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辨证录 >

第42章

-辨证录-第42章

小说: -辨证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肺气更安,清肃下行于各府,水生火息,不必治痿而痿自愈也。 
此症用紫花饮亦神。 
麦冬(三两) 桔梗 甘菊花 薄公英(各五钱) 生甘草 贝母(各二钱) 生地(一两) 
紫花地丁(三钱) 水煎服。 
胃火上冲于心,心中烦闷,怔忡惊悸,久则成痿,两足无力,不能动履,此总 
属胃火之盛,非心火之旺也。夫胃属土,而心属火,心乃生胃,而胃不宜克心。然 
心火生胃,则心火不炎,胃火熏心,则心火大燥,此害生于恩也。倘徒泻心火,则 
胃子见心母之寒,益肆其炎氛,愈添心中之燥。必下取于肾水,而肾因胃火之盛, 
熬干肾水,不能上济于心,火益旺而水益枯,骨中无髓,安得两足之生力乎?治法 
宜大益其肾中之水,少清其胃中之火,则胃气安而肾水生,自然上交于心也。方用 
清胃生髓丹∶ 
玄参(一两) 麦冬(五钱) 甘菊花(五钱) 熟地(二两) 北五味(二钱) 沙参(五钱) 
水煎服。十剂即可行步,二十剂怔忡惊悸之病除,又十剂烦闷痿弱之症去,再服十剂 
全愈。 
痿症无不成于阳明之火,然用大寒之药,如石膏、知母之类,虽泻胃火甚速, 
然而多用必至伤胃,胃伤而脾亦伤,脾伤而肾安得不伤乎。故不若用玄参、甘菊之 
类,既清其胃火,而又不损其胃土,则胃气自生,能生津液,下必注于肾,而上且 
灌于心矣。况麦冬、五味以益心,熟地、沙参以滋肾,上下相资,水火既济,痿病岂 
不愈乎。 
此症用石斛玄参汤亦佳。 
金钗 石斛(一两) 玄参(二钱) 水煎服。 
阳明之火,固结于脾,而不肯解,善用肥甘之物,食后即饥,少不饮食,便觉 
头红面热,两足乏力,不能行走,人以为阳明胃火之旺,以致成痿,谁知是太阴脾 
火之盛,以烁干其阴乎。夫痿症皆责之阳明,何以太阴火旺,亦能成痿?盖太阴与 
阳明为表里,阳明火旺,而太阴之火亦旺矣。二火相合,而搏结于腑脏之间,所用 
饮食,仅足以供火之消磨,而不能佐水之 渥。火旺水亏,则肾宫干涸,何能充足 
于骨中之髓耶。骨既无髓,则骨空无力,何能起立以步履哉。治法益太阴之阴水, 
以胜其阳明之阳火,则脾胃之中,水火无亢炎之害;而后筋骨之内,髓血有盈满之 
机也。方用调脾汤∶ 
人参(五钱) 玄参(一两) 麦冬(五钱) 甘菊花(五钱) 薏仁(五钱) 金钗石斛(三钱) 
芡实(一两) 山 
药(五钱) 水煎服。连服四剂便觉腹不甚饥,再服四剂,火觉少息,再服十剂全愈。 
此方补脾胃之土,即所以补其火也。然而火之所以旺者,正坐于土之衰耳。土 
衰则不生水,而生火矣。今于补土之中,加入玄参、甘菊、石斛微寒之药,则脾胃 
之火自衰,而脾胃之土自旺;脾胃之士既旺,而脾胃之津自生。于是灌注于五脏之 
间,转输于两足之内。火下温而不上发,头面无红热之侵,何至胫趾之乏力哉。或 
曰∶火盛易消,以至善饥,似宜用消导之剂,以损脾胃之气,乃不损其有余,而反 
增益其不足,恐未可为训也。不知脾胃之土,俱不可伤,伤土而火愈旺矣。补阴则 
阳伏,消食则伤阴。补阴可也,宁必用消导之药哉。 
此症用玄母菊英汤亦效。 
玄参(二两) 甘菊花(一两) 知母(三钱) 熟地(二两) 水煎服。 
大怒之后,两胁胀满,胸间两旁时常作痛,遂至饭食不思,口渴索饮,久则两 
腿酸痛,后则遍身亦痛,或痛在两臂之间,或痛在十指之际,痛来时可卧而不可行, 
