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车臣之鉴 >

第9章

车臣之鉴-第9章

小说: 车臣之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多人都认为车臣局势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但莫斯科不仅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沉默,而且还在1992年5月25日由杜达耶夫与联邦代表斯特罗戈夫中将共同签署了《关于撤军和车臣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分配财产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俄罗斯部队和所有机构均于当年6月10日前撤出了车臣,实际上等于承认了车臣的独立。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俄罗斯高层在对车臣的态度上存在着严重分歧,议会不仅否决了叶利钦的总统令,还要求政府组成代表团前往车臣,与杜达耶夫谈判,坚持通过政治手段解决问题。    
    但是杜达耶夫并不买这个账,他把莫斯科的无所作为看成是对其独立无能为力。他在当地主办的《自由报》上发表文章说,车臣共和国的出现,“注定了俄罗斯帝国的瓦解”。其他报纸也随声附和地写道:“如果过去的斗争导致了联盟的解体,那么,现在轮到俄罗斯联邦了!”    
    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车臣的分裂活动更加紧锣密鼓。首先,他们开始进行民族清洗,规定“除车臣人外”,其他民族不准向共和国移民;不许“非本土的民族人士”担任共和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内务部和检察院的领导职务。由于不堪忍受暴力和歧视,从1992~1994年,就有147万非车臣民族的人口离开了他们常年生活的地方,其中80%是俄罗斯人。    
    随后,杜达耶夫成立了几个诸如内务部这样的机构,授予这些机构特殊的权力,甚至“为了消除威胁车臣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危险”,准许他们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动用武器。    
    在这些过程都顺利完成后,他又开始组建自己的武装部队。这支队伍由正规军、特种营、“总统贝雷帽”营和安全部门组成,由曾经在阿富汗和原苏联境内冲突地区打过仗的民族极端分子担任基层指挥员和骨干,给部队配备了现代化武器和保障设施。    
    至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前,杜达耶夫的武装力量已经拥有了15万人的兵力,266架各种飞机,100多辆坦克和装甲运兵车,火炮和迫击炮350多门,反坦克兵器近千件,防空兵器80门,86万支各种枪械,15万枚手榴弹和地雷。对于一个不到百万人的小国来讲,有如此精良的装备,真可以说是军事强国了。    
    至1994年下半年,杜达耶夫羽翼已丰。于是,他拒不承认俄联邦宪法,不签署俄联邦条约,不组织联邦选举,也不参加联邦会议,在事实上脱离了俄联邦政权。


第二部分第一次车臣战争(1)

    一莫斯科的选择    
    对于车臣的分裂活动,莫斯科当然看得非常清楚。但从1991年11月车臣宣布独立,直到1994年底这三年,叶利钦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不得不把两只眼睛都闭上,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自有他的原因和苦衷。因为随着车臣问题的爆发,他必须同时扮演两个角色。一是他作为前苏联的掘墓人,正在为苏联的解体与各种政治力量斗智斗勇。另一方面,他又必须换上一幅面孔,以捍卫俄罗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姿态,反对车臣民族分裂势力。否则,很难说在俄罗斯从苏联挣脱出来之前,自己是不是首先解体了。    
    叶利钦的担心并非多余,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俄罗斯的民族情况与苏联同样复杂。在构成联邦的89个主体中,有为数不少的自治共和国,他们加入联邦的时间和历史背景各不相同,其中哪个民族要求独立是对被颠倒了的历史的重新颠倒,在叶利钦看来,只能是历史学家的事情。作为政治家,他无论如何不会允许国家在他的手中失去一寸土地。更何况车臣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不仅仅是一寸土地,它很可能波及所有自治共和国,危及到整个联邦。    
    这种危险实际在车臣危机发生不久,在其他地方就有了苗头。“8·19”事件后,随着15个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原来的自治共和国纷纷要求将自治共和国升格为共和国。其中鞑靼等五个高加索和克里米亚地区的自治共和国,都与车臣一样提出了独立要求,试图一步获得与俄罗斯平起平坐的地位。与这些国家同时提出要求的还有雅库特共和国。    
    此外,在有些原来并非是自治共和国的地方,也有人开始筹备建立“萨哈林共和国”和“远东共和国”,准备日后宣布独立。    
    俄罗斯民族国家争取“独立”的风潮也波及到其他加盟共和国。格鲁吉亚境内的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在车臣宣布独立前后,都提出了与所在加盟共和国脱离的要求。就连总共只有434万人口的摩尔多瓦,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也打出了“独立”旗号。在328万人口的亚美尼亚,有人竟然想把很少有人知道的邵武逸地区划出来,成立一个国家。    
    在为数不少的地方,原来的自治共和国领导人已经开始考虑更长远的事业了。为了在“独立”后拥有更多领土,相邻的共和国发生了民族纠纷甚至是武装冲突。发生在北奥塞梯与印古什之间的冲突就是这种事例的典型。    
    印古什和北奥塞梯都是世代居住在北高加索的两个民族,后来同车臣一样,逐渐形成了民族国家。其中北奥塞梯成为共和国的时间是1936年,它的东面与印古什和车臣接壤,北面是俄罗斯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南面与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相连。该国面积8000平方公里,人口64万。    
    与北奥塞梯相邻的印古什共和国只有16万人口,曾经与车臣共同组成过车臣—印古什共和国。1991年11月2日车臣宣布独立时,由于印古什不愿意随车臣一起独立,经俄罗斯议会批准,于1992年6月4日,成立了印古什共和国。但其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都与车臣有较深的渊源。    
    印古什和北奥塞梯两国矛盾的起因,与1944年车臣等少数民族被斯大林驱逐到中亚和西伯利亚这件事有关。在这次行动中,印古什人也因为“破坏国家安全”举族搬迁。1957年1月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命令,决定恢复车臣—印古什共和国。从此,印古什人和车臣人一起,陆续返回家园。可是,当他们回到家乡后发现,印古什西面与北奥塞梯共和国相邻的一部分领土,主要是弗拉季高加索市郊和马尔戈别克区的一部分,已经被北奥塞梯人纳入了自己版图。由于当时两国都是俄罗斯的自治共和国,所以这个矛盾暂时被掩盖了。    
    1991年4月26日,为了彻底否定苏联时期的做法,由叶利钦主持的俄罗斯议会通过了《关于为受迫害民族恢复荣誉法》。该法规定,类似印古什这种情况,北奥塞梯应该把原来属于印古什的领土,归还给该国。    
    在这个法律公布时,苏联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俄罗斯则正在全力谋求独立,根本无暇顾及条文执行与否,这就导致双方都采取了一些过激行动,使两国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两国间的武装冲突发生在苏联解体一年后的1992年10月30日。这天,一支大约由150人组成的印古什武装,来到两国边境切尔缅村附近的一个国家汽车检查站,打伤了正在那里值勤的两名俄罗斯内务部军人,抢走一辆运输车,把检查站的六名工作人员扣为人质。随后向切尔缅村的北奥塞梯人发起攻击。由于这里距北奥塞梯共和国武装力量驻地并不太远,所以,村子里的北奥塞梯人很快就得到增援。随后,两国不断向这里增兵,事情越闹越大,双方都动用了装甲车、大口径火炮、迫击炮,造成了很大伤亡。    
    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叶利钦总统为此召开了国家安全会议,决定从内务部队派遣3000名士兵和警察,进驻两国交战地区。但就在内务部队到达指定位置前,战场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11月2日,印古什的部队已经推进到距北奥塞梯首府弗拉季高加索只有几公里远的杰弗拉赫,并且切断了从弗拉季高加索通往格鲁吉亚的道路。当天,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从当日14时起到12月14日14时止,在印古什共和国和北奥塞梯共和国全境实行紧急状态。在此期间,任命俄罗斯政府副总理希扎担任因特殊情况成立的临时政府首脑。第二天,叶利钦发表告俄罗斯同胞书,呼吁印古什和北奥塞梯人民保持克制,承诺联邦政府将会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恢复当地人民的生存和享受和平的权利。同日,俄罗斯议会民族院也发表宣言,呼吁两国保持克制。重申在联邦内各民族都享有平等的权利。11月4日,临时政府首脑希扎与印古什代表经过谈判达成了从当日20时起停火的协议,北奥塞梯危机有所缓解。


