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

第25章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第25章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处二十有七章,“德”字三十六见,这些道德论都和孔子关于“天”、“命” 
的思想是互为首尾的。天道与敬德相连的思想,所谓德以配天,本来是西周
的传统,孔子也摆脱不了这种精神。
但孔子的道德论,另一方面又与其对国民阶级的承认相连的,他提出了
几个空前有价值的命题。例如,他以“性相近”为前提,定立了“匹夫不可
夺志”的命题,因而对于他的弟子,如子张、子路等鄙夫出身的士人,都以
贤者勉励。这种勉人以贤的教学法,无疑地是基于古代国民阶级的人类性的
新观念、新认识而来的。这虽和墨子的“尚贤”思想有某种距离,但承认“贤” 
在人类性中的地位,则无形中已表露出“国人”至少是历史出演者。如果孔
子的教育学,没有这一前提,就不会显学名世,弟子遍天下。由此看来,孔
子的贤者思想和人道的能动思想都是创见。
我们现在再进一步研究孔子所讲的“仁”。孔子“仁”的观念也和他的
“礼”的观念是相似的,其体系是矛盾的,这即是说,在一般的道德律方面
“仁”是国民的属性;而在具体的制度方面“仁”又是“君子”的属性。在
前者,孔子以抽象方法,把“仁”还原于心理要素;在后者,孔子以历史条
件,又把“仁”扣在传统制度上。我们在下面分别来研究这一矛盾体系: 
把道德律从氏族贵族的专有形式拉下来,安置在一般人类的心理的要素
里,并给以有体系的说明,这可以说是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大功绩。
他不但肯定“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而且主张“仁者爱人”。所以
孔子所谓的君子之仁,限于心理学上而言,已经超过了贵族君子的范围。例
如: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存于心理的动机)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同上)(主观的道德情操) 
“刚毅木讷近仁。”(子路)(道德情操的分类) 
“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远离道德情操的习惯) 
“为仁由己。”(颜渊)“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里仁)(存于心理的意志力) 
“仁者不忧。”(子罕)“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心理
的反省) 
“仁者其言也訒。”(颜渊)(讱谓忍,即心理上的反复三思)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始)与!”(学而)(以其他情操推及于仁) 
“观过斯知仁矣。”(里仁)“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里仁)(道德情操的证明) 
由以上所举的例子看来,可以知道,孔子讲的“仁”这一道德范畴是从
普及的心理因素出发的,仅就这个方面研究,表面上好像“仁”被规定做超
时代的道德概念,但实质上它被刻上了春秋末年的古代国民阶级的烙印,这
种人类的新观念,是产生于古代社会发展的时代。
这一“仁”的最高标准,在孔子是悬之甚高的,上面所举的一例“我未
见力不足者”,接着即说“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颜回三月不违仁,其

余则期月也是难得的。同时,孔子自己对于“仁与圣”也不敢自居,好像是
可望而不可及的。因了孔子的“仁”学一方面是从普及的心理上出发,另一
方面又离开普及的心理而强调理想的心理境地,墨子便提出客观的标准,他
说,仁义皆以利为标准。
孔子的“仁”学还不仅表现在一般人类的心理要素和人民性的矛盾,更
重要的是他的仁学的两面观点,即是说仁在社会阶级的实际中是不同的。在
宗法制度上仁的道德律只适用于“君子”,这和西周道德律之为氏族曾孙所
有也是不同的,西周的思想主要是以道德来配天通神,而孔子思想是“仁者
君子”。他说: 
“君子而不仁者有以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卫灵公)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 
“唯。。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同上)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论
语阳货)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里仁)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这样看来,统治阶级可以做仁人,而被统治阶级就不能做仁人了,仁只
属于贵族君子。因此,仁和不仁是区别两种阶级的标准,这叫做两种人的两
种道。他说: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见孟子所引) 
荀子的解释更近似,他说“一与一之谓仁者”,“上一则下一,上二则
下二”。可见仁是二种人合一的意思,但所谓二,乃是二种之二,不是二个
之二。明白讲来,这是通过道德律以宣传阶级调和的理论。本来汉代人对于
“仁”的训诂有“相人偶”的说法,但“二人为仁”的偶合,背后有统治阶
级同化被统治阶级的意思,如风和草的比喻。因此,孔子主张“君子周(合) 
而不比,小人比(朋)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君子不党”的道德
论。
这里,正是一个春秋到战国的大问题,即勤礼君子与力役小人这两种人
是不相合一的。统治者君子不仁,被统治者庶民不信,社会的矛盾是尖锐的。
孔子面对着这一矛盾,大倡调和论。他以仁为君子之“安”道,以信为庶民
之“立”道,故“以人度人”才能成“仁”,阶级矛盾就可调和了。其所以
能调和,孔子以为,在政治上必须贵贱有等,在道德上必须善推其所为,故
他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这里齐即“维齐非齐” 
之阶级调和,是各安于其类别;在教育上必须: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泰伯) 
孔子的仁道观和他的社会观同样,在客观上暴露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墨
子于此,继承了孔子的仁道观,发展出兼爱观来。
孔子的“仁”的思想实从属于“礼”的思想。就“克己复礼”为“仁” 
的命题来看,“仁”与“礼”相结合而受到了约束。如前所述,“礼”原来
是氏族贵族的范畴,而“仁”则可以发展为国民的范畴;因此,所谓“仁” 
受到“礼”的约束,亦即是说,国民道德在氏族贵族的道德桎梏里遭受了歪

