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45-灵素节注类编 >

第41章

445-灵素节注类编-第41章

小说: 445-灵素节注类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 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 
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上言邪舍于合而成痹,又云由俞入舍于腑,故帝又问营卫受邪,亦能成痹否。然营者,水谷之精气,所谓 
清者为营是也,其气纯粹氤氲,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如甘澜之优游浸灌,而后入于脉,故曰营行脉中, 
即循脉上下,而贯脏络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所谓浊者为卫是也,其气 疾滑利,则不能入于脉,故曰卫 
行脉外,即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此营卫之气,同源异流者也。如感邪而逆其气则病,顺 
其气之流行则愈。不与风寒湿气相合,故不为痹也。大抵营卫之气,周流内外,倘遇邪阻,即有寒热头痛等病 
发现。其成痹者,以风寒湿气错杂之邪,表发未透,留滞于合、于俞,着而成痹,由浅入深,如上所明者是也。 
帝曰∶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 
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 
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 
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人身阴阳气血,各有偏胜,风寒湿邪,多寡不同,而伤有表里浅深,故病状多端。人身阳少阴多,则与病 
邪相益而为寒;阳多阴少,阳遭阴痹,郁而成热;湿多则为汗,湿亦阴邪,阳气少也。盖外邪有阴阳,又随人 
身之阴阳偏胜而变病,故必审其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而施治法也。 
帝曰∶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而不伸,在于肉 
则不仁,在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 
上言痛者,寒气多也,其有不痛者,必风湿邪胜。湿气滞着,则有身重、血凝、筋屈不伸、肉不仁、 
皮寒之五端。故具此五者,而非寒多,则不痛也。大凡痹之为病,逢寒则经脉紧急而多痛,逢热则经脉缓纵而 
不痛,寒兼湿则重着,热兼湿必多汗,兼风则行走,行走而寒束之,亦必痛,湿合之,必多汗也。故其变化虽 
多,总不出阴阳虚实四端而已。 

卷六诸痹证
众痹周痹
属性:《灵枢·周痹篇》帝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 
脉之中耶?将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 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 
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帝曰∶愿闻众痹。岐伯曰∶此各在其处,各发更止,更居 
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按此言忽痛忽止,上下移徙者,以其邪各在一处,此痛彼止,彼痛此止,或各痛各止,互起互伏,痹处众 
多,故名众痹。因邪根据脉路,而脉中气血流行不住,故邪动静不常,动则痛,静则止,而经脉左右相同,故痛 
必左右相应,而止在近脉之处,更发更休,非能周于一身,故不名周痹也。刺之者,其痛虽止,必刺其原痛 
之处以去邪,勿使复痛也。 
帝曰∶周痹何如?岐伯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帝 
曰∶刺之奈何?岐伯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 
后刺其下以脱之。 
此言邪在血脉之中,十二经脉行于周身,故名周痹。其痛上下行走,不能左右者,邪随阴阳升降之气而行, 
故与众痹不同。痛从上下者,其痹在上,故先刺下以泄其标,再刺其上以脱其本;痛从下上者,其痹在下,故 
先刺上以泄其标,再刺其下以脱其本。若众痹,邪根据脉外,脉外气宽,其邪与脉或近或远,近脉则动而痛,远 
脉则静而止,以其气宽,故动则必根据脉路,左右相应也。 
帝曰∶此痛安生?岐伯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 
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 
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 
上文言邪在血脉之中,血脉本居分肉之间,分肉即卫气所周行者。风寒湿邪,必先伤卫,久则侵营,而入 
血脉。当其由浅入深,而与卫气迫切而为沫,沫得寒而凝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作痛,痛则心神注之,心之所之, 
气亦至焉,故阳气随心而至痛处则热,热则寒散痛解,解则气厥而不通和,不通和,故他处之痹又发,发则又 
如是而痛也。经脉内通于脏,而邪则痹聚营卫,未入五内,其营卫在分肉间,故外不及于皮,因是真元之气不 
得行于周身,内外皆为邪痹肌肉之故,而名周痹。若以邪在血脉,而经脉周于一身,其义亦当名周痹也。至于 
一处痛解,而他处痹痛又发,其义理与众痹同。众痹邪痹卫分而近于脉,此则邪痹肌肉间而入血脉,故其痛发, 
随脉上下,而与众痹之左右相应者不同也。 

