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

第15章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第15章

小说: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汽车的普及,美国人拥有典型的汽车文化,被称为“轮子上的民族”。汽车好像移动的房子。使人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以及随之而来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并不惧怕搬迁,不断地换房子、换工作,不断追求更好的生活甚至只是追求刺激。这种永远“在路上”的心态使他们更有创造力和激情。    
    有一位北京的女子也在开着她的车,在全国的公路上行进,想写一本中国的驾车自助行的指南书。现在中国自己开车远游的人越来越多了。旅行的时候,我的一位同事一家宁愿自己开车10个小时从北京去青岛,也不愿意坐火车或飞机。因为他们带着才一岁的小孩出门,后备箱里甚至放着给孩子蒸蛋羹的锅,出门5天当中天天都给孩子换衣服。如果没有车的话,可能就不出门了。很多人买车的时候,就是买的旅行款的车,标榜着自己一颗热爱自由和变化的心。    
    危险,小心    
    越来越多的人开车的同时也随之带来很多问题。    
    所谓的“开车气”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平时脾气很好、很温和的人,一旦开起车来会变得很暴躁,遇到堵车或者其他一点小事就会发火。原因是因为汽车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人坐在自己的车里会觉得这是一个特别私密的空间,非常放松,所以“本性”也就表露无疑了。如果车子刮蹭了一点,也会感觉像有人闯入自己的家一样,非常愤怒以致于失控。交通台里经常播报这样的恶性事件。两个年轻男人都是带着家人,开车出去玩。俩车发生刮蹭事故后,俩人一言不合就打了起来。结果其中一个被打死了;另一个进了监狱,恐怕要判死刑。这一下子毁了两个幸福的家庭,其中一个事主的老婆还怀着几个月的身孕。千万不要那么冲动!    
    也有有趣的:例如两个开捷达的哥们儿追尾了,两人下车后看看,发现车子没什么事儿,互相拥抱了一下才各自走开。    
    汽车文化发达起来,新的礼仪和社会规范也应该建立。一辆小富康在北京二环路上超了一辆豪华的沃尔沃以后,这辆沃尔沃就一直跟在富康车后面按喇叭,按得人心惊肉跳、烦躁不堪。于是这辆富康又瞅准了机会,换了车道,反走到沃尔沃后面猛按喇叭。这种事情时常在各处公路上演,有的人态度特别蛮横,而汽车的昂贵与否也似乎显示出了阶层的划分,常常有大奔“欺负”小奥拓的情况出现。有的人笑话德国人的古板,说如果在德国把两个公用电话亭标上“男”和“女”,德国人也会乖乖地遵守。西方人遵守交通规则也是这样“古板”的,即使晚上12点,路上一个警察也没有,也没有车闯红灯。这些倒值得学习。    
        不管怎么样,对于个人来说,应该马上去拿个驾照,然后文明地开车。


