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地外文明探秘 >

第6章

地外文明探秘-第6章

小说: 地外文明探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陷入了一个左右为难的困境,如果说进化对“生命”乃是必不
可少的,而这个过程本身又要求一系列相当复杂的变化,那么
生命最初是如何产生的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所有能够进化
的实体(按我们的定义就是“活的”)都要具有足够复杂的结
构来运作自身的遗传机制,从而实现进化过程——即便最简单
的细菌也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细菌被认为是有生命的原因)。
但一种实体在没有进化的情况下又是如何变得如此复杂的呢?
它究竟是怎么开始攀上这进化之梯的呢?这是出名的“先有鸡
还是先有蛋”之类令人进退维谷的难题。幸运的是,这个看来
无法解答的谜却是有答案的。

  直至17世纪,所有关于生命起源的思想都深深扎根于宗教
而不是自然哲学(现代科学的先驱)的基础上。神被视为所有
生命的缔造者;人类是由神通过一种无法(或是不该)了解的
神圣方法创造出来的。随着时光的推移,先后出现了一些试图
解释其中奥秘的理论。

  “自然发生论”是最早的理论之一。从很久以前,人们就
注意到一些有机物,特别是像奶酪和面包这样的食物,表面常
常会无缘无故地长出生命来。例如,一块放置了几天的奶酪上
会长出霉茵来。同样的现象也会发生在面包和熟透了的水果上。
由此就引出了生命会“自然”产生的想法。

  一直到1860年,这种想法的势头才得以遏制。巴斯德(Louis
Pasteur)证明如果将这些东西装入密封容器中, 它们并不会长
出真菌或其他可见的薄膜。即使面对这样的事实,那些“自然
发生论”的支持者们仍辩称,巴斯德只是证明了面包或奶酪上
自然产生的生命由于缺少空气而窒息并停止生长罢了。巴斯德
于是又接着说明真菌或细菌的生长是由于空气中不可见的孢子
或微生物引起的。有机物表面出现的那种生命形式正是细菌或
真菌的菌落生长到了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地步,而空气、合适的
湿度和可靠的食物来源也都是促成这一切发生的必要条件。

  几乎就在巴斯德的研究成果发表之际,自然发生论的丧钟
敲响了——达尔文(Charles Darwin)和华菜士(Alfred Russel
Wallace)几乎同时创建了自然选择的进化理论。在他的革命性
著作《物种起源》中,达尔文证明了生物是如何在一个漫长的
时期中,从简单进化到复杂,而且尽管奶酪上的生物非常简单,
它们决不是随意突然地产生的。鉴于当时的宗教敏感性,达尔
文在《物种起源》中并没有推测生命在地球上产生而不必借助
神的力量。他在书中写道:“造物主”呼出了“一种或几种生
命”。然而,当私下里与他的朋友和同事胡克尔(Joseph Hooker)
通信时,达尔文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生命从化学中产生:
“从充满了氨、硫酸盐、光、热、电等等所有这一切的某些温
暖的小池塘中诞生。”

  自然哲学家试图依据早期的实验以自然发生论来诠释地球
乃至其他星球的生命起源。但是,所有的生命都必须经历进化
过程,从定义上来说都要在自然选择法则的支配下运作——它
们要卷入代代相传的遗传变异,并且必须变得复杂到能够参与
这种过程。虽然我们面临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自然发生论却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它只是一条死胡同。

  有一种避开了这一起源问题的理论叫做“胚种说”。它主
要由瑞典化学家阿雷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之倡导
而在19世纪大为流行。阿雷尼乌斯认为生命是从外层空间以孢
子的形式传到地球上的,他的这种理论得到当时多位著名科学
家的支持,其中包括杰出的物理学家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
和开尔文勋爵(Lord Kelvin)。从详细的模型中可以看到, 胚
种说提出“生命的种子”从一颗行星传至另一颗行星,当某颗
行星演化到适宜于生命时,生命就会开始出现。

  根据胚种说支持者的说法,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大约35亿至
40亿年前,生命种子或孢子来到地球以后开始出现的。当时地
球上已经形成了适合这些“种子”生长和进化的大气层和地面
环境。

  迄今为止,这种理论仍相当有争议。现代胚种说的积极支
持者霍伊尔(Fred Hoyle) 和维克拉马辛在过去几十年内一直
不懈地进行着论证,而且事实上也没有任何科学推理可以证明
这是不可能的。 即便艾伦山84001是第一块被发现含有生物化
石的火星岩石,它无论如何也决不是唯一含有有机物质的陨石。
我们已经从坠落在地球上的岩石中发现过大量不同的复杂有机
分子。这些岩石中有一部分是从太阳系外历经数千万年来到这
里的。就像彗星一样,从其他恒星的行星系统中诞生(虽然不
常如此),并踏上漫漫旅程前来此地⑥。

  胚种说的一个疑点在于:细菌作为最简单的生命,经受不
住宇宙中以百万年计的漫长旅行。不过,新的证据却使持此疑
问的反对者失去了优势。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细菌可以在地球上一些环境非常恶劣
的地方生存。10年前,科学家在活火山口附近发现了细菌的生
长。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地方。在热泉和南北两极的荒漠
地带也都有能够忍受极端温度的细菌的影踪。更有甚者,在核
反应堆通风口处也有生命在繁茂生长。不过,这些比起1996年
的一项发现来说却又算不了什么了。一群科学家在美国东海岸
的海床上钻了一个深洞后惊奇地发现,在水下11 000英尺(约
3350米)的沉积物下面2500尺(约760米) 的地方也有细菌存
在。

