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45-灵素节注类编 >

第52章

445-灵素节注类编-第52章

小说: 445-灵素节注类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得流通之故,比上诸病为轻矣。 

卷八诸瘅病
热中消中
属性:《素问·腹中论》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石药发癫,芳草发狂。夫热 
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岐伯曰∶芳草之气 
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帝曰∶何以然?岐伯曰∶大热气 悍, 
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热中、消中,本由膏粱浓味蕴酿而成,乃有上中下消之分,虚实之异,故当禁膏粱浓味也。芳草虽可祛秽 
消腐,而香散以耗津液,石药如石膏、芒硝之类,虽可清热,而质重伤脾,脾已困于浓味,不任再伤,故治消 
病,非缓心和平之人,不可以服此二药,以其病气 悍,而药气又急疾坚劲,则格斗于中而伤脾土。土恶木者, 
故服此药者,必至甲乙木旺之日时,病不加重,方可更论治法也。 

卷八诸瘅病
黄胆
属性:《灵枢·论疾诊尺篇》曰∶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胆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湿热蕴积而成黄胆,有阴阳之分。其色晦滞者为阴,属脾病;色鲜明者为阳,属胃病。此条脉小而涩, 
阳气不振而脾困,故安卧不嗜食,身痛而色微黄,则不鲜明,乃是脾病之阴黄也。本经又云∶溺黄赤安卧者, 
黄胆;已食如饥者,胃疸。可见黄胆是不嗜食之阴黄,已食如饥者名胃疸,即阳黄也。仲景所云身黄如橘子色, 
则鲜明为阳黄,故用茵陈蒿汤,以大黄下之;若阴黄,当用苍术二妙散,或正气散等方,口渴喜冷者,兼阳明证, 
宜苍术白虎汤加茵陈。仲景《金匮要略》又分谷疸、酒疸、女劳疸诸证,更当详究之。 

卷八噎膈反胃呕哕噫太息饥不欲食
噎膈反胃
属性:《灵枢·上膈篇》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 时乃出,余 
未得其意,愿卒闻之。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 
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廓,卫气不营,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 
积聚已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其痈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马注∶膈者,膈膜也,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所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心肺也。然有膈上之病者,乃 
气使然,食饮一入,实时还出;有膈下之病者,乃虫使然,食饮周时,始复外出,由于喜怒不适,食饮不节, 
寒温不时,以致寒汁流于肠中,则虫因寒聚于下脘,脐上二寸也,虫聚下脘,故肠胃充廓,卫阳之气不得上营, 
邪气居之,其虫因食而上,上则下脘虚而邪气胜,积聚而成壅,壅则下脘约,约者闭也。其壅在脘内者,按之 
其痛深,壅在脘外者,按之其痛浮,壅之皮上热,以其阻闭在下,故食饮 时乃出也。楠按∶《素问·阴阳 
别论》曰∶一阳发病,其传为膈。又曰∶三阳结,谓之隔。盖一阳者,少阳经 
也,少阳为枢,枢病而气阻滞不转,故久而传变为膈病也。三阳者,太阳经也,太阳为开,其气由内以达外者, 
其经结而不开,则内阻隔而不流通。是皆言阳气郁逆而成膈病,即此条所云气为上膈者也。又云下膈者,以 
寒汁流于肠中,积聚结而成痈,当以通阳破瘀为主,治与一阳发病、三阳结之证源不同也。又言卫气不营者, 
以卫气起于下焦,营气起于中焦,卫气自下而升,与营气交通,由胸而分行营卫,今下脘积聚而卫不得交营, 
则阴阳正气失位,邪僻之气居之,而充廓于肠胃,故饮食 时不化而复出,其与后世名反胃病者相类也。 

卷八噎膈反胃呕哕噫太息饥不欲食

属性:《灵枢·四时气篇》曰∶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 ,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 
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肝胆抑郁,故长太息以舒之也;胆气虚而逆于胃,故心 ,恐人将捕之,而呕苦水也, ,心怯而 
动之貌。 

卷八噎膈反胃呕哕噫太息饥不欲食

属性:《灵枢·口问篇》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 
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 
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有物有声谓之呕吐,此言有声无物者也。凡谷入胃,化精气而上注于 
肺,因有故寒气在胃,新故相乱,真气邪气相攻相并而上逆,乃为哕也。肺气主降,用针补手太阴经以降逆也;肾 
为胃关,泻足少阴经以利其关,使 
胃中邪气下行则愈。后世之呃逆,古亦名哕。 

卷八噎膈反胃呕哕噫太息饥不欲食

属性:帝曰,人之噫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补足太阴、阳 
明。一曰补眉本也。 
噫气比哕轻,上逆至胸,太息气转即已。亦因寒邪在胃,脾阳不运,而厥逆从下上散,而出于胃,故但温 
补脾胃二经之气,使浊降清升则愈。一曰补眉本,亦内助其阳气之法耳。 

