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道教史 作者:许地山 >

第5章

道教史 作者:许地山-第5章

小说: 道教史 作者:许地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章),“常使民无知”(三章)。此外还要排除名言,弃组智慧。三十二章说:“道常
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又二章说:“圣人处无
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六十五章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
以智治国,国之福。”这些话说得容易,要做得成,却是很难。我们说它底不沈重便在
这里。取天下与治天下便是欲望所在,也必得有所作为,这样,道底本性所谓无欲无为
从那里实现出来呢?若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说得通,无为便说不通了。治天
下既不以仁义礼信,一切都在静默中过活,如果这个便是无为,那么守静底守,致虚底
致,抱一底抱,得一底得,乃绝仁弃义底绝底弃,算为不算呢?又,治天下即不能无所
作为,保存生命即不能无欲。总而言之,《老子》底人生论在根本上不免与道相矛盾。
这个明是讲治术底法家硬把与他不相干底道家所主张底道论放在政治术里所露出来底破
绽。假如说《老子》里所指底道应作两面观,一是超乎现象,混混饨饨底道,或根本道;
一是从根本道所生,而存于万物当中底道,或变易道,那么这道底两方面底关系如何,
也不能找出。
    人生底根本欲望是生底意志,如果修已治人要无欲无为,就不能不否定人间,像怫
教一样,主张除灭意志和无生。现在书中找不出一句含有这种意义底句子。《老子》也
含有中国思想底特性,每一说理便是解释现实、生活底直接问题,不但肯定人生,并且
指示怎样保持底方术。人底本性与道底本质底关系如何,《老子》一样地没有说明,甚
至现出矛盾。如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书中最矛盾的一句话。知者和言者
都是有为,不言可以说是无作为,不知却不能说是无为。既然主张无为,行不言之教,
为什么还立个知者?既然弃知,瞎说一气,岂不更妙!大概这两句是当时流俗的谣谚,
编《老子》底引来讽世底。《老子》中这类矛盾思想大抵都含着时代的背景。编者或撰
者抱着反抗当时的文化、道德和政治。在那时候,人君以术;临民,人民以智巧相欺,
越讲道德仁义,人生越乱,于是感到教育无功,政治无效,智慧无利,言说无补。在文
化史上,这种主张每出现于社会极乱底时代,是颓废的、消极的。这种思想家,对于人
生只理会它底腐败的、恶的、破坏的和失败的方面,甚至执持诡辩家或爆笑怒骂底态度。
他对于现实底不满常缺乏革新底理想,常主张复古。这可以叫做黑暗时代哲学,或乱世
哲学。
    乱世哲学底中心思潮只能溢出两条路,一是反抗既成的组织与已立的学说,二是信
仰机械的或定命的生活。走这两条路底结果,是返古主义与柔顺主义。因为目前的制度、
思想等,都被看为致乱底根由,任你怎样创立新法,只会越弄越坏,倒不如回到太古的
朴素生活好。又,无论你怎样创制,也逃不了已定的命运,逃不了那最根本的法理或道。
这思想底归宿,对于前途定抱悲观,对于自我定成为独善主义甚至利己主义。在《老子》
里尽力地反对仁义孝慈,鼓吹反到古初的大道。伦常的观念一点也没有,所以善恶底界
限也不必分明。第二十章“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便是善恶为无分别底口气。在实际
生活上,这是不成的,《老子》里所说底道尽管玄妙,在实践上免不了显出底疏忽和矛
盾底原故即在这上头。不讲道德,不谈制度,便来说取天下,结果非到说出自欺欺人底
话不可。
    《老子》底去学也很支离,并不深妙。所说一生二,乃至生万物,并未说明为什么
这样生法。道因何而有?欲因何而生?“玄之又玄’塔什么意思?编纂者或作者都没说
明。我们到处可以看出书中回避深沈的思索和表示冥想及神秘的心态。佛家否定理智,
却常行超越理智底静虑,把达到无念无想底境地来做思维底目的。道家不但没有这个,
反要依赖理智去过生活。这样,无论如何,谈不到玄理,只能在常识底范围里说一两句
聪明活,什么“婴儿”、“赤子”、“侯王”、“刍狗”、“雄雌”。“玄化之门”等
等,都搬出来了。这样的思想只能算是常识的思考,在思想程度上算不了什么,因为它
底根本精神只在说明怎样过日子。如果硬要加个哲学底徽号,至多只能说是处世哲学罢
了。
     
