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

第49章

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第49章

小说: 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削掉了鼻子,铲掉了臂膀……由于陶俑的大面积揭开,对大雨的肆虐毫无办法加以
对付。许多木车遗迹以及陶俑陶马身上的艳丽彩绘,都在雨水的侵蚀浸泡中荡然无
存。

    1979  年春,夏鼐大师率专家、学者百余人,前来秦俑工地考察和研究后,指
出了一系列秦俑考古发掘中存在的缺点和失误。由此,秦始皇陵乓马俑的发掘工作
不得不暂时停止。随后。国务院、国家文物局、社科院考古所及陕西省文物局、考
古研究所派出专家,亲赴秦俑发拙工地进行调查研究,并和实际考古发掘人员一道
总结了发掘中的失误,共同制定了新的科学的考古发掘方法,兵马俑坑才又得到了
重新发掘。但由于种种原因,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又几度陷于了“发掘——停止、
停止——发掘”的状态之中。至今,除三号俑坑全部发掘、修复完毕外,一号俑坑
大部和二号俑坑在试掘后回填。

    一号俑坑发掘和修复了的陶俑陶马仅占整个俑坑的1/3 ,而二号俑坑尚未进行
正式发掘。因而,秦俑博物馆所展示给今天游客的也只有三号俑坑和一号俑坑的极
为少量的兵马俑的雄姿,二号俑坑仍未向今天的世人开放, 8000 兵马俑仍有大部
分在短暂的面世后又重新被埋入黄土之下。那气势磅礴、恢宏雄壮的军阵,那奥妙
无穷、深不可测的军事战略战术,那精美绝伦、盖世无双的整体雕塑艺术群,便无
法让今天的游客亲眼目睹并彻底地感受和领悟,无法让研究者作更加深入的了解和
全面的探究。这种种原因和目前的现状,给这里的考古人员和管理工作者带来的遗
憾完全与前来观光的游客及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是相同的。

    尽管我们面对的是诸多遗憾,但这种种遗憾对深藏在地下的文物未必不是一件
幸事。从我国近几十年考古发掘的诸多遗迹和陵墓可以看出,文物的损失与破坏令
人震惊和悲叹。1958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计划地主动以考古手段发掘的明十三
陵中的定陵,出土的几百匹足以代表中华民族古代纺织与刺绣艺术顶峰地位的织锦
布料,几乎全部损坏、变质。而定陵地下玄宫出土的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三具尸
骨,也在“文革”的狂潮中随着腾天的烈焰化为灰烬,消失在苍茫的宇宙,给人类
留下了难以弥补的巨大的悲愤和遗憾。
    六十年代初,当周恩来总理赴陕西视察时,陕西省政府曾提出了发掘唐代乾陵
和其它帝王陵墓的设想,但未能得到获准。周恩来总理引用定陵织锦损坏变质的教
训,解释了不予批准的理由后,郑重而风趣地指出:“目前我国还没有足以使文物
不受损失的科学保护方法,祖宗留下的遗产还是让土地神多替我们保护几年吧。”
然而,秦始皇陵兵马俑脱离了土地神的庇护,已经在走向人类的怀抱。

    我们在满怀热情迎接这支秦代大军的同时,也对它们提出的苛刻要求感到棘手
甚至不知所措,由此而来的失误与缺憾、忧思与困惑,已是无法避免了。

    当我采访了周铁、张志军两位文物保护专家后,方知秦兵马俑同样受到了较为
严重的损坏,井出现了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而这种结局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
有的属于不可抗拒和难以改变的自然因素所成,有的则是人类本身制造的失误。

    一号坑兵马俑军阵气势雄伟,辉煌壮观,而人类为此构筑的以保护为日的的拱
形大厅,也不失恢宏壮阔的气度与风范,如此大跨度的拱形建筑,其设计者的苦心
和施工者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它在中国遗址性博物馆建筑史上的地位也是没有可
与之匹敌的。但由于设计的匆忙,资金的缺乏,材料筹备与运输的困难等诸多人为
的和自然的原因,大厅留给人们的遗憾也是显而易见且难以弥补的。

