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

第10章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第10章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运论,盐铁论说: 
“邹子疾晚世之儒、墨,。。于是推大圣终始之运,以喻王公列士,中
国名山通谷以至海外。”(论邹) 
激变把统治者吓倒的时候,就产生了五德终始之说,贡献“终始之运” 
的安心丸。宗教的神秘的观念支配了崩溃期奴隶制的思想,中国也不是例外。
战国末年以至秦、汉之际,还产生了一种杂家。如吕氏春秋、淮南鸿烈,

它们集合了各家的矛盾思想,汇为庞然无统的凑合物。吕不韦、刘安(淮南
王)养客,并不像稷下先生不治而议论,而是调和他们各派的意见于一炉。
这种折衷主义在古代希腊的末世也同样作为思想倾向的特徵出现过,其代表
者即西塞罗。矛盾增加了,吓得统治者头昏脑胀的时候,就有折中说,提左
携右,调和出一个中庸之道。
秦国之灭六国,犹之乎古代希腊之被征服于罗马。奴隶制晚年的思想成
果,都没有了从前繁荣期的独立性。研究秦、汉之际的思想,不要忘记了它
的历史性。
这也无怪乎荀子眼看无知的“沟瞀儒”横行,而“怀将圣之心,蒙佯狂
之色,视天下以愚”(尧问)了!他痛斥“假今之世,饰邪说,文奸言,以
枭乱天下”(非十二子)。史记孟荀列传重视荀子反对邹衍的思想。刘向校
孙卿书叙录也记载着荀子反对纵横家的一段重要史料:“苏秦、张仪以邪道
说诸侯,以大贵显。孙卿退而笑曰:夫不以其道进者,必不以其道亡。。。 
孙卿。。疾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乎巫祝,信襪祥;鄙
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
言而卒。” 
总结诸子百家的荀子思想已经显示出百家思想的结束,荀子就成为战国
思潮总结的历史证件。

第三章 殷代的宗教思想
第一节 殷代世系的名号与古代思想探源

我们知道文字是由野蛮末期进入文明社会的指标之一。中国古代的文
字,最早是殷代的卜辞,我们不能超过卜辞来无中生有。卜辞时代包括武丁
至帝辛初年,据现存甲骨,其文字约有三千五百字左右。而研究此门文字学
最有成绩的有王国维、郭沫若等学著,大体上,经他们的考释,如王国维所
说,由文字可以探求制度了。
这里有三个问题,必须究明。
第一、殷代卜辞中有令“众”、“众人”黍或劦田的记载。这无疑地可
以说明殷代有奴隶存在的现象,但殷代奴隶社会的构成是低级的。恩格斯说, 
奴隶现象早在野蛮中期就发生了,要知道,古代制度的潜移默化是很慢的, 
古人的千年过程比之今人不过十年八年。我们以为殷代奴隶社会的构成
(formation)是以家长式的经济为主,大略相当于马克思讲的这样时代:“在
家族制中潜伏着的奴隶制随着人口与欲望之增殖,随着对外交通之扩张(不
管是战争也好,通商也好),才逐渐地发展起来。”(德意志意识形态,群
益出版社版,页一四八。) 
第二,农业是发达的,卜黍、卜年是其证据。但牧畜或家园牧畜,还是
殷代的产业基础之一。这里,有人会说,盘庚以前凡入迁,至盘庚即定居而
不迁徙,似乎盘庚以下二百余年并没有游牧的生活了。其实不然,试观周人
东下,公亶父定居于岐山之胥,已经“周原膴膴”,“筑室于兹”,但仍东
迁,经过公刘、太王、王季,直至文王,才有了文明社会的条件;武王又由
丰迁镐,到了周公,才可以说由渐变而突变,建立起古代文明制度。所以盘
庚以后并无一定不迁之理。郭沫若曾破此疑问,他由殷王世系的研究,得知
帝乙之世确曾迁沫,所谓殷这一地名,地在今沁阳,周人称之为衣,武王伐
纣,由孟津渡河,即先攻此殷地。有迁移之事,至少可以断定殷末农业生产
是与游牧牧畜业互相混合的。这里,还得究明财产的所有形态。“所有”这
一概念在卜辞中没有显明的痕迹。“田”字之贞卜,只对祖宗之祐,故“受” 
只用作“受祐”的“受”,而没有像周金文所载的“受土”、“受民”(生
产资料与劳动力之所有)。因此,殷代的生产关系的支配形式是家族制式的
奴隶制。
第三,卜辞有“邑”字、“鄙”字,更有“大邑商”之明文,这指明城
市和农村的对立已经形成。不过封邑、作邑,如“■■”(封土),还是在
低级阶段,即在封树界土的阶段,其封疆界的方法,乃是以树木作于田土之
上;故城市与农村的分裂,还在国家成立的萌芽期,与周代太王、王季时代
“作邦作对”的文明程度是相似的。而且所谓“邑”,开始并非一下子即能
树起城市=国家的文明,如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说: 
“像德尔希或阿格拉那样的城市全体,几乎是靠民兵生活的。当国王于
某一期间出征战场时,城市即有随之迁移的必要。因此,这种城市,决不是
而且也不能是巴黎的都市,不过是较原来的荒野设备得稍舒适一点之野营而
已。”

