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地外文明探秘 >

第23章

地外文明探秘-第23章

小说: 地外文明探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的氧气罐。他们还会形成能够适应严寒和抵御在几乎没有大气
的火星表面受到的强烈辐射的身体机制。

  如果这些火星人到地球旅行,他们会觉得地球的环境几乎不
堪忍受,就好像我们到火星上去那样。地球的引力比火星的引力
强得多,所以这些火星来客会感觉非常沉重吃力。对他们而言,
空气里的氧气过于丰富,地球上的大多数地方则热得难以忍受。

  这种差异完全可能是行星际旅行的结果,事情还有另一种可
能——我们最终能够使其他行星变得跟地球差不多。这个过程称
为“地球化”。虽然改变整个行星的想法听上去简直就是天方夜
谭,许多科学家却很认真地考虑这种想法。

  火星地球化被视为这种想法的标准模式。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必须为火星提供一个大气层,而这反过来可以提升火星表面温度。
理论上说,这时自然触发机制将使这颗行星产生跟我们差不多的、
稳定的、自我维系的生态系统。赞同这种想法的人包括目光远大
的思想家克拉克(Arthur C.Clark),他写了一本书专门讨论
这个问题,书名叫《奥林匹斯山积雪》;包括盖亚原理的创始人
洛夫罗克;还有已故的萨根在其力作和电视连续剧《宇宙》里,
比较详细地考虑了这个问题。这种想法还赢得了几位杰出的生物
学家和美国国家航天局的空间工程师的支持。

  不用说,地球化所要求的技术远非我们今天能够达到,但它
们也并非超出我们的想象。严格说来,这些想法所涉及的概念与
物理学的原理并不相悖。地球化也许现在还行不通,但它肯定是
切实可行的,至少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一种能使这个看上去不可能的事得以顺利完成的方法,是用
碳(煤烟)覆盖火星的大部分地区。火星的表面已经比较暗黑,
它表面反射的光大部分来自极区的冰冠。如果在上面覆盖一层薄
薄的碳,据计算重量为几百万吨,就可以创造出双重效果,升高
温度和从极区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可能还有水)。

  几百万吨碳是相当大的数量,可是在火星上空的轨道中早已
有丰富的碳资源。火星有两颗小小的卫星。其中的火卫二含有几
十亿吨碳,因此,原则上讲,要覆盖火星极区的冰冠相对来说应
该比较容易。

  另一种建议是在轨道上放置巨大的反射镜,大小相当于整个
火星的表面面积。这个想法看上去似乎不可能做到,其实镜子只
需几个原子那么厚,也许可以用特殊制备的金属箔制成。它们的
作用是使到达火星表面的太阳辐射量翻倍,并相应地升高火星表
面的平均温度。

  还有一种想法是使火卫一引发某种特殊的“慢燃烧”。它能
够产生的热量大约等于从太阳到达火星表面的热量的1/10。经
过几个世纪,火星的温度可能升高到接近地球的平均大气温度。

  虽然这些系统将能提供合适的表面温度,但是还必须采用其
他技术以提供可以呼吸的大气。目前,火星大气的氧浓度约为人
类探险者能自由舒适地走动和工作所需的1/100左右。要创造大
气,必须在火星引力场的范围内找到和捕获几十亿吨的氧和氮。

  在火星表面下或许存在着大量的水,但是即使将它释出变成
氧和氢,那么最乐观的估计也只能提供所需的氧的一小部分。自
由氧可能曾经在火星上很丰富,可它们大多在很久以前就被俘获
变成土壤中的碳酸盐和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了。虽然很难将它们
释放出来,但有一种很激进的提议试图用几百万颗高效热核弹来
释放所需的氧。这么做并非易事,特别是如果考虑到等这个计划
能够付诸实施的时候,居住在火星上的人口已经相当多了。

  一个看来似乎很妙的办法是把气体带到火星上去。这可以通
过捕获一颗小行星来实现。有许多小行星都含有巨量冰冻的水。
小行星被导人适宜的轨道后,将进人火星大气层碎裂,并化作冰
块撒落在火星表面。冰块蒸发,然后分解产生氢和氧。另一个想
法是把一颗彗星(主要也由冰构成)导人轨道,让它缓慢地下降
进人大气层,在那里瓦解。

  这些想法看上去纯粹是科学幻想,就目前而言,也确实如此。
但是整个原理还是符合物理学定律的,仅仅是个范围的问题。要
使一颗行星的环境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所需要的技术,也许
在未来几千年才能达到。真正付诸行动以后,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才能实现这样的变化。可是有朝一日,如果我们希望如此的话,
火星将会是一个碧绿苍翠的世界,就像我们地球现在一样。人类
和“火星人类”(Martian Humans)将在田野上漫步,在河流中
荡桨。这些田野和河流全是由于人类(我们的后代)的介入而创
造出来的。我们知道,在地球上,我们也在穿越田野,胜过河流,
它们说不准也是由与我们差别不大的生物“播种”,并步入自我
维系之路的。

____________
  ①原文如此,其实火星与地球之间的最大距离可达约2.5亿
英里(4亿千米)。——译者
  ②火星的近日距(最接近太阳时的距离)等于1.28亿英里
(2.07亿千米);远日距(距离太阳最远时的距离)为1.54亿
英里(2.49亿千米)。地球的轨道几乎是圆的,地球到太阳距
离的平均值为0.93亿英里(约15亿千米),上下浮动仅为150万
英里(约240万千米)。


第八章  我们会抵达恒星吗?

