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阿里巴巴:马云的美丽新世界 >

第16章

阿里巴巴:马云的美丽新世界-第16章

小说: 阿里巴巴:马云的美丽新世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Porter看来是异想天开的一件事,马云独自一人用了两天时间就搞定了。事后,马云对Porter说:“做Business就这么回事,想是可以想很多,但重点在做不做得出来。”马云一直把Porter这个公关专家当做老师,但这次却是学生给老师上了一课。事后,Porter说:“这件事让我学了很多。”

  第一届西湖论剑的具体指挥运作落在了阿里巴巴新闻官金建杭的头上。

  2000年9月10日,74岁的金庸来到西湖,前来赴会的还有新浪的王志东、搜狐的张朝阳、网易的丁磊、8848的王峻涛。同时还有不请自到的上百名记者。

  第一届西湖论剑会场上的横幅写的是:“新千年、新经济、新网侠”。

  开场白自然是金庸:“我最近和张朝阳先生讲一件事。有一位老先生在几千年前,在钓鱼的时候用直的鱼钩,愿者上钩。这就是说他本意并不想骗人家上钩的。后来这位老先生慢慢走到东方,走到杭州,他不钓鱼了,他拿一个网撒下去,愿者上网。他不是故意骗人家上网的,愿意的就上来吧。有一次鱼在水里游,张朝阳先生看见很高兴。我当时问张朝阳,张朝阳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张朝阳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所以今天这个会,我第一想表达的是:西湖上网,愿者上网,大家都快乐地谈。”

  提出网侠的概念,把网络与江湖扯到一起,让中国网络江湖化也许是马云的有意为之。

  结果那次会上,五位掌门人谈武侠多于谈网络。

  王志东说:“100个人看金庸小说,有100个看法,我的看法跟别人不太一样。我经常做一种对比,我说如果用金老先生的手法来写一下中国的IT产业,肯定写得特别过瘾。”

  张朝阳说:“从我做起,今天做起,刻苦学习金庸著作。”

  丁磊说:“我走到今天,回顾自己创办这家公司,可能在小说当中只能比喻说有一定的功力,剩下30年人生其实有很多的机会去寻找这样的武林秘笈。”

  王峻涛说:“金庸大侠教会我们下面几个事情。第一,做人要有侠气。这是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也是金大侠告诉我们的。不是有钱的人就会把企业从零做到大。金大侠告诉我们说,中华民族都承认英雄是侠客,是大侠。侠之大者,确实是没有钱,侠客不要钱,要钱的一定不是侠客。”

  马云说:“五年来我什么书也没看,就看了一点金庸。我们公司招聘过程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只要对方对金庸的书感兴趣,八成的人都给录取了。我是外练一层皮,内练一口气。皮就是厚脸皮。别人怎样骂你,你也要厚着脸皮不理会。气就是理。有那么多聪明人加入公司,就像桃谷六仙把真气注入令狐冲体内,怎样才能把六道真气收为己用?真就是练气。”

  五位网侠论剑的结果是每人得到了金庸手书的“笑傲江湖”。

  当然网侠论剑,必然要论到网。会上谈到网络盈利模式时,王志东概括出四种:广告、收费、佣金和提供解决方案。其他三位不置可否。马云则表示:“看得清的模式不一定是最好的模式,看不出你怎么赚钱的模式说不定最好。”当时的马云心中的赚钱模式也许还未找到。

  会上也谈到了网站模式。除了门户网之外,有人看好B2C,有人看好C2C,唯独没人看好B2B。马云毫不心动,他还试图说服8848的王峻涛和谭智相信B2C和C2C没有前途。

  第一次西湖论剑时,王志东、张朝阳和丁磊,被人们称为中国网络的“三剑侠”,马云的名声远不及这三位,阿里巴巴的名声也远不及新浪、搜狐和网易。那时人们提起网络总是联想到这三位,而马云这个中国互联网之父却常常被人遗忘。马云对此一笑置之:“我确实比他们三人更早投身互联网,但我不觉得,也不习惯,更不喜欢别人称我做中国互联网之父。这名字不应该是这代人的,应该是上一代的。况且互联网并不论资格,我不喜欢父,只喜欢子。”




和媒体有蜜月期吗?(4)




  第一次西湖论剑之前,三大网站,三大掌门人的说法是有的,但并无五大网站,五大掌门人之说。而西湖论剑之后,五大网站和五大掌门人自然而然被业界和社会接受,虽然阿里巴巴当时的实力与前三名网站的实力相差不少。

  西湖论剑的成功是不言而喻的。




来自海外的阵痛(1)




  马云作为一个企业领袖,多数时候很英明,有些时候甚至很神。

  马云对互联网市场的感悟,对电子商务的感悟,很超前也很准确。

  选择面对中小企业的B2B模式,与孙正义联手,果断采取B TO C (回到中国)战略,推出中国供应商和诚信通,推出“独孤九剑”和“六脉神剑”价值观,开展西湖整风和培训,直至收购雅虎中国的大手笔,这些重大决策都没有错,否则就不会有阿里巴巴今天的辉煌。

  这些重大决策多数是马云一人做出来的,例如选择B2B模式和与孙正义联手等;有些是马云和团队高层共同决策的,当然决策时唱主角的还是马云。

  然而马云是人不是神。他自己也坦然承认犯过很多错误,承认做企业犯错误不可避免,并把这些错误当作宝贵财富。马云说过:“几年来我们犯过好多错误,这些错误别人做也要一一犯过,这些错误就是我们的财富。”

