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45-灵素节注类编 >

第10章

445-灵素节注类编-第10章

小说: 445-灵素节注类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脏腑经脉相通,气化相合,而皮脉肉筋骨,由脏腑之气血所生者,故其浓薄美恶,必内外相应,观外而知 
内,视其形色,即知其病之所生所在也。按《本输篇》言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等语,是明脏腑之功能运 
用也。此篇亦言肺合大肠等者,是明脏腑协议气化,以应外部也,故义理迥别。注家因见此篇言肾合三焦、膀 
胱,遂将《本输篇》少阳属肾一句,解作三焦属肾,不察上下文义,而两处经理俱失,相沿久矣,故余详辨明 
晰,入于后集也。 

卷二阴阳脏腑总论
经解
属性:《灵枢·师传篇》岐伯曰∶身形支节者,脏腑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帝曰∶五脏之气阅于面者,余已 
知之,以支节知而阅之奈何?岐伯曰∶五脏六腑,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现其外;五脏六腑,心为之主,缺 
盆为之道, 骨有余,以候 ;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小大;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 
唇舌好恶,以知吉凶;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帝曰∶善,愿闻六腑之候。岐伯曰∶六 
腑者,胃为之海,广骸大颈张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浓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果大,其 
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此所以候六腑者也,上下三等,脏安且良矣。 

卷二阴阳脏腑总论
经解
属性:《灵枢·平人绝谷篇》帝曰∶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 
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 悍滑疾,下焦下溉诸 
肠;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 
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 
八分合之一。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 
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则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 
气也。故肠胃之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 
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 
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平人者,无病之人也。尺寸是同身尺,非世所用之尺,其长短随各人身量者。升斗,亦随尺寸之度而计也。 
肠胃容受九斗余升之数,必以出陈入新,转输传化,其气上下流通,则五脏安而血脉和,精神乃居,故神者赖 
水谷精气以养之也。若七日不食,则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死。此言无病而贫无食者也。 

卷二阴阳脏腑总论
经解
属性:《灵枢·背 篇》帝日∶愿闻五脏之 出于背者。岐伯曰∶背中大 ,在杼骨之端;肺 ,在三焦之间; 
心,在五焦之间;膈 ,在七焦之间;肝 ,在九焦之间;脾 ,在十一焦之间;肾 ,在十四焦之间,皆 
挟脊相去三寸所。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 也。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 
则补之。以火补者,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马注∶五脏之 皆在背。大 ,在杼骨端,大 者,大杼穴也,去中行督脉经大椎穴左右各开一寸半。其 
肺以中行三椎为主,心 以五椎为主,膈 以七椎为主,肝 以九椎为主,脾 以十一椎为主,肾 以十四 
椎为主,左右各开中行一寸半,挟中行脊骨而计之,则相去三寸所。故欲验诸穴者,乃按其处,其中必应之, 
而内痛乃解,是五脏之各 穴也。楠按∶火即天地之阳气,待其自灭,则气入内为补;速吹之,则火引内气外 
泄,故为泻也。 

卷三
营卫经络总论
属性:营卫经络者,合言之,即皮肉筋骨浅深之部位也。分言之,卫为阳,浅在表;营为阴,深在里。直者为经 
如川,横者为络如渠。经深在营分,络浅在卫分。卫主气,卫护于表;营主血,营运于里。气主煦之,血主濡 
之。然气血由阴阳生化,阴阳互根于太极,故气血必交互营运,不能分析。血中无气,则瘀结不行;气中无 
血,则散漫不聚。血中之气,经气也;气中之血,络血也。故气血营运,而经络通贯,则营卫因之调和。而呈 
露气血之形象可见者,则名脉,因其浅深而分营卫经络,故名经脉、络脉。然卫行经脉之外,故主气;营行 
经脉之中,故主血。络脉在卫分,故络血为气中之血也;经脉在营分,故经气为血中之气也。所以必分营卫 
经络,而各有所主者,要清其气血流行次序,以察受病浅深部位也。若其阴阳各经交接之处,皆由络脉贯通, 
而气血始得周流一身。所以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者,营血由经流行,无分昼夜,循环于一身表里,故为营行 
脉中也;卫气漫溢于络脉肌腠间者,故为卫行脉外也。然其昼行于阳,分二十五度周于身;夜行于阴,分二 
十五度周于身。平旦从阴出阳,随日而升;黄昏从阳入阴,随日而没;至夜半亥子之交,营卫之气血会合,如 
日月合璧。是故卫同日为阳而主气,营同月为阴而主血。以各有所主,而流行不同,故分营卫;以脉路之横直 
浅深不同,故分经络。如是周行一身表里,合而不可混,分而不可离,然后方可审知其病之所在而治之也。夫 
气血由阴阳化生,阴阳互根于太极,为人身之命蒂,而通天地之气,故其升降流行,必应天地气候,丝毫不爽 
者也。呜呼!非圣人垂慈,指示详悉,后世孰能明之,以救病苦哉。盖六气之邪伤人,各由门径而入,风寒湿 
三气,由皮腠侵络,由络流经,由经入腑脏也;暑火燥三气,由口鼻吸入躯内膜外,随气血外走营卫,内侵腑 
脏,是先从中道,分传表里,故诸病现证,各有不同也。又有内邪六气之病,是本脏自伤,非由外感者。如 
肝伤则风邪内生,而眩晕、惊厥等病现矣;心劳则火邪内生,而烦恼、消渴等病现矣;脾伤则湿邪内生,而肿 
胀、疲弱等病现矣;肾伤则寒邪内生,而阳痿、四逆等病现矣;肺伤则燥邪内生,而失音、干咳等病现矣。火 
湿相合,即同暑邪,暑由火湿二气合化故也。为因人生天地之中,禀天地之全气,故外邪内邪,病状相同,而 
内邪先伤本元为虚,外邪由浅入深为实,故经曰∶精气夺为虚,邪气盛为实,所以治法则迥异。此乃医经之 
要旨,必先熟究洞明于心,庶免误治之失也。 