第二部分第一次车臣战争(2)

    11月10日,俄罗斯军队开进印古什,同时对印古什的邻国宣布实行紧急状态。印古什共和国对俄罗斯的做法非常愤慨,表示要与俄军展开游击战。    
    11月14日,车臣共和国开始干预这个事件,总统杜达耶夫发表声明,谴责俄罗斯军队开进印古什的目的在于入侵车臣。他认为造成印古什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俄罗斯领导人顽固坚持错误民族政策。他还攻击北奥塞梯领导人引狼入室,让俄罗斯以此为跳板,对高加索兄弟发动侵略。他宣布在车臣西部实行战争状态,并且扬言,如果印古什兄弟需要,车臣人民将与他们站在一起,共同抗击俄军的入侵,保卫自己的家园。    
    15日,车臣部队与俄罗斯军队发生交火,双方都有人员负伤。这是俄罗斯军队第一次与车臣武装发生正面冲突。    
    12月10日,俄罗斯议会通过了《关于调解印古什共和国和北奥塞梯共和国内部武装冲突的决定》,以及关于印古什和北奥塞梯局势的声明。《决定》和《声明》改变了冲突初期对北奥塞梯偏袒的态度,要求双方坐下来谈判。将北奥塞梯临时政府改为印古什和北奥塞梯共和国临时政府,由相对中立、冲突双方认可的俄罗斯政府副总理沙赫赖担任临时政府首脑,继续从事调停工作。从长远上讲,准备利用与格鲁吉亚划分边界的时候,平衡两个国家间的领土争端。    
    在俄罗斯政府和军队干预下,印古什和北奥塞梯的冲突暂时得到了解决,但车臣人在其间的表现引起了联邦政府的警觉,有人认为车臣人正在高加索招降纳叛,把与联邦政府的冲突扩大到车臣之外。    
    在俄罗斯这样一个国家里发生这些事情是不能允许的,而所有这些又大都因车臣宣布独立引发的。为此,叶利钦下定了绝不让车臣脱离俄罗斯的决心,这也成了他处理车臣问题的底线。    
    那么,为什么莫斯科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对车臣的变化熟视无睹,在从车臣撤军等问题上还做出了重大让步,最后形成了养虎为患的局面呢?答案不止一个,而这些答案恰恰是摆在叶利钦面前的难题,需要他做出决断,做出选择。    
    这些难题之一是上面提到的,如何同时扮演好“民主斗士”和“国家卫士”这两个角色。其二是如何应付西方的指责。因为此时的叶利钦正迫切需要西方的支持。其三是如何面对国内反对派。因为他不能在自己立足未稳的情况下,给对手以口实。其四是他知道与车臣的矛盾一旦激化就只能通过武力解决,而这种方式能不能起到杀鸡骇猴作用还是个未知数。如果对于其他要求独立的国家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