这种城市古文献中叫做“京师”,农村叫做“京师之野”,城市是和军
事组织分不开的。
由以上三方面主要论证讲来,前二者是论证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关
系——生产方式,后者是论证城市国家的起源,它们都是关键性的问题。据
我们的研究,殷代可以与古巴比伦对比,而不能与希腊比较,即: 
古代巴比伦在青铜时代,殷代也到了青铜器时代;古代巴比伦发明了圆
形文字,殷代也出现了图形文字;古代巴比伦在两河流域开始从事农耕,殷
末也在黄土地带有了卜黍的记载;古代巴比伦牧畜的记载遗说很多,殷代牧
畜业也为主要生产;古代巴比伦人和亚述人战争频繁,殷族也和当时的鬼方、
土方等常有战争;古代巴比伦杀人的方法颇进步,殷代卜辞所载伐人的数量
也多;古代巴比伦曾大伐犹太人,把他们当作俘虏,殷末卜辞也有俘获的记
载;古代巴比伦有了历法,殷代的历法也进步。

现在我们要研究殷人的意识生产了。殷代的世系称号,可以说是意识生
产的最特征的符号。研究殷人的思想,除了人名,似没有更重要的文字可资
凭证。我们且根据卜辞所记的世系分做四期:自高祖夔以至王亥为第一期人
物;自上甲至示癸为第二期人物;自大乙至小乙为第三期人物;自武丁以后
为第四期人物。这里,参证各家的研究,先把殷代世系表列出(见下页)。
我们从此表来发现殷代的意识生产,就比较容易了。一、王国维在殷礼徵文
中,首先指出殷王以十干的日为名。这一条铁则,打破了三代谥法的传说, 
直至周人还沿袭此制。以日为名的殷制显示出什么意义呢?它说明时间观念
的发现,是人类最初的意识生产。殷人自上甲微才入于有史时代,郭沫若说: 
“殷之先世,大抵自上甲以下入于有史时代,自上甲以上则为神话传说时代, 
此在殷时已然。观其祀典之有差异,即可判知。”(卜辞通纂考释,页七四。) 
事实上,殷之先世以日名,也是从上甲开始的。为什么有史时代开创者首要
以日取名呢?牧人生活对于一定的气候测验是最重要的,尤其风日雨日对于
畜群至关重要,在卜辞中尚保存风雨灾异的贞卜,以测吉凶祸福。同时,季
节性的自然气候,对于耕植的生产,对于征战的“王事”,对于本族的繁殖, 
其关系也是很重要的。故殷先人之以日为名,反映了对于自然环境变化的把
握,特别是对于时间概念的掌握。
二、殷人以日为名,在世系表上是起自上甲,而何时始用此类概念,则
无可确考。王国维曾比较过殷人祀典之异同,他以为上甲至示癸六示合祭, 
似示癸以前不会使用此项抽象概念。他更断定唐(汤)以后才逐渐进化,用
甲乙丙丁的名字才确定起来。据此,殷人之使用此项意识形态还不能够说在
殷代全般如此,在各阶段是有区别的。
三、由第一期的人物看来,我们可以确定两种人物的观念。(1)表示“图
腾”族帜的动物,如高祖夔(还有见于卜辞的虿、虎、熊等)。这与殷人称
其四围部落马方、龙方、林方、虎方等同样,自己对于祖先的族神,并不神
秘,一直保存着部落图腾时代的孑遗。人名所用的字皆象形,一望而知。此
外在卜辞中尚未考定的,还有羊羔形的人物,也似殷先王的名称。(2)表示
气候明晦的原始测验,如季、王恒、昭明、昌若,他们都是根据月之盈亏而
命名的,这证明在牧畜或农业庭园耕作时期,时间表象例如明晦的区别是十

