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管理]做强做久做自己 >

第9章

[管理]做强做久做自己-第9章

小说: [管理]做强做久做自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创业初期,我诚心诚意对员工好,对自己的合作伙伴好,希望能得到回报,希望这样能留住人才。随着企业的发展,要清醒地意识到什么时候该使用什么样的人才,做什么样的人力资源投资。刚开始是一个创始团队的精诚团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不引进人才,第一不可能发展,第二创业团队的弊病也都出现了,如何提升这个团队,是人才战略的重要一步。第22节:做强做久做自己(22)
  多德少才在企业初期很重要。小企业在成长阶段,需要苦干精神,不计较报酬,不计较个人得失,要有一个非常踏实、勤勤恳恳工作的团队。而企业到了快速发展时期,就需要德与才相融合,要解决好人才战略中的细节问题。很多人才华横溢,但是他的性格有缺陷,会有很多私人主张。用这样的人,底线是在“德”上可以有缺陷,但是绝不能“缺德”——不能缺少品德。在个性和习惯、小节和细节上,我们更注重以“以德为主”的企业文化来改变他们,希望能很好地使用这些人,并把他融进团队中去。这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如果这些性格有缺陷的人不能融入团队,不能很好地发挥他们的才华,就是一种浪费。但是,也不能让他和整个团队融合在一起后把大家都拉跑了,使很多人在道德上出现了问题,那对企业来说是更大的危机。
  所以,使用这种人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我们做得比较成功的是能够把有才华的人吸引过来,用好的企业文化、团队文化来改变他们。这中间必然要容忍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习惯,甚至容忍他们的一些缺陷。只要不是道德败坏,我觉得一个企业要有包容、融合这些人的能力,这是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所需要的,也是看一个企业是否能够成其大业的关键。
  赵晏彪:有的人特别有才华,但是性格缺陷也是很令人头痛的。有的老板不注重品德,只要你能给我弄来钱,怎么着都行。有的老板特别注重德,因为用着比较放心。但是我认为你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企业创建初期,团队成员的德比较重要,因为要遇到很多困难,要艰苦奋斗;企业发展了,这些人不能承载这条大船,就必须要引入更优秀的人才,才能使大船快速前进。那么哪种人不能用呢?
  罗建凡:诚实、善良、好学,这是必须的。在根本的品德上不能有问题,比如不诚实、贪婪、损公利己,有这些本质问题是绝对不可以的。但是,在待遇上比较注重个人得失、喜欢独断专行、好大喜功这些问题在我们看来都不是严重的问题。如果品德到了像某些人那样,把自己公司的配方卖给竞争对手,那是绝不能容忍的。
  赵晏彪:下面我们谈一个国际化的问题,也就是创建国际品牌的战略问题。在国际市场上,你怎样把派克兰帝这个品牌做到也像国内一样家喻户晓?你的远景目标是什么,你怎样达到自己的目标?
  罗建凡:中国是一个服装大国,我们在国内做到第一,也就能在国际上露一露脸了。我们目前的国际策略没有完全启动,但是已经有了很多机会。我们去意大利参展,以前我给人家名片,都要主动告诉人家我是做什么的,希望能在哪些项目上与他们合作。现在我给他们递上名片,他们一般都说:“噢,我知道你们公司,在中国做得不错,想不想在欧洲合作?”情况已经倒过来了。现在不是我们没有机会,而是我们挑选机会。但是,我们是个比较扎实的企业,不能盲目行动。
  我们的远景,也就是我们作为中国企业所应实现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就是企业具有国际性品牌的知名度,具有国际品牌的能力,这是我这一辈子、未来一些年一定要实现的目标。
  近期还是以国内策略为主,这是非常理智的选择。国内市场是可以把企业培养壮大的,特别是国内市场一直以较强态势增长,这是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培养实力的好机会,我们一定要抓得牢牢的。
  走出国门不是想不想的问题,是一定要走出去的。我很相信资本的力量,如果有实力,国际市场会自动敞开,如果没有实力,走出去也是寸步难行。我们已经在国外进行了多种尝试,比如东欧的分公司,经营得非常好。但我们有意控制很低的营业额,对于我们现阶段来说,主要是在尝试合作的模式,怎样和国外的企业通力合作,为在国外大举扩展业务做好准备。
  赵晏彪:你认为什么时候大举进入国外市场最适合你们?
  罗建凡:要做市场,就要在市场上有统制性,做到主流的地位,无论进入哪个市场都是如此。我对国外的市场有强烈的欲望和信心,但是未来几年内还将是小规模探索。对我们来说,一个很大的挑战是选择合适的机会进军国际市场。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开始放开,欧洲的童装已经进来了,但欧洲的童装企业是小规模的,而美国却是超大规模的,以后美国的童装品牌也会陆续进来,未来的竞争肯定会加剧。第23节:做强做久做自己(23)
  第一阶段我们巩固国内市场,要把国内市场做得很牢靠。第二阶段,我们去进攻国外市场,三到五年会有这样的机会,这是切合实际的选择。中国有几亿儿童,这个市场足够大了,只有在中国做大做强,在国际竞争中才能形成强势进攻。
  赵晏彪:多元化经营被许多企业家视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国内服装行业,转行已成为很多老板最经常的选择,因为在多数人看来,做服装实在是件辛苦活。你们为何不急于走多元化道路?
  罗建凡:在欧美各国,很多500强企业巨头成功的秘诀就是专注于某一产品领域,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的许多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就上不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营领域过宽导致竞争力分散。