已 老子底论敌
    在《老子》里虽然没有引出任何学派底书来加反驳,但从论调推测起来,可以知道
它底论敌是儒家。反对儒家,在《老子》以前有杨墨之说,在《老子》里还可以看出作
者也和杨墨同在一条阵线上头。最显著的如主张不争,是墨子底说法;使民至老死不相
往来,是杨子为我底又一方面。
    《老子》立“无言之教”,明是反抗《论语》、《孟子》底重教思想。《子路》: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腾文公上》: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在、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
人伦。”《论语》、《孟子》所说底道,如“吾道”(《里仁》),“尧舜之道”
(《公孙丑下人《离娄上》、《告子下》、《万章上》),“先王之道’北膝文公上》、
《离娄上》),“圣人之道”(《股文公上》),“周公仲尼之道”(《股文公上》),
“古之道’北离娄上》)等,都是指示人所立底道,人所建立便是教育。教育底目的在
使人成为圣贤,最低也不会去做小人。所以成为贤人君子底条件便是仁、义、礼、智等
等美德。《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老子》对于孝梯,
反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孟子》以人有仁、义、礼、智底本性,这便是道。
《老子》反对这说法,以为道失而后有仁、义、礼等等违道底教训。《孟子》里没把礼
乐连起来,在《老子》里也没有提出,它只反对仁义,因为礼乐底主张还是后起,到庄
子便加以排斥了。儒家之所谓道就是《老子》底常道。《老子》所立底是超乎常道底道。
儒家理想的完人是圣人。能够设教安民,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都是圣人,《老子》
在这一点上并没十分反对,只注重在无为而治上头而已。孟子底王道论也与《老子》底
“取天下”底理想很相近,所差底只在不用仁义去取。
    重教主义本与性善论自相矛盾。因为人性如果是善,就无须教,任它自然发展就够
了。孟子既然主张性善论,同时又要用仁义来教人,在《老子》底作者看来,实在是不
澈底。尤其是像无仁义则与犬牛无别,或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一类底见解,老子以为
不必有。善既是自然本性,就无所谓仁义善恶,无须再教。太古时代,没有善恶之分,
仁义之教,人人都像婴儿,却不像禽兽。如果孟子只主张保持赤子之心,那便和《老子》
反于婴儿底见解相同。这便是不言之教,无为而民自化底理想。《老子》里底圣人是不
教,教只有越教越坏。有仁义便有诈伪,因为同是属于人为,并不是本性。这样讲到极
点,势不能不主张绝圣弃智底婴儿论。儒道底不同在前者以教化为圣人底作为,后者却
以一切人为的道德标准都足以找贼善性。所以道家底性善论比孟子底更站得住。如果把
儒道两家底性善论分别说出来,或者可以名道家底为性本善论,儒家底是性禀善论。王
充说:“孟子作《性善》之篇,以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乱之也。谓人生于天地,
皆禀善性。长大与物交接着,放纵停乱,不善日以生矣。若孟子之言,人幼小之时,无
有不善也。”禀善论者以为人禀善性,但有染污底可能,一与物接,必当悻乱,故须以
教化纠正它。这实与性恶论没有什么不同。本善论者以为善是本然,不须教化,自然而
然地会好起来。鸽本来白,怎样把它染黑了,至终还会返回原来的白;鸦本来黑,怎样
把它染白了,至终还是恢复原来的黑。人性善便是善,教化不能改移它,若把教化去掉
就成功了。在《老子》以前,杨墨也排斥儒家,所以孟子也斥杨墨。道家排斥智慧,也
是与法家同一阵线。战国时诸家多以智为违背自然,“绝圣弃智”底理想因此弥漫,故
孟子排解智底原故说:“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离娄下》)这正是指出道家底
见解。
 
第三章 老子以后底道家
  
    假使老胭是西历纪元前四百年前后底人物,离他最近的后学应是关尹、杨来和列子。
关尹与杨朱和老胭特有关系,可惜他们底著作不传,我们不能详知他们底思想。《汉书
·艺文志》载《关尹子》九篇底书名,但现存的《关尹子》乃是后人伪撰,并非原书。
杨朱底思想只存于《列子·杨朱篇》,他底生平更无从知道。列子底著作,在《汉书·
艺文志》有《列子》八篇,但现存的《列子》也不是原本。现在且从别的书上略把这三
位底思想述说一下。
     
甲 关尹子
    《史记·老子传》载老子出关时,关尹问道,老子乃作帕德经》五千余言,他或者
是承传老聘学说底第一代弟子。《吕氏春秋·不二篇》说老、关底学派,以老贵柔,关
尹责清,柔与清底区别,单凭一个字,无论如何不能找出。传为刘间所上原《关尹子序》
也没将书中大意揭示出来,从“章首古月“关尹f曰’四车”至“使人冷冷轻轻,不使
人狂”数句,也不能得着什么意思。收献通考》记此序不类刘向文字,恐怕关尹底著作
早已佚了。我们从《庄子·天下篇》中可以窥见他底思想底一斑。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活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
尹老聘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
为实。
    关尹自:在已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荷乎若亡,寂乎
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
    未尝先人,而尝随人。
    从这几句看来,前面“以本为精,以物为租”等句是老、关共主之说,“在已无居,
形物自著”等句是关尹底特说。他们同在处世法上立论,而关尹则主以心不为外物所扰
为归。他底学说是清静说。在《老子》里也有主静底文句(三十七章(五十七章),或
者关尹是发扬这论点底人。
     
乙 杨子
    杨子底生平更属暗昧,现在只能从《列子》人庄子》、《韩非子》等书窥见他底学
说底大概。《列子·黄帝篇》记杨来于沛受老胭底教。此外,《苟子》底排十二子八
《解蔽》,《列子》底《周穆王太《仲尼》《力命》、《说符》诸篇,《庄子·天下》,
《史记·太史公自序》都见杨来底名字。《吕氏春秋·审分览·不二》有“阳生贵己’
底评人孟子八《庄子》也往往有“杨墨”底称呼。可见他底学说在战国时代极普遍。雅
南·沉沦训》说:“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全性保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