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

第92章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第92章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善”为社会关系所积习之经验范畴。所以,他批评孟子的性善说为“不及
知人之性而不察乎性伪之分”。在荀子看来,“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
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伪”字释人为之义)。” 
由此可知,所谓“性”,就是生理的机能,如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心可以
思等,他认为“性”是人类共同具有的材能;所谓“伪”,是社会的范畴, 
他谓之注错积习。这不是说荀子的学说是完整的,相反地,他的理论和霍布
士相似,是有矛盾的。他关于“伪”的内容,把后天的积习划分出顺礼义与

安力役的绝对鸿沟,即把人类划分成两个阶级,一种人(君子)是安荣的, 
另一种人(小人)是安辱的,“域是城(国)是君子”,而处野鄙则为庶民。
这种观点为他的落后政治观点作了基础。荀子的方法论的特征,也具备了唯
物主义的要素,在劝学篇说:“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 
教使之然也。”这好像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人类依于教育”的命题。
在儒效篇又说:“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 
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
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者,人之积也。” 
这又和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所谓“事物的对象决定事物的本质”的命题相似。
荀子的思想中最突出的是“礼”。劝学篇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 
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又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可见他是怎样重视礼了。一般说
来,荀子的礼的思想,源于儒家的孔子,然而他的天道观和所处的时代不同
于孔子,因而他的礼论,也就变成了由礼到法的桥梁。这首先表现在他对礼
的起源的论点: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
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
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
所(以)起也。故礼者,养也。”(礼论) 
这一段话所说的虽是礼的起源,但他所注视的却是法——“物”的“度
量分界”。如果把引文中的“礼”字换成“法”字,不就成为法的起源论吗? 
这就反映了土地私有的事实在战国末叶已是一般的现象,所谓“分”者正是
权利思想的表现。这种思想,与孟子求“礼之端”于“辞让之心”——在告
子篇索性改为“恭敬”——的观念论,是一个鲜明的对照! 
荀子扩大了礼的范围,在他看来,礼不但包括法的因素,甚至包举天地
日月等自然现象,礼成为社会和自然的共同准则: 
“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 
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物)变(而)不乱(按: 
物、而两字衍),贰(按:当作貣,忒也)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 
故。。礼者,人道之极也。”(礼论) 
这样地无所不包的“礼”,不就等于宋、尹的“道”吗?这显然和他在
天论篇严辨“天人之分”的思想是不调和的。在他或许为了挽救礼的已经失
坠的威信,而不自觉地夸大了礼的作用。然而,对于当时新兴的统治阶级说
来,西周以来的所谓天命,已不足以维系人心,自须乞灵于另一权威,如像
天尊地卑的自然现象之类,拿社会的不平等来附会物性的不齐,所以他在另
一方面有等级制的“维齐非齐”的说法。这是儒家思想的限界,同时在客观
上也适合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所以,汉人编纂礼记,就大量地采用了他
的理论。自此以后,儒家的礼论,只能做些注疏的工作,再没有新的发展了。
荀子的教育思想,注重“习俗注错”而“终乎读礼”。这在他的学说体
系中是不调和的。由前者而言,人人是平等的,由后者而言,人和人又是不
平等的,因此,他的礼的理论最后扩展成为“法之大分,类之纲纪”。这就
是他受他的阶级观点限制的地方,请看他对于当时初期法家所给的批判吧: 
“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智。。。由法谓之,道尽数
矣。由势谓之,道尽便矣。”(解蔽)

