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华人首富的财富传奇_李嘉诚全传 >

第15章

华人首富的财富传奇_李嘉诚全传-第15章

小说: 华人首富的财富传奇_李嘉诚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置地并未公开声称参与竞投,就有报章唱起置地“志在必得”的高调,谁与置地竞争,无疑“以卵击石”。

  李嘉诚想,“志在必得”的置地,会不会“大意失荆州”呢?

  置地属怡和系,怡和大班又兼置地大班。现任大班是纽璧坚,纽璧坚20岁起就参加怡和洋行的工作,一步步爬上董事局主席高位。纽璧坚没有任何背景,靠的是自己的勤勉努力。

  置地的另一个创始人,是凯瑟克家族的杰姆·凯瑟克。凯瑟克家族又是怡和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因此,纽璧坚身为两局大班,又得受股东老板的制约。凯瑟克家族力主把发展重点放到海外。这样,势必分散纽壁坚坐镇香港抉择的精力。

  这正是一般不易洞察的置地的薄弱之处,人们往往会被置地的“貌似强大”蒙住双眼。

  置地一贯坐大,也习惯于坐大。过于自负的置地未必就会冷静地研究合作方,并“屈尊”去迎合合作方。

  那么,地铁公司招标的真正意向是什么?

  香港地铁公司是一间直属港府的公办公司。香港的公办公司,并不像过去内地的国有企业,一切都由政府包揽包办。地铁公司除少许政府特许的专利和优惠外,它的资金筹集、设计施工、营运经营,都得按商场的通常法则进行。

  李嘉诚通过各种渠道获悉,港府工务局对中区邮政总局原址地皮估计约2。443亿港元,原址用作中环、金钟两地铁车站上盖。另加上九龙湾车厂地皮估价,两者合计约6亿港元。

  港府将以估价的原价批予地铁公司,由地铁公司发展地产,弥补地铁兴建经费的不足。

  地铁公司为购旧中区邮政总局原址地皮,曾与港府多次商谈。地铁公司的意向是:用部分现金,部分地铁股票支付购地款。港府坚持要全部用现金支付。

  李嘉诚首先明确这一点,竞投车站口盖发展权,必须以现金支付为条件。

  地铁公司与港府在购地支付问题上产生分歧,说明地铁公司现金严重匮乏。地铁公司以高息贷款支付地皮,现在急需现金回流以偿还贷款,并指望获得更大的盈利。

  李嘉诚在投标书上,提出将两个地盘设计成一流商业综合大厦的发展计划。这仍不足挫败其他竞投对手。任何竞投者都会想到并有能力兴建高级商厦物业。李嘉诚的“克敌”之法是:首先,满足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需求,由长江实业公司一方提供现金做建筑费;其次,商厦建成后全部出售,利益由地铁公司与长江实业分享,并打破对半开的惯例,地铁公司占51%,长江实业占49%。

  这对长江来说,是一笔沉重的现金负担。李嘉诚决定破釜沉舟,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做一次冒险。

  1976年冬,长实通过发行新股,集资1。1亿港元,大通银行应允长实随时取得2亿港元的贷款,再加上年盈利储备,李嘉诚可资调动的现金约4亿港元。

  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铁公司正式宣布:公开接受邮政总局原址发展权招标竞投。

  各竞投公司频频与地铁公司接触,刺探地铁公司意图,准备投标书及附件,在限期内呈交上去。

  公开招标为各公司提供一个平等机会,投标书内容则属机密。投标中标法则,若过多考虑自己一方的利益,则中标希望小;若条件过于优惠对方,自己则毫无利益可图。各家都对投标内容秘而不宣,任记者发挥想象揣测。

  参加竞投的财团、公司共30家,超过以往九龙段招标竞投的一倍多。据报界披露,它们是置地公司、长江实业、太古地产、金门建筑、日澳财团、辉百美公司、嘉年集团、霍英东集团、恒隆地产等。

  舆论界凭其惯性,一致看好置地,置地优势昭然,中标呼声最高。

  英文《南华早报》的澳籍记者,采访置地大班纽璧坚,纽璧坚拒绝透露投标内容,亦不对“名花谁主”作评价,但他用自信的口气说:“投标结果,就是最好的答案。”

  1977年4月5日,香港各报章均围绕“长实击败置地”报道中标结果。《工商日报》称:

  “时值约2。4亿港元,为30个大财团争相竞投的中区地王——旧邮政总局地皮,卒为长江  
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投得。

  “这幅平均地价为每平方英尺约1万港元的‘地王’,早为大财团觊觎,卒为长江投得。”

  据地下铁路公司透露,主要原因是长江所提交的建议书内列举之条件,异常优厚而吸引,终能脱颖而出,独得与地铁公司经营该地的发展权。

  “地下铁路公司董事局昨日已经批准协议条款,规限长江实业公司在地铁未来中环站上盖,占地2270平方英尺,建造37层高的商厦与办公室混合的单塔型建筑物一座。”

  “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已同意,在签订协议时,付给地铁公司一笔现金,并继续交付现金若干次,保证地铁公司无论如何都可以获利。”

  4月4日,地铁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信,与长江实业李嘉诚首先签订中环站上盖发展物业协议,金钟站上盖,则由日后商议签订。

  当晚,唐信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与会记者说:

  “这座建筑物会逐层售与公众,利益由地铁公司与长江分享,地铁公司则占大份。

  “若干间公司均对与本公司合作甚感兴趣,因而竞争激烈,所有建议均经详细研究,结果卒为长江获得,因其建议对本公司最具吸引力。”

  舆论界称长实中标,是“长江实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产新秀李嘉诚“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据传,凯瑟克家族对纽璧坚痛失中区地王大为不满,这成为凯瑟克家族逼纽璧坚下台的“筹码”。