  阿里巴巴创业早期,马云有过重大决策失误,那就是过分追求国际化和过早实施海外扩张。

  2000年曾被当作阿里巴巴扩展海外市场的关键年。1月份孙正义的2000万美元到账,2月份马云就率队杀到欧洲。“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杀过去。然后再杀到南美。再杀到非洲,9月份再把旗插到纽约,插到华尔街上去:嘿!我们来了!”这是当年马云的豪言壮语。

  然而到了2000年9月10日,人们在华尔街没看见阿里巴巴的旗帜,人们却听见马云宣布:阿里巴巴进入高度危机状态。

  这一决策的失误不仅使阿里巴巴浪费了许多宝贵的资金,而且一度使阿里巴巴陷入绝境。

  国际化

  马云说过,阿里巴巴一开始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这是千真万确的。

  正因为国际化,正因为阿里巴巴同步推出了英文网站,才使阿里巴巴迅速获得国际声誉,迅速获得海外媒体的关注,这对于创业初期无钱无名的阿里巴巴很重要,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阿里巴巴处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状态。

  然而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过分过早追求国际化更是对阿里巴巴的严重伤害。

  为了适应国际化的要求,阿里巴巴一开始就把总部放在了香港(后来也一度放在上海)。阿里巴巴的香港总部很快就发展到几十人。其中有来自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才,也有出身美国名牌大学的国际化人才,他们用美元发放的年薪都在6位数之上。

  互联网技术发源于美国,最好的技术人才都集中在硅谷。阿里巴巴为了打造世界一流网站,把它的服务器和技术大本营都放在了美国硅谷。2000年5月,马云成功地挖来了雅虎的搜索器之王——吴炯。靠着吴炯的帮助,阿里巴巴的美国研发中心很快聚集了许多硅谷的顶尖技术高手。美国中心人数最多时有20多名,他们的开销比杭州总部200多人的开销多好多。

  马云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东方的智慧,西方的运作,面向全世界的大市场。”他强调:“在公司的管理、资本的运用、全球的操作上,要毫不含糊地全盘西化。”

  为了占领世界大市场,阿里巴巴继香港、美国之后,又建立了英国(欧洲)办事处和韩国办事处。阿里巴巴的韩国网站是一个合资公司,不仅推英文网站而且还推韩文网站。

  为了加快海外扩张的步伐,阿里巴巴的台湾网站、日本网站、澳洲网站都在积极筹备中。

  马云指出:“要做世界顶级网站,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宣称这是中国人做的,等于自缚手脚。虽然大陆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市场,但它只是全球市场的一部分而已。阿里巴巴要的是放眼世界,挑战世界,真正做到打进全球市场。”

  阿里巴巴就这样拉开了向全世界进军的阵势。在世界各地遍插红旗的感觉的确很爽。可惜当时的阿里巴巴还不具备走向世界的实力,它向海外扩张的战略整整早了5年!

  中国的成功企业,海尔、联想、TCL……都是先在本土获得成功,先在国内占领了可观的市场份额之后,再开始国际化的。美国的雅虎和eBay也是先占领了美国市场然后再向世界扩张的。先本土后国际是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阿里巴巴超越本土直扑国际的战略显然违背了市场规律。




来自海外的阵痛(2)




  国际化不是一个随意为之的战略。国际化是要有金钱和实力做后盾,有本土市场份额做铺垫的。

  马云和阿里巴巴的高层当初为什么会做出这样国际化的一个战略?马云说:“互联网上失败一定是自己造成的,要不就是脑子发热,要不就是脑子不热,太冷了。”刚刚拿到2500万美元投资的马云是不是有点头脑发热?

  阿里巴巴没把钱花在广告上,但它把钱花在了海外扩张上。

  香港、美国、欧洲、韩国所有这些网站每月的花销都是天文数字,而所有这些网站又都是只出不进没有一分钱收入。

  阿里巴巴的海外扩张始于2000年2月止于2001年1月。在这一年时间里,阿里巴巴每月烧掉近100万美金。吴炯后来回忆时说到:“当时钱烧得够凶的。”

  由于马云的精明和算计,还是省下了不少钱。

  2000年中,马云到美国。阿里巴巴专门聘请的专家为阿里巴巴制定了一个推广方案,这个方案的预算是1000万美金。吴炯说这个预算太高了,马云也觉得高,于是才下决心把预算减到500万。最后执行这个预算花掉了400万美金。吴炯后来回忆:“把预算减下来,我有功,否则2001年会更困难。”

  到2000年底互联网泡沫破裂时,阿里巴巴的账上只剩下700万美元了。按当时的烧钱速度只能坚持半年多。

  当互联网冬天来临时,风险投资商答应的新投资全部告吹。阿里巴巴近似疯狂的海外扩张不得不停下来。

  豪华阵容

  要打造世界一流网站,成为世界10大网站之一,必须用世界一流的国际化人才,这是自然而然的。

  马云说:“阿里巴巴有个规定,凡是要坐主管以上的位置,必须在海外,如英国、美国等地受过3至5年教育,或工作过5到10年。”

  他还说:“这是个死命令。一起创业的那18个人可以当连长、排长,但团长、师长以上的人,我通通从外面请。”马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2000年1月之前,没有钱的阿里巴巴也吸引了一些国际化的一流人才,例如蔡崇庆和雷文超。那时吸引人才,靠的是马云的个人魅力,靠的是阿里巴巴概念的力量,当然也靠股权。2000年1月之后,有了钱的阿里巴巴,开始大规模招兵买马。这次吸引人才,以上三条都靠,但也靠高薪。

  马云1997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