“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屈)无见于信(伸)。墨子
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有诎
而无信则贵贱不分。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有少而无多则群众不化。”(天
论)
从荀子对于初期法家慎、申二子的批判看来(天论篇于批判慎子之后, 
也批判老子、墨子、宋子,虽指出他们的“偏”,连类而及;但也都侧重政
治的观点),可见他是站在儒家亲亲和尊贤的立场上,建立了治人者阶级的
政治思想。但由于他有卓越的天论和人性论,故其政治理想,又截然不同于
孟子的“仁政”,而接近于重智的法术思想。性恶篇说: 
“人之性恶。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 
故为之立君上之执(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政)以治之,重
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而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今当
(尝)试去君上之执(势),无礼义之化,去法正(政)之治,无刑罚之禁, 
倚而观天下之民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俞
樾谓“哗”当作华;华,分裂之也),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 
在他看来,法律上的赏罚,是由于人之性恶,由于生而有“好利而恶害” 
之性。这种为统治阶级辩护的赏罚理论,其基础正是他的性恶论。性恶论是
他的法术论的基础,同时也是一般法家理论的基础。他的弟子韩非,便把它
发展到极端,成为反对“德治”的理论了。
为了说明荀子的法术思想,此处先对成相篇作一题解。荀子晚年废居兰
陵,曾经利用了民歌的形式写这一篇长诗——成相篇。在这诗篇中,荀子把
他的思想做了一个纲要式的总结。这篇东西,包含五十六章歌辞,分为三部
分,前两部分各二十二章,后一部分只有十二章。从第四十四章歌辞——“观
往事,以自戒,治乱是非亦可识,□□□□、託于‘成相’以喻意”看来, 
本篇文字已准备结束,但又增加了十二章,可见这一部分是后作的。而这后
一部分的内容,集中地表现着他的法术思想,在全书中处处可以发见和它们
平行的思想。由于成相篇的内证可以确定此篇是荀子的著作,因此,我们可
以放心来引用他散见于各篇的表达他的这一思想的语句。
荀子在政治方面主张“法后王”。他认为“礼莫大于圣王”,但“文久
而息”,故“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欲知上世, 
则审周道”(非相)。这一思想在成相篇中则表现为:“至治之极复后王” 
(第十四章)。其实,他所谓的“后王”,就是孟子所谓的“先王”,不过
因为文献可徵的关系,他侧重周道,这也是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
语)的意思。所以荀子说:“道过三代谓之荡,法贰后王谓之不雅”(王制)。
所谓“后王”,指文、武而言,所以他说:“文、武之道同伏羲”(成相第
十三章)。这是针对着当时道家提倡伏羲、黄帝来讲的,故称文、武为“后
王”,然而文、武在儒家,原称先王,因而无意中透露了一个“复”字(至
治之极复后王)。在这一点上,荀子完全保持着儒家的固有的立场,主张“贵
贱有等、明君 臣”(成相第四章),而他的所谓“贤”者,就是“上能尊
君、下爱民”者(同上第五章)。由此,他非难墨翟、宋钘“大俭约而僈差
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非十二子)。于是他在人性论上所承认的
人类的先天平等(性恶:“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
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遂被他在社会思想上所区别的人类的后天差等
所取消。例如王制篇说,“分齐则不偏(遍),执(势)齐则不壹,众齐则

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这是
儒家阶级思想的本质,也是荀子的思想的局限。
成相篇第四十六和第四十七两章,讲了些“足国之道”: 
“臣下职,莫游食,务本节用财无极,事业听上,莫得相使一民力。” 
(第四十六章) 
“守其职,足衣食,厚薄有等明爵服,利往(唯)卬(仰)上,莫得擅
与孰私得。”(第四十七章) 
富国篇又有一段约略和这段平行的文字:“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
(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 
夫君子奚患乎无余!。。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
也。。。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
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量地而立国,计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使民必胜
事,事必出力,利足以生民,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拼,必时臧(藏)馀,谓
之称数。故自天子通于庶人,事无大小多少,由是推之。故曰,‘朝无幸位, 
民无幸生,’此之谓也。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 
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 
“上以法取焉”,表示上下须有法的关系存在,“朝无幸位,民无幸生”, 
也含有法家循名责实的倾向。所谓“务本”,所谓“轻田野之税,省商贾之
数,无夺农时”云云,已含有封建制社会重农思想的意味。但所谓“礼者, 
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所谓“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
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云云,犹是儒家原有的“礼不下庶人,刑
不上大夫”的旧思想。我们前面已指出,荀子学说的体系是不调和的。仅从
一点而言,他和霍布士有类似之处:在世界观上是唯物的、进步的,在政治
思想的结论上是唯心的、反动的。
然而他又和霍布士不十分相似,因为他的法律思想已有新的因素。例如
在成相篇第四十八、第四十九、第五十及第五十五章,法家的思想,就浓厚
起来:
“君法明,论有常,表仪既设民知方,进退有律,莫得贵贱孰私王。” 
(第四十八章) 
“君法仪(义),禁不为,莫不说(悦)教名不移,修(循)之者荣, 
离之者辱,孰它师(师它)。”(第四十九章) 
“刑称陈(按:陈,道也),守其银(垠),下不得用轻私门,罪祸有
律,莫得轻重威不分。”(第五十章) 
“君教出,行有律,吏谨将之无铍滑,下不私请,各以口宜舍巧拙。” 
(第五十五章) 
这四章,在其他各篇中也可看到平行的文句。分开来说,第四十八章, 
言用人之法。“表仪既设民知方”,即君道篇所谓“尚贤使能则民知方”, 
这虽然还是儒家尊贤的思想,但“尚贤使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