卷六
诸痛证
属性:《素问·举痛论》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 
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帝曰∶其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 ,缩 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 
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 
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 
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挟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 
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泣,脉泣则血虚,血 
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 
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 
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 
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 
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 
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脉外者,卫分络脉也,气血周流,循环不已,若寒气客之,寒性凝敛,经脉稽迟, 
不能循度而行。寒气客于脉外则血少者,以乏阳气生化也;寒气客于脉中,则营气闭塞不通,故卒然而痛。其 
客于脉外,则脉缩 而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寒散而痛立止,若重中于寒,则痛久难止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阳气相迫,则脉中血瘀而胀满,故痛不可按,因其寒气稽留,阳气从上而行,致脉充大 
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膜原之下,此不在经脉,故按之血气散而痛止也;寒气客于挟脊之 
脉,比营卫深,故按之不能及,而痛无增减也;冲脉之气,自少腹上行至胸,寒气客之, 
则气闭脉不通,故按之喘动应手也;寒气客于背俞之脉,血脉涩而血虚,其俞注于心,故与心相引而痛,背 
俞亦同络脉,故按之热气至而痛止也;厥阴经脉行于胁肋少腹,寒气客之,血涩脉急,故胁肋引少腹而痛也; 
寒气客于阴股,上及少腹而血涩,故腹痛引阴股也;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涩而不得注于大经,稽留而 
成积,其痛不言可知矣;寒气客于五脏,脏气厥逆上泄而阴气竭,则阳不得入阴而通和,故卒然痛死不知人, 
厥气反顺而阴阳和,则复生;寒气客于肠胃,而腑中浊壅,其气厥逆上冲,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 
为受盛之官,不得聚水谷而输化,故后泄而腹痛矣。以上皆为寒痛,惟热留小肠而痛者,止一条,则有瘅热焦 
渴,其便坚干不得出之证,因热闭不通而痛者,当辨别也。 
帝曰∶扪而可得者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此言针治之法也。如上所现证状,知其病在何经何络,即为主病之脉。视其脉,扪之坚而露血色,及脉 
陷下者,皆邪之所在,可扪而得,以法治之也。 

卷六诸疟证
暑疟
属性:《素问·疟论》帝曰∶夫 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何也?岐伯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 
作,寒 鼓颐,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冻饮料。帝曰∶何气使然?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 
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 
虚,阳明虚则寒 鼓颐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 
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内外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冻饮料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 
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 
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起于毫毛伸欠者,毛竖、伸尸、呵欠,疟发之状也。人身表阳内阴,上阳下阴,气血周流,阴阳交通, 
则安和无病。疟邪由伤暑热水气,又遇风寒,并客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营气所舍之地,故邪与气血混合, 
以致阴阳互相格拒,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寒则寒极,热则热极。盖水火者,阴阳之征兆,寒热者, 
水火之体性,人身阴阳不和,即水火相争,故有寒热之变现也。邪与卫气并居,卫气昼出阳分,夜入阴分,一 
日出入一次,故邪随之内外逼迫,而病日发一次。其邪入深,而间一、二日发者,下衣冠文物之。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 
是以间日而作也。 
邪在卫分,则随卫气出入而病发。其深舍于阴分者,欲与阳争,而阳行迅利,阴邪迟钝,故不得即出,其 
病间日而发也。盖阳如日而行速,阴如月而行迟,造化自然之理也。 
帝曰∶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岐伯曰∶ 
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 
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