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

第57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第57章

小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挥壣幔碧卦荡诵模嗔⑹脑福材遣簧帷


①如《摄颂》云:“虽经亿劫修十善,欲得独胜及罗汉,尔时戒过戒失坏,发心重过他胜罪”:
汉译《入行論》卷四:“菩提薩埵諸墮中,退菩提心爲最重,若有摺溉缡切校菈囊磺斜娚!
《入行论广解》云:“失壞發心,於菩薩根本墮中爲最重。若犯如是重罪,則壞利他意樂,損減一切有情義利,修行之所依壞故。《大集經》云:‘縱百千劫修行十善業道,若發心欲求獨覺阿羅漢果,其時即成犯戒過失,失壞律儀起如是心,較他勝罪尤爲極重。’謂已受菩薩戒者,捨菩提願,則成根本墮。未受戒者,失壞此心,其罪較別解脫戒之他勝爲尤重也。”
②《入行论》云:“於少惡劣物……岂能生善趣』:引自《入行论·不放逸品》卷四。
汉译《入行论》译作:『經云若心欲布施,微少下劣尋常物,其人布施不果行,後當墮入餓鬼中。今於無上菩提果,志心思惟作施助,欺誑一切諸眾生,欲生善趣何可得。』
《入行论广解》云:“所施之物雖尋常劣少,一摶之食等,若意中思惟而未果行,如《正法念處經》云:‘若思欲施者有纖毫未施,當生餓鬼趣中。若已發願而不施,當堕有情地獄中。’《分別諸趣經》云:‘若人欲收嘉谷實,必於如是嘉禾本。心中發願欲布施,由慳吝故不施予,彼生餓鬼世界中,所受痛苦無窮盡。’說爲餓鬼之因,今既志心思惟非徒空言,具足恭敬發言明了,願常爲一切有情助伴,令得無上大樂及人天安樂,又復猶豫,欺誑一切眾生,何處善趣可生。”
《译裕А芬胱鳎骸皼r请众生赴,无上安乐宴(无上菩提之安乐宴会),后反欺众生,如何生善趣。”
《译裕А方庠疲骸昂螞r有人曾经诚恳地邀请众生前来享受无上菩提的安乐喜宴,后来却出尔反尔,欺骗了众生,那么这种人怎能投生到善趣呢?”
《略论释》(七OO页):“此谓於无上乐,至心请唤,又欺众生,不生善趣。所谓无上乐,即指佛果言。即谓既已发愿请唤佛果,又怯弱欲取二乘果,即为欺骗众生,故不能生於善趣。又经谓:如已发愿而又经宣誓者,退心即为決堕地狱因。”
③此论又云“如盲於糞聚……我发菩提心”:《入行论·受持菩提心品》卷三。
汉译《入行论》译作:『如人偶於糞埽中,無心拾得希世珍,如是依於誰之力,菩提妙心我能生。』
《入行论广解》云:“如窮困乞人,何幸於糞埽堆中,拾得重寶,我今何幸以何方術,能生如是珍貴之菩提心,定是如來之力也。”


  第二者如是不舍尚非满足,须昼三次及夜三次励令增长。此复如前所说仪轨,若能广作即如是行,若不能者,则应明想福田,供诸供养修慈悲等①六返摄受。其仪轨者,谓「②诸佛正法众中尊,乃至菩提我归依,③以我所修布施等,为利众生愿成佛。」每次三返。


①六返:昼三夜三,或一座六次。
②诸佛正法众中尊,乃至菩提我归依:此上二句为不共归依。
③以我所修布施等,为利众生愿成佛:此上二句为发心。


  学心不舍有情者。《道炬论》及《发心仪轨》中说学处时,虽未说及,《道炬释》云:「如是摄受不舍有情,於一菩提心所缘及其二胜利,三发心轨则,四共同增长及五不忘故,应当守护。」尔时①数之与根本文,意无乖违,故於此事,亦应修学。心棄舍之量者,②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为因缘,便生是念:从今终不作此义利。