第二部分 行动清单篇至少进一次外企

    有房子、车子,家庭月花销8000元以上,一年至少度一次假(海外),忙碌但是与人交往的时候连鼻孔里都在说着我是优秀人种,这是什么?是外企白领的典型生活呀。还不够让人羡慕的?!    
    想做白领,将来还想做高级经理人的话,最好在年轻的时候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如果不是“海龟”,那么至少要进一次外企。就像钱不是一个全面的衡量标准,但是赚钱多寡肯定是这个时代成功的一种重要标志;能否进入一家赫赫有名的500强公司、或者美国商会、意大利贸易发展局之类的机构,现在就是衡量“精英”的标准。而且一旦进入这个圈子,就好像成了一个“标准件”人才,日后的职业生涯稳步上升简直就可以规划出来;不会失业了找不到工作。    
    一份优差    
    也许在中年以后你会自己创业或者参加集体创业,可是创业是需要资金、经验和资源的冒险行为。    
    年轻的时候外企工作无疑是一份优差。一旦进入一家不错的外企,就好像进了“保险箱”。不会暴富,但是薪水、福利足可以让你过一种稳定的舒适生活,两三年就可以让你贷款买房买车;时时还有“出境游”聊作生活调剂,在外企工作的朋友时常有去美国、欧洲出差的机会;什么带薪休假、一年十四个月的工资、甚至每周的健身费什么都跟着有了,跟朋友吃饭你可以潇洒的买单然后拿去报销。至于所谓的工作压力嘛,哪里没有呢?一般的外企工作不过是做“螺丝钉”,按部就班不出什么差错也就可以了。    
    外企工作的福利简直会让我们的父辈们觉得不可思议。从美国公司那里,我们才知道原来派员工去海外工作的时候,公司按该员工的家庭人口数给补助,如果有三个孩子的话,那么三个孩子的教育费用都由公司给准备。一些美国公司驻华的高级员工每个月的房租补贴就高得惊人,足够他们在北京租别墅和最高级的公寓,余下的钱还可以过“高尚生活”;一个德国人被派到北京工作,常年租住五星级宾馆,费用都是公司出。    
    即使是面临最严峻的裁员问题,据说某通信公司是提供十万元人民币外加夏威夷的度假机会让员工报名“自愿下岗”,而且相信公司希望其留下的优秀员工们不会来报名。一般外企在员工离职的时候,可能是该员工自愿辞职的,也会做一份评估,关于将来如果该员工回来,企业是否还接受他。在北京的一次HR(人力资源)经理聚会上,两位HR经理讲了两个故事:安捷伦公司的HR经理说因为经济不景气,自己执行了企业创办60多年(加上未从惠普分离出来的历史)来的第一次裁员。“我们的员工都是优秀的人才。被裁的员工多是因为部门整个要切掉,而不是因为个人能力有问题。我也是这样和被裁员的员工沟通的,同时公司也提供良好的经济补偿。有个员工马上要离开,他在最后一天也一直工作到晚上九点,弄妥手里的所有事情。最后还拿着相机,一定要来跟我合影留念,表示以后有可能还会再回来工作。我也非常感动。”而另一位某国企的人事经理说老板让他三天内实施1000多人的裁员计划,很长时间他都躲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不敢出来。很多被裁掉的员工觉得简直没有活路了,甚至上他家里去闹事,扬言要报复。    
    朋友聚会,递上一张500强公司的名片真是让人脸上有光的事情。因为背后代表着一种忙碌有序、富足主流的生活。    
    要的就是人性化    
    外企薪水高是一方面,许多细微之处的氛围也是吸引人的原因。    
    一位在美国公司思科工作了五年的朋友感叹:“刚进公司的时候,非常enjoy(享受)公司的办公方式。这种兴奋感至今也没有消退。因为实在是太方便了。”例如费用报销,北京的员工出差去上海,在上海就可以在网上完成报销的工作。在网上完成报销内容的填写后,系统会给每一单报销一个跟踪号码,员工只需要在特制的信封上写上这个号码,装上原始发票、单据等寄回北京的财务部门就可以了。此时系统也会自动通知该员工的上司,如果老板三天“不反应”,就表示默许,系统就会自动给该员工的帐号上打钱了。财务部门甚至不会检查每一个信封里的发票,只有很少比例的抽查。当然系统有一些对“高危人群”的风险控制措施,如吃饭的金额只能在几百块钱以内,超过了,系统上就不能通过。每个月还会有全公司的“排队”,每个人都会知道自己的手机话费或其他费用在所有人里排第多少位,他的上司和相关的人也会知道。所以人人都会自觉。    
    很多外企进入中国之后,工作空间更见“柔性”:添了叫Pantry(小厨房、休息室)的地方,公司免费供应咖啡、红茶甚至饼干、点心。当思科的公关经理走过茶水房,微笑着叫工友替她准备两杯好咖啡时,“一会儿老公和女儿来接我下班,不然我又工作到12点”,心情应该还是不错的。最近见报率颇高的施瓦辛格的太太,一位前电视工作者,据说一次被安排采访卡斯特罗,这无疑是一个新闻从业者出名的好机会。她却因为必须参加小女儿开学的纪念性时刻而要求改期,而且被通情达理地接受了。尊重个性的工作氛围的确很吸引人。    
    大公司在电脑和网络方面投入很多钱,员工们可以享受一种自由自在而且颇有创意的工作方式。进西门子工作,每个人一开始就配备笔记本电脑。IBM的实验室里,大家坐在充气塑料球体上、笔记本电脑搁在膝盖上办公。据说这样可以激发创造力,因为坐不稳;而且便于移动,几个人可以随时“组合”到一起讨论问题。惠普公司倡导的在销售人员中实行移动办公,现在在越来越多的公司里推行。销售人员经常在外跑,每个人都配有笔记本电脑。在办公室里不给他们固定办公位置,到公司后,拿着自己的电脑和一个装电话等零碎物品的小箱子,可以随意找个合适的地方坐下。电话分机会自动切换他现在的位置上,就可以办公了。如果他离开办公室,这个位置就空出来给别人用。惠普公司因此可以节约1/3的房租费用。思科员工去到全球任何一个思科的办公室,不用给行政人员打电话要求安排,马上就能开始工作。首先用自己的胸卡可以打开任何办公室的大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只要连上任何一条空闲的cable(电缆)就可以工作,只要连入了公司内部网络,所有的联系方式和其他办公资料都可以容易地找到。在韩国的办公室无线连接已经成为现实,可能很快成为全球思科办公室配置的新标准。在个人电脑里也集成了软件形式的“IP电话”,个人分机等于随身带,只要使用上习惯,实体电话都不需要了。固定座位的分机电话及语音留言、传真等都可以转移到家庭电话、手机、个人邮件、或者笔记本电脑上安装的IP软电话上。诺基亚的员工更是在外通过一部只能手机就能连接公司的网络,查找资料、收发邮件等。    
    为将来铺路    
    其实都是汇率惹的祸,否则不会但凡沾洋字的企业就提供高薪,行业和内外资企业的薪水差别那么大。助理级别的1000美元月工资,在美国当然过得紧巴巴;拿到北京来,8000多元人民币,就是高薪了。至于生活,北京似乎已经比肩欧美。虽然一美元和一元人民币有八点几比一的汇率,换算起来薪水似乎相距甚远。但实际上,购买力相当,一美元不过能买一个汉堡,一元人民币能买一个肉饼。    
    所谓的“国际自由族”让人羡慕。那些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地选择工作方式、自由地选择居住方式、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的人被冠以这个称号。现代工作越来越要求频繁的移动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不少人时时要在各大城市之间往返。外企的工作经历会为你将来的跳槽增加重要砝码,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一种对国际化的商业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各种商业模式和市场预期的探讨中,许多国人都认为欧美的今天就是中国企业和市场发展的明天。因此从IT业开始,特别是市道极尽繁荣的2000年前后,所有人都在积极学习美国经验,看看哪些是在中国还没有人做的、还有机会的模式。现在的金融业也在进行这样的与国际化接轨的学习,所谓“理念”的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