足软筋麻,不可行动,人以为痰火之作祟也,谁知是肝经之痿症乎。夫肝经之痿, 
阳明之火助之也。当其大怒时,损伤肝气,则肝木必燥,木中之火无以自存,必来 
克脾胃之土。脾阴不受,而胃独受之,胃初自强,不服其克,两相战克,而胸胁所 
以作痛。后则胃土不敌肝木之旺,乃畏之而不敢斗,亦归附于肝,久之而饮食少用, 
则不化津液以生肾水,肾无水以养肝,而肝气无非火气,胃亦出其火,以增肝火之焰, 
肝火之性动,遂往来于经络之内而作痛。倘更加色欲,则精泄之后,无水制火,自 
然足软筋麻,呻吟于卧榻之上,而不可行动也。治法必须平肝,而并泻阳明之火, 
惟是阳明久为肝木之克,则阳明之经必虚,若再加泻火,胃气乌能不伤。必须泻阳 
明之火,仍不损阳明之气为得也。方用伐木汤∶ 
炒栀子(三钱) 白芍(一两) 当归(五钱) 甘菊花(五钱) 女贞子(五钱) 地骨 
皮(三钱) 丹皮(三钱) 青黛(三钱) 金钗石斛(三钱) 水煎服。连服四剂,而诸痛除,再服 
四剂,口思饮食,再服十剂全愈。 
此方泻肝火以平肝气,然而阳明胃火,未尝不同治之。胃气不伤而胃火自息, 
饮食进而津液生,肾水足而骨髓裕,不须止痛而痛自失,毋须治痿而痿自起矣。 
此症用二石汤亦佳。 
白芍(一两) 熟地(三两) 金钗石斛 牛膝(各五钱) 石膏(三钱) 水煎服。 
素常贪色,加之行役劳瘁,伤骨动火,复又行房鼓勇大战,遂至两足痿弱,立 
则腿颤,行则膝痛,卧床不起,然颇能健饭易消,人以为食消之症也,谁知是肾火 
之盛,引动胃火以成肾痿乎。盖胃为肾之关,胃之开阖肾司之也。肾火直冲于胃, 
而胃之关门曷敢阻之,且同群助势,以听肾火之上炎矣。况肾火乃龙雷之火也,胃中 
之火,其性亦喜炎上,二火相因而起,销铄肾水,有立尽之势。幸肾火盛,而胃火尚 
未大旺,故但助肾以消食,不至发汗以亡阳。且饮食易消,犹有水谷以养其阴,虽 
不能充满于骨中,亦可以少滋于肾内,故但成痿而不至于死亡也。治法急宜大补肾 
水以制阳光。方用起痿降火汤∶ 
熟地(三两) 山茱萸(一两) 薏仁(五钱) 金钗石斛(五钱) 牛膝(五钱) 
水煎服。四剂腿颤足痛之病去,十剂可以步履,饮食不至易饥,二十剂全愈。 
此方大补肾阴,全不去泻胃中之火。譬如城内粮足,则士马饱腾,安敢有鼓噪 
之声,而兴攘夺争取之患乎! 
此症用充髓汤亦妙。 
熟地(三两) 玄参(二两) 金钗石斛 牛膝(各五钱) 女贞子(五钱) 水煎服。 
烦躁口渴,面红而热,时索饮食,饮后仍渴,食后仍饥,两足乏力,不能起立, 
吐痰甚多,人以为阳明之实火也,谁知是阳明之虚火乎。夫阳明属阳火,亦宜实, 
何以虚名之?不知胃火初起为实,而久旺为虚。当胃火之初起也,口必大渴,身必 
大汗,甚则发狂,登高而呼,弃衣而走,其势甚急,所谓燎原之火也,非实而何。 
至于旺极必衰,时起时灭,口渴不甚,汗出不多,虽谵语而无骂詈之声,虽烦闷而 
无躁扰之动,得水而渴除,得食而饥止,此乃零星之余火也,非虚而何。实火不泻, 
必至熬干肾水,有亡阳之变;虚火不清,则销铄骨髓,有亡阴之祸。阴既亡矣,安 
得不成痿乎?故治痿之法,必须清胃火而加之生津、生液之味,自然阴长而阳消也。 
方用散余汤∶ 
生地(一两) 玄参(一两) 茯苓(三钱) 竹叶(一百片) 麦冬(一两) 人参(三钱) 
麦芽(一钱) 天花粉(二钱) 神曲(一钱) 水煎服。二剂阳明之余火息,再服二剂,烦躁、 
饥渴之病除,更用十剂痿症全愈。 
此方散胃火之余氛,不去损胃土之生气。胃气一生,而津液自润,自能灌注肾 