  很难想象科学家们当时震惊的样子。几乎所有地面上的生
物都不能承受海平面以下13 000英尺(约4000米)处的环境。
那里的温度大约是170℃,而且压力约是地面上的400倍。虽然
这与星际空间中几乎毫无大气压力、并且处在绝对零度(…273
℃或0K)边缘的环境不完全相同,但这无疑同样是很严酷的
条件。没有理由说,能够在地表以下13 000英尺(约4000米)
处的恶劣条件下生存的细菌,如果在一颗彗星或流星体的中心
部分静静地处于休眠状态的话,就一定不能忍受太空中的环境。

  然而,完全没有必要在“是否可能”这上点上大费周章。
在前面的章节里我已说过,DNA和RNA是由一种叫做“引物核
苷酸”的大型有机分子或生化物质产生的,“引物核苷酸”镶
嵌在一起形成更坚实的单元,它们制造出DNA和RNA的组成部
分。有些人认为这种较为简单的“生命前”单元(作为生命前
驱的大型有机分子,但其自身并不是“活的”)可以承受星际
之旅)将生命之种传播到地球上。

  这次生命之旅的出发点可能是我们这个太阳系中的某处——
也许是火星,假如那里确实先于地球有过生命。要不然,它也
可能是从许多光年以外比我们太阳系先有生命的另一个行星系
统出发,长途跋涉才来到这里。

  尽管恒星之间相距遥远,封闭在彗星或流星体中的有机物
质往往要在太空中漂泊数百万年,但是生命通过这种方式传播
到地球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最近的估计表明宇宙的年龄大约是
150亿年,而地球上最早出现生命的时间是35亿~40亿年前。
可见, 从大爆炸到地球上首次出现生命之间至少有100亿年的
时间。很有可能在银河系或其他星系中有某个行星系统比我们
的太阳系形成和冷却得稍早一些,如果生命在那里开始进化,
哪怕只比这里早了1%,也会给生命之种数千万年的时间飞抵地
球。

  20世纪70年代,一群加拿大和英国科学家在胚种说的基础
上提出了一种更精致的思想,称为“生命云”理论。这种理论
展示了星际尘埃云中含有的有机化学成分如何反应生成核糖体
和蛋白质。按照这种理论,当行星穿越这样的云时,生命之种
的传播就完成了,一旦行星上的环境变得适宜,生命就开始繁
盛起来。他们认为地球很有可能在35亿~40亿年前曾穿越过这
样的星云。

  基于“胚种说”的种种可能的理论都非常有趣,也没有什
么科学依据可以完全否定地球生命源于某个遥远世界的假设,
但是它同样无法解开生命的起源之谜。这些理论就像移动球门
柱一样,将问题的重心转移了一下而已。就算“胚种说”是正
确的,它确实解释了地球生命的起源,但老问题仍未解决:生
命究竟是怎样在它第一次出现的地方产生的呢?

  不管某一天“胚种说”会被证实为对或错,如果我们要认
真地探究生命起源的话,就应该先把它放在一边。取而代之的
是,让我们暂且假设地球上的生命不是来自其他地方,而是在
当时的环境条件下,通过某种途径自行产生的。那么,它会是
如何产生的呢?

  1936年,俄国生物学家奥巴林(Aleksandr Ivanovich)在《
生命的起源》一书中首次尝试描述含简单化合物的溶液如何通
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形成非常复杂的分子结构。在那本书中,
奥巴林提出原始的生物有可能是从已有的有机物中产生的,而
那些有机物又是由更为简单的化合物自然形成的。这样,他真
正开始将达尔文的进化论放入前生命系统之中。尽管奥巴林可
以在实验室中用精密的实验来证实他的构想,但不足为奇,他
在当时受到了全体宗教思想家和科学家的怀疑。不过,他的理
论得到了英国大生物学家霍尔丹(John Haldane)的支持。霍尔
丹是第一位提出在原始海洋中发现的某些有机化合物或许能合
成某种可自我复制的物质形式的科学家。他认为富氢的大气环
境会大有帮助,这一系列条件称为“还原性大气”⑥。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中,认为生命起源于大气中含氢的
原始地球的想法相当盛行,并且由于1953年两位美国化学家米
勒(Stanley Lloyd Miller)和尤里(Harold Clayton Urey) 进行的
有些传奇色彩的实验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53年4月, 全世界都为克里克和沃森所揭示的DNA分子
“双螺旋”结构所震惊。一时间,关于生命的话题以及如何利
用科学技术手段来揭开遗传和进化之谜的各种讨论成为新闻的
焦点。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月之后,也就是1953年5月, 米
勒和尤里公布了他们的革命性发现。

  按照试验计划,米勒和尤里决定要验证一下奥巴林和霍尔
丹的理论。他们在实验室中做了一个假想生命出现时地球环境
的模拟实验。首先将氢、水、甲烷和氨混合成某种气体(为了
和史前地球大气的成分相吻合),然后模拟闪电,让这些混合
物经受一星期的放电反应。

  一周之后,他们得到了令人吃惊的结果。在烧瓶底部的红
褐色沉淀物中发现了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其中包括多种有机酸
(脂肪酸和羟基酸)和尿素,此外还有一系列与糖的结构相似
的化合物。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可以产生大量生命必
需的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