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行而上学 作者:亚里斯多德 >

第49章

行而上学 作者:亚里斯多德-第49章

小说: 行而上学 作者:亚里斯多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68a7
  章十二 “物学”卷五,第2章所举七范畴中,“本体”与“关系”不论运动,
“主动”与“被动”范畴不能有动变的动变,故运动只归于“质”、“量”、“处”三
范畴。1068a9—1068a33
  运动的运动或变化的变化是没有的——第一论证,第二论证,第三论证,第论证。
1068a33—1068b25
  “物学”卷五,第3章若干词义:“共处”,“分离”,“对处”,“接触”,
“间在”,“串联”,“贴切”,“延续”。1068b26—1069a15
  卷十二论宇宙总因.原动者.至善章一 本体为原始实是——本体三类:(一)可
灭坏之感觉本体,(二)永恒感觉本体,(三)不动变非感觉本体。1069a16—
1069b8
  章二变化四类:本体,质,量,处——一切可变化事物均各具不同物质。1069
b8—1069b26
  变化三原理:通式,阙失,物质。—1069b34
  章三诸本体皆同类相生;切身物质与形式均不创生。1069b35—1070a
5创生四式:技术,自然,机遇,自发。—1070a9本体三类:(一)物质(二)
自然本性(三)
    两者之综合个体。—1070a30章四不同事物各有不同原因:1070a31
—1070b10但比拟而论,一切事物之原理或原因为类相同,或四(形式,阙失,
物质,动因)
    或三(形式与动因合一)——动因有近有远,远因即万物总因——动因有内有外,
自然产物出于外因,思想产物不出于外因。—1070b35章五实现与潜能为一切事
物共有之原理,但在应用时实例各异。——一切事物之原理可以相喻而各自为别(人类
之形式、物质与动因皆同,而尔我各别;世间所问询者为各别个人,非“普遍人”)。
——所可通解者:(一)各具四理,(二)咸依本本,(三)悉出于原始总因。107
0b36—1071b3章六宇宙间既有永恒运动,这必须有一永恒主动之不变本体,
其怎是为实现,先于一切事物。1071b3—1071b23如以潜在为先于,则宇
宙真相不可得明——诸先哲于宇宙永恒运动所由来,辄已略见端倪,故有“理性”、
“爱憎”诸说。—1072a7天运循环,守于常理,指证第一原因为实现存在,为万
物诸因之总因。—1072a18章七由恒星引证永恒原动者;原动者凭其“理性”发
起动变。1072a19—1072b14原动者永恒,全善,独立于感觉世界之外,
其生命为纯思想。—1073a3章八第一主动本体而外,另有与诸星体动轨等数之致
动本体——凭欧多克索与加里浦之计算而加以损益,其数或55或47。1073a2
4—1074a31
  [宇宙只一,原动者只一。]—1074a38古哲与神话先曾认见自然永恒本体
之具有神性。1074b1—1074b14章九论理性〈心〉。人心因思想对象之分
歧,思想不能常净而全善,神心以量神圣事物(即神本身)为思想对象,故常净而不失
其至善。1074b15—1074b35于理知事物上,思想对象与思想不异而合一。
—1075a11
  章十“善”,在宇宙间,独立于万物之上,为万物作安排。10745a11—1
075a25各家哲学思想所涵之疑难——柏拉图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恩培多克勒—
—阿那克萨哥拉——对于各家之总评。—1076a5卷十三数理对象与意式章一 两
类非感觉本体:数理对象与意式——
    数与意式论各家之异议。1076a6—1076a37章二(1)数理对象不能
在可感觉事物之内外另成独立本体——第一论证(可感觉实是之不可区分性)。107
6a38—1076b39——第二论证(抽象的点线面与数重迭发展不合实际)。—
1077a9——第三论证(天文实是不应另作抽象存在)。—1077a14——第
四论证(间体之外更有间体之说不合常习)。—1077a20——第五论证(数理量
度之众多性不能统一)。—1077a25——第六论证(立体可以成实,抽象的线面
点则不能成实)。—1077a31
  ——第七论证(先于定义者,不必先于本体)——综结。—1077b17章三数
学各门分别研究各具有某些特质之数理对象——数理对象在实现上不能独立存在,在思
想上可以姑为分离。
    1078a17—1078a31
  数学亦尝涉及美学。—1078b6章四(2)意式论之来历。1078b7—1
078b30反对意式诸诺论点(略同于卷A章九)。
    1078b30—1079b11
  章五反对意式诸论点(续上章)——柏拉图叙述意式使事物生成为实是,其义非确。
    1079b12—1080a12章六(3)试以数为本体而证验其理论方式:
    (甲)一切数内诸单位均不可相通;
    (乙)均可相通;(丙)一部分可相通,一部分不相通;或(丁)三类数系并存而
互不相通。1080a12—1080a37数作为本体必须独立存在或内存于事物之
中——列举柏拉图、斯泮雪浦、毕达哥拉斯、某些柏拉图学派、齐诺克拉底各家所持之
数观念。—1080b23几何对象之观念相似于数观念。—1080b37章七批评
柏拉图之“数”观念:(一)如一切单位均可相通,这只能有算术数,意式数不能成立。
1080b37—1081a17(二)如为不可相通则算术数与意式数均不能成立。
——数不能照柏拉图学派所主张的方式为之创制;这必须由诸“一”的连续加法制数。
—1081b34(三)如同一数内诸单位可相通,而各数间诸单位则互不可相通,结
果亦属荒谬——以10,以4,以2、3为例——
    综结,诸单位应无种类之别。—1082b38章八单位怎能于质与量致七差异?
1083a1—1083a17批评斯泮雪浦——批评齐诺克拉底。—1083b8毕
达哥拉斯学派之传统观念亦有其困惑之处。—1083b19故数非独立实是——若为
独立存在之数,(一)试问各单位如何由未定之两衍生,(二)试问此数为无限抑有限:
    (甲)无限非实是;(乙)若为有限,其限何在?以十为限是荒谬的。—1084
b2关于单位性质之诸疑难。—1085a3章九以“大与小“诸品种为物质原理创制
几何对象之诸困难。1085a3—1085a23意式论之一般困难[旁涉]。—1
085a31
  以相似于“单与众”的原理创制几何对象,其困难相同。—1085b4以“单与
众”制数同样不合适。众为有限抑无限?—1085b21
  点如何创制?—1085b34综结对于数论之批评。—1086a27关于意式
论之批评——苏格拉底之定义普遍不离个别,意式论者则使之分离而独立。—1086
b14章十本体的第一原理为个别性抑普遍性?答案:潜能不离实现,普遍不离个别。
    1086b14—1087a25卷十四继续批评意式论与数论章一 各家应用对
反为第一原理;但诸对反不能作为第一原理。1087a26—1087b5柏拉图学
派应用“元一与众多”对反之诸品种为第一原理,颇为混淆。—1087b33“元一”
或“单位”为一计量而涵存有底层事物,不是一个本体;与此相似,“不等”和“大与
小”,由量性而入于关系范畴者,也不是一个本体。—1088b14章二永恒本体不
能由要素组成。1088b14—1088b35柏拉图学派以“虚假”论“其是”,
以“非是”符“众多”,其目的在解释实是之为本体,何以由一〈单〉而成多〈众〉。
—1089a32但他们于实是范畴与量范畴间的疑难始终未能交代清楚。——“非是”
作潜在论方可成为物质要素。—1090a2批评数论:数何必独立存在?—1090
a16章三继续批评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数为独立实是之理论。1090a16—109
0b2点线面亦不能为独立本体。—1090b14。
    斯泮雪浦的理论于实是土不能贯通——
    齐诺克拉底的理论无以解释可感觉宇宙。—1090b31
  柏拉图并未说明算术数的独立存在。
    ——如数为永恒事物,便不应为之设立创造过程。—1091a22章四有些人认
为善是自然进化之产物;另有人以善为第一原理;古诗人与麦琪多主于善;善确为第一
原理。以善为“元一”与以善为列数均属荒谬。1091a22—1092a5柏拉图
学派理论体系的四个基本错误。—1092a8章五对于斯泮雪浦的反对意见。109
2a9—1092a21
  数怎能由其要素制成?—1092b8数何得为事物之因?—1092b26章六
检查数的附会而予以说明。1092b26—1093b7事物之有数每可相比拟,但
可比拟的事物间并无因果关系。—1093b21
  意式数甚至于不能表示事物间的比拟。
    所以柏拉图学派之哲理多谬。—1093b30
    

