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每天懂一点创意心理学 >

第2章

每天懂一点创意心理学-第2章

小说: 每天懂一点创意心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年代以后,许多日本产品因其强大的功能、品质和优秀的设计,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与此同时,广告设计的力量也突现出来,它是除产品设计外影响商品的销售最重要的因素。此外,在展现企业形象方面,设计也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作用。总而言之,设计已经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一柄利器。
第6节:设计的分类


  1870~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1900年前后法国出现“新艺术运动”

  1913年德国创立包豪斯设计学校

  1925年巴黎举办“巴黎国际现代化工业装饰艺术展览会”

  1928年日本商工省开设工艺指导所 

  1951年日本宣传美术协会成立

  1957年日本评选“G…MARK”设计奖商品(即“GOOD DESIGN”奖的前身)

  设计的对象

  ~设计的分类~

  在设计界,有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那就是设计没有明确的分类范畴。企业也好、教育机构也罢,对设计的定义及分类解释都略有出入。“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就是一个例子。工业设计一般指工业产品的设计,日用品等的设计则被称为产品设计。不过大多数情况下,二者可以通用。通常,产品设计可以归为工业设计的一个门类。

  设计的分类范围多有重叠,因此,要将设计明确地分为若干种类也没有太大意义。接下来,我将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对象进行整理,梳理出一个大致的设计分类。

  建筑

  室内设计

  对住宅、商业设施等室内空间中的照明、家具摆设等进行的设计。并不局限于室内某要素(如照明、家具摆设、色彩搭配等)的设计,而是对全部室内环境进行的整体性设计。

  室外设计

  与室内设计相对,室外设计是指对建筑物的外观、庭院以及周边环境进行的整体设计。以住宅的室外设计为例,主要包括对大门、栅栏、车库、储藏室等进行的设计。

  空间设计

  对店铺、商业设施的大厅、展示空间等进行照明、家具和器物摆设等方面的设计,使该空间达到预定的使用目的。

  工业/商业

  工业设计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将大批量的商品输送到社会。在商品批量生产之前对其进行的设计,就是工业设计。

  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特指工业设计中对日用品、实用物品的设计。例如,椅子、餐桌、餐具、汽车等的设计。
第7节:容易混用的设计用语


  时装设计

  时装设计源自英语Fashion Design,即服饰设计。本来,时尚(Fashion)指的是思想、艺术等无形概念,后来引申为服装、生活方式等有型概念的流行趋势。由于服饰是最能体现流行的一个元素,渐渐地Fashion这个词就与流行服饰划上了等号。

  平面设计

  一般是指海报、宣传册、商品包装等平面的设计。对文字、图案、颜色等搭配组合,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手段。

  网页设计

  顾名思义,就是对网页进行设计。通过对文字、图案等的合理编排、布局,不仅要做到视觉上的美观,还要实现对信息的有效传递。

  其他

  信息设计

  将信息以视觉可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方便人们辨识。例如,公共场所中卫生间的提示标志、道路标识、图标等的设计。

  通用设计

  通用设计是指通过设计,使产品、空间、标识等,不论使用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能力等,都可以方便使用。

  容易混用的设计用语

  ~设计用语的整理~

  现在,与设计相关的用语,很多也被大众广泛应用,但是使用方法却很含糊、暧昧。特别是外来语或外语,由于人们对其语源的理解并不深刻,更容易凭感觉随意使用。接下来,我将对容易混用的设计用语做一个简单的整理。

   

  Form

  源于法文的“Forme”,一般用来表示形状或外型。很多设计师称赞形状美时,会说“漂亮的form”、“简练的form”等。英文Form已经没有创新的含义了。日本的商业标语常常转用法文、西班牙文的同义词,来增加广告效果。

  Style

  本意为姿势、做法、风格等。在设计领域,多用来评价人的外观,例如穿衣风格。在时装界,也常用这个词来表示不同的服装类型。此外,像“生活方式”(Life Style)中的Style,包含个人的价值观、生活模式等含义。

  至于Stylish这个词,在日文中有“性格”的含义,是日本外来语特有的模糊语意,也可以单纯用来表示品味好坏。
第8节:设计的认知


  Taste

  原本的意思是“风味”、“口味”,后衍生表示“嗜好”、“兴趣”。不少日本人经常凭感觉随意使用这个词,不过多用来形容设计的倾向、氛围等。虽然Taste经常和Style混用,但在语感上,前者的方向性更强一些。例如,“这个人的穿衣风格偏重韩国taste”,就是强调此人穿衣的风格偏向韩国潮流,即“哈韩”。

  此外,Taste也可以与别的解释重叠,以加深涵义。例如,提到怀旧风格的服装,即使不精通这种服装搭配的人,也会用“怀旧风(taste)”进行笼统概括,以使对方有个大体的认识。

  第一章

  设计的认知

  当设计过的产品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是怎样来认知它们的呢?在这一章中,我将讲解人类的视觉原理、视觉与大脑的关系、人类认知的特性等知识,与大家共同探讨人类的认知系统及其特征。

