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辨证录 >

第6章

-辨证录-第6章

小说: -辨证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芍定厥未免过于酸收。与补水之药同用于无邪之日,易于生精;与补水之药同用于 
有邪之顷,亦易于遏火。不若单用补肾之味,使水足以制火,而又无火留之害,为 
更胜也。故子母两快汤所以不用芍药,而单用当归者,以当归之性动,不比芍药之 
酸收耳。且当归善助熟地、山萸以生水,生水以滋肝,即补肾以制肝也。 
冬月伤寒,身热六日,而汗不解,仍有太阳之症,人以为邪返于太阳也,谁知 
是邪欲返于太阳而不能返乎。夫邪既不能返于太阳,当无太阳之症矣,治法宜不治 
太阳也;然而不治太阳,而邪转有变迁之祸。盖邪既不能复返于太阳,窥太阳之门 
而欲入者,亦势之所必至也。用太阳之药,引邪而归于太阳,而太阳曾已传过,邪 
走原路而邪反易散矣。方用桂枝汤,少以散之,一剂而邪尽化也。倘多用桂枝汤则 
焦头烂额,曷胜其祛除乎。此又用药之机权也。 
此症用解邪汤亦佳。 
桂枝(三分) 茯苓(五钱) 当归(三钱) 生地(五钱) 白术(三钱) 陈皮(三分) 
甘草(一钱) 麦冬(五钱) 水煎服。 
冬月伤寒,至七日而热犹未解,谵语不休,人以为证复传阳明也,谁知是邪欲 
走阳明而阳明不受乎。天阳明已经前邪,见邪则拒,似乎邪之难入矣。然而切肤之 
痛,前已备经,故一见邪再入太阳,惟恐邪之重入阳明也。所以震邻之恐先即呼号 
而谵语生,非从前邪实而作谵语者可比。治法不必专治阳明,以截阳明之路,惟散 
太阳之邪,而邪已尽散,断不复入阳明也。方用桂枝汤。一剂而谵语自止,又何必 
用石膏汤以重伤胃气哉。 
此症用和营汤亦神。 
麻黄(三分) 茯苓(三钱) 当归(三钱) 玄参(五钱) 甘草(一钱) 麦冬(五钱) 竹叶(三十片) 
半夏(五分) 水煎服。 
冬月伤寒,至八日而潮热未已,人以为邪再传少阳矣,谁知是邪在阳明,欲出 
而未出乎。夫阳明之府,多气多血之府也。气血既多,藏邪亦正不少。痰在胃 
膈,原能自发潮热,不必假借少阳之经也。况邪又将出,而窥伺少阳,乃少阳前受 
阳明之贻害,坚壁以拒,未免寒心,故现潮热之症,其实尚未入于少阳也。治法正 
不须治少阳之邪,而单解阳明之热,阳明热解而少阳之邪自散矣。方用解胃汤∶ 
青蒿(五钱) 茯苓(二钱) 甘草(五分) 麦冬(五钱) 玄参(三钱) 竹叶(五十片) 水煎服。一剂 
而胃热清矣,再剂而潮热退矣,不必三剂也。 
此方息阳明之焰,而又能解少阳之氛,一方而两治。倘徒解少阳之氛,而阳明 
愈炽矣;倘徒息阳明之焰,而少阳又燥矣。两阳有偏胜之虞,则二府必有独干之叹, 
自然轻变为重,邪传正无已时。今一方两治,仍是单治阳明,而少阳治法已包于中, 
所以能收全功也。 
此症用发越汤亦妙。 
葛根(三钱) 茯苓(五钱) 甘草(五分) 麦冬(三钱) 玄参(一两) 生地(三钱) 柴胡(五分) 水 
煎服。 
冬月伤寒,至九日而泻利不已,人以为邪入太阴,阳又变阴之症,谁知是阳欲 
辞阴之病乎。夫变阴与辞阴何以辨之?变阴者,阳传入于阴也;辞阴者,阳传出于 
阴也。入于阴则自利,岂出于阴而反自利乎。不知阴阳不相按时,多为泻利不已。 
但入阴之自利,其腹必痛;出阴之自利,其腹不痛也。倘至九日而泻利不已,其腹 
不痛者,正离阴之自利也。切戒不可用太阴止利之药,一用止利之药,而邪转入阴, 
必成危证矣。法宜仍治少阳,而解其表里之邪,则自利自止,而寒热之邪亦散也。 
方用小柴胡汤加减用之。 
柴胡(一钱) 茯苓(三钱) 甘草 黄芩(各一钱) 陈皮(五分) 水煎服。一剂即止利,而寒 
热顿解矣。 
此方专解半表半里之邪,而又能分消水湿之气,既不入阴而复善出阳,故取效独捷耳。 
此症用合阴汤亦效。 
柴胡(八分) 茯苓(五钱) 甘草(五分) 天花粉(一钱) 枳壳(三分) 神曲(五分) 白芍(三钱) 水 
煎服。 
冬月伤寒,至十日,恶寒呕吐,人以为邪再传少阴矣,谁知是邪不欲入少阴乎。 
夫邪既不欲入少阴,何以恶寒呕吐?不知伤寒传经,而再入于太阴,其中州之气, 
前经刻削,则脾气已虚,脾气既虚,而脾必耗肾中之火气,而肾又曾经邪犯,在肾 
亦自顾不遑。母贫而子不忍盗母之财,故邪入于脾,而脾甘自受。先行恶寒呕吐, 
不待传入少阴,而始见此等证候也。治法单治太阴脾土,而呕吐可止。然而单治脾 
而不治肾,则肾火不生脾土,而恶寒终不能愈,寒既不除,而呕吐仍暂止而不能久 
止也。方用脾肾两温汤∶ 