 
译后记



壹 亚氏著作的编成、传习与翻译
    (1)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著作可分三类:第一类为“对话”,
大都是早年在雅典柏拉图学院中(公元前366—348)写的。公元前第二世纪初海
尔密浦(Hermippus)曾编有“亚氏书目”。第一世纪安得洛尼可(AnLdr
onicus)重订亚氏全部遗著时,亦曾编有“总目”,这总目今已失传。稍后又有
希茜溪(Hesychius)书目。公元后第三世纪初,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学者
列传”,其中亚氏本传亦附有一书目,内容与“海尔密浦书目”略同。“第氏书目”一
百数十书名中列有“对话”19种。这些“对话”所含题旨、思想与笔调,都是仿效柏
拉图的,叙事属句较现存讲稿为清润;
    公元前后的拉丁作家常传诵这些“对话”,作为文章典范。这一类书籍均已逸失。
    亚氏生平曾为学术研究收集了大量材料,作成剳记。旧传诸“书目”中若干逸书属
于此类。1890年在埃及苇纸堆中发现的“雅典宪法”应是这类遗稿中“148种希
腊城邦宪法”内的一篇。剳氏亚记遍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部门;这一类书籍的损失
甚为可惜。
    第三类就是现存“亚氏全集”。其中大部分篇章为吕克昂学院中的讲义,均简略而
未杀青。所涉事例,经与希腊史传相校勘,显见这些学术讲话是对公元前335—32
3年的听众说的。后人常推测这些遗稿可能是学生笔记。但现存各书大体上思想一致,
理解无误,造语充实,卷章亦多能互相联贯,因此,近人推论这些书,也可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