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

第25章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第25章

小说: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关了。第一次学生时代的初恋也许失败了,工作的几年一蹉跎,转眼就成大龄女青年了。这男朋友还没着落呢,生孩子的话都快算危险的高龄产妇了。男人也是一样,像《欲望都市》里Miranda说的“过了35岁还没结婚的男人都有些怪癖。”如果你不想独身,不想不要孩子的话,还是早些解决的好。    
    制造相逢的机会    
        少年时候我们都曾设想过遇见我们命中注定的那个人的美妙时刻。想象中那应该是一个如静止的电影镜头般的场景,在陌生的异乡、或秋叶纷纷的路上,一个回眸,时间如定格般,顿时脸热心跳如被雷击,马上明白发生什么事情。如果在古时,也许还能在十五元宵那晚——唯一一个的可以步出深闺的日子,撞到一位有深沉眼睛的好男儿。可是长大后我们也许从未去过巴黎,日日朝九晚五为那永远嫌少的薪水奋斗,下班后流连专卖店为买得起或买不起的漂亮衣服情绪波动,周围只有同样急火攻心的同事,上地铁时旁边的男士甚至为了抢个座位而毫无风度地把你挤到一边,永远也没有体面的骑士前来搭救。生活就是这样。    
    Stella是一个特别可爱的现实主义者,在24岁的时候还没有亲密男友,就决定要不拘形式地解决这个问题。妈妈托阿姨安排的相亲她很乐意去,甚至跃跃欲试想去参加电视上的速配节目。她有她的理由:大好年华,没有男朋友就出去找,干嘛自己耗着。她还热衷于去交友网站逛,列出自己的交友条件例如身高需在180以上等等。一来二去还真的找到一位好男孩,日日通电话三个小时的一个月之后,他们决定见面。后来终于修成正果,结婚了。男孩子早就买好了房子,Stella什么都不用操心。    
    很多人十分抗拒带着目的性地去认识朋友,例如相亲、类似的单身Party、去纯粹的“找对象”的网站等等。而希望在茫茫人海中与梦中人偶遇。可是这也许真的不再是那么诗情画意的年代了。如果你不想像《单身日记》里的布里琼特那样一个人郁闷地在小公寓里暴饮暴食、哭泣、独自度过孤独的假期,那么不妨打消一些过于浪漫的想法,接受一些外出的机会。    
    结婚要趁早    
    像手上留恋不去的Swatch手表一样,现代人抗拒“成熟”,也表现在婚嫁上。一个做建筑设计的男孩子一早有亲密的女友,他工作几年赚了不少钱,买了一套房子。女友以及双方家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所房子是为他们结婚准备的。他却发现自己根本不想让女朋友来这所房子。他想独自占有它!不是和女朋友的感情有什么问题,而是他觉得从小一直和哥哥分享一个房间,从没有过这么一个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装修了房子,只有自己有钥匙,虽然不住在这里,但是每天都要来独自呆上一会儿。杂志上说日本现在也出现这样一批不急着结婚的大龄女子。她们35岁左右,可是仍然乐于住在家里,享受妈妈的照顾,薪水都用来打扮自己,和男友只约会不谈婚嫁。潜意识里她们不想长大,不想去承担料理一个家庭的责任,还不打算看婆家的眼色,希望尽可能延长这种没有负担的日子。    
    一句话,不管有没有找到合适的那个人,越来越多的人并不着急结婚。特别是在现在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年轻白领们大都是大学毕业、薪水不错,生活是有颇多乐趣的;父母亲友们很多都在异地的家乡而不在身边,周围没有七大姑八大姨的过分热心,传统世俗的婚嫁压力比较小,朋友们都过着类似的自在生活。有的一对男女朋友谈恋爱已经好几年,因为共同面临租房等问题,男女朋友大多同居,周围的人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可是同居下来,久而久之结婚的事情就疲塌了。    
    可是拖到快35就真的不要让身边的那个人再等了。说不定哪天他(她)就不愿意再等了。结婚是一件让人心安的事情。一早解决,省下多少猜疑等待的时间,用来发展一些其他爱好或者事业,不知多好。如果感情稳定的话,那道手续更是诚意和郑重的表示。结了婚,两个人可以开始共同计划财务问题,名正言顺地共同旅行、拜访亲友。在人生的每一阶段符合社会规范,其实也是一种普通的幸福。如果不是还存有什么二心的话,Why not?    
    古人结了婚连发型都必须改变,让人一看就知婚否;现在在外面大家可以照常做自己的什么先生、什么小姐。有一位标准的香港中环写字楼女士,精致、冷漠、有着20岁的干净容貌和40岁的精明。另有一位与之有业务关系的先生,大家应对如常,别人都看不出来他们居然是夫妻。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私人电话,不在家里招呼朋友,只有周末住在一起,有大假期的时候一起去马尔代夫旅游,而且觉得这种生活没有什么不好。所以说现在的人结婚也不再是像古时候,“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那么带点悲壮意味的事情了。有点像两个人搭伴儿过日子,大家也还各有自己的圈子和娱乐。所以不用那么恐惧结婚。    
    Baby流行    
    结婚,然后顺理成章地要考虑孩子的问题。    
    最近一两年,Kate Moss、克劳迪亚西弗、凯瑟林•;泽塔琼斯、维多利亚等等一大批名模、明星纷纷乐于抱着可爱的小baby亮相,一些大牌时装也顺应这个潮流拍摄年轻美丽的母亲和胖胖的婴儿为主题的广告。连自己没有孩子的也流行认养一个或多个第三世界国家的孤儿,给他们最好的生活和关爱,例如好莱坞明星安吉丽娜朱莉和妮可•;基德曼。    
    婴儿无疑是这个世界的希望。有了他们,生活变得有乐趣得多。以前,传宗接代是件大过天的事。一连串的孩子生下来,一天吃五顿洗两次,也把可怜的父母操劳成了尿片专家、脾气暴躁的庸俗夫妇。拜社会进步所赐,现在生男生女都是一样。有了纸尿片,婴儿可以睡得更久更香甜。最最重要的是有了可爱的孩子,母亲还可以仍然显得年轻漂亮,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生育下一代毕竟是人类的天性,现代社会也越来越回归到更加重视亲情和家庭生活,做一对年轻的父母也是件不错的事情。    
    现实地说,年纪太大才生育小孩,孩子可能会蠢;四五十岁还在接送孩子上小学会让人感到力不从心。


