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

第70章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第70章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都可以断定在战国时代中国没有产生逻辑上的黑格 尔的客观条件。又如
反动的唯心主义者胡适,关于惠施学派曾说: 
“惠施论空间,似乎含有地圆和地动的道理,如说‘天下之中央,燕之
北、越之南是也’,燕在北,越在南。因为地是圆的,所以无论那一点,无
论是北国之北,南国之南,都可以说是中央。。。又如‘天与地卑,山与泽
平’,更明显了,地圆旋转,故上面有天,下面还有天;上面有泽,下面还
有山。。。惠施是一个科学的哲学家,。。所以他的兼爱主义,别有科学— 
哲学的根据。”(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页二三一——二三五。) 
这更是乱扯!所谓“地圆和地动的道理”,汉代才有人直观地洞察出来, 
到了明末才有发展。当战国时代,不但惠施无此思想,即最高的天文学,也
还未脱出地平说与地静说的支配。例如周髀算经说: 
“日运行处北极,北方日中,南方夜半。日在东极,东方日中,西方夜
半。日在南极,南方日中,北方夜半。日在西极,西方日中,东方夜半。” 
(卷下,四部丛刊本,页三九) 
由此可知,惠施学派的论空间的诸论题,决不能解释为“地圆和地动的
道理”。因而,此派在诘辩时虽多在形式上采取自然科学的材料,但决不足
当“科学的哲学家”之称。在战国时代,与所谓“科学的哲学家”比较接近
的,是墨子学派与荀子学派,但墨、荀两派的逻辑思想,正是诡辩逻辑的批
判的否定。

第十三章 公孙龙的绝对主义唯心思想
第一节 离坚白学派的源流和著作
在前章里我们曾将公孙龙的思想与惠施对比,说惠施为相对主义的唯心
论者,以“合同异”名家,公孙龙为绝对主义的唯心论者,以“离坚白”名
家;并且曾经说,相对主义的“合”的观点与绝对主义的“离”的观点虽极
相反,其扮演着名辩思潮里隳落方面的脚色则无不同。
现在,我们进而说明,所谓公孙龙“以离坚白名家”,就是说他是以白
马、坚白二论自成宗派的诡辩思想家。为了更具体地理解此点,需要简略地
追溯一下离坚白学派的源流。
首先,离坚白学派虽形成于战国末世,而其所持论题中的素材,则起源
颇古。例如,此派取辩之物,一二、左右、镞矢、飞鸟、坚白石、一尺之棰
等,是古代各派逻辑中惯用的事例及术语;青白黄碧,与当时的五行思想, 
又颇有渊源;至若臧获君臣等,在辨析兼别同异上,尤为约定俗成之名。正
因为此派论题中的事物,在当时具有其历史上的邃远传统,并具有社会政治
上的具体涵义,所以说“取辩于一物,原极天下之隆污。”(鲁胜墨辩叙) 
其次,所谓“坚白”之说,论语中有“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 
涅而不淄”的文句。此处“坚”、“白”对举,颇可透露出原始名辩的消息, 
但在孔子时代,“坚”、“白”等范畴尚限于所谓“取譬”的意义。孟子与
告子(约公元前四二○至三五○年)所作白人、白马、白羽、白雪之辩(孟
子告子篇上),早经宋吕祖谦断为“坚白同异之祖”(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
证引)。由此可知坚白之说,其来源是古远的。
再次,所谓“白马”之说,韩非子曾说:“儿说,宋人,善辩者也。持
白马非马也,服齐稷下之辩者。乘白马而过关,则顾白(“白”字疑衍)马
之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儿说的确实生卒年代,已无可考。伍非百以
为儿说年辈,上承惠施,下接公孙龙,公孙龙所持的白马论,或得自儿说的
启发(公孙龙子发微)。因此,白马之论,也是有师承的。据郭沫若考辨, 
国策称儿说“外生,乐趋患难”,恐是宋钘、尹文一系的人物,即属于齐稷
下的道家学派。(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版,页二二七) 
庄子说“以马喻马之非马,不如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以指喻指之非指, 
不如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庄子齐物论)又在天下篇中,历数此派离形
言名的十三论题如下: 
1。鸡三足。
2。火不热。
3。轮不蹍地。
4。指不至,物不绝。
5。 目不见。
6。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
7。鑿不围枘。
8。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9。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10。狗非犬。
11。黄马、骊牛、三。

