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健全的社会〔美〕e弗洛姆 >

第7章

健全的社会〔美〕e弗洛姆-第7章

小说: 健全的社会〔美〕e弗洛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只有在考虑到他无法与他人发生任何联系情况所产生的后果之时,只有当他懂得自恋的含义时,他才能完全理解与。。

    他人相关联的需要。

    婴儿唯一能实在经历到的,就是他的肉体及其需要——生理需要以及温暖与爱的需要。他还没有那种区别“我”

    与“你”

    的经验。他们仍然处于一种与世界一体的状态。

    这是他的个性感与现实感觉醒之前的一体状态;存在着的

 43

    健全的社会13

    外部世界不过是些用以满足他自身需要的食物与温暖,而不是可以实际地、客观地加以了解的某人或某物。

    弗洛伊德称这种倾向为“原始自恋”。

    在正常发展过程中,随着对外界现实认识的日益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将“我”

    与“你”

    区别开来的鉴别感的发展,这种原始自恋状态逐渐消失。

    这种变化首先发生在感知水平,这时,事物和人被看成不同的特殊实体。这一认识为说话的可能性打下了基础,因为要叫出东西的名字,必须先把它们当成个别的、分离的实体来加以认识。

    ①这种变化要经历较长的时间,直到孩子从感情上克服自恋情绪时为止,因为孩子长到七、八岁时,孩子才开始以另一种方式来体验他人的存在,即开始爱,也就是说,(按照沙利文的阐述方式,)

    ②他开始感到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同样重要。

    ③原始自恋是

    ①比较让。皮亚杰在其著作《儿童的世界概念》中对这一点的讨论。

    ②参阅H。

    S。

    沙利文:《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诺登出版公司,纽约,1953年。

    ③这种爱通常是针对孩子的同龄儿童,而不是指对父母的爱。那种认为孩子在爱其他人之前,先“爱”

    自己的父母的想法,应当被看成是想当然的幻想。

    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父母亲是依赖和恐惧的对象,而不是爱的对象。

    就其性质而言,爱的基础是平等与独立。

    如果我们把对父母的爱与充满深情然而却是被动的依恋,与乱伦固结,与习惯上的或畏惧性的顺从区别开来,那么,对父母的爱(如果要发展的话)

    则是在后期而不是童年才得到发展,虽然(在有利条件下)

    我们可以在较早的年龄发现这种爱的萌芽(沙利文在其《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中,更激烈地讨论了这一观点)。

    可是,很多父母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他们的反应是这样:公开地或者以取笑这一更有效的方式,来表示他们对孩子的第一次真正爱恋的不满。他们有意或无意间表现出来的妒忌,对于孩子发展爱的能力来说,是最大的障碍。

 44

    23健全的社会

    一种正常现象,与儿童生理及心理发展相一致。不过,自恋也存在于生命的后来各个阶段(弗洛伊德称之为“继发自恋”)。

    假使成长着的儿童无法发展爱的能力,或者再度丧失爱的能力,那么,就会出现“继发自恋”。自恋是所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本质所在。对于自恋的人来说,世上只有一种现实,即有关他自己的思想过程、他的感情及需要的现实。

    他不去客观地体验。。。

    或感知外部世界,即是说,他不认为外部世界是按照自身的方式、条件及需要而存在着。

    我们可以在各种形式的神经错乱症中看到自恋的最极端形式。神经错乱的人失掉了同世界的联系,他退缩到了自己之中,他无法体验到物质现实以及人类现实的客观存在,而只见到自己内心活动力所决定的、所形成的。。。。

    一切。他对外界世界不作任何反应,即使有所反应,他也不是。

    依据世界的现实来作出反应,而是根据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过程来反应。自恋是与客观、理性及爱相对的另一个极端。

    人如果完全不能将自己同世界联系起来,他便是神经错乱,这一事实又向我们指出了另一事实:与外界保持某种形式的联系是任何健全生活的条件。不过,在各种形式的联系中,只有创造性的联系——爱——构成了使人既保持了自己的自由与完整,同时又与同胞相结合的条件。

    二、超越——创造性与破坏性

    与相关需要有着密切联系的人类状况的另一个方面,是关于人作为生物又必须超越这种被动的生物状态的问题。人。。

    不知不觉地、不由自主地被抛到了这个世界上,又不知不觉地、不由自主地被世界除去。

    在这一点上,人与动物、植物或有

 45

    健全的社会33

    机物没有什么两样。可是,由于天赋的理性和想象,人不能满足于充当被动的生物角色,不满足于任人摆布的地位。

    一种强烈的愿望驱使着他,去超越生物角色以及存在的偶然性、被动性,而成为一个“创造者。”

    人可以创造生命。这确实是他与其它生物都有的神奇特质,但是人不同,他自己就能意识到,他是被造者,也是创造者。人能创造生命,更恰当地说,女人能创造生命——她生孩子,照顾孩子,直到孩子长大成人,能够管理自己。

    人——男人和女人——能从事各种创造活动:播种,生产物品,创作艺术,创立概念,彼此相爱。

    通过创造,人超越了自己的生物地位,超乎存在的被动性和偶然性之上,而进入了有目的的、自由的王国。人的超越需要是爱、艺术、宗教以及物质生产的源泉。

    创造的先决条件是活力与关心。人要创造必须对所创造的东西先要有所爱。如果人不能创造,如果人不能爱,那他又怎么解决自我超越的问题呢?对于超越的需要还有另一种回。。。。。。。。。。。。。