第三部分 社会关系篇决定要不要小孩

    相识了很久的朋友Lily有很多怪癖,例如不能看见有籽儿的东西,西瓜、葡萄之类,否则就会尖叫、抓狂,真是让人搞不懂。另外她还一早决定不生小孩,并且在努力寻找一位和她有共同志向的老公。同事木耳也是一位“不生小孩主义者”。她有一个比她小七岁的弟弟,从小就是她背着弟弟长大,别人在玩的时候她却不得不照顾小弟;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所以已经工作了几年的木耳现在还要供着刚进大学的弟弟读书。“感觉像自己养了一个孩子一样,烦死了。所以自己再也不要了。”话是这么说,除了代缴学费、生活费,她还是不断地给小弟供应手机、名牌运动服等等一切好东西。还有两个朋友,是小夫妻俩,因为双方都有兄长多人,而且兄长们已经养育了后代,所以自己觉得根本没有繁衍下一代的责任了,父母也不施加压力,俩人乐得游山玩水、自在逍遥。兄弟姐妹就是这些时候用的,家里的责任可以分担。    
    我们小的时候总是在期盼最正常、幸福的生活,大多数人都希望顺顺当当地结了婚、然后养育下一代。可是生活的种类也许是更丰富的。    
    在20年前,夫妻俩第一年结婚、第二年就生孩子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可是现在,北京等大城市的医院妇产科里,35岁以下的年轻孕妇都很少。大多数夫妻是晚育的。我的很多朋友说:“别人都告诉我如果40岁的时候没有孩子会后悔,所以为了怕40岁后悔,35岁的时候我还是要生小孩。”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十分享受“丁克”家庭的二人生活,坚决不生孩子的极端主义者也不少。    
    不管要,还是不要,决定要趁早。    
    婴儿是天使    
    每个人心里都有天生的父性(母性)。没有婴儿,世界简直会沦亡。20岁的美美看见小婴儿会掐一把,恶作剧的看着小小人儿号啕大哭;28岁的时候她看见小孩子胖胖的小手小脚、巴掌大的小脸还有微笑和眼泪,简直觉得自己的心软得要融化掉。在电梯或者小区花园里遇到五岁以下的小孩子都忍不住蹲下来逗一逗,这时候小孩的父母们总会露出无比自豪和满足的微笑来,多么让人羡慕。到了一定的年龄,繁衍自己后代的愿望就会像春天的野草一样,茂盛地生长起来。    
    造化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想想自己体内的一组小小细胞,有一天会组合成一个新的小生命。他(她)会慢慢长大。你可以带他重新看一遍这个世界,把你所知道的东西都告诉给他。他会像你,但是又不全是你。虽然长大之后他也许和你一样有时悲伤有时快乐,也许很平凡,但是在他还是小小人儿的时候无疑充满了光明和希望。    
    如果打算生孩子,尽量要早生。孕妇超过35岁生育,得各种并发症和遭遇其他危险的系数要大得多。有一个记者朋友,他和他老婆本来都是天生逍遥派,有时间就出去旅游。一直到都过了35岁了,不小心怀孕了。俩人一开始还不想要,又吃药又喝酒的。双方的老父老母几乎都快跪到地上给他们磕头了,求他们要这个孩子“继承香火”,这才决定生下来。因为是高龄产妇,什么高血压、糖尿病症状都来了,惊险万分。又因为开始的“折腾”,一直担心孩子有什么毛病。出生的时候只顾得问医生孩子正常不正常,见孩子一切安好一个手指头都不缺,一颗心才放下来。有了孩子之后,宝贝得跟什么似的,每天回家再晚也得跟孩子玩一玩,才放他去睡觉。    
    现代人的育儿观已经跟上一代人大不一样,觉得如果决定生孩子,就要好好地养大他。自己念了大学,那自己的下一代长大了应该考虑出国留学。小孩从小什么都要最好的,特别是教育问题。不再是以前觉得多生个孩子,多加双筷子、粥里掺加一瓢水那么简单了。所以很多人迟迟不要小孩,是因为不敢要,觉得自己的生活还不稳定,经济基础还不够,或者心态上还没有准备好。其实过来人都说,永远没有准备好的时候。生孩子的事情开始想起来觉得不知所措,一旦有了也就有了,顺理成章地就应付过来了。    
    有了孩子,一个人才真正的成熟起来。变得更有责任心,也更温和。我想父母会从孩子身上得到一种真正的慰藉。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还是很深。在城市里,虽然一般家庭都不太在意生男生女了;但是一定要繁衍自己的后代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观念。一般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觉得这是人生中必须经历的重大事情,否则人生就不算完满。在祖辈看来,有了儿女是第一重的保障,而有了孙儿孙女是进一步的保障,这才觉得心里塌实下来。所以大城市里常常看见还不定性的小夫妻,和着急坏了的老父母。    
    可是孩子真的是“保障”吗?现在观念“进化”得这么快,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