①数之与根本文,意无乖违,故於此事,亦应修学:计较《释论》与《道炬论》本文原处,意无有矛盾乖违,故与此事,亦应依之修学。之:指《释论》。
②依彼造作非理等事……不作此义利:依彼个别有情,造作非理等事(对人或事),以此因缘,便生起心念,我从今以后,终不再做义利有情之事。此即棄舍有情之量。彼:有情。事:指对人及法等事。


  修学积集二种资粮者。从以仪轨受愿心已,当日日中供三宝等勤积资粮,是能增上菩提心因。此除先觉传说而外,虽未见有①清淨根据,然有大利。


①清淨根据:清淨经论根据。


 第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分二:一断除能失四种黑法,二受行不失四种白法。  今初
  《大宝积经·迦叶问品》说成就四法,於余生中忘失发心,或不现行。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证菩提中间不忘菩提之心,或能现行,此即愿心学处。四黑法中,一欺诳亲教及阿闍黎、尊重、福田者。当以二事了知,㈠一境,①二师易知,言尊重者谓②欲为饶益,言福田者谓非师数,然具功德,此是《迦叶问品释论》所说。㈡二即於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谓於此等随一之境,故知欺诳则成黑法。欺诳道理者,《释论》解云:「谓彼诸境以悲愍心举发所犯,以虚妄语而蒙迷之。」总其凡以欺诳之心,作蒙蔽师长等方便,一切皆是。然谄诳非妄者,如下当说,此须虚妄,以《集学论》说断除黑法即是白法。能治此者,即四白法中第一法故。若於尊重启白余事,而於屏处另议余事,说善知识已正听许,亦是弟子欺蒙师长。


①二师:即亲教、阿闍黎二师。
②欲为饶益:欲为饶益之师。
  二於他无悔令生追悔。其中亦二,㈠境者,谓他补特伽罗修诸善事,不具追悔。㈡於境作何事者,谓以令起忧悔意乐,於非悔处令生忧悔。《释论》中说,同梵行者正住学处,以谄诳心令於学处而生蒙昧。此上二法能不能欺、生不生悔皆同犯罪,《释论》亦同,①然《释论》中於第二罪作已蒙昧。


①然《释论》中於第二罪作已蒙昧:即前文“同梵行者正住学处,以諂诳心令於学处而生蒙昧”。


  三说正趣大乘诸有情之恶名等。㈠境者,有说已由仪轨正受发心而①具足者,有说先曾发心现虽不具,为境亦同,此与经违,不应道理。其《释论》中仅说菩萨,余未明说,然余处多说具菩萨律学所学处者,谓正趣大乘似当②具足发心。㈡於此作何事者,谓说恶名等。由瞋恚心发起而说,与《释论》同。对於何境而宣说者,《释论》说云:「如彼菩萨欲求法者,信解大乘或欲修学,为遮彼故对彼而说。」然了义者即可。其恶称者,如云本性暴恶,未明过类。恶名者,如云行非梵行,分别而说。恶誉者,如云以如是如是行相,行非梵行,广分别说。恶讚者,通於前三之后,是《释论》解。此於我等最易现行,过失深重,前已略说。又如菩萨起毁訾心,则此菩萨须③经尔劫恆住地狱。《寂靜決定神变经》说,唯除毁谤诸菩萨外,余业不能令诸菩萨堕於恶趣。《摄颂》亦云:「若未得记诸菩萨,忿心诤毁得记者,尽其恶心刹那数,尽尔许劫④更擐甲。」谓随生如是忿心之数,即须经尔许劫。更修其道,则与菩提极为遥远,故於一切种当灭忿心,设有现起,无间励力悔除防护。即前经云:「应念此心非善妙,悔前防后莫爱乐,彼当学习诸佛法。」若有瞋恚,则其慈悲⑤先有薄弱,若先无者,虽久修习亦难新生,是断菩提心之根本。若能灭除违缘瞋恚,如前正修则渐渐增长以至无量。⑥《释量论》云:「若无违品害,心成彼本性。」又云:「⑦由前等流种,渐次增长故,此诸悲心等,若修何能住。」