  设计的认知

  ~认知的原理~

  当某样产品或设计摆在面前时,我们首先通过以眼睛为主的感觉器官来感知(看)它的存在。然后,将感知到的对象物与过去的记忆进行对比,或者建立新的概念。最后,得出结论,即认知(理解)这一事物。在认知过程中,我们会产生“可爱”、“帅”、“讨人厌”等印象或想象,然后加以评价。之后,印象或想象会保存在脑海中,除了对事物进行评价外,向他人描述自己对该产品或设计的印象时也会派上用场。

  实际上,设计师并非遵循明确的理论有目的地进行设计,也没有明确的设计理论能保证作品一定受到好评。设计中存在很多基本规则和方法,但这些指导性的理论并非设计出优秀作品的充分条件。优秀的设计师都需要长年实践来培养设计的“感觉”和“直觉”。进行设计创作时,设计师需要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培养的感觉来一个总动员,然后对其进行复杂的组合搭配,这样才能设计出新颖的作品。

  可以说,设计是一个“系统”,其复杂程度很难用明确的理论解释清楚。因此,设计创造的能力常被认为是一种特殊能力,甚至有人把设计能力说成是类似“直觉”这样天赋的能力。如果真是这样,那设计就无法进步了,更不能代代相传于世了。
第9节:视觉的重要性


  实际上,人们长期以来围绕设计展开的研究并非一无所获。对人类视觉功能和大脑活动的各种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果,有很多奥秘已经被揭开。在心理学和大脑生理学领域中,科学家们很久以前就展开了对颜色与形状的研究。此外,在一门叫做“感性工学”的学科中,研究人员发现人会将想象运用到创造中。然而,人的大脑根据什么标准来创造想象、什么样的设计会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等问题,还有待研究。在此,我斗胆用多门学科的成果来研究设计以及人类对设计的评价标准。

  首先,我将为大家讲解设计者如何认知设计、设计接受者如何理解设计,以及其中的原理。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人类的视觉机能和大脑机能,可能有点复杂,但却是揭开人类认知系统奥秘所必需的。

  视觉的重要性

  ~我们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占总信息量的八成以上~

  人类和很多种动物,都是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觉器官来获取信息、认知事物的,而我们人类是非常依赖视觉的。当然,根据感知对象物的不同,各种感觉器官的使用比率也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视觉获得的信息占我们总信息量的八成以上,即使是吃东西时也如此。

  也许有人会认为吃东西时肯定是味觉占主导地位。实际上,首先是眼睛看到食物的颜色和形状后刺激了我们的食欲。与视觉、听觉、嗅觉相比,味觉要迟钝得多。如果蒙上眼睛、塞住鼻子吃东西,我们甚至连自己吃的是什么都无法判断。如果不信,您可以蒙上眼睛、轻轻捏住鼻子,然后分别喝橙汁和苹果汁,看看结果会怎样。很多人都无法分辨自己喝的是哪种果汁。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个实验,吃的是苹果还是生土豆也很难分辨。

  与视觉、听觉相比,人的味觉要迟钝不少,而听觉又比视觉迟钝一些。实际上,人的听觉判断会受视觉影响。

  英国心理学家麦格克(McGurk)和麦克唐纳(MacDonald)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证明了人的听觉在很大程度上受视觉的影响。他们首先录制了一段录像,内容是一个人用嘴发出“嘎、嘎、嘎”的声音。然后,对录像进行处理,将原音消除,配上了“叭、叭、叭”的声音。即图像中人发音的口型是“嘎、嘎、嘎”,但声音却是“叭、叭、叭”。把这段录像播放给接受实验者看,结果他们说听到的声音是“哒、哒、哒”或“嘎、嘎、嘎”。这个实验说明,人的视觉信息优先于听觉信息。当人的视觉和听觉获得的信息不一致时,人会优先提取视觉信息。接受实验者正是被图像中发声人的口型所“欺骗”。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麦格克效应(McGurk Effect)”。
第10节:视觉的原理


  就连我们听到的声音都会受视觉的影响,可见我们判断事物时有多依赖视觉。

  视觉的原理1

  ~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

  我们是通过怎样一种系统来认知设计的呢?

  看到一件设计作品时,它的视觉形象瞬间就会出现在我们脑海中,整个过程耗时只有几分之一秒。尽管时间非常短,我们却能准确把握设计作品的颜色、形状、位置关系等若干属性。由此可见,人类拥有性能非常高的认知系统。

  眼睛最初捕捉到的视觉信息是光,光通过眼球的瞳孔、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成像。所谓视网膜,是眼球内壁覆盖的一层膜状组织。在视网膜的下层,有一种视细胞可以将光转化为电信号。该视细胞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视锥细胞”,它们在明亮的地方发挥作用;另一类是“视杆细胞”,它们对弱光反应敏感,在光线暗的时候发挥作用。经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眼大约有500万到700万个视锥细胞,1亿2千万到1亿4千万个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视锥细胞对光的“颜色”反应敏感,根据吸收波长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分别是L视锥(红视锥)、M视锥(绿视锥)和S视锥(蓝视锥)。如果这三种视锥细胞中的任何一种存在缺陷或者吸收光线的波长出现异常,都会导致人的色觉障碍。(据调查,日本男性中,M视锥出现异常的情况相对较多。每20个人中,就有1人异常)。人只能看到三种视锥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