12。孤驹未尝有母。
13。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子明言辩者日以此十三论题“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可知上举庄
子书中所言的“辩者”,乃指公孙龙的前辈。
就公孙龙所师承的此十三论题的思想方法来看,近似于古代希腊埃利亚
学派的芝诺。芝诺最初属于毕达哥拉斯联盟,参与攻击民主集团的活动。后
因代表贵族奴隶主,在埃利亚组织了反民主制度的秘密团体,被处死刑。他
是异常保守的诡辩家,其哲学思想的保守性在于,宣布一切存在皆无矛盾, 
皆为静止。芝诺在他专为驳斥运动的真实性,同时也即在拥护存在静止的保
守立场上,曾提出了四个有名的论题: 
(1)在“两断法”(一分裂为二)的论题里,运动的不可能是这样被证
明着:物在达到特定的点以前必须通过道路的一半,但是,要通过道路的一
半,它首先又必须通过道路的四分之一;如此递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 
三十二分之一,余可类推),永无穷极。由此,芝诺就作出了结论:物在任
何时候都未尝开始运动,因为始终为其所必经道路的无限分割所阻碍。
(2)在“阿基列斯与龟”的论题里,芝诺企图证明:阿基列斯的捷步永
远不能追过乌龟的爬行。假设阿基列斯落后于龟一百步而比龟快十倍,当阿
基列斯走十步,龟也前进一步,阿基列斯每走一步,龟也走十分之一步;如
此永无终结,永远追不上。
(3)在“飞矢不动”的论题里,芝诺同样企图证明运动的非真实性。照
他的看法,飞矢在每一瞬间都占着空间的特定位置,因而即静止在此一位置
上。由此,芝诺就判定了:飞矢的运动是其静止的总合。以运动为静止的总
合,无疑的是一个矛盾;而矛盾在芝诺看来则绝不可能。
(4)第四个命题为“二分之一等于二倍”,这一命题是由“两断法”的
命题派生的,兹不详论。
似此,以时空无限分割的可能性为根据,导出了无矛盾的静止的形而上
学世界观,以执行其反古代民主的贵族保守任务,正是芝诺思想的本质,而
此一本质则酷似于中国古代的公孙龙;并且不仅思想本身,其取辩之物,其
论题的形式,也几乎无不相似。基于此点,我们也可以说公孙龙为古代中国
版的芝诺。从这里,也可以理解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学者之所以美化公孙龙有
他们的观点的共同因素了。
据前述四点推断,离坚白学派所持的论题及其取辩之物,皆起源甚古。
大约自孔、墨以降,在尚争好辩的学风中,即已为各家所乐道,自孟、庄以
下,遂相习成风。公孙龙或是以后起之身,在与各派相反的鼓荡中,就前人
的论题与范畴,加以损益改造而成其诡辩的思想系统。所以庄子天下篇说他
“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尤)”。
公孙龙虽是古代“离坚白”诡辩思想的完成者,关于其人与其书,这里
也应分别酌予考辨,为着手研究他们思想来铺平道路。
司马迁史记中无公孙龙传,仅于孟荀列传及平原君传中散载其事。此外, 
庄子的秋水篇,吕氏春秋的审应篇、淫辞篇、应言篇,以至孔丛子的公孙龙
篇,列子的仲尼篇等,对于公孙龙的言行,也各间有所记。
我们依据可靠的资料,知道普通称公孙龙为赵人,虽无实据,但他由渑
池之会(公元前二七九年)至邯郸解围(公元前二五七年)前后二十二年间
俱在赵为平原君客,则无可疑。

以年辈论,公孙龙幼于惠施约五十岁,即惠施死时,公孙龙似尚未逾十
龄。公孙龙享寿当在六十、七十之间,若庄子享年能逾七十,公孙龙已在二
十、三十以上,或犹及相见。与公孙龙同时的学人,计有魏牟(约公元前三
二○至二四五年)、孔穿(约公元前三一二至二六二年)及邹衍(约公元前
三○五至二四○年)等。惟墨经作者与公孙龙孰为先后,则尚不可确考;意
者,墨经成书非一时,作者非一人,倘兼就两派持论的内容而言,则“坚白
离”与“坚白盈”,针锋相对,方法相反,断为时代相接,互为论敌,尚无
大过。
汉书艺文志称“公孙龙子十四篇”,扬雄法言称“龙诡辞数万”,可知
公孙龙的著作并非不多。但今本公孙龙子,除迹府为后人辑录他书(如吕氏
春秋淫辞篇等)而成外,仅余指物论、名实论、坚白论、白马论、通变论等
五篇,共为一千九百零九字,这又不难看出他的著作是大多数散佚了。
公孙龙学说在古代社会的危机时代虽为一重要宗派,而后世之祖述此说
者似不多见。惟魏、晋间因玄风大盛,荀绰冀州记中,载有:“爰俞辩于论
议,采公孙龙之辞以谈微理。”(三国志邓艾传引)世说新语文学第四载: 
“谢安年少,请阮光禄道白马论。为论以示谢,于时谢不即解阮语,重相咨
尽。阮乃叹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唐代张游朝著有
冲虚白马非马证。宋代陈元景曾录白马、指物二论,编入所著南华余录。此
四事似为仅有的公孙龙学的研究。
在注疏方面,据新唐书载,陈嗣古、贾大隐各有公孙龙子注一卷,然今
皆佚失。宋代谢希深所注公孙龙三卷今尚流传,但读者亦寡。明末遗老傅山
的公孙龙注释,是依法相宗术语来诠解的。自清季以还,如俞樾、孙诒让、
章炳麟、梁启超、章士剑诸人各间有所疏解;而辛从益、陈澧、王益、钱基
博、谭戒甫、伍非百、陈柱、金受申等也各有专书,详事考辨。因此,遂使
此五篇一千九百字的古籍,大体可读。但前人的方法,多系承清代汉学家的
馀绪,故其成就多在训诂校刊方面,其中虽间有从义理方面从事阐发的,但
似甚少可观。
今本公孙龙子六篇,各家所定次序颇不一致。我们以为,篇目次序是有
利于对其思想进行研究的,因为篇次一定,研究对象的构造形态即历然在目; 
依次剖析,一方面可以看出此派的思想系统,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的研究展开
程序。故篇次问题,这里应稍加推敲。
在推敲篇次问题时,我们应知古人著述不似今人,甚难就各篇内容划分
理论的性质;加以脱落错简,层见迭出,尤不易比列各篇论述范围,定其先
后。但大体上并非完全无范围可指,各篇性质也非完全无划分的可能。据我
们分析的结果,今存六篇的次序,似应如下: 
迹府第一(各本皆同)。
按谢希深注:“府,聚也。”俞樾说:“所履为迹。迹与迹同,。。言
其事迹具此也。”各家均认此篇为后人聚集公孙龙事迹而成的言行录或传记
之类,其性质略同于论语的乡党篇、墨子的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
等篇。此派诡辩思想的历史根据虽非尽具于此,然篇中所记人物故实,要也
不失为重要资料的一个集结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