①具足:按仪轨如法作。
②具足发心:具足如量之菩提心。
③经尔劫:以所起瞋心刹那为劫。
④更擐甲:谓起精进,更修其道。
⑤先有薄弱:若先有,则令薄弱。
⑥《釋量論》云:“若無摺泛Γ某杀吮拘浴!保骸妒土柯邸吩唬骸罕瘡淖苑N生,若自種爲因,無逆品損害,心成彼本性。』
《释量论略解》(一三三页):“問:一切有情應有大悲心,以悲心從前念同類生,時無始故。曰:悲心以自種子爲因者,若無摺窊p害,則於心中自然而轉成彼體性,以是從自種子所生之心功德故。若悲心後發生瞋恚等逆品摺ζ浞N子,則不能相續增長故,非一切有情皆能成就大悲心也。”违品:瞋恚。本性:悲心。
⑦由前等流种……若修何能住:《释量论略解》:“悲等诸觉心,若已修习,於何量住,应不住增长,何以故,以是从前同类种子增长者之心中功德故。”


  四於他人所现行谄诳,①非增上心。㈠境者,谓他随一有情。㈡於此作何事者,谓行谄诳。增上心者,《释论》说为自性意乐。諂诳者,谓於秤斗行矫诈等。又如胜智生,实欲遣人往惹玛,而云遣往垛垅,后彼自愿往惹玛。《集论》中说,此二俱因贪著利养增上而起,贪癡一分,诳谓诈现不实功德,谄谓矫隐真实过恶,言矫隐者,谓於自过矫设方便令不显露。


①非增上心:无正直心。


  四白法中初白法中,境者,谓凡诸有情。事者,谓於彼所以命因缘下至戏笑,断除故知而说妄语。若能如是,则於亲教及轨范等殊胜境前,不以虚妄而行欺惑。第二白法,境者,谓一切有情。事者,谓於彼所不行谄诳。住增上心,谓心正直住。此能对治第四黑法。第三白法,境者,谓一切菩萨。事者,谓起大师想,於四方所,宣扬菩萨真实功德。我等虽作相似微善,然无增相。尽相极多,谓由瞋恚毁訾破坏菩萨、①伴友,而致穷尽。故②能断此及破坏菩萨者,则《集学论》说,依补特伽罗所生诸过悉不得生。然於何处有菩萨住,非所能知,当如③《迦叶问经》所说,於一切有情起大师想,修清淨相,讚扬功德。谓④有听者时至,非说不往四方宣说便成过咎,此能对治第三黑法。第四白法,境者,谓自所成熟之有情。事者,谓不乐小乘令其受取正等菩提,此就自己须令所化受行大乘。若彼所化不能发生大乘意乐,则无过咎,非所能故,由此能断第二黑法。若由至心欲安立他於究竟乐,定不为令他忧恼故,而行令他忧恼加行。《师子请问经》云:「由何一切生,不失菩提心,梦中尚不舍,何況於醒时。」答曰:「⑤於村或城市,或随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则不舍。」又《曼殊室利庄严国土经》说:「若具四法不舍大愿,谓摧伏我慢,断嫉,除悭,见他富乐心生欢喜。」《宝云经》说:「若於一切威仪路中修菩提心,随作何善以菩提心而为前导,於余生中亦不舍离如此心宝,⑥如如若人多观察。」等明显宣说。


①伴友:同梵行者。
②能断此及破坏菩萨者:能断瞋恚及断破坏菩萨者。
③《迦叶问经》:《大宝积经》。
④有听者时至:有听者时至之机会而言。《略论》作“是谓听者至时”。
⑤於村或城市,或随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则不舍:《略论释》(七O九页):“佛答:或村或城,随他有情住处,皆令安住菩提,以是方便,则心不舍。”
⑥如如若人多观察:如如若人反复多次观察其菩提心。


  第三犯已还出道理者。多作是说,犯四黑法及心舍有情之五,或加念云‘我不能成佛’棄舍发心,共为六种。若越①一时则舍愿心,若一时内而起追悔,仅是失因。若犯②六次发心及学二资粮,亦唯退失之因。若已失者应以仪轨重受愿心,若唯退失因者则不须重受,悔除即可。其中若念,‘我不能成佛’,故舍发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