卷三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属性:《灵枢·营卫生会篇》帝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岐伯曰∶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 
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 
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 
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 
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此言营卫之气流行生会,与天地之气同其轨度也。人受气于谷者,谷入于胃,所化精微之气上输于肺, 
肺气敷布,则五脏六腑皆受谷气之充养也。《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精者清, 
悍者浊,故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也。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出中焦,卫出下焦,谷气分布,则清升浊降, 
自然之性也。故浊者降至下焦,随卫气流行脉外;清者由中焦变化,随营气而行脉中。其营气之周行也,始 
于手太阴经,终于足厥阴经,循环无间,以手太阴经脉起于中焦者也。其周行各经次序,详后营气篇中。昼夜 
十二时,流行于 
身五十周,乃与卫气大会。阴阳十二经,互相贯注,必待五十周与卫气大会者,盖卫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 
行于阴二十五周。故云卫气至阳而起者,自阴而出阳,子正时也;至阴而止者,从阳而入阴,亥正时也;当亥 
末子初之际,乃营卫之气会合而返浑沌,以归于太极,故曰∶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合阴者,阴与阳合而为一 
也。故当日中,则阳气隆盛为重阳;夜半,则阴气隆盛为重阴。重阴者,太阴也,故主内,此时卫气入于内也; 
重阳者,太阳也,故主外,此时卫气盛于外也。斯言一身之内外,是合天地三才之道也。 
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 
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 
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上衣冠文物卫气流行,平旦出于阳,则目开而寤;日入入于阴,则目瞑而寐,合乎天地阴阳升降之气也。然壮 
者气血盛,肌肉滑,气道通,能合天地气化,而不失其常,故昼精明而夜安寐;老者气血衰,五脏之气搏结而 
不舒和,肉枯脉涩,营卫流行失常,故昼不精明,而夜多不寐,与天地气化相乖。其患病之人,可类推矣。 

卷三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属性: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 
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 
常与营卫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 
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人身表里、脏腑、营卫、经络,无非由一气转旋,而圣人所以详细分别者,要明其生化之源流也。上文论 
营卫,由后天谷气之精微所化。此论三焦本元之气,从先天命蒂所发者也。后天之谷食,赖先天元阳以消化; 
先天之元阳,赖后天谷气以滋培。当其气之流行也,则先天后天,合而为一矣。既而合一,则气之清升浊降, 
自然之性也。其上焦之清气积于胸中者,名曰宗气。其气氤氲敷布,故曰上焦如雾也。盖以命蒂先天之气为祖, 
胸中后天之气为宗,故其流行,与谷食所化营卫之气相同,至五十度为一周,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经也。其循行 
各经次序,详后营气篇矣,此先明上焦之气也。若其所从来,则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而先天元阳之 
气发于命蒂,即肾脏坎象中之一阳,此先天、后天,以生、以化之源流也。又按“常与营俱行”,营字下《难 
经》有一卫字为是,此处必因脱落也。盖言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原兼卫气而言。若单指营气, 
则始自手太阴,终于足厥阴,终而复始,昼夜无间,焉有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之理?显然可见。旧注 
反谓《难经》误多一卫字,乃未究其至理,忽略甚矣。 
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