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8a成就你一生的100个哲理 _作者:卢化南 >

第19章

8a成就你一生的100个哲理 _作者:卢化南-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如果你能比分内的工作做一点,那么,不仅能彰显你勤奋的美德,而且能发展一种超凡的技巧与能力,使你具有更强大的生存力量,从而摆脱困境。
    社会在发展,公司在成长,个人的职责范围也随之扩大。不要总是以“这不是我分内的工作”为由来逃避责任。当额外的工作分配到你头上时,不妨视之为一种机遇。
    提前上班,别以为没人注意到,老板可是睁大眼睛瞧着呢!如果能提早一点到公司,就说明你十分重视这份工作。每天提前一点到达,可以对一天的工作做个规划,当别人还在考虑当天该做什么时,你已经走在别人前面了!
    想成为一名成功人士,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既要学习专业知识,也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知识往往会对未来起巨大作用。而“每天多做一点”则能够给你
    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
    如果不是你的工作,而你做了,这就是机会。有人曾经研究为什么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无法确认,因为机会总是乔装成“问题”的样子。当顾客、同事或者老板交给你某个难题,也许正为你创造了一个珍贵的机会。对于一个优秀的员工而言,公司的组织结构如何,谁该为此问题负责,谁应该具体完成这一任务,都不是最重要的,在他心目中惟一的想法就是如何将问题解决。
    每天多做一点,初衷也许并非为了获得报酬,但往往获得的更多。
    对艾伦一生影响深远的一次职务提升是由一件小事情引起的。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一位律师——其办公室与艾伦的同在一层楼——走进来问他,哪儿能找到一位速记员来帮忙——手头有些工作必须当天完成。
    艾伦告诉他,公司所有速记员都去观看球赛了,如果他晚来5分钟,自己也会走。但艾伦同时表示自己愿意留下来帮助他,因为“球赛随时都可以看,但是工作必须在当天完成”。
    
    做完工作后,律师问艾伦应该付他多少钱。艾伦开玩笑地回答:“哦,既然是你的工作,大约1000美元吧。如果是别人的工作,我是不会收取任何费用的。”律师笑了笑,向艾伦表示谢意。
    艾伦的回答不过是一个玩笑,并没有真正想得到1000美元。但出乎艾伦意料,那位律师竟然真的这样做了。6个月之后,在艾伦已将此事忘到了九霄云外时,律师却找到了艾伦,交给他1000美元,并且邀请艾伦到他的公司工作,薪水比现在高出1000多美元。
    艾伦放弃了自己喜欢的球赛,多做了一点事情,最初的动机不过是出于乐于助人的愿望,也不是金钱上的考虑。艾伦并没有义务放弃自己的休息去帮助他人,但他的这种放弃不仅为自己增加了1000美元的现金收入,而且为自己带来一项比以前更重要、收入更高的职务。
    因此,我们不应该抱有“我必须为老板做什么”的想法,而应该多想想“我能为老板做些什么”。一般人认为,忠实可靠、尽职尽责完成分配的任务就可以了,但这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对于那些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做得更多更好。一开始我们也许从事秘书、会计和出纳之类的事务性工作,难道我们要在这样的职位上做一辈子吗?成功者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外,还需要做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来培养自己的能力,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果你是一名货运管理员,也许可以在发货清单上发现一个与自己的职责无关的未被发现的错误;如果你是一个过磅员,也许可以质疑并纠正磅秤的刻度错误,以免公司遭受损失;如果你是一名邮差,除了保证信件能及时准确到达,也许可以做一些超出职责范围的服务……这些工作也许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责,但是如果你做了,就等于播下了成功的种子。
    人生箴言:
    付出多少,得到多少,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因果法则。也许你的投入无法立刻得到相应的回报,但不要气馁,应该一如既往地多付出一点。回报可能会在不经意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
    
    
    
