亦莫捷乎此。故牛痘自始至终,不过旬余也。然自盛行种痘之后, 
亦有已种而仍发天花者,此由伏毒泄而未尽,与未种痘而发之天花不同,且病邪出路,仍 
遵向日之径,则其发泄较易,无须仗乎烘托,理至浅显,故治法要宜以少偏清凉或辛散为主,温 
补在所不宜也。治痘之法,至今为之一变,此不可不知者也。 
x三、痘证症状x 
痘症之发,其初亦并无何等显著之兆,比其将出,始则微有恶寒,或身热,或身热咳呛,至是须验 
其是否耳冷、鼻尖冷、尻冷、足冷,如冷者是痘候也。再验其耳后有红丝赤缕突出,脉洪 
大而弦数,则痘将报点矣。痘之初起,先见红点,数日报点,初 
报点时,常先于胸窝见红色粒子,或面部见红色粒子,两颧之间,现出花纹,耳尻与中指独冷,斯皆痘疮之 
特征也。其他若眼目困倦有水状,或睛黄或胞赤,睡则常惊惕,小便赤,大便闭。 
此皆痘疮所恒有之见证。其得之也,或以时气之感染,或由伤风,或由饮食呕吐,或由跌扑惊恐,为其诱因, 
此痘证初起之大概也。痘症初起,约三四日或五六日而报点,又二三日或三四日而起胀,起胀者,颗粒次第 
涌高,根脚与皮肤之界发为肿状,盖为灌浆之预备也。浆灌三日,毒已尽化,至此时期,即结靥而渐 
愈,此痘证经过之大概也。然痘证有轻重,势有险顺,且随期变易,不可捉摸,往往发热时顺而报点时转险 
者,或报点时顺而起胀时转险者,或起胀时顺而脓浆忽不灌因以转险者,或经过皆顺而结靥时转险者,是 
在临证之随时变化焉。大凡发热之候,热而非如灼如焚,或恶寒战栗,二便如常,饮食能进,气息微粗而不 
喘,腰腹不痛者,此顺症也。若壮热灼手,气逆而喘,谵语闷乱,腹胀便秘,或恶寒微热,大便溏泄,食少 
神疲,此重症也。至发热而肌肤焦燥,口气秽恶,喘急音哑,或面青摇头,吐食戴眼,点来隐现,则为危症。 
报点之候,点粒根窠红润,顶尖碍手,头面稀少,肢体朗布,身热而微凉,凉而又热,二便调匀, 
此顺症也。若见点色淡,或红点如丹,身热如烙,或头白似 ,根窠不红,头尖皮薄,腹痛腰痛,大便泄 
利者,此重症也。至点粒一齐拥出鲜红繁密,或疮色惨暗,毛焦皮燥,或多见于眼胞、 
唇内、前后阴或多见于舌喉胸背者,或肌肉如被杖、昏睡不食者,则为危症。起胀之候,身热作潮,逐 
渐起胀,头圆根红,光泽绽实,见此现象,易于灌浆,此顺症也。若到起胀之候,身凉 
不热,隐而不易起,皮薄而亮,根脚不红,或泄泻,或微痒,此重症也。至起胀色白皮薄,光润易破,根窠 
全无红色,或热甚痘色紫黑,壅而不起,或面浮肉肿,而痘不起者,则为危证,灌浆之 
候,起胀之极,随即灌浆,中陷者尽起,顶平者尽峻,饱满光 
荣,先胀者先作浆,次胀者次作浆,循循有序,色如黄豆,二便如常,四肢温和,此顺症也。若根窠红而 
不润,灌浆不满,大便泄泻,或稠密焦紫不起顶者,或灌浆时忽作痰喘者,或烦躁不得 
眠者,此重症也。至灌浆时内含清水,或干枯退缩,根窠瘀紫,或身灌而头面不灌,咳呛喘急,大便或泄 
或闭,则为危证。结靥之候,痘浆灌足之后,其色渐变苍老,先从人中面部次第结靥渐至胸腹两腿,身无 
大热,亦不畏寒,饮食增加,二便通调,此顺症也。若身重发热,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