经,分养骨髓矣。倘用大寒之药,直泻其胃火,则胃土势不能支,必致生意索然, 
元气之复,反需岁月矣。譬如大乱之后,巨魁大盗,已罄掠城中所有而去,所存者 
不过余党未散耳。用一文臣招抚之有余,若仍用大兵搜索剿除,则鸡犬不留,玉石 
俱焚,惟空城独存,招徕生聚,有数十年而不可复者矣。何若剿抚兼施之为得哉。 
此症用润胃汤亦效。 
人参(五钱) 麦冬(二两) 天花粉(三钱) 玄参(一两) 丹参(一两) 甘草(一钱) 
山楂(二十粒) 神曲(二钱) 水煎服。 
人有好酒,久坐腰痛,渐次痛及右腹,又及右脚,又延及右手,不能行动,已 
而齿痛,人以为贼风之侵体也,谁知是痿症乎。或谓∶痿不宜痛,今腹、脚、手、 
齿俱痛,恐非痿也。嗟乎!诸痿皆起于肺热,人善饮,则肺必热矣。经曰∶治痿必 
取阳明。阳明者胃也,胃主四肢岂独脚耶。夫痿虽热病,而热中有湿,不可不察。 
痿病兼湿重者,必筋缓而软;痿病兼热多者,必筋急而痛,是痿症未尝无痛也。苟 
不祛湿以清火,而反助湿以动热,则痿症不能痊,转增添其痛矣。治法专治阳明以 
生胃气,佐之泻火利湿之品,则诸痛自消。方用释痛汤∶ 
人参(三钱) 黄 (三钱) 白术(五钱) 茯苓(三钱) 生地(五钱) 麦冬(五钱) 
当归(三钱) 玄参(一两) 甘草(三分) 水煎服。连服四剂而病除。 
此方皆入阳明之药也。入阳明以平胃气,即入阳明以平胃火,宜痿症之顿起矣。 
况茯苓、白术善能去湿,复是生胃之品,是治湿又治阳明也。药投病之所喜,安得 
而不速愈哉。 
此症用解酲饮亦佳。 
干葛 白术 人参 石膏(各三钱) 麦冬(三两) 茯苓(五钱) 半夏(一钱) 水煎服。 
人有肥胖好饮,素性畏热,一旦得病,自汗如雨,四肢俱痿,且复恶寒,小便 
短赤,大便或溏或结,饮食亦减,人以为感中风邪也,谁知是痿病之已成乎。夫痿 
有五,皆起于肺热,好饮之人,未有不热伤肺者也。肺之母为胃,欲救热伤之肺, 
必须速救胃土。经曰∶治痿独取阳明,正言其救胃也。胃土不足,而肺金受伤,则 
金失所养,而不能下生肾水,水干则火盛,而肺金益伤矣。况胃主四肢,肺主皮毛。 
今病四肢不举,非胃士之衰乎;自汗如雨,非肺金之匮乎。明是子母两病,不急救 
胃,何能生肺以生肾水哉。方用滋涸汤∶ 
玄参(一两) 麦冬(一两) 茯苓(三钱) 芡实(五钱) 人参(三钱) 甘菊花(三钱) 
女贞子(三钱) 生地(二钱) 天门冬(三钱) 黄芩(一钱) 天花粉(一钱) 水煎服。十剂胃气生,二 
十剂肺热解,三十剂痿废起,四十剂全愈。 
此方独取阳明以补胃土,兼清肺经之热也。不必去补肾,而肾水自润矣。李东 
垣立有清燥汤,亦可治痿,不若此方之更神耳。 
此症用柞木化 汤亦效。 
玄参 麦冬(各二两) 柞木枝(三钱) 甘草(五分) 人参(一两) 天冬(三钱) 黄芩 
贝母(各二钱) 水煎服。 



卷之六

消渴门(五则)

属性:消渴之病,有气喘痰嗽,面红虚浮,口舌腐烂,咽喉肿痛,得水则解,每日饮 
水约得一斗,人以为上消之病也,谁知是肺消之症乎。夫肺属金,金宜清肃,何火 
炽如此?盖心火刑之也,肺为心火所刑,则肺金干燥,又因肾水之虚,欲下顾肾, 
肺气既燥,肺中津液自顾不遑,安得余津以下润夫肾乎。肺既无内水以润肾,乃索 
外水以济之。然救其本宫之火炎,而终不能益肾中之真水,肾又不受外水,而与膀 
胱为表里,即将外水传于膀胱,故饮水而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