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

第67章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第67章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诧异;但第一,就中国思想史的实际而言,名、墨本是相訾相应的敌对学
派;第二,后期墨家在“名”的研究上本也独多成就;第三,从诡辩理论的
扬弃到形式逻辑的成就,在世界思想史上也是名辩思潮合理发展的归宿。

第二节 惠施的文献行年及其在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惠施所代表的合同异诡辩学派是在战国时代(纪元前四零三至二二一
年)著名的显学之一,故庄子曾对惠施说“儒、墨、杨、秉四,与夫子为五”, 
惠施自己也说“今夫儒、墨、杨、秉,方且与我以辩”(庄子徐无鬼篇); 
荀子也举称“慎、墨、季、惠百家之说”(荀子成相篇)。
然而,惠施及其学派,在距今两千二百年前虽是名满天下,但一因其书
散佚(汉书艺文志载惠子一篇今佚),二因各史都没有为惠施立传,以致历
来各家于其人之生平行事、其学派之渊源所出、其学说之体系构成,意见最
为庞杂;于此派之逻辑思想,似很少有人从事探究。
在文献缺乏的情况之下探究此派的逻辑思想,较为古远的间接史料,即
成为唯一可靠的源泉。据我们所知,左列十部较古典籍中的四十一篇即属此
类: 
{ 
一庄子
逍遥游齐物谕德充符
秋水徐无鬼则杨
外物天下
二墨经经上经说上经下
经说下大取
三战国策楚策赵策魏策
四荀子修身不苟荣辱
非相非十二子儒效
五韩非子说林上说林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6 27 28 
ì
í 。 
。 。
ìí。 
ì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内储说上
外储说左上问辩
六吕氏春秋
听言顺说淫辞
不屈应言开春
爱类
七淮南子齐俗训
八说苑善说
九墨辩注叙
十世说新语文学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ìí。
ì
í 。 
。 。 
就上述资料钩稽有关惠施的文字,约得一万二千言,分量似不为过少; 
然其内容,则或系辑录轶事,或系恶言诋诃;即正面叙述此派学说的,也仅
作了些片断命题的堆集,求其略具条理的记载,则渺不可见。此外与此派源
流有关的,尚有(一)吕氏春秋离谓篇、(二)别录、(三)列子仲尼篇及
力命篇等。至如章炳麟以来的近代诸家的著作,在某种角度上,对于我们也
有参考的价值。
合同异学派的逻辑思想,与一切学术体系同样,一方面是其时代生产关
系在思维领域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对其社会生产关系进行反作用的意识形
态。因此,我们分析此派的逻辑思想,应由理解其代表者的实践立场开始。
但是,在此处,冗长的惠施评传似乎尚不必要;爰折衷各家考辨,制成“惠
施年行略表”如下,作为更进一步研究的张本:

公元前大事提要年 行 概 略
三七○年卫鞅入秦生于宋。
三三八年卫鞅(商君)被杀三十二岁。初至魏,见魏相白圭。应魏王召,论齐、魏战马陵事。
三三四年齐、魏相王会于徐州三十六岁。为魏相,主谋齐、魏相王。用“以石代子头”为喻答
匡章“去尊”之问。
三二二年孟子见梁惠王四十八岁。被张仪逐至楚,转入宋。与庄子相晤论学。
三一九年梁惠王卒孟子至齐五十一岁。返魏。
三一八年魏合五国共击秦五十二岁。为魏使楚,与南方倚人黄缭论天地风雨雷霆。
三一六年齐人伐燕五十四岁。为伐齐存燕使赵。
三一○年张仪卒六十岁卒。
就此表分析,我们对于惠施至少可得出下述数点初步的认识: 
第一,先秦诸子,在他们的生前多未能行其道,而为空言垂世的思想家; 
而惠施不同,一方面是自成宗派的学者,另一方面又是当时最活跃的政治活
动人物。我们都知道,战国时代最有权威的政客首推公孙衍(犀首)和张仪, 
孟子书中曾说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但是,很少有人注意
惠施是张仪的最大政敌,是所谓“合纵政策”的实际组织者。他在魏国掌握
政权前后达十五六年之久,其政治地位之高,且驾乎佩五国相印的公孙衍之
上(参照战国策魏策及吕氏春秋开春篇)。我们研究惠施所代表的学派的逻
辑思想,首先即应把握这一重要的特征。
第二,关于惠施的身世,我们还不能明确。但是在战国年代,他是从所
谓“治人者”立场出发,致力于“合纵”运动以抵制秦之统一,则似无可疑。
吕氏春秋不屈篇下列一段记载,最足表明此义: 
“匡章谓惠子于魏王之前曰:‘蝗螟农夫得而杀之,奚故?为其害稼也。
今公行,多者数百乘,步者数百人;少者数十乘,步者数十人;此无耕而食
者,其害稼亦甚矣!’魏王曰:‘惠子施也,难以辞与公应。虽然,请言其
志!’(此段疑有夺字)惠子曰:‘今之城者,或者操大筑乎城上,或负畚
而赴乎城下,或操表掇以善晞望;若施者,其操表掇者也。使女工化而为丝
不能治丝,使大匠化而为木不能治木,使圣人化而为农夫不能治农夫;施而
治农夫者也,公何事比施于螣蝗乎?’” 
惠施此论,与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之说甚为近似;而与
墨子学派的社会学说及其政治理论则极端相反。这同样是我们研究此派逻辑
思想所应缜密注意之点。
第三,战国时代的学风,自墨子以后,即具有由好尚争辩而转化为诡辩
主义倾向的趋势。此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似以惠施为开创人。庄子
天下篇说: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郭沫若释为“龉龃”),其道舛驳,其言也不
中。。。惠施以此(即历物十事)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
乐之。。。辩者以此(即离坚白学派十三论题)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 
惠施日以其知与人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然惠施之口谈, 
自以为最贤,曰: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缭,问
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
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