  1978年5月,中环车站上盖建筑—环球大厦分层发售,时值地产高潮,用户购楼踊跃,广告见报后8小时内全部售完,交易总额5。92亿港元,创香港楼价最高纪录。

  1978年8月,金钟车站上盖建筑—海富中心开盘,物业总值9。8亿港元,创开盘售楼一天成交额最好业绩。

  地铁首期工程,于1979年9月底竣工,中环、金钟两站上盖物业发展利润,大大缓解地铁公司的财政困难。地铁公司主席唐信,对与长江的合作非常满意,他说:“中环、金钟地铁车站上盖地产发展,将为本公司二期、三期工程的车站上盖合作,树立了样板。”

  环球大厦和海富中心两座发展物业,为长江实业获得七亿多毛利,纯利近0。7亿。

  长实的盈利,低于地产高潮时地产业的平均利润。但李嘉诚获得无法以金钱估量的无形利益——信誉。这也是他参与竞投的主要目的。长实不再只是一间只能在偏僻地方盖房的地产公司。长实中标,为它取得银行的信任,继续在中区拓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附:恒基地产李兆基

  李兆基,广东顺德人,1928年出生,1948年随父亲来香港,炒卖外汇黄金。

  1958年,与郭得胜、冯景禧组成永业企业,从事地产业。1972年,三人合办的新鸿基地产上市,李兆基辞去总经理职务,协议分家分得价值0。5亿元地盘物业。其时股市大旺,李氏与胡宝星筹组永泰建业上市。1975年,李兆基独立门户,成立恒基兆业有限公司,为私人公司,拥有股本1。5亿元,地盘20个。

  1981年,李氏又将恒基兆业上市。李氏经营地产的重点是普通标准的住宅楼宇、商业及工业楼宇。他以地产发展为主,不停地造楼售楼,有如楼宇制造工厂。李氏因楼价偏低,极少竞投官地,而是收购旧楼,拆卸再建,从中盈利,靠量大取胜。

  李兆基口讷,不善言谈,亦不喜出风头。不过,他有几句经营之道深为业界赏识:“先疾后徐,先声夺人,徐图良策”,“低潮时吸纳,高潮时吐出”。

  李兆基与李嘉诚私交甚密,但在商业竞争上,互不相让,并势均力敌。

  据1996年年初最新资料,李氏家族持69%恒基地产,透过母公司持恒基发展66%,子公司持美丽华酒店34。75%,中华煤气32%,香港小轮31%。全系市公司市值1382亿港元,占全港总市值5。8%。李氏是1995年度全港股息收入最高者(31亿港元),家族财产600亿港元,首次与李嘉诚平肩。

第十一章 立足中区 再建华行攀高峰

  李嘉诚一举夺得中区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后,再接再厉,购得中区著名的希尔顿酒店。1978年,长实与香港第一财团汇丰银行携手合作,重建华人行。长实总部搬入位于中区心脏的华人行。从此,李嘉诚的事业攀上高峰。

  1977年,是李嘉诚取得惊人业绩的一年。

 
  是年4月4日,长江实业力挫置地,夺得中环、金钟上盖发展权。

  月底,长实通过发行新股和大通银行的支持,斥资1。3亿港元,收购了美国人控制下的永高公司。该公司拥有香港希尔顿酒店和印尼巴厘岛凯悦酒店的经营权。希尔顿酒店位于中环银行区,占地约3。9万平方英尺,房间达800间;凯悦酒店房间为400间,占地约40英亩,酒店四周是开阔的热带植物园。

  这两间酒店,每年为长江实业带来经常性收入2500万港元(以当年物价计)。

  1977年中期,李嘉诚购入大坑虎豹别墅的部分地皮——15万平方英尺。虎豹别墅为星系报业胡氏家族的祖业,据介绍该家族的一篇文章称:

  “所谓别墅,其实不是一座私人花园住宅,而是规模宏伟、饶有特色的公园。有巍峨屹立的七层白塔,红墙绿瓦的亭台楼阁、展览馆,碧波荡漾的游泳池,动物雕塑装饰着崖壁,还有叙述警世故事的泥塑及假山、山洞等,参观、游乐、购物、休息场一应俱全。到过虎豹别墅的人,无不称赞它的丰富多彩,富丽堂皇。”

  李嘉诚购得地皮后,在上面兴建了一座大厦。游客批评大厦与整个别墅风格不统一。李嘉诚遂停止在地皮上继续大兴土木,尽量保留别墅花园原貌。

  1978年,李嘉诚的事业再攀高峰,与汇丰银行联手合作,重建了位于中区黄金地段的华人行。

  说起汇丰,港人无人不晓,所用的港纸(港币)几乎全是汇丰银行发行的。汇丰的中文全称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创设于1864年,由英国、美国、德国、丹麦和犹太人的洋行出资组成,次年正式开业,后因各股东意见不合,相继退出,成为一间英资银行。现为一家公众持股、在港注册的上市公司,1988年股东为19万人,约占香港人口的3%,是香港所有权最分散的上市公司。汇丰一直奉行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管理权一直操纵在英籍董事长手中。

  当时的汇丰集团董事局常务副主席为沈弼(Michael Samdberg),李嘉诚寻求与汇丰合作发展华人行大厦,正是与沈弼接洽的,两人还由此建立友谊。香港经济界的人常说:“谁结识了汇丰大班,就高攀了财神爷。”

  汇丰是香港第一大银行,又是以香港为基地的庞大的国际性金融集团。1992年,收购了英国米特兰银行的汇丰集团,其资产总值达21000亿港元,跻身全球10大银行之列。1992年年底在港发行股票总市值为1399亿港元,占香港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0。5%。该年度,集团总盈利为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