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禅的智慧与心灵修炼:快乐密码 >

第8章

禅的智慧与心灵修炼:快乐密码-第8章

小说: 禅的智慧与心灵修炼:快乐密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不偿失了?

3?执幻以为真

欲望滚雪球,作茧而自缚。“中国式奔命”、“过劳死”的根本原因,是欲望的驱使。而欲望的产生,是由于对外在事物的执著。用禅的眼光来看,我们终其一生所苦苦追求的外在事物,其实都是虚幻不实的过眼烟云。执著于虚幻的外物,认假成真,就会失去心灵的快乐和平静。

【渴鹿追阳焰】

当我们夏天在烈日下开车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在前方200米左右的地方,有白汪汪的一片好像是积水一样的东西。它看起来像水,实际上却并不是水,是由于阳光的照射,在柏油路上形成的反光。有驾驶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一片由于反光形成的看起来像是积水的东西,一直处在你车子的前方,任你怎么加大油门,也总是走不到它的跟前去。如果你是一头饥渴的鹿,认为它真的是一潭积水,想去喝它,拼命地朝它跑,那你就惨了。

在大乘禅法的十个最经典的比喻中,有一个“阳焰”的比喻,说的就是这个现象。《楞伽经》说:

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

这里所说的“阳焰”就是和夏天开车时公路上的“积水”相类似的一种现象。在广阔的原野上,日光照映着浮尘,远远看上去,像是一潭清水。饥渴的鹿见了,以为它真的是一潭清水,就朝着它狂奔而去。但无论这只鹿怎么奔跑,始终跑不到这潭水的前面。饥渴至极的鹿哪里知道这些,它一个劲拼命地跑,最后把自己活活地累死了。

渴鹿追逐阳焰,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起心动念追逐虚幻事物的痴迷和危险。在禅的修行中,禅师时常提醒学人避免陷入这个泥潭。唐代的大安禅师说:

你们如果想要快乐,你的内心本来就有快乐;你们想要成佛,你们自己的本身就是佛。可是,你们却偏偏要背井离乡,到处乱跑,就像渴鹿追赶阳焰,要什么时候才能觉悟呢!(《景德传灯录》卷九)

阳焰的譬喻非常经典,对人生的启示也很深刻。唐代诗僧寒山子说:“阳焰虚空花,岂得免生老。”意思是,人生如果像渴鹿那样追赶阳焰,认假成真,又怎能不经历生老病死的痛苦呢?白居易在《读禅经》诗中也说:“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虚空中的花朵,结不出果实;在看起来像水的阳焰里,你又怎么能得到真的鱼呢?

白居易诗中的“空花”,是指空中之花,也是大乘十喻之一。患有眼病或用眼过度的人,会看到在虚空中有许多似花非花的幻影。实际上虚空本来没有什么花,它只是患有眼疾的人所产生的幻觉罢了。因此,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在《信心铭》中提醒世人:“梦幻空花,何劳把捉!”

和“渴鹿追阳焰”的比喻相似的,还有“水中捞月”的比喻。

【水中捞月】

永嘉禅师《证道歌》说:“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这两句禅诗,自古以来,在禅林广为流传。

镜里的花,是镜前花的投影;水中的月,是天上月的投影。如果你想得到镜中的花朵、水中的月亮,到头来只是一场空,甚至于丢了性命。

《摩诃僧祇律》卷七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过去,在一座城里,有五百只猕猴。有一天它们来到树林中游玩,玩得兴高采烈,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

猴子们游玩的树下有一口井,正在嬉戏中的猴子们朝井中一看,发现了井里月亮的倒影。 


第20节:三 你为什么不快乐(5)

猴王对其他的猴子说:“可怜的月亮,今天落到了井里,快要淹死了。让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把它救出来,免得这个世界上晚上没了月亮,一片黑暗。”

猴子们听了,都觉得有道理。可他们很快就犯了愁:这口井看上去很深,怎样才能把月亮从里面捞出来呢?

这时猴王想出了一个主意,说:“我抓住树干,你们抓住我的尾巴,这样一个抓住另一个的尾巴,一点一点往下放,我们就能捞出月亮了。”

猴子们一听,都认为这是个好主意,就依言照办,一个抓住另一个的尾巴,下到井里去。

就在最前面的那只猴子快要捞到井中月亮的时候,突然间听得一声巨响!原来是猴王抓住的那棵树干,承受不住那么多猴子的份量,一下子折断了。这样一来,捞月亮的猴子们全都落到了井里,活活地被淹死了。

这则寓言旨在说明,愚痴的人,将虚幻的影子当作真实,并生起贪心去追逐它,结果徒劳无功,招致了灭顶之灾。《红楼梦》写宝黛的恋情,“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就是借用了这个意思,来说明执著于情感带来的人生的幻灭。

4?他乡流浪苦

当我们认假成真,认虚为实的时候,就会迷失了本来的“我”。

【和尚与差人】

有一则古代笑话说,一个差人押解一个和尚,每次差人都要等“和尚”、“包袱”、“公文”、“我”点齐了才上路。

一天晚上,和尚和差人套近乎,感谢差人一路上辛苦相陪,并出钱买好酒好肉招待。

差人酒酣耳热,在兴头上解开了和尚的枷锁。

酒一杯接着一杯,差人烂醉如泥,和尚和店人将他抬到了房间歇息。

半夜,和尚剃掉了差人的头发,换上差人的衣服,悄悄地逃走了。

差人第二天早上醒来后,摸了摸包袱、公文,念叨说:“咦,包袱、公文还在。”

但突然之间大惊失色:“和尚哪里去了?”