    当观光者走进一号坑大厅,首先见到的是一个四边直上直下的长方形俑坑,而
当年俑坑中那精心设计的长长的门道却压在了大厅墙基的身下而无法恢复,给人们
造成一种非历史真实的误解,削弱了兵马俑军阵布局和战略战术思想的艺术性与震
撼力。同时,根据专家张志军先生对大厅监测结果得知:

    下雨或下雪的异常天气,都会使坑内湿度相对上升10%以上,而在正常天气中,
阳光的照射可导致坑内温度在短短的2 个小时之内上升7 ℃以上,湿度却又相对地
下降13%以上。这种温湿度的巨大反差和迅速变化,对坑中的秦俑表面彩绘特别是
在修复中粘接陶片的环氧树酯化学胶,都会造成极大的损伤并缩短了本身的有效寿
命和应起的关键作用。这种大厅的建筑结构使深入地下4。5 米但体积较小的三号俑
坑,温湿度的反差更为明显,损害力也将更为严重和突出。

    经过修复的兵马俑重新下坑复位后,曾几次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倒塌现象,这种
现象的出现显然是没有对陶俑采取任何预防倒塌的措施所造成的,其倒塌的结局是
再度使完整的陶俑变成碎片。从断裂的陶片可以看出,大量的断茬面仍是经过人工
修复所涂化学胶的部位,而这些部位所涂胶的痕迹只占原断裂茬面的一半左右,且
在茬缝处又很少发现本应使用的金属勾接加固部件和其它有效的修复物质。因而一
旦修复起的陶俑倒塌,再度破损成零乱的陶片已是必然。

    秦俑坑土质的黄沙积成,经保护专家周铁测试,黄沙土质失水后体积收缩约30
%左右。由于日光的曝晒,俑坑中的土隔梁渐已收缩裂变,而骊山脚下农民采石炸
山所发起的隆隆炮火,给近在咫尺的秦俑坑带来了相当于人们已有轻微感觉的三级
地震,从而使俑坑土隔梁的裂缝越发增大井延伸,并有倾刻塌陷覆没陶俑的危险。
在一号坑中部有一条横贯整个坑中的巨大裂缝,这条裂缝已穿透大厅墙基并延伸到
大厅外部,已对这座高大恢宏的拱形建筑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尽管以吴永琪为首的
修复专家,已用了钢架将土隔梁拦起来作了“无害性有损”的探索性修复,并收到
了一定的效果,但这种方法对土隔梁的现状能维持多久,也是一个未知的课题。

    当然,令人困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兵马俑的颜色保护问题,空气、温度对俑
的腐蚀问题,地震对兵马俑乃至整个博物馆的威胁问题,……无不在困扰着秦俑人
的心。硬度相当于水泥凝固后的陶俑,历2000  多年水淹土埋而未变其质,但出土
仅十余年,有的周身己生出绿毛。而出土的金属兵器,也不同程度地染上了绿锈。
青铜一旦被氧化即成为氧化铜,原有的特质将不再存在……

    秦俑的保护已刻不容缓,秦俑人面对大自然和现代人类本身给其造成的损害,
他们在苦苦探寻足以解除一切问题的可能药方。但这个药方却又迟迟未能寻到。

    秦俑馆前的特大爆炸案

    1991  年3 月20  日,临潼县公安局迅速向省市公安机关和附属单位发出了一
份通报。

    秦俑馆前发生特大爆炸案的情况通报3 月19  日下午1 时10  分左右,秦俑馆
附近约300 米处的华岳照相部秦代服装照相点,发生特大爆炸案。

    炸死3 人(董××,男, 19 岁,邢××,女, 19 岁,二人均为照相点工作
人员),另一名王建荣,男,26  岁、白水县尧禾镇北草村6 组农民。

    炸伤3 人。

    临潼县公安局局长王风学,副局长郝金岗、张发战,副政委张忠全接到报案后
赶赴现场。

    王建荣自幼丧失父母,婚姻问题迟迟不得解决,生活失去信心,加之对现实政
策不满,3 月1 日就写好了长篇遗书,要一死惊人。

    3 月19  日上午,他提上装有炸药、雷管的皮箱,当天11  时左右赶到秦俑馆
附近,在仿造的铜车马上照相时引爆自杀。

    同时还在其家中搜出了存放的雷管等罪证。

    事隔一天之后的3 月21  日,《陕西日报》在头版公开报道了这则令人震惊的
消息:

