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45-灵素节注类编 >

第27章

445-灵素节注类编-第27章

小说: 445-灵素节注类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张弓弦之紧急硬劲,则无胃气之真脏脉也,故死。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 
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和柔相离者,阴阳相等,来去从容也;如鸡践地者,至数调匀,脉路清楚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土旺 
四季,而居五行之中,故其和缓,为无病之平脉也;若脉来实而盈数,则少柔和,其气太过,如鸡举足者,数 
而至数不匀,必有邪积之脾病也;若脉锐坚,如乌喙,如鸟距,是绝无中和之气,或如屋漏,忽连续而来,忽 
久歇一滴,或如水流,去而不返,此皆本元败而脾气竭,故为死脉也。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 
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此之喘喘累累如钩,形似心脉,而实不同。心脉阳旺而升,现于浮部,按之软散,外阳内阴,离之象也; 
肾脉阴盛阳伏,现于沉部,轻按软弱,重按有力而滑,外阴内阳,坎之象也。此有胃气,无病之平脉也;若来如 
引葛者,至数模糊不清,其阴阳不调,故按之益坚,无柔缓之气,则为肾病也;发如夺索者,如两人夺一索, 
互相牵掣,亦如引葛无绪,而如索之强硬,故如弹石之辟辟,绝无柔和之气,是真脏之死脉也。 

卷四下经解
辨脉太过不及中外异病
属性:《素问·玉机真脏论》岐伯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 
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 
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 
胁满。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气之流行,生化万物,肝应东方之木,其气柔嫩,故脉软弱,轻虚而滑,滑者,流 
动也,端直以长而象弦,阳气调达也。凡五脏之脉,各有本脏之形,而春令弦象,为应时之平脉也,夏秋冬皆 
然。若脉气之来,不轻虚而实,不柔和而强,此为太过,病在外者,外邪乘之,肝气郁逆,故令人善怒,风性 
上摇,故忽忽眩冒,为巅顶之疾,谓目眩昏冒,巅 
顶掣痛,以肝经之脉上顶,与督脉相会也;若其气来,不实而微,是为不及,而中虚之病,乏阳和生气,三焦 
水道不宣,上则胸窒,痹痛引背,下则两 及胁虚满,经所云∶脏寒生满病也。须用补阳以和阴,不可作实痛 
实满而用攻散也。 者,胁下软处,皆肝经所行之部也。 
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为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为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身 
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阴阳生化之机,无非升降出入。夏令阳气升浮出外,故万物盛长,人身之气应之,故脉气升多出多,为来 
盛,降少入少,为去衰,而其形如钩也。若来去皆盛,为太过,心火感召外火,火邪劫烁津液而肤痛,热邪弥 
漫营卫,如水之浸淫于周身也;若脉气来不盛,去反盛,是升出少,而降入多,其阳内虚,心气不足以荣养, 
故心烦不宁,中虚津液不化,气滞痰凝,上见咳唾,下则时泄秽气,此因火虚,而脾土不实也。 
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 
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为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为不及, 
病在中。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秋令阳气下降入地,万物成实,夏脉之浮洪,转为轻浮,来急者,收束绷急之象,去散者,阳气下降之象, 
以其浮部轻 
虚,故名毛脉。若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本有内热,外凉收束,故中央坚,为太过之脉,令人肺气逆 
而背痛,愠愠然者,郁闷不快之状也;其气来毛而微者,按之虚微无力,此为不及之脉,病在中气虚,故喘息, 
而呼吸少气且咳,气虚不能摄血,随咳而出,喉下闻痰阻之病音也。 
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 
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为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为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解 。脊 
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 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冬令阳气尽入于地,万物归藏,故脉气之来沉以搏,是浮按不足,沉按有力也。阳藏而营运于内,故名营, 
以沉部有力,故又名石脉也。若其气来如弹石,则少柔和之气,此为太过之脉,病在外者,精伤阳气外露不固, 
故经脉懈弛,病名解 ,而脊脉痛,元气耗散,故少气不欲言也;其去如数者,降入之气速,则鼓动之力弱, 
此为不及之脉,病在中,心悬如饥者,中气空虚,心少主宰,如悬宕似饥,而又不能食也, 中清冷,脊痛, 
者,软腰,脊属督脉,皆肾虚肝郁,故少腹满,小便变其常,或短或涩,乃下焦气化无权也。此两证,皆内 
伤之病。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帝曰∶然 
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其来如水之流者,此为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 
者,此为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弦钩毛石之脉,合春夏秋冬之气,其有逆从变异,即可验病之吉凶。惟脾土居五行之中,故为孤脏,鼓运 
输布胃中水谷精气,以灌溉上下四旁,故凡弦钩毛石之脉,皆以和缓之象为本者,是脾胃之气,故云其善处不 
可得见也。恶者,其脉来如水之流者,柔弱太过,即前所云∶弱多胃气少之病脉也,盖弱则不能输布胃气,以 
达四肢,故四肢无力,不能举也,其气有升降,而无出入,故如水之流,则无鼓动之力矣;其脉来如鸟之喙者, 
坚锐动数,是柔缓之气不及也,因而升降不调,清浊淆混,则九窍不能通利,内外壅滞,故名重强,谓邪实也。 
此柔缓之气不及,与上之柔弱太过,皆未得脾胃中和之气而致病也。 