曲,不能遂行其应有的发展,不能取得其本格的内容。前引“未有小人而仁
者也”云云即从此出。所以,当孔子以“礼”为道德极则而强调的场合,实
质上即其基于调和矛盾而自陷于矛盾的明证。例如: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
好乐(按今本脱“好”字,一作“贫而乐道”,一作“贫而乐善”),富而
好礼者也。’”(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为政)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颜渊)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
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述而)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
伯)
“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子罕)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
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卫灵公)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
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同上)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
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季氏) 
这样看来,“礼”的最高规范并不能解决社会的矛盾,因为“礼”总是
别贵贱的。于此我们应该附带指出,孔子是最初把礼的内容理想化,并作为
一般的君子的规范来看待的。老子所谓“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三
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十八章)乃是后起的思想;礼记礼运“今大
道既隐,。。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承天之道,治人之
情”,更是后起的思想。思维过程的历史理论有一定的步伐,不容先后颠倒。
孔、墨只面对着历史变化的社会矛盾表示各自的对“礼”的态度;老、庄与
后期儒家才从历史的理论方面来分析“礼”这一概念的发生,这点前人多未
注意。
孔子在道德思想方面都把西周的观念拉到人类的心理上讲,更具体地说
来,拉到君子的规范上规定起来。例如他说“孝”是君子之本,“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但其所谓本,毕
竟不同于西周享孝先王的宗教。在他看来,礼与孝的道德情操,都是以敬为
主,例如“为礼不敬。。吾何以观之哉?”又如讲孝,“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因此,礼的道德代替了孝的享祀。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呢? 
著者以为“国中”已经有了新的国民阶级,除了君子居国以外,还有名为“国

人”的自由民,因而享祀祖先的特权不能变为一般的道德规范。
但是,无论孔子对于“礼”字如何附以新理想,他以国民道德从属于氏
族贵族的制度(礼),或是以旧制度为新道德的最高依据,那就意味着“死
的抓住了活的”。这一矛盾,反映着春秋末世国民阶级发展不足的矛盾。

第四节 前期儒家知识论的历史意义
孔子拖带着西周维新传统,在作为宇宙观的天道思想方面,没有重大的
成就,在“贤人作风”支配下,未能使其天道观从道德论与宗教观念里完全
独立或解放出来。此事我们已于上节叙明。但是,正如康德由于近代资产阶
级的懦弱,虽然在知识论方面完成了较大的贡献,然而这一贡献是有局限性
的,孔子在知识论方面仍拖带着西周维新的传统,表现着二元论的矛盾。
我们说孔子在宇宙观方面无重大成就,就是说所有宇宙观的重要范畴, 
在孔子思想里几乎全然没有出现。例如:(一)道器问题:论语言“道”者
五十六章,“道”字八十五见,言“器”者四章,“器”字五见;但道字并
不合于哲学的范畴,全书亦无一处将“道”、“器”对举,作为问题而讨论。
(二)理欲问题:论语无一“理”字,虽有“欲”字三十二个散见于二十六
章,然亦绝无“去欲”,或视“欲”为“恶的根源”之义。(三)理气问题: 
论语言“气”有两章,“气”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