第八章  我们会抵达恒星吗?

  
  “太空茫茫,横无际涯。你简直无法想象它多么
  辽阔,巨大,浩瀚。你会认为成为化学家要走过一段
  漫长的道路,与太空相比,这太微不足道了。”
  ——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
     《搭车人银河系指南》

  宇宙茫茫,浩瀚无垠。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根本无法去
想象宇宙究竟有多大。许多人混淆了行星际距离、恒星之间的距
离,他们无法想象星系之间难以想象的间距。

  评论员们经常把我们太阳系称做“外层空间”。这种说法实
际上是荒谬的。顾名思义,我们的太阳系是当地的一个行星家族。
它所有的行星都在不同的距离上环绕太阳转动。水星最靠近太阳,
平均距离为4500万千米,冥王星离太阳最远,距离太阳大约d亿
千米。①地球,还有水星、金星和火星被称做内层行星,而木星、
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称为外层行星。

  现在,说起上亿千米令人咋舌。这种距离对我们今日而言确
实相当惊人。其实,我们太阳系的大小与星际旅行的距离相比实
在是微不足道。让我们作个比拟。设想一个气泡,比方说,直径
3~ 4厘米。再想象这个气泡是一群微小生物的家,它们就生长死
亡在这个气泡里。现在假想这个气泡随溪水流人河流再汇人大海,
最后落在太平洋当中。这就好比我们太阳系的大小(气泡)在我
们这个星系——银河系(整个太平洋)里的情况。现在再来想象
那些小得难以置信的生物(它们的整个太阳系就在气泡里面),
正试图抵达大洋里某个地方的另一个气泡,比方说,距离它5千
米以外。这就相当于我们旅行到距离最近的恒星那儿去,它距离
我们地球大约4光年。

  这个类比旨在说明恒星之间的距离要比行星之间的距离大得
多。星系之间,进而是星系家族(或者星系团)之间的间隔,乃
至整个宇宙的规模,按比例而言更是巨大无比。

  星际旅行(我们极有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掌握这种技术)的主
要问题在于距离、时间和能源。由于恒星之间的距离大得难以想
象,星际旅行所需的时间相应地就很长久,任何可望克服这一限
制的系统都需要对我们而言大得切实际的巨额能量。

  问题始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它发表于1905年,当时爱
因斯坦正在位于伯尔尼的瑞士专利局工作。狭义相对论引用了两
个早已公认的科学原理,得出了另外一个原理。这个原理被许多
科学家和不是科学家的人认为是整个科学世界里最不可思议的创
见。

  这些原理的第一条来自牛顿的研究成果。牛顿在17世纪80年
代证明,对任何相对于另一观测者作匀速运动的观测者来说,物
理定律相同。因此,如果一辆汽车里的司机和乘客在另一辆车旁
行驶(或者相对行驶),两辆车都以均匀的速度前行,那么两辆
车里的司机和乘客所见的宇宙运动变化的方式便彼此相同。这看
似浅显,却包含了重要的结果。

  图14 天文学中的“大小顺序”:从我们所在的太阳系到尚
未观测到的宇宙极限。

  第二个事实是在比较近的时间得出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始
终保持不变。这个速度用符号“c”来表示,等于每小时10亿千
米有余。更为重要的是,它与观测者的速度无关。

  根据常识,如果飞船A以0.75c的速度朝一个方向运动,飞
船B从对面方向飞来,速度也是0.75c,那么它们的相对速度应
为1.5c。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根据爱因斯坦的公式,两艘飞
船上的人会看见对面的飞船,但速度不是光速的1。 5倍而是略小
于1c(确切地说应为0.96c)。

  这一令人吃惊的结果是:如果c是常数,那么时间和空间必
须是相对的。换言之,如果飞船A和飞船B上的乘客看见光以恒速
从对面传来,不管他们自己的飞船速度快慢如何,他们必须用不
同的方法来测量时间——因此,当他们飞行速度加快时,时间减
缓了。此外,由于距离、时间和速度全是互相关联的,所以如果
时间减慢,那么距离的特性对飞行速度不同的观测者来说不可能
相同。换言之,在此情况下,如果我们改变时间,那么按照逻辑
推理,测量结果也必然会改变。旅行速度越快,距离就变得越短
——1米的长度将根据观测者的速度而变化。观测者运动的速度
越快,距离就越短。最后,观测者运动的速度越快,他的质量就
变得越大。

  所有这些的最终结果是:如果观测者能够以光速旅行,他们
就会经历三件事——时间变慢到停滞,他们缩小到没有了,而他
们的质量却变得无穷大!

  这决不是疯狂的理论或者没有丝毫根据的伪妄之说。爱因斯
坦的狭义相对论自1905年以来,已经被成千上万次实验所证实。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以前没有人想到这个呢?为什么牛顿没有认
识到爱因斯坦推论出来的原理呢?也许,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在
高速路上行进时,爷爷怎么没有突然变得像大象那么重,当人们
站在路旁或以不同的速度运动时,大家的手表怎么始终显示同样
的时间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于它们与速度的大小有关。我们之所以在
日常生活中没有注意到这种现象,是因为运动的速度还不够快。
如果牛顿想到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旅行的话,他也许在17世纪就推
论出相对论了。但是,当时连光速的大小也不知道,所以我认为
牛顿是可以原谅的。

  最近在一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