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

第21章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第21章

小说: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吃,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即使世界上最富有的美国人,看起来他们的娱乐内容也非常丰富,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美国人还是把吃看作生活的第一乐趣。何况在中国人看来他们还没什么可吃的,哪有中国菜的菜色丰富。都说理想的生活是“拿美国工资、享受欧洲假期、娶日本太太、吃中国食物”。带着辣椒酱、自制泡菜旅行的中国人现在是日渐少了,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离家两条街之内有我最爱的饭馆,任何时候想去就可以方便地去。不会像传说中的白秋练,本来来自洞庭,却嫁了一个外地的夫婿。家翁每年外出做生意的时候,会给她带一坛子洞庭湖的水回去,如果喝光了、而洞庭湖水又迟迟未到的话,她就性命堪忧了。    
    情结就是一种能量,是一种动力模式,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心理存在,是一生都在左右人的神秘力量,是驱动一个人行为的动力源泉。有时候,简直没有道理可言。生活当中还有许多细节,或者说个人难以舍弃的习惯。最好让自己生活在可以实现“习惯”的舒适环境中。


第二部分 行动清单篇建一个自己的角落

    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经常吵架,避无可避的小孩子最后通常会躲到大大的衣橱里边去。关上柜门,坐在黑暗当中,这时候争吵会渐渐远去,感觉是那么温暖而安全。    
    一位作家说,尝试写作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要有一扇你可以随手关上的门。使你可以安静的一个人呆着,并且无声地告诉别人:你正在做重要的事情,请勿打扰!    
    这两段描述有什么相同之处?那是说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自己的角落。现在有的人装修的时候在卫生间下了很大的工夫,恐怕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卫生间是最私密的地方,关上门,谁也管不了你在里面做什么。有的人爱在卫生间读书、泡澡的时候看电视,现在的新式住宅卫生间都扩展成10平方米的一大间了,清洁而且时髦。但是你毕竟不能长久地霸占卫生间。“自己的角落”也最好不要放在卫生间里。    
    灵活的办公场所    
    SOHO(small office,home office)已经流行了一阵儿了,而且我想“在家办公”还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原因包括观念的转变、大量的城市郊区开发成住宅区使上下班的交通时间变长、业务“外包”趋势带来的非全职员工的增加、善意地保留怀孕期间的女员王的工作等等,最关键的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一切可以变成现实。理论上来说,除了工作的氛围不同,在家和在办公室的办公条件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同样有电话、电脑,可以上网,家中也很容易配备传真机和打印机,虽然这两种东西不一定每种工作都需要,如果需要的话1000多元人民币就可以搞定。    
    “7/24/365”是现在许多服务型公司承诺的关于客户服务标准的口号,意思是任何一天、以及一天中的任何时刻都提供同样质量的服务,不会有一秒种的停顿。而很多人的生活其实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工作其实越来越不定时了,很多人工作在“朝九晚五”之外,如夜班工人,手机和网络的发明也使得雇员“随时”可以被老板找到,而在家中开始工作起来。城市已经真的开始变成“不夜城”。    
    处处皆是office!除了许多专业人士以外,恐怕大多数人也需要在家中为自己设置一个办公空间。    
    有的人有一间很大的书房,里面是花梨木的大书桌,舒适的真皮转椅,还有整面墙的书架。艺术家和音乐人的“工作间”设计更为夸张,我们经常可以从一些家居杂志里看到这些照片。把一整间废弃的工厂改建过来,摆满了20世纪各种经典的波普设计作品的房间,有最好隔音效果的隔间等等。    
    其实一张小桌子、一盏台灯、再有一个笔记本电脑已经可以构成一个舒适的工作的角落了。    
    心灵休憩的角落    
    有一次去拜访一位老先生,简直被他家中阳台上的一片翠绿惊呆了。正是初春时节,起码有二三十盆枝叶秀美的绿色植物,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老先生介绍有兰花、芦荟,中间还夹杂着两盆开着鲜艳花朵的杜鹃,其他很多我们都叫不上名字。两枝剪下来的富贵竹插在装满清水的玻璃瓶子里,摆在客厅。这是他心灵休憩的地方。    
    应该布置这样一个自己可以随时进入,并且享受一下的地方。哪怕只是在屋中一个角落挂上两幅字画,一张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另一张是埃及沙漠风光。有的人在一整面墙上贴满他喜欢的电影海报,简直是精彩的个性化“电影之墙”。或者在窗台上摆两盆微型小植物,只有一点点绿,眼睛疲劳的时候,看两眼也是好的。找一个派不了什么大用场的房间小角落,摆上一张沙发、一个小圆几、一盏落地灯,就成了一个舒适的阅读空间。夜深人静或者周末的午后,可以好好地读两本书。冬天的时候,盖上羊毛毯子,就可以小憩一会儿。或者为你爱做的手工准备一张平整的大台子,还没拼好的碎纸版就散放在那里,也有一股别致的味道。    
    在真正的办公室也一样,电脑边摆一盆小植物、一个相架、塑料制的阿童木和茶水博士玩偶,隔板上贴一张风光画片,也会带给你片刻的休憩。    
    这样的个性化浪潮也蔓延到虚拟的世界。大部分的人都在时时更新自己电脑上的开机画面和屏幕保护程序,甚至设置不同的Windows界面。即或你信仰绝对的“无纸化办公”和极简主义,不用任何装饰品,也可以装饰你的电脑画面。把经过Photoshop精心修整过的最得意的照片、或者心爱的《星球大战》海报放在电脑上;把最新一次海外游历的系列图片做成屏幕保护程序,循环播放的时候不断自己重稳了一遍幸福的好时光,同事们也都会被吸引过来。    
    有太阳的时候,搬一把椅子坐在阳台上,闭上眼睛,身体后仰,可以想象自己已经在莱茵河畔。    
    第三地    
    除了办公室,除了家,最多的其他时间你在哪里?有人回答:“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全球最成功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就一直打着远离家庭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间”的招牌。每天来星巴克、泡在固定的靠窗座位上已经是有些人生活的一部分。有的人喜欢泡在咖啡馆里工作,有时候观察别人,同时也被人观察。罗琳就是坐在街头的咖啡馆里,写出了让全球小孩和成年人都疯狂的《哈里•;波特》。巴黎左岸的咖啡馆更是著名,有毕加索坐过的位子、萨特看过的窗口。茶馆、酒吧都是类似的“第三地”。悠闲的四川人会整天泡在茶馆里,花一点钱算是“茶钱”,就可以坐一天。其实喝茶事小,几个角子喝到的也是“大路货”;关键是来找人聊天,感受生活。    
    还有的人是群体动物,喜欢文化氛围浓厚的沙龙或者主题Party。最早的沙龙诞生在16世纪的法国,第一位沙龙女主人是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此后几百年来沙龙成为文化发展中重要的一个角色。当年德•;朗布依埃夫人和德•;莎伯勒夫人的沙龙是囊括了高乃依、巴尔扎克、黎塞留、大孔代、帕斯卡、阿尔诺、拉罗什福科等等文化名人的社交圈。    
    其实也不用故意攀附所谓的“高级聚会”。只要找到一个你能真正放松的小圈子,和适当的娱乐地方就可以。    
    理查德•;克莱恩写的《香烟》一书里恰当地分析了人们之所以爱吸烟的原因:吸烟并不能给人正面的美感,但由于充满了康德所说的“消极的快乐”而变得“超凡”。更重要的是“香烟安插了一段时间之外的时间,无论这段时间多么短暂。”    
    “偷得浮生半日闲”。碌碌人生当中,总要偶尔抽出一点时间来,在自己的角落里,稍稍地享受一下。