  我们要做服装行业坚定的挖井者,中国的童装市场还有很多路要走,国内广阔的小城镇、农村和西部市场还有巨大的空间有待开拓。因此,派克兰帝将在童装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在适当的时候会向服装行业的其他领域拓展,但绝不会偏离服装业太远。
  我认为,少则10年多则20年,中国童装行业会有一个整合,那时很多企业能够做到中国最好,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自己,我对中国童装业的前景非常看好。
  财富故事
  罗建凡的“无为”之为
  罗建凡从美国回北京创业,首先选择了轻车熟路的IT业。他旗开得胜,每天都有大笔大笔的进项涌进账户。但是,那个时候国内这一产业盗版、走私的风气很浓,国外进来的笔记本电脑到了国内价格立马翻番。罗建凡认为这是赚“黑心钱”,良心上过不去,于是决定尽快地转向实业,实实在在地干一番大事。恰巧,哥哥罗杰凡有一个童装店,他就将其归到自己的事业中一起干了。罗建凡把太平洋、大西洋两大洋的英文单词合起来,给自己的童装公司取名“派克兰帝”,把创建国际化、现代化的童装帝国作为自己的远景目标。
  在经营方式上“讨巧”
  在经营方式上,罗建凡采用了“只抓两端,弱化中间环节”的哑铃模式。这确实是个很“讨巧”的方法,既可以把企业迅速做大,又省去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中间环节,这个“巧”让罗建凡讨着了。但是,凡事都是想得简单做起来难,第一批委托加工的衣服就发生了意外。
  罗建凡从加工厂拿回自己公司定制的童装时,他和同事们都兴高采烈的。打开包装,大家都凑上前去看,有人夸奖说,自己公司设计的衣服颜色就是亮丽,视觉效果特别好;有人摸摸布料的质地说,手感真好,这样好的衣服肯定走俏。可是当大家抖开衣服仔细看时却都傻眼了,所有衣服的袖子都短了一块,每个人的表情立刻变得哭笑不得。罗建凡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他知道这样的衣服是没有办法卖出去的。怎么办呢?退货还是返工?他和大家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要是退货,再重新设计、加工一批产品,无疑错过了春季大热卖的好时光,也会给公司和生产厂家造成较大的损失。最终他们选择了返工。他们要把衣服袖子拆开,再重新设计一截加上去,但是一定不能让消费者看出来是补上去的,而要让人觉得是特意的、精心设计的款式。就这样,他和设计师通宵达旦地想方案,总算拿出了一个理想的设计,不仅弥补了产品本身的缺陷,上市后还因为样式别致而卖得非常火爆。
  这次意外事件使罗建凡得到了启发,产品要在市场上畅销,设计师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设计理念一定要有现代感,要时尚化。于是,在这方面他们加大投资力度,注重特殊人才的培养。现在,派克兰帝的设计师们都具有开阔的视野、敏锐的市场感觉和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每个月都能够推出几百种新产品,供不同地域、不同衣着习惯的消费者选择。而在公司与生产厂的协调上,他们也做得细致入微,在“哑铃式”经营模式的“上端”,再也没有出现“接袖子”那种低级的返工事件。
  企业刚刚起步时,罗建凡就开始建立自己的信息处理系统,发挥自己具有IT专业知识的优势,开发设计了用于服装销售的信息管理软件,牢牢地控制住“哑铃式”经营模式的“下端”,这使派克兰帝成为这种“只抓两端,弱化中间环节”模式在中国的成功样板。第24节:做强做久做自己(24)
  “无为”而胜
  罗建凡在派克兰帝刚刚成为全国市场排名第一时,他想做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的第一童装品牌,这一构想使他头脑发热,差一点走上一条影响主业的绝路。
  当时,属于全香港前三名的一家服装公司因为经营不善要寻找买家,找到了强势增长的派克兰帝。他们的出价很低,仅以净资产百分之几的价格出售。并购后让派克兰帝成为内地、香港第一品牌,在整个大中华区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无疑是公司迈向亚洲第一品牌的阶梯。如此美好的前景吊起了罗建凡的胃口,他花了很多的力气来实现这一构想,融资、财务分析、法律上的事情都搞得十之八九,只剩下最后的决策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哥哥罗杰凡听到他要并购的消息,急忙来香港与他会面,眼里含着热泪劝他:“派克兰帝走到今天不容易,你一定要三思而行啊。”哥哥随后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你一门心思并购香港的服装公司,对这里的童装市场有把握吗?”罗建凡想了想说:“这个市场不是很大,也不是一个唯美的市场,我甚至对在香港的经营没兴趣。”哥哥又语重心长地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这个企业严重亏损你还能并购吗?”他说:“不能。那样会把在内地的业务拖垮。”哥俩谈清这些问题后,罗建凡让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了。他起身打开宾馆的窗子,维多利亚港的海风吹来,让他为自己的盲目自大倒抽了一口冷气。很快,他在香港的财务顾问向他通报说,这家企业的确已经严重亏损,并劝阻他不要再做这件事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罗建凡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悬崖勒马,放弃了危机之“为”,使派克兰帝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迅速发展,在内地市场继续一路走高。这可以称为蕴涵在“无为”之中的“有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