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45-灵素节注类编 >

第48章

445-灵素节注类编-第48章

小说: 445-灵素节注类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 
皮肤薄弱而乏色泽,其肺虚可知;肉不坚实而淖泽,淖泽者,柔软如污泥,其脾虚可知。肠胃者,肺脾之 
腑也,其脏虚,腑必恶劣,而浊邪之气留止积聚,乃伤之也。脾胃之间又寒温不调,由是稍感其邪,即与所蓄 
之积留止不行,遂大聚而成患也。 

卷七诸积病证
息积
属性:《素问·奇病论》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息积,此不妨于食, 
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一呼一吸名一息,息根于脐中,与胁下相近,其有涎沫郁而成痰,随息积于络脉经膜之间,以致胁满气逆, 
病名息积也。其腑气通利转动,故不妨于食。以积僻处肉内膜间,故久不愈而不可针灸。针灸止能通经气,不 
能去积,须叠为按摩导引之法,而兼服药,药亦不能独治也。 

卷七诸积病证
伏梁
属性:帝曰∶人有身体髀股 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 
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有形之邪,内伏横亘如梁,故名伏梁。盖一身皆肿为风,风邪与气血胶结成形而内伏,为风肿之根也。因 
其邪气溢于大肠,滞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动之者,谓用针以动经气,不能抉其根,反使 
邪气溢于膀胱,以成蓄水溺涩之病,则当用药内治可知。然所谓病入膏肓,其危重亦可想见矣。 
《素问·腹中论》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帝曰∶何以得 
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 
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挟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此亦名伏梁者,以其同前证之形状,而病邪有异,但少腹盛而身不肿也。然其邪积裹大脓血,成肠胃痈, 
病已危害,故不可切按治之,每切按致死也。此在下因近二阴,必有脓血下出,若居脐上,迫胃脘而生于膈,则 
近心肺,而脓血不得下出,故为逆,居脐下为从也。治之勿可妄动而亟攻夺,亦可设法导其脓血下行而已。考 
《刺法论》并无伏梁证,未知其故。《灵枢·经筋篇》曰∶手少阴之筋,其病内急,心承伏梁。其成伏梁,吐脓 
血者,死不治。其义大同。 

卷七诸积病证
胃脘痈
属性:《素问·病能论》帝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 
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此言胃脉沉细者,右关之脉也。两手之脉名寸口而主阴,以其气出于脏也;人迎者,结喉两旁胃经之动脉 
也,主阳,以其气出于腑也。右关沉细者,胃中阴血瘀结,遏其脏气也,阴血瘀结,与阳相格,而阳气逆甚, 
故人迎脉盛而热聚胃口,血结成痈。成痈必有胀痛之证,热聚必有燥渴之证,而右关之脉反沉细似虚,故必诊 
人迎,方知其阳逆热聚而成痈也。 

卷七诸积病证
肥气伏梁息贲奔豚
属性:《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肺脉滑甚为息贲,上气; 
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 
此明脏积而缺脾脏,或有脱简也。脉象模糊无力名微,言微缓、微急等者,以营血瘀积,气不得达也;滑 
甚者,以肺主气,血结而气逆动也,故曰上气,名息贲,即喘息也;胁下肝经所行之部也;沉厥者,其气沉伏 
而厥逆,故突然自下上冲,乃名奔豚;足不收者,足少阴经脉强急,足不能曲也;二便为肾之门户,肾积气闭, 
故不得前后便也。《难经》言五脏之积∶肝曰肥气,心曰伏梁,脾曰痞气,肺曰息贲,肾曰奔豚。谓在脏名积, 
止而不移;在腑名聚,消长不常。其所论皆发明《灵》、《素》未发之义,当体究之。后贤因而制五积丸诸法, 
亦甚善也。 