人参(三钱) 白术(五钱) 肉桂(一钱) 巴戟天(三钱) 丁香(三分) 肉豆蔻(一枚) 芡实(三钱) 
山药(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恶寒止,二剂而呕吐尽除也。 
此方用参、术以健脾,用巴戟天、芡实、山药以补肾,而又用肉桂、丁香以辟除寒气。旺肾火 
以生脾土,则土气自温,母旺而子不贫,亦母温而子不寒也。 
此症用加味参术附姜汤亦神。 
人参(五钱) 白术(五钱) 肉豆蔻(一枚) 附子(三分) 干姜(一钱) 水煎服。 
冬月伤寒,身热十一日,而热反更盛,发厥不宁,一日而三、四见,人以为邪再传厥阴也, 
谁知是邪不能传肝乎。夫少阴寒水也,邪在少阴,未入厥阴,何以发厥而见热症?然而此厥乃似 
热而非热也。内寒之甚,逼阳外见而发厥,故不待传入厥阴之经而先发厥耳。症见此等证候,本 
是死证,而用药得宜,未必至死。仲景夫子未尝立方者,非无方也,以灸法神奇,示人以艾火灸少 
阴者,正教人不必治厥阴也。虽然灸少阴者固易回春,而阳药又安在不可以起死。方用回生至神 
汤∶ 
人参(三两) 肉桂(三钱) 白术(二两) 生姜汁(一合) 葱(十条,捣汁) 同水煎服。 
一剂而厥定,再剂而身热解矣。 
此虽在用参、术之多,第不佐之姜、葱二汁,则不能宣发于外,而邪伏于肾中 
而不得出也。惟参、术得姜、葱之助,导之出外,不必走肝,而厥反自安矣,此治 
法之巧者。 
此症亦可用加味人地汤殊验。 
熟地(二两) 人参(一两) 白术(一两) 附子(一钱) 生姜汁(一合) 水煎调服。 
冬月伤寒,身热十二日,而热仍不退,不见发厥,人以为伤寒至厥阴,不发厥 
而病将退矣,谁知伤寒虚极,欲厥而不可得乎。夫热深者厥亦深,不厥似乎热之不 
深矣。然而热深而发厥者,元气足以鼓之也;热深而不能发厥者,元气不足以充之 
也。传经至十二日,病已入肝,而厥不应者,非热之不深,乃元气之甚困也,乌可因不 
厥,而即疑其厥阴之不热乎。治法补其肝气,而辅之以解热之品,则厥阴不燥,而 
木气大舒,邪不能留,非惟热解而见厥,抑亦邪散而消厥也。方用消厥散∶ 
白芍(五钱) 当归(五钱) 丹皮(三钱) 生地(二钱) 甘草(一钱) 人参(一钱) 炒黑 
荆芥(三钱) 炒栀子(一钱) 天花粉(二钱) 水煎服。一剂而厥乃发,再剂而厥反定矣。 
此方补肝凉血以治传经之伤寒。世无其胆。然而肝燥而内热,因虚而厥伏也, 
非滋其肝中之血,则热深者何能外见乎。故必补其虚,而发厥随可乘其厥而散热也。 
人亦可闻吾言,而放胆治之矣。 
此症用增减逍遥散大效。 
白芍 白术(各三钱) 当归 人参 炒黑荆芥 白芥子(各二钱) 柴胡(一钱) 
甘草(五分) 陈皮 神曲(各三分) 
水煎服。 
冬月伤寒,至十二日之后忽然厥发,发去如死人一样,但心中火热,其四肢如 
冰,有延至三、四日而身体不腐者,人以为尸厥也,谁知是邪火犯心包络,坚闭其 
气以守护其心乎。夫伤寒传遍六经,未有传心者也,一至传心无不死者。然而邪得 
以传心者,亦因包络之虚,力不能障心,使邪之竟入也。若包络素无亏损,邪虽直 
捣心宫,而膻中膜膈足以相拒。然而三阴三阳俱为邪之所传,各各损伤,包络相臣 
出死力以御贼,号召勤王绝无一应,惟有坚闭宫门,甘与君王同殉。至于各脏腑, 
见君相号令,不能宣扬于外,自然解体,有国亡无主之象,所以手足肢体先冷如死 
灰也。此时设有斩围夺门之将,扫荡群妖,救君相于危亡之候,自然外藩向应,不 
必听旨宣召,无不归诚恐后矣。然则治法奈何?助包络之气,而加之祛邪之味,可 
返死而回生也。方用救心神丹∶ 
人参(一两) 黄连(三钱) 菖蒲(二钱) 茯苓(五钱) 白芍(一两) 半夏(三钱) 附子(一分) 水 
煎一 
碗,以笔管通于病患喉中,另使亲人含药送下,无不受者。一剂而人之气苏,再剂而心中之大热 
自解,而四肢手足尽温矣。 
夫厥症多热,四肢之冷如冰者,正心中之热如火也。热极反为寒颤,颤极而人死,其实人死而心 
尚未死。此方用人参以固其生气,以黄连清其心中包络之火邪,加附子一分为先锋,加菖蒲为向导, 
引人参、黄连突围而共入于心中,又得白芍、茯苓、半夏平肝而不助火,利湿而共消痰,则声援 
势盛,攻邪尤易也。或疑用黄连以清热是矣,何必助之以人参,而用人参亦不必如此之多。孰 
知六经传遍以攻心,则脏腑自虚。多用黄连,而不君之人参,则有勇无谋,必至斩杀过甚,反伤 
元气,又有主弱臣强之虞矣,虽救君于顷刻,而不能卫君于崇朝,不几虚用奇兵哉。 
此症用活心丹甚神。 
人参(一两) 黄连(三钱) 菖蒲(一钱) 麦冬 生枣仁(各五钱) 南星(一钱) 附子(三分) 
良姜(五分) 生姜(十片) 水煎灌服。 