卷四下经解
真脏死脉
属性: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 
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 
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 
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此言五脏之脉无和缓胃气,但是真脏孤阴,其色既枯而不泽,又青与白、赤与黑、白与赤、黑与黄、黄与 
青互现,是五行克贼,故皆死,不可治也。如循刀刃,即细急之极也,如按琴瑟弦,即紧急不转动也;如循 
薏苡子,累累然者,应指坚硬粒粒,绝无柔和之气也;如以毛羽中人肤者,应指轻虚散乱,略按全无也;如指 
弹石,辟辟然者,应指板实而坚,全无来去出入之象也;弱而乍数乍疏者,鼓动无力,其气散乱也。真脏脉现, 
而皆以毛折死者,毛折,其一身气血津液尽枯矣。 
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 
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 
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现,独现者,病胜脏也,故死。 
五脏皆赖胃中水谷之气滋养,故胃为五脏之本。而胃之所以能消化出入者,又藉脾气之鼓运,而脾则以肾 
中元阳为根,此先后天之互相生化,而不可偏失也。其各脏之气,亦必藉胃气以达肺,始得行于经脉。若邪气 
胜而精气衰,则病甚而无胃阳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现于脉,由病邪胜脏气,无胃阳生化之精气, 
故死也。 

卷四下经解
辨脉阴阳四时逆从病状
属性:《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 
时,及不间脏,曰难已。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见,皆死。 
脉从阴阳者,如心肺应浮,肝肾应沉,腑脉浮大,脏脉沉小之类。得四时之顺者,如春弦、夏钩、秋毛、 
冬石,而有和缓胃气。如此虽病,亦易愈也。脉逆阴阳者,与上文从阴阳之脉象相反也。其反四时者,如春见 
毛脉,是金克木;夏见石脉,是水克火;秋见钩脉,是火克金;冬见代脉,是土克水也。不间脏者,谓病传相 
克也,如肝传脾,木克土也;脾传肾,土克水也;肾传心,水克火也;心传肺,火克金也;肺传肝,金克木也。 
如此,病皆难已也。间脏者,如肝传心,是木生火,间肺脏,而木不克 
土也;心传脾,是火生土,间肾脏,而火不克金也;脾传肺,是土生金,间肝脏,而土不克水也;肺传肾,是 
金生水,间心脏,而金不克木也;肾传肝,是水生木也,间脾脏,而水不克火也。如此,病皆易愈也。其相克 
者死,如经文所言肝见庚辛等,是谓无胃气之真脏脉,与前章所言但弦无胃气曰死,同一理也。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 
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此又申明逆从之理,若春夏秋冬四时,未有弦、钩、毛、石本脏之脉形,当春夏阳旺而升,其脉反瘦小, 
不应其气,内衰可见;秋冬阳降而藏,脉反浮大而虚,本元不固可知,此为逆四时也。又如风热而脉反静,是 
阳病见阴脉,正不敌邪矣;便泄脱血,阴阳皆伤,脉应沉弱,而反实者,是无胃气之真脏脉也;病在中而有积, 
脉反虚,元气已亏,何以攻积乎?病在外感,而脉涩坚,绝少阳和之气,何以达营卫而祛邪乎?故此皆为难治 
之病,命曰反四时者,与天地气化相反也。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 
曰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 
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 
经曰∶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故或云寸口,或云气口,或云脉口,皆指两手之脉也。人迎主六腑之阳, 
寸口主五脏之阴,已详辨前关格病篇矣。旧注分寸关尺解之,不但穿凿,且非经旨,何也?盖经已有专明寸关 
尺,以候脏腑部位者,又有指出心脉何如为某病,肝脉何如为某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