    临潼县公安机关查清一起爆炸案

    本报讯本月19  日中午,临潼县境内秦俑馆以东300 米处发生一起爆炸案,炸
死3 人,轻伤3 人。省市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迅速赶赴现场,指导当地公安机关
开展破案,抢救受伤群众,在白水县公安机关的配合下,8 小时查清全部案情。

    罪犯王建荣,现年26  岁,白水县农民,因婚姻问题产生悲观轻生思想,留下
遗书,携带爆炸装置,于3 月19  日中午1 时许来到秦俑馆附近的华岳摄影部秦代
服装照相点。当工作人员为其拍照时,引发爆炸。除王犯当场炸死外,另2 名照相
点工作人员也被炸成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省公宣)

    不难看出,(陕西日报)的这则报道,实则是临潼县公安局所发通报的改写,
其内容基本是重复的。但只要仔细对照两篇报道,又不难发现,《陕西日报》在报
道中将“在仿造的铜车马上照相”悄悄地隐去了。这绝不是作者的疏忽和遗漏,而
恰恰是破费了一番苦心才作出了这样的抉择。其目的是为防止读者将仿造的铜车马
误为真正的铜车马,而引起不良的社会效果。

    但是,作者的这番苦心最终还是没有达到目的。就在爆炸案发生的不几日,当
地农民以及西安市众多的市民、游客,还是把假的当作真的流传开来。

    直到十几天之后,笔者踏上了西安开往北京的列车时,仍有不少乘客在议论
“秦俑馆铜车马被炸”的消息,其活灵活现、令人大惊失色的描绘与叙述,仿佛让
听众觉得他们似乎亲眼目睹了秦俑馆铜车马被炸的惨象,以致整个车厢四座皆惊,
为之哗然和感叹不已。然而,可以断言的是,所有的演讲和宣传者都不过是以讹传
讹而已。只有一个仰躺在中铺上默不作声的人亲眼目睹了这一爆炸案的整个过程并
了解了大部分事实真相——那就是笔者。

    3 月19  日上午11  时40  分,我结束了对秦俑馆一位工作人员的采访,像往
常一样手提采访包,来到馆外当地群众开办的饭摊前津津有味地吃着兰州拉面和夹
馅烧饼。12  时半又来到了一个茶摊前品尝关中的大碗茶到底是何种滋味,同时,
我也想借此和主人闲聊,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当地习俗。我在秦俑馆采访的几乎
每一天中午,都是如此安排。而此时我断然不会意识到也不可能意识到, 20 米开
外的不远处,将在40  分钟后发生特大爆炸案。

    但事实毕竟发生了。

    当我捧起大碗茶,准备一饮而尽并向主人告别时,身旁突然响起了一声惊天动
地的炸雷,我的身心在雷声的震撼中蓦地颤抖了一下,不等在懵懂中醒过神儿,手
捧的大茶碗里已不偏不斜地飞入了半块手指,淋漓的鲜血将大碗茶染成殷红的浆汁。

    我抬起头,向爆炸声的中心部位寻声望去只见刚才还完好无损、专供照相使用
的“铜车马”随着腾起的硝烟和尘土倾刻化为无数块碎片在天空中飘荡、翻滚。透
过浓浓的烟尘,依稀可以看到两条大腿和一个人头从树稍和房顶上慢慢滑下,几条
身影如同在电影中播放的特技镜头,先是蹦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