    答,即:如果我不能创造生命,我至少能毁灭生命。

    毁灭生命也。。。。。。。。。。。。。。。。。。。

    使我超越了生命。确实,人能毁灭生命,就跟他能创造生命一样,都是神奇的本事,因为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是无法解释的奇迹。在毁灭的行为中,人将自己置于生命之上,他超越了自己的生物地位。由于人被迫超越自我,他的最终选择不是创造,就是毁灭,不是爱,就是恨。

    毁灭意志所具有的庞大力量正像创造的动力一样,来源于人的本性。

    我们从人类历史上看到了这种毁灭性,在我们所处的时代里,我们也惊心地目睹着人的毁灭行为。

    我们说,人能发展自己的主要潜力去爱,去思维,并不意味着我们相信了人本善的天真说法。破坏性是人的次要潜力,只要有人存在,就有这种属性,它的强度和力量同人

 46

    43健全的社会

    的任何感情一样有力。

    ①但是,破坏性只是创造性的替换物(这是我的主要论点)。创造性和破坏性、爱和恨,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本能,它们是对超越需要所提供的两种解答。

    当创造的意志无法满足之时,破坏的意志就会抬头。不过,满足创造的需要将会导致幸福,而破坏则会对人,尤其是破坏者本人,造成痛苦。

    三、根性——友爱与乱伦

    人诞生为人便意味着他开始脱离他的自然的家,开始割断他与自然的关系。然而,正是对这种断绝他感到害怕;如果人失去了自然的根,他又处在何处?

    他又是谁呢?

    他会处在孤立无援的地位,没有家,也没有根;他无法忍受这种孤独无助的地位。

    他会发疯。

    只有在他找到人类的新根时,他才不需要自然的根;只有当他找到新根之后,他才在这个世界上感到安全、自在。如果我们在人身上发现了一种深切的渴望,渴望不割断与自然的联系,不割断与自然,与母亲,与血缘以及与土地相分离的感情,我们会感到奇怪吗?

    最根本的自然关系是孩子同母亲的关系。孩子在母亲的子宫里开始了生命,在子宫里停留了比大多数动物长得多的时间;就是出生之后,孩子仍然不能自助,完全依赖着母亲,而

    ①我在这里系统地描述的看法与《自为的人》中所说的并不矛盾。在《自为的人》一书中我写道:“破坏性是人消除过去生活痕迹的作法的结果。”

    在本书阐述超越概念时,我只是想特别说明:是人性中消除过去生活痕迹作法的那一个方面导致了破坏性。

 47

    健全的社会53

    这种无助与依赖的时间,也大大长于任何动物。

    在生命的头几年中,母子之间不存在完全分离的问题。

    母亲满足了孩子的全部生理需要必不可少的温暖和爱抚的需要;她不仅生了他,还继续给他以生命。母亲的关心,不在于子女对她做了什么,不在于子女必须履行什么义务,这种关心是无条件的给予。

    她关心他,因为这新生命是她的孩子。

    孩子在具有决定意义的头几年中体验到,母亲是生命的源泉,是无所不包的、保护的、滋养的力量。

    母亲就是食物,就是爱,就是温暖,就是大地。

    得到母亲的爱就有了生命的活力,就有了扎根的地,也就感到安全、自在。

    正像出生是离开保护一切的子宫一样,成长意味着脱离母亲的保护范围。不过,尽管成年人与孩子的情况迥然不同,成年人渴求保护的愿望从来没有完全消失,他仍然不忘孩提时代的情境。

    成年人能够独立,照顾自己,对自己,甚至对他人负责;而孩子则还不能做到这一切。

    但是,我们也看到,生活日益错综复杂,我们的知识支离破碎,成年的生活反复无常,我们也犯了许多不可避免的错误。如果我们考虑一下这一切情况,我们会发现,成人的处境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与孩子的处境大不一样。每一个成人都需要帮助、温暖与保护,这种需要的方式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孩子,在许多方面又与孩子类似。一般的成年人都深深渴望得到那种母亲曾经给予过的安全感和实在感,这难道是怪事吗?

    除非他找到了新的扎根方式,否则他决不会放弃这种强烈的渴求,这难道是预料之中的吗?

    在精神病理学中,这种拒绝脱离母亲那无所不包的轨道的现象,屡见不鲜。

    最极端的形式,都是返回母亲子宫的渴望。

 48

    63健全的社会

    一个人如果完全被这种欲望纠缠住,可能会呈现出精神分裂的症状。他就会像婴儿那样感受、行事,甚至连小孩子的最基本的功能都不会。

    我们在许多较严重的神经症患者身上,也发现了这种渴望。

    不过这种渴望是以压抑的方式出现在梦中,或者在症状及行为上显现出来。那种想继续留在子宫里的强烈欲望,与人格的成人部分,即希望过正常生活的思想倾向相冲突,就产生了这种压抑的欲望。在梦中,这种渴求以象征方式呈现出来,诸如在一个黑洞里,在单人潜艇中,深入深水里,等等。这类人的行为反映出一种对生的恐惧,对死的妄想(在幻想中,死便是回到子宫,回到大地母亲)。

    在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