分重要的。至于相土之“土”字是与祖字示字属于一源,象生殖器之崇拜, 
还不能说有土地之意义。
四、由第二期的人物看来,上■、■、■、■四人,王国维断为上甲微、
报乙、报丙、报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1)甲乙丙丁以日为名的原始
形态,四人正相应于郭沫若说的数字之第一组(一二三■[四]),即甲乙
丙丁居首的原始表示;(2)甲乙丙丁之所以加以囗或叄А觯跏隙衔材
地的象形,还没有宗庙墠壇之制。示壬、示癸是最早以示称的人名,示即祖
先神,且先妣之祭亦从示壬妻妣庚起,这说明到了氏族公社阶段,还遗留对
偶婚的迹象。这时虽然有了历史,但都是后人追记的。在后人的意识回顾之
中,留下了时间观念(甲乙丙丁)被确定的始基,留下了地域范围观念(□ 
叄А觯┍蝗妨⒌脑巍
五、由第三期的人物看来,和前二期比较,有以下的不同诸点:(1)如
彖甲、■甲,还冠以动物名号,犹存氏族标志的孑遗。(2)大丁、大甲、大
庚、大戊、小甲、仲丁、小乙、小辛,都冠以“大”“小”“仲”等名称, 
表示数量观念的普遍化。若证以卜辞对于数字使用的规矩化,更可了然。(3) 
唐、戋甲、南庚、般庚的意义是这样:“唐”、“戋”、“南”、“般”都
是象形的器物名。唐即成汤,书上传说,汤放桀,武功彪炳,为有殷一代划
期的人物。“唐”字作■,与庚字作■相似,“庚”字郭沫若释为乐器,初
断为钲,后疑为鼛,似以后说为是。“唐”也是鼓属,象两边系鼓锤,以手
持柄,摇动成声,“唐”“庚”之声以得。这种鼓类器相当后世什么器物, 
尚难判断,但可以知道,它与征战有关,征战用鼓,鼓励杀伐。大乙(天乙) 
名唐,正表示唐是最初扩大殷族武力的崇高人物。戋甲之“戋”从二戈,亦
以武器命名,与唐相类。“南”、“般”都是祀祖所用,或为乐器,或为祭
器。从而可知大乙以后殷人始强大,在部落氏族战争中,建立了庞大的氏族
社会,以繁殖本族,故意识生产出现了“唐”、“戋”等原始的武力概念和
最初礼器的概念,然“唐”、“戋”诸字还是原始的;“唐”字的道德皇大
的意义,固然后起于周人,至于“■”字之转为“警”、“敬”诸字,“般” 
字之转为磐石之安定义,就更后起了。
六、由第四期的人物看来,般庚为两面过渡人物。迁殷以后,殷人的生
活比较入于相对的定居时期,人名出现了“武”字、“康”字、“文”字。
“武”字从“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