他围着房子转了几圈,哪有半个影子,急得他口干舌燥,一个劲地挠头皮。

这一挠不打紧,倒找了个光头!

差人抱着头大叫:“啊,和尚还在!那么,‘我’又跑到哪儿去了?”

“我”到哪儿去了?这就是禅学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禅主张“明心见性”,就是要找到本心本性,找到本来的我。

在生活中,我们要经常扪心自问:现在的这个我,真的是“我”吗?那个原来的我,到底跑到哪里去了呢?

【舍父逃走】

《法华经》里,有这样一则经典禅学故事,叫舍父逃走。

有一个年轻人,少不更事,离开了富有的父亲,到异国他乡流浪乞讨。

他的父亲为了方便找到他,就把家搬到了另外的一座城市。因为根据感觉,在那一带可能会找到儿子。

终于有一天,在那座城市乞讨的儿子来到了新家的前面。儿子看到这栋建筑,很像他小时候生活过的那个家,又不敢确定。他想,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情呢?我的家明明是在另外的城市啊,怎么这里也有一个和原来的家完全一样的家?

这样想着,他就犹犹豫豫,在门前徘徊,不敢走进去。思子心切的父亲一眼就看出门外的这个人,正是自己寻找了多年的儿子,赶忙派人去传他进来。儿子看到里面的人朝自己走来,心里害怕,拔腿就跑。

父亲为了使儿子心安,就派人用雇他来家里干杂活为借口,让他来家里工作。久而久之,儿子慢慢地适应了这里的工作。

父亲在临终的时候,把干杂活的儿子叫到床前,向儿子说明了详细经过,儿子这才明白他本人就是这份丰厚家业的继承者。

这就是《法华经》的“舍父逃走”的经典譬喻。

在这样一则经典故事里面,富有的长者就是佛陀,而流浪他乡的穷小子,就是我们迷惘的众生。我们不知道自家财产的珍贵,自己精神生命的富有,偏偏要流亡他乡,过着流浪的生活。背离了本心本性,追逐外物,就是“舍父逃走”。 


第21节:三 你为什么不快乐(6)

“舍父逃走”的结果,就是“反认他乡作故乡”。

迷失本心追逐外物的众生,就是流浪在外的游子。游子作客他乡,时间久了,就会对自己追逐的对象习以为常,把它当成是生活的全部意义,这就是“反认他乡作故乡”。

【反认他乡作故乡】

《红楼梦》里面有一首《嘲顽石偈》说“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新就臭皮囊”,非常形象地写出了迷失本心、流浪他乡的情景。

在《红楼梦》艺术世界中,作者想像贾宝玉原来是青埂峰(情根峰)下的一块石头,这块石头本来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由于凡心炽动,才幻化成通灵宝玉,托生在人间,“到温柔乡里受享几年”。

“失去幽灵真境界”是指石头离开了清幽灵秀的真境界。“幽灵”就是《红楼梦》第五回中太虚幻境里的“幽微灵秀地”,那里有松风明月、虎啸猿啼。“幻来新就臭皮囊”指石头幻化为通灵宝玉。“幻”指幻化,“就”是依附。人的身体里面盛有痰粪等污秽的东西,所以被称为“臭皮囊”。这里指宝玉。

这两句诗说,我们每个人都迷失了本心,而追逐污秽的东西,迷失了本心本性,离开了原本清净的精神家园,以致于“反认他乡作故乡”。这样的人生就成了“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一场闹剧。情天欲海,浩渺无涯。只有顿悟本心,才能回头是岸。

在《红楼梦》中,甄士隐家破人亡,晚年贫病交加,光景难熬。一天他上街散心,遇到一个跛足疯道人,口中念着一首歌。甄士隐听了,问他:“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啊‘了’啊,‘好’啊‘了’啊。”那个跛足道人笑着说:“你如果听见了‘好’‘了’两个字,还算你是个明白人。要知道这世上所有的事情,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就叫做《好了歌》。”《好了歌》的内容是: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在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人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甄士隐听了跛道人“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话后,顿时大彻大悟,对道人说自己可以给《好了歌》作一个注解,就对跛足道人唱了一首《好了歌解》。之后,就追随着疯道人,飘然而去。这首著名的《好了歌解》的内容是: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好了歌解》,对世人执著的各种对象作了淋漓痛快的剖析:

你执著于权力地位么?“当年笏满床”的达官显宦人家,现在没落成了“陋室空堂”;

你执著于歌舞繁华么?当年的载歌载舞之地,现在满目“衰草枯杨”;

你执著于青春不老么?虽然“脂正浓,粉正香”,转眼间“两鬓又成霜”;

你执著于情感长久么?“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你入土了,心还未安,你的伴侣“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又和别人好上了;

你执著于家财万贯么?“金满箱,银满箱”,你正在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