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华人首富的财富传奇_李嘉诚全传 >

第13章

华人首富的财富传奇_李嘉诚全传-第13章

小说: 华人首富的财富传奇_李嘉诚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远东、金银等三间交易所向公众发售。

  长实骑牛上市,备受投资者青睐。上市后24小时不到,股票就升值一倍多。“僧多粥少”,认购额竟超过发行额的65。4倍,包销商不得不采取抽签的办法,来决定谁是长实的(公众)股东。

  股票升值一倍多,意味着公司市值增幅一倍多。消息传来,长实职员欣喜若狂,买来香槟庆贺。长实董事局主席李嘉诚,却并未显出特别的欣喜。

  股票升值,并不表明投资者独钟长实,而是大市的兴旺所致,其他上市股票均有升值,有的比长实股升值更惊人。要使投资者真正信任并宠爱长实股,最终得看长实的未来实绩,以及股东所得实惠。

  李嘉诚还意识到:股票升水如此神速,那么缩水也就会是瞬间之事。证券市场变幻急速且无常;风险会远远大于其他市场。

  自从1950年创业,李嘉诚经历了独资、合股的漫长岁月,现在终于跻身上市公司之列,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资金不足、筹措无门的问题。从此,长实必须按上市公司的游戏规则运作,接受证交所和证监会的管理及监督,向证交所提交由独立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表。上市公司的公众持股量必须在25%以上;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必须向公众股东公开;重大决策,必须经董事局,甚至股东大会通过……这些规则,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企业大股东和经营者的手脚,是他们所不希望的。

  但李嘉诚必须这样,他是个对新事物抱有浓厚兴趣、渴望从事具有挑战性事业的人。

  他已经树立赶超置地的目标,以其作为竞争对手。置地是一间上市公司,长江也非得跻身股市不可。

  除此,长江要想拓展别无他径。

  除此,李嘉诚还积极争取海外的第二上市地位。

  当时香港最著名的证券公司,是冯景禧创办的新鸿基证券投资公司。由新鸿基牵线搭桥,英国证券公司为财务顾问与包销商,长江实业于1973年年初在伦敦股市挂牌上市。

  香港作为英殖民地,香港注册的公司在伦敦上市,并不稀奇。令人瞩目的是长实首开香港股票在加拿大挂牌买卖之先河。1974年6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促成下,加拿大政府批准长江实业的上市申请,长实股票在温哥华证券交易所发售。

  李嘉诚全方位在本港和海外股市集资,为长江的拓展提供了厚实的资金基础。

  长江上市,是李嘉诚事业的一次大飞跃。上市之后,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我们回顾李嘉诚过去走过的历程,会发现他的行为轨迹,与古人推崇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惊人地相似。李嘉诚是个从传统文化氛围中走出来的新型企业家,他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剔其糟粕,取其精华,与现代商业文化有机地结合一体。西方经济学家探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奥秘,惊奇地发现东方传统文化的神奇作用。

  我们不得不折服李嘉诚“炒风刮得港人醉”的疯狂时期,丝毫不为炒股的暴利所心动,稳健地走他认准了的正途——房地产业。

  而不少房地产商,却放下正业不顾,将用户缴纳的楼花首期(款),将物业抵押获得银行贷款,全额投放到股市,大炒股票,以求牟取比房地产更优厚的利润。

  炒风愈刮愈炽热,各业纷纷介入股市,趁热上市,借风炒股。连众多的升斗小民,也不惜变卖首饰、出卖祖业,携资入市炒股。职业炒手更是兴风作浪,哄抬股价,造市抛股。

  香港股市,处于空前的癫狂之中。1972年,汇丰银行大班桑达士指出:“目前股价已升到极不合理的地步,务请投资者持谨慎态度。”

  桑达士的警告,湮没在“要股票,不要钞票”的喧嚣之中。1973年3月9日,恒生指数飚升到1774。96的历史高峰,一年间,升幅5。3倍。

 
  物极必反。在纷乱的股票狂潮中,一些不法之徒伪造股票,混入股市。东窗事发,触发股民抛售,股市一泻千里,大熊出笼。

  当时远东会的证券分析员指出:假股事件只是导火线,牛退熊出的根本原因,是投资者盲目入市投机,公司盈利远远追不上股价的升幅,恒指攀升到脱离实际的高位。

  恒生指数由1973年3月9日1774。96点,迅速滑落到4月底收市的816。39的水平。是年下半年,又遇世界性石油危机,直接影响到香港的加工贸易业。1973年年底,恒指再跌至433。7点;1974年12月10日,跌破1970以来的新低点—150。11点。其后,恒指缓慢回升,1975年年底,回升到350点。

  除极少数脱身快者,大部分投资者均铩羽而归,有的还倾家荡产。香港股市一片愁云惨雾,哀声恸地。港府颁布新的证券条例,加强监管,提出四会合并。1980年,成立将取代四会的香港联合交易所(简称联交所);1986年4月,联交所正式营业。

  长实自从上市那天起,股市便成了李嘉诚重要的活动领域,他日后的许多震惊香港的大事,都是借助股市进行的。

  20世纪70年代初,股市无论对投资者,对上市公司,都是个全新的课题。人们普遍表现出盲目幼稚。在这一点上,李嘉诚显出高人一筹的心理素质。

  毫无疑问,李嘉诚是这次大股灾中的“幸运儿”。长实的损失,仅仅是市值随大市暴跌,而实际资产并未受损。相反,李嘉诚利用股市,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实绩。