卷七诸厥病证
热厥寒厥
属性:《素问·厥论》帝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阴阳之气根于肾,肾者足少阴也。其气由脏腑出于经脉,升降流行,仍归于脏,循环不休。如气有偏倾, 
则升降不调,而经脉郁闭,阴阳相格,不得交通,乃为厥逆。以其根于足少阴经,故厥起于足,阳衰为寒厥, 
阴衰为热厥也。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 
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阴脉集于足下而聚足心,足心肾经之涌泉穴也。足三阴经行于趾内,足三阳经行于趾外,而阴阳之气, 
交接于指尖,互相通和而流行者,阳气胜则溢于阴位,故足下热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 
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阳气行于指表者不热,而阴气行于指里者独寒,以阴气集膝下而聚膝上,故寒不从外,而从五指之内上 
于膝,其阴盛阳衰可见矣。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 
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 
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 
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太阴、阳明,统一身之阴阳,而阳明又主润宗筋者也。男女皆有宗筋,而聚于前阴,为太阴、阳明之所会 
合者也,故一身阴阳之气,亦聚会于此,以为生育之本也。人身与天地协议气化者,故春夏则阳升而多,阴降 
而少;秋冬则阴升而盛,阳降而衰。此人本质强壮,恃强妄作,秋冬阳气本衰而又伤之,夺其所用,迨冬至阳 
将升,与阴上争而不能复其元。上争者,如剥卦,剥必转复,阴阳方和。阳气既夺,不能复则不能应时升旺, 
其精气散溢而反下泄,阴邪之气,乘虚上僭,夫阴阳和平之元气,因中敷布而达外者也,阳气衰,则不能敷布 
渗营其经络,而阳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皆寒,而为厥逆也。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 
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 
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 悍,肾气日衰,阳气独胜,故手 
足为之热也。 
络脉属卫,卫为阳;经脉属营,营为阴。酒气 悍助卫,故络脉满而经脉虚也。营卫之气出于脾胃,脾主 
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侵入而胃不和,胃不和则水谷精气耗竭,而不营运于四肢也。此由醉饱欲火劫 
烁阴精,阳气变成邪热,聚于脾中不散,脾主肌肉,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肾阴之气因而日衰,邪阳之 
气独胜,故手足之热尤甚于身,名为热厥也。 

卷七诸厥病证
阴厥阳厥
属性:帝曰∶厥或令人厥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阴气盛于上, 
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厥满者,气厥而腹胀满,由阴气盛于上而虚于下之故也。盖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化,阴虚于下,则下焦 
阳气不能宣化而上壅,故腹胀满也;阳气盛于上者,由下焦之阳重上,是亢阳化邪气而逆也,逆则阳和之气乱, 
而心神飞越,昏不知人。其厥有微甚,或半日,或一日,其气返顺方苏耳。上明寒热厥逆,此明阴阳厥逆也。 

卷七诸厥病证
六经厥
属性:帝曰∶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 仆;阳明之厥, 
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 不可以运;太 
阴之厥,则腹满 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 
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 内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此以下详明厥证,不独手足寒热为厥,而凡外感、内伤,气血虚实,以致阴阳乖逆,经脉不得循序周流, 
皆名厥也。巨阳即太阳,太阳经脉盛于头,厥则其气更盛于上,故肿首头重,上盛则下虚,故足不能行, 
仆者,目眩跌仆也,此由阴虚,根本不固,阳气暴逆之厥也,阳明行气于三阳,邪热盛则水不济火,独 
火乱其神明,故发癫狂走呼,面赤而热,妄见妄言,此三承气汤之实证也;少阳及三阴经之厥,亦与仲景《伤 
寒论》所载病证、义理相同,明彼即明此,然其中皆有虚实不同,余后集仲景条下已详明矣。此云补泻以经取 
之者,皆针法也。以上虽名六经之厥,而多现脏腑之证,以六经内通脏腑者也。 
太阴厥逆, 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阴厥逆,挛腰 
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 
治主病者;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阳明厥 
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 
死不可治;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 
嗌肿, ,治主病者。 
按前卷营卫经络门十二经条下,凡脏经之病,皆云是主某脏所生病者,其腑经之病,或云是主津液所生病, 
或云主气、主血等,各皆不同,皆明其病由此而发,故云是主所生病者。盖人之生,先生五脏为体,由脏气生 
六腑为用,故曰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谓其体则常固也,腑者,传化物而不藏,谓其用则生化流通也,而筋骨 
血气津液经脉,又从腑气生化,为腑之用。是故脏经之病,从本脏之体所生,故皆曰是主某脏所生病;若腑经 
之病,从生化之用所生而为主病,故或主气、主血、主筋骨等之不同也。此篇言太阴厥逆者,是主脾所生病也, 
脾为足太阴经,故足 急挛,脾位于腹而通心气,故心痛引腹,当从脾脏主治也,下皆仿此;其少 
阴厥逆,是主肾所生病者,肾主下焦,下焦厥逆,则中焦气壅,故虚满而呕,呕则气通,故变泄清,泄清者, 
下泄清稀,因中焦谷食不化也;厥阴厥逆者,是主肝所生病也,肝主筋,故筋急而挛,肝肾同源,故腰痛,肝 
气横逆,则虚满,肝主癃闭,故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