卷之一

中寒门(七则)

属性:人遇严寒之时,忽感阴冷,直入于腑,手、足、身皆冷,面目色青,口呕清水, 
腹中雷鸣,胸胁逆满,体寒发颤,腹中觉有凉气一裹,直冲而上,猝不知人,此寒 
气直中七腑也。夫中寒之病,与伤寒之症大相悬绝。盖伤寒之寒,由表而入于里; 
中寒之寒,由腑而入于脏。虽入腑、入脏同是直中之症,而治法终有不同也。盖入 
腑之寒轻于入脏,则治腑之寒乌可重于治脏哉。惟是腑有七,而中腑之药似宜分别。 
大凡阴寒之中人,必乘三焦之寒而先入,温三焦之寒,而七腑之寒可尽散也。然而 
三焦之所以寒者,又由于胃气之虚也。徒温三焦之寒,而不急补其胃气,则气虚而 
不能接续,乌能回阳于顷刻乎。方用救腑回阳汤∶ 
人参(五钱) 附子(一钱) 肉桂(二钱) 巴戟天(一两) 水煎服。 
此方用人参以扶胃气,用肉桂以回阳,亦不必更借巴戟天之为君矣。不知巴戟 
天补心肾之火,心肾之火旺,而三焦之火更旺矣。且巴戟天生胃气而回阳,故用之 
为君,尤能统人参、附、桂同心之将,而扫荡祛除,寓剿于抚之中也。所以一剂奏 
功,阳回而阴寒立散矣。 
此症用术桂干姜汤甚效。 
白术(一两) 肉桂(三钱) 干姜(三钱) 水煎服。 
人有严寒之时,忽感阴寒,唇青身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