  长实上市时,拥有收租物业约35万平方英尺,年租纯利390万港元;发展物业7项正兴建或拟建,基保独资拥有的地盘3个,合资共有的地盘4个。上市时将25%股份公开发售,集得资金3150万港元。这笔巨资,加速了长实的物业建设。与其他地产商合资发展的楼宇,均做出售;独资兴建的楼宇,做收租物业。

  1973年,长实发行新股110万股,筹得1590万港元,收购了“泰伟有限公司”。该公司的主要资产是位于官塘的商业大厦——中汇大厦,每年长实赢得120~130万港元租金收入(地产复苏后,年租迅速递增到500万港元以上)。

  上市之时,李嘉诚预计第一个财政年度盈利1250万港元。结果,长实的年纯利为4370万港元,是预计盈利额的3倍多。

  1973年3月,长实宣布首期中期派息,为每股1角6分,每5股送红股1股。公司与股东皆大欢喜。

  当时传媒及业界,把1972年上市的几家华资地产公司,称为“华资地产五虎将”。它们是新鸿基地产、合和实业、长江实业、恒隆地产、新世界发展(注:另有一说无新世界发展,列入大昌地产)。

  上市前后,长实的实力及声誉在五虎将中并不突出。

  论入行资历,长实不如新世界和恒隆,新世界的郑裕彤、恒隆的陈曾熙都是早期涉足地产的。

  论专业资格,李嘉诚比不上陈曾熙和合和的胡应湘,他们一个留学日本,一个留学美国,学的都是土木工程,独立创业前都担任建筑工程师多年。

  论实力,长实都比不上另四虎。新鸿基地产,为地产三剑客郭得胜、冯景禧、李兆基所创。上市时注册资本为3亿,超出长实1亿多;上市时预定集资1亿,实集10亿,长实的集资额不能望其项背。新世界的郑裕彤是香港赫赫有名的珠宝钻石大王,财大气粗,1970年成立新世界,4年后拥有地盘38个,上市时集资1。6亿港元,也远胜于长实的集资额。陈曾熙的恒隆上市;股票面额2元;升水6。5元;升水幅度是长实1元的6。5倍;集资2亿港元,也非长实所能比拟。合和的胡应湘毕业于名校普林斯顿,合和上市前仅创立3年,上市预定集资1。25亿港元,实收股本增至2亿港元。《不图安逸创大业——胡应湘》一文称:“合和是五虎将中最早成为上市公司(1972年8月21日)的股票,在1972年秋至1973年春时,合和股价(每股30元)更凌驾其他五虎将成员之上,俨然成为老大哥。”

  长实虽然略逊于四虎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迅速从五虎将成员中脱颖而出,到80年代中期,成为五虎将中的虎帅。时至今日,长实系仍是香港首席财阀。

  另四虎将都不是等闲之辈,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个人资产先后荣登百亿超级巨富之列。

  曾有记者问李嘉诚是否以长实与另四虎将竞争。李嘉诚答道:“我好像从未想过这个问题,我想的是与置地竞争,赶超置地。”

  到20世纪80年代,李嘉诚已实现赶超置地的目标。如果李嘉诚不将长实上市,未充分借助股市的作用,是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赶超置地的。

  1973年的大股灾,一直延续到1974年年底,其后股市有所回升,仍持续低迷一年多。原因是世界性经济衰退,本港股灾使不少地产商和投资者受损,造成地产低潮。

  “股拉地扯”,成为20世纪70年代后,香港经济的独特现象。

  李嘉诚对香港的经济兴衰规律已有较深的认识,经济总是呈波浪式发展之中,若干年为一周期。股市地产低潮,正是拓展的有利时机,地盘价格偏低,物业市值亦偏低。低潮过后,又是新一轮高潮。

  1974年年底,长实发行1700万股新股票,用以购买“都市地产投资有限公司”50%股权。实际上,是以1700万股长实新股,换取其励精大厦和环球大厦。两座商业大厦,租金收入每  
年达800~900万港元。

  若不是地产低潮,都市地产发生财政危机,李嘉诚绝不可能这么轻易得手。

  1974年5月,长实与实力信誉卓著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怡东财务有限公司,实收资本5000万港元,双方各出2500万港元现金,各占50%权益。李嘉诚任这间公司的董事兼总经理。

  这间合股公司的成立,为长实引进外来资金,又为今后长实拓展海外业务,铺路搭桥。同年6月,由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力促,长实股票在加拿大温哥华上市。长实能如此顺利地与加拿大银行界建立伙伴关系,得助于李嘉诚从事塑胶花产销时与北美贸易公司建立的信誉。

  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正是这间公司的往来银行。

  1974~1975年间,李嘉诚两次发行新股集资约1。8亿港元。另外,李嘉诚将个人持有的长实股份中,取出2000万股售予获多利公司,套取6800万港元现金。李嘉诚手头拥有了较充裕的现金,趁低潮时地价偏低,大量购入地盘。为加速资金回笼,他一反过去只租不卖的做法,重点放在发展物业。这一时期,长实的主要地产业务有:

  斥资8500万港元,向“太古地产”购入北角半山赛西湖地盘,地盘处于著名风景区,面积约86。4万平方英尺。李嘉诚划出5。3万平方英尺的地皮,兴建高级住宅楼宇10幢,每幢24层,楼宇总面积达130万平方英尺,计划2年内竣工。

  用户购楼,每个单位可配得车位一个。楼宇发展中后期,正值地产复苏,成交转旺,李嘉诚发展的楼宇全部销售一空,获利6000万港元。

  地盘剩余的94%空地,李嘉诚建成一个集娱乐、运动、休闲为一体的大型活动场所,与风景优美的赛西湖风景区连成一片。

  李嘉诚与南丰集团的陈廷骅联手合伙,购入太古山谷第一号地盘,几个月出售,获纯利1450万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