    人生感悟篇49。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肯·莱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还是转回到出发的地方。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峰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10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八百英里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
    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这位汉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了,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一个人无论他现在多大年龄,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天开始的,只有设定
    了目标,人生才有了真实的意义。
    有个年轻人去采访朱利斯·法兰克博士。法兰克博士是市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虽然已经70高龄了,却保有相当年轻的体态。
    “我在好多好多年前遇到过一个中国老人,”法兰克博士解释道:“那是二次大战期间,我在远东地区的俘虏集中营里。那里的情况很糟,简直无法忍受,食物短缺,没有干净的水,放眼所及全是患痢疾、疟疾等疾病的人。有些战俘在烈日下无法忍受身体和心理上的折磨,对他们来说,死已经变成最好的解脱。我自己也想过一死了之,但是有一天,一个人的出现扭转了我的求生意念——一个中国老人。”
    年轻人非常专注地听着法兰克博士诉说那天的遭遇。
    “那天我坐在囚犯放风的广场上,身心俱疲。我心里正想着,要爬上通了电的围篱自杀是多么容易的事。一会儿之后,我发现身旁坐了个中国老人,我因为太虚弱了,还恍惚地以为是自己的幻觉。毕竟,在日本的战俘营区里,怎么可能突然出现一个中国人?
    “他转过头来问了我一个问题,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却救了我的命。”
    年轻人马上提出自己的疑惑:“是什么样的问题可以救人一命呢?”
    “他问的问题是,”法兰克博士继续说,“‘你从这里出去之后,第一件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这是我从来没想过的问题,我从来不敢想。但是我心里却有答案:我要再看看我的太太和孩子们。突然间,我认为自己必须活下去,那件事情值得我活着回去做。那个问题救了我一命,因为它给我某个我已经失去的东西——活下去的理由!从那时起,活下去变得不再那么困难了,因为我知道,我每多活一天,就离战争结束近一点,也离我的梦想近一点。中国老人的问题不只救了我的命,它还教了我从来没学过,却是最重要的一课。”
    “是什么?”年轻人问。
    “目标的力量。”
    “目标?”
    “是的,目标,企图,值得奋斗的事。目标给了我们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当然,我们也可以没有目标地活着,但是要真正地活着,快乐地活着,我们就必须有生存的目标。伟大的艾德米勒·拜尔德说:‘没有目标,日子便会结束,像碎片般地消失。’
    目标创造出目的和意义。有了目标,我们才知道要往哪里去,去追求些什么。没有目标,生活就会失去方向,而人也成了行尸走肉。人们生活的动机往往来自于两样东西:不是要远离痛苦,就是追求欢愉。目标可以让我们把心思紧系在追求欢愉上,而缺乏目标则会让我们专注于避免痛苦。同时,目标甚至可以让我们更能够忍受痛苦。
    “我有点不太懂,”年轻人犹豫地说:“目标怎么让人更能够忍受痛苦呢?”
    “嗯,我想想该怎么说……好!想像你肚子痛,每几分钟就会来一次剧烈的疼痛,痛到你会忍不住呻吟起来,这时你有什么感觉?”
    “太可怕了,我可以想像。”
    “如果疼痛越来越严重,而且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你有什么感觉?你会紧张还是兴奋?”
    “这是什么问题,痛得要死怎么可能还兴奋得起来,除非你是被虐待狂。”
    “不,这是个怀孕的女人!这女人忍受着痛苦,她知道最后她会生下一个孩子来。在这种情况下,这女人甚至可能还期待痛苦越来越频繁,因为她知道阵痛越频繁,表示她就快要生了。这种疼痛的背后含有具体意义的目标,因此使得疼痛可以被忍受。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已经有个目标在那儿,你就更能忍受达到目标之前的那段痛苦期。毫无疑问,当时我因为有了活下去的目标,所以使我更有韧性,否则我可能早就撑不下去了。我看见一个非常消沉的战俘,于是我问他同一个问题:‘当你活着走出这里时,你第一件想做的事是什么?’他听了我的问题之后,渐渐地,脸上的表情变了,他因为想到自己的目标而两眼闪闪发亮。他要为未来奋斗,当他努力地活过每一天的时候,他知道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了。
    “我再告诉你另一件事。看着一个人的改变这么大,而你知道你说的话对他有很大的帮助,那种感觉真是太棒!所以我又把这当成自己的目标,我要每天都尽可能地帮助更多的人。
    “战争结束之后,我在哈佛大学从事一项很有趣的研究。我问1953年那届的毕业学生,他们的生活是否有任何企图或目标?你猜有多少学生有特定的目标?”
    “50%。”年轻人猜道。
    “错了!事实上是低于3%!”法兰克博士说,“你相信吗,100个人里面只有不到3个人
    对他们的生活有一点想法。我们持续追踪这些学生达25年之久,结果发现,那有目标的3的毕业生比其他97%的人,拥有更稳定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良好,同时,财务情况也比较正常。当然,毫无疑问,我发现他们比其他人有更快乐的生活。”
    “你为什么认为有目标会让人们比较快乐?”年轻人问。
    “因为我们不只从食物中得到精力,尤其重要的是从心里的一股热诚来获得精力,而这股热诚则是来自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