卷八噎膈反胃呕哕噫太息饥不欲食
太息
属性: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 
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各脏皆有系通心,故各脏之气随心所使。心系急而气道约者,则中气郁而不舒,太息以伸之也。故宜补心 
经、心包、胆经之气,以和之也。 

卷八噎膈反胃呕哕噫太息饥不欲食
饥不欲食
属性:《灵枢·大惑论》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 
消谷,消谷则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本经云∶少火生气,壮火食气。胃者,如贮食之鼎,少火在下,聚而不炎,则蒸腐水谷,以生精气也; 
壮火者,炎而不聚,则反耗蚀元气,而不能化水谷也。故如精气偏并于脾而不输布,则运化失度而胃火外炎, 
其脘中反寒,故火炎似饥,而脘寒仍不嗜食, 
以鼎下无火也。仲景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疼,饥不欲食。盖以厥阴中相火而化邪热, 
由胃上冲,故使消渴心热而似饥,其胃气逆甚,则不欲食也。 

卷八肠便红下白沫脓血
肠便红下白沫脓血
属性:《素问·通评虚实论》帝曰∶肠 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帝曰∶肠 下白沫何如?岐 
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帝曰∶肠 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帝曰∶肠 之属,身 
不热,脉不悬绝,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 
肠 者,久伤湿邪,传导失职而便不固,垢秽血液杂下,下多则亡阴,阴为阳之根,阴竭则阳气离根, 
而外露身热,故死;身寒者,阳藏不动,故生也。下白沫者,虚寒气陷也,脉沉,尚可温中助气以治之;脉浮 
者,下竭而气上脱,故死也。下脓血则挟热邪,脉滑大,与证合而元气未败,可生;脉悬绝者,细小欲绝, 
本元败而邪热盛,故死也。如身不热,脉不悬绝,统指以上三证而言,脉滑大为元气未损,可生;悬涩者, 
脉无胃气矣,故死,审其五脏之生克时日为期也。后世名痢疾者,与此病相类,惟痢疾有积而必腹痛,故《内 
经》名滞下,以其数便不得畅下也。此不言腹痛,则与痢疾大同小异耳。 

卷八肠便红下白沫脓血
便红飧泄
属性:《灵枢·论疾诊尺篇》曰∶大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易已。 
下泄而完谷不化,名飧泄,多由虚寒。此言赤瓣,则湿邪伤 
血也。脉小本为顺,手足寒,则中阳衰矣,气血两伤,故病难愈;手足温,其中土未伤而邪易去,可愈也。 

卷八
淫邪发梦
属性:《灵枢·淫邪发梦篇》帝曰∶愿闻淫邪泮衍奈何?岐伯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 
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气淫于腑,则有余于外,不足于内;气淫于脏, 
则有余于内,不足于外。帝曰∶有余不足有形乎?岐伯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 
燔;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肝气盛,则梦 
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 
腰脊两解不属。凡此十二盛者,至而泻之立已。 
泮衍者,漫溢延绵也。正邪谓寻常风寒,而非虚邪贼风之猛厉者,故受之而不甚觉,其邪从外袭内,未有 
定舍定处,与营卫之气混淆,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邪气混乱,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发梦。以 
邪淫之处为有余,无邪之处为不足,脏为阴为内,腑为阳为外,邪或在阴在阳,则使阴阳偏亢不和,而心神亦 
必不宁。盖神无形而气有形,神者气之体,气者神之用,故气和则神定而安,神动则气乱不顺,是以邪扰其气, 
则神变幻而成梦,情欲动神,则气耗伤而致病,以神气本为一物,而分体用者也。 
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 
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客于膀胱,则梦聚邑冲衢,客于胆,则梦斗讼自刳; 
客于阴器,则梦接内;客于项,则梦斩首;客于胫,则梦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 苑中;客于股肱,则梦礼 
节拜起;客于胞 ,则梦泄便。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补之立已也。 
上言客邪之病,故泻之可已。此言厥气者,以自伤本元之气,致阴阳厥逆不和。故凡此十五种梦,皆为不 
足之病,而当补其虚,调其阴阳和平,立已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短虫、长虫,腹内之蛔虫也。余与《灵枢》同。 
《素问·方盛衰论》曰∶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籍籍,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肾气虚,则 
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恐畏;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 
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此皆五脏 
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前《灵枢》章言五脏气盛,是邪盛也。此言虚者,本脏阴气不足,阴不足则阳有余,阳主动而变幻成梦也。 
盖以五脏禀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性,故其梦亦各随性之所变现而不同,则必按五行生化之理,延医而调之,其 
阴阳方和,要在使经脉流行升降,循度不失而后已。言得其时者,得时令之旺气也,如肺金旺于秋,或遇庚辛 
之日时,虽非秋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