第二部分 行动清单篇做一次志愿者

    大学毕业的时候,有一位同学选择了去青海“支教”一年,一年后可以回来本校念研究生。在那个遥远西部的极其偏僻的希望小学,风景却是格外地美;还有十几个孩子明亮的眼睛,他们专注、渴求的眼神是城里的孩子所没有的,看了让人感动。没有别的交通工具,每天早晨,这位同学就骑着马去上课;晚上又披着星光,骑着马回到住地。这样的经历是他一生都难以忘怀的。    
    张艺谋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边也有一个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镜头:年轻的“我父亲”到乡下去当老师,他剃着特别有精神的短头发,耳朵上面两边有点发青,那大概是20世纪50年代。下午下课后,太阳还很好,他送几个路远的孩子回家去。一行人走在金黄的麦田里,迎着阳光,唱着歌,脸上在笑,一切显得那么地有希望、那么美好。    
    35岁以前,我们应当力所能及地去做一次志愿者,做一件帮助别人或者为了公益的事情。趁我们还年轻的时候去做,因为我们还保留着天真,充满了热情。    
    举手之劳    
    起意也许是偶然的。春风拂暖的一天,你走在街头,看见医院的流动采血车停在那里,年轻的带着笑容的护士小姐们在宣传献血。于是你就走过去,撸起袖子来,献了一次血。    
    在你年轻时,献血这点输出很容易恢复过来,多喝几杯牛奶、多吃鸡蛋,外加休息几天,你就复原了。另外献血也可以激活你体内的造血系统,使它们活跃起来。甚至有说法说,年轻而精力过剩的男子献一点血,反而对自己身体有益处。自己一点举手之劳的付出,也许就会在关键的时候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挽救一个家庭的幸福。    
    上海市已经在最近几年开始实施一项针对儿童的保险计划。每年只用交10元钱的保险费,就可以在一旦孩子生了大病的时候获得高额的医药补助金。以免出现一个病童,高达几十万的治疗费用使得低收入家庭望尔兴叹,无钱医治,或者父母四处举债给孩子治病从而拖跨了一个家庭的事情。无疑的,只要是有小孩的家庭都愿意参加这个保险计划。父母们当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会得病;自己家即使永远不会用上,但是每年付出微不足道的少许金钱,也算是累积了公共基金,可以帮助到那些有需要的家庭。一位老医生赞扬这是“拔一毛而利天下”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现代中国人越来越富裕起来,己有余力的时候很多人开始偶尔停下匆忙的脚步,关心起需要帮助的其他人和公共事业来。这会让社会的整体“软”环境更加好起来。    
    我们总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内蒙古遭灾的时候捐了两件棉衣,觉得它们几天后应该会披在某个与自己个头儿相仿的蒙族少女身上,给她带去一段温暖的时光。看见宣传希望小学计划的报纸专版上有失学儿童的名单,按着地址寄了几百元钱过去,希望那个孩子真的能因此得到多一年的学习时间。念大学的时候,偶然看《中国青年报》报道新一届进入著名大学的贫困学生的故事,赫然发现其中居然有自己的同班同学。世界上的好心人真的很多。自从报道出来以后,这个同学大学四年直到毕业,还一直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给他寄来的汇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