是以与众不适也。” 
从上面的话看来,可证惠施为诡辩主义的有力开创者。的确,以惠施在
当时的政治地位及其“治农夫者”的有闲情趣,再附以善辩的技能与好辩的
习惯,其得以开创一种适应于自己的学风,也是在势理上说得过去的。我们
把握惠施在诡辩主义发展上的开创作用,这也是非常重要之一点。
第四,惠施在当时学人中,是“以善辩为名”(庄子天下篇)。其所以
能以善辩名家,则因其“多方”,而所谓“多方”,实兼涵“博学”、“善
譬”二义。关于惠施的“博学”,如历物十事及“辩者二十一事”中“属于
合同异组”(见前节)的诸论题,即可以表示出惠施所具的自然科学的知识, 
实在相当丰富。庄子天下篇关于惠施,一则说“强于物”,再则说“散于万
物而不厌”,三则说“逐万物而不反”,也可证知惠施的研究在自然科学方
面有极大的兴趣。关于惠施的“善譬”,兹取二例如下: 
“匡章谓惠子曰:‘公之学去尊,今又王齐王,何其到(倒)也?’惠
子曰:‘今有人于此,欲必击其爱子之头,石可以代之。’匡章曰:‘公取
之代乎?其不与?’(惠子曰:)‘施取代之。子头所重也,石所轻也,击
其所轻以免其所重,岂不可哉?’匡章曰:‘齐王之所以用兵而不休,攻击
人而不止者,其故何也?’惠子曰:‘大者可以王,其次可以霸也。今可以
王齐王而寿黔首之命,免民之死,是以石代爱子头也,何为不为?’”(吕
氏春秋爱类篇) 
“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王
曰:‘诺。’明日见,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
子曰:‘今有不知弹者曰:“弹之状何若?”若应曰:“弹之状如弹”,则
喻乎?’王曰:‘未喻也。’‘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 
则知乎?’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
而使人知之,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王曰:‘善。’”(说苑善说篇) 
中国逻辑史上,自墨子以降,类的概念已逐渐普及,如孟子、告子及庄
子等都喜援用类概念以证成其说。故惠施也用之以为诡辩之具。此点在理解
此派逻辑思想上,实有重大意义。
诚然,一个学派或一种思潮的兴起,不能单从其思想家的个人条件中来
说明,主要的原因是在于当时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势。但一方面关于战国社会
性质问题本书已屡有论述,另一方面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的经历和主张即是其
时代社会关系的一定的证件,因此,上述四点,未尝不可以作为部分地解明
合同异学派生成的因缘来处理。

第三节 惠施合同异学派的渊源
在说明惠施年行大略以后,我们应进而考察所谓合同异学派的渊源问
题。庄子天下篇中,对于先秦各派学术,皆有“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一语
以明其承藉所自,独对于惠施、公孙龙等所谓“辩者”之学无此考语;因而
惠施所代表的合同异学派,其渊源何在,各家所见,遂极不一致。自来对此
问题的解答,约有两种:其一,以惠施、公孙龙都出于墨子学派,也即是所
谓“别墨”一派的中坚分子;其二,以惠施之学出于老子学派,也即属于杨
朱的嫡派。对于此两种解答,我们皆不同意,兹分别评述如下: 
第一,最早主张惠施、公孙龙同出于墨子学派的,为晋代的鲁胜。他说: 
“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惠施、公孙龙祖述其学,以正刑名显于世。” 
(墨辩叙,见晋书隐逸列传)近代反动的资产阶级学者们也不少以惠施、公
孙龙为“别墨”派中人物。我们以为,不但惠施不出于墨子学派(公孙龙同, 
下章详论),且先秦时代根本即无所谓“别墨”一派。这是因为: 
(一)墨子学派在先秦,是一个有组织的宗教团体,以钜子为教主,教
主对于教徒(即墨者)的思想行动有绝对的指挥权,对违反组织纪律的教徒
且有生杀的权力。故惠施是否墨者,不能只采取其思想上若干特征为据,如
非攻的主强和墨家相同,而“去尊”的主张就和墨家相异。
就拿思想特征来讲,重要的还是政治的态度。我们前面所引吕氏春秋不
屈篇惠施以“治农夫者”自命,其政治意识与墨子学派的“役夫之道”、“贱
人之所为”是不能并立的。
(二)最皮相的说法,是以墨辩作者与惠施都言“坚白同异”为理由, 
遂谓惠施属于“别墨”,属于墨家中“科学的墨学”一派,其实此处的问题
不在于“是否”都言坚白同异,而在于“如何”把握坚白同异等范畴,在于
所取的认识论方法论是否相同。章士钊有一段话,讲的有些道理: 
“荀子解蔽篇云:‘墨子蔽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