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

第69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第69章

小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⑤向内摧坏第一仇敌瞋恚之理:第一仇敌即指瞋恚。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裕Ь硎恢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裕Ь硎


 第二引发安受苦忍分三:一必须安受苦之理,二引发此之方便,三处门广释。  今初
  ①如《入行论》云:「②乐因唯少许,苦因极繁多。」我等恆有众苦随逐,故以苦为道不可不知,若不尔者,如《集学论》说,或生瞋恚或於修道而生怯弱,即能障碍修善行故。此复有苦是由他起,亦有诸苦,无论於道若修不修由宿业起。又有一类如下所说,由修善行始得发起,若不修善则不发生。如是若由宿业及现前缘增上力故決定起者,此等暂时无能遮止,起已必须安然忍受。若不能忍则反於此原有苦上,由自分别更生心苦极难堪忍。若能安忍虽根本苦未能即退,然不缘此更生内心忧虑等苦。若於此上更持余苦助道方便,则苦极微而能堪忍,是故引发安受苦忍极为切要。


①如《入行论》云:引自《入行论·忍辱品》卷六。
②乐因唯少许,苦因极繁多:有漏皆苦,生死以苦为自性故。


 第二引发方便分二:一有苦生时破除专一执为不喜,二显示其苦理应忍受。  今初
  若已生苦有可治者,是则其意无须不喜,若不可治纵不欢喜亦无利益,非但无益且有过患。若太娇爱,虽於微苦亦极难忍,若不娇爱,其苦虽大亦能忍故。①如云:「若有可治者,有何可不喜,若已无可治,不喜有何益。」②又云:「寒热及风雨,病③缚捶打等,我不应太娇,若娇苦反增。」


①“如云”一颂:见《入行论·忍辱品》卷六。
《入行论广解》卷六:“若於何事,心生不乐,於彼境中若有可补救,复何故不喜?立即补救之,心便无不乐矣。若无可补救为之不喜,复有何利益,如为太空有碍,对虚空而不喜,等无益也。”
②“又云”一颂:见《入行论·忍辱品》卷六。《入行论广解》卷六:“若以寒热风雨疾病绳系杖击等逼恼,坚忍不应退却,若於小逼恼事如此,余逼恼事当更增长,忍力渐转小故。”
③缚:绳缚。


 第二显示其苦理应忍受分三:一思惟苦之功德,二思惟能忍众苦难行之功德,三从微渐修无难之理。  今初
  功德有五,谓一若无苦,则於苦事不希出离,故有驱意解脱功德。二由苦逼迫坏诸高慢,故有除遣傲慢功德。三若受猛利大苦受时,则知其苦从不善生,不爱其果,须止其因,故有羞恥作恶功德。四由苦逼恼希求安乐,若求安乐须修善因,故有欢喜修善功德。五由比我心度余有情,知皆是苦,於诸漂流生死海者,能发悲愍。以上诸德及此所例诸余功德,自应先知数数修心,谓此诸苦是所愿处。①如云:「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②又云:「又苦诸功德,谓以厌除慢,悲愍生死者,羞恶而喜善。」 



①如云“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见《入行论·忍辱品》卷六。
《入行论广解》卷六:“应思生死以苦为自性,不思惟苦,则无超生死之出离心,是故汝心应生坚定解了忍受众苦。”
②又云“又苦诸功德,谓以厌除慢,悲愍生死者,羞恶而喜善”:见《入行论·忍辱品》卷六。
汉译《入行论》:“次应於苦观功德,由厌患故除骄慢,於轮迴者起悲心,於罪羞惭乐善法。”
《入行论广解》卷六:“复次,修苦者,修行之障碍甚大,思惟苦过患之功德,依自苦为增上,由彼厌患故除我慢骄傲。依他苦为增上,见彼苦故欲令彼离苦,故於轮迴者起悲心。知彼苦是不善之果,不乐苦故於罪羞惭。不苦而欲求安乐,知彼是善法之果,故於善法生起欢喜。”


第二思惟能忍众苦难行之德分二:一思解脱等诸大胜利,二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  今初
  我昔流转生死之时,为求微劣无义欲故,虽知有苦尚能轻蔑非一大苦,作感当来无量苦因,忍受非一无义大苦。況我今者,为求引发自他无量利益安乐,尚应故知忍受过前百千俱胝倍数大苦,而修善行,況轻於彼,应数思惟令心坚固。①《入行论》云:「②为欲曾千返,受烧等地狱,然於自他利,我悉未能办。现无尔许苦,能成诸大利,为除众生苦,③於苦唯应喜。」思惟往昔於自他利俱无所成,尚能忍受尔许难行,今为引发极大利义,於诸微苦何故不忍。故虽有苦,然有此利,我实善得,如是思惟令心高起。又由④恶友之所诳惑,尚能趣向无义恶途,忍诸苦行,谓⑤跳三尖矛及炙五火等。又为世间微劣事故,能强忍受务农,⑥徇利战競等事,非一大苦,如是思已当於苦行而发无畏。 



①《入行论》云:《入行论·忍辱品》卷六。
②为欲:为求诸欲。
③於苦唯应喜:於苦唯应欢喜忍受。
④恶友:指外道等。
⑤跳三尖矛及炙五火:外道苦行之相。炙五火者,五热炙身。
⑥徇利:曲从,以身从物。


  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者,如有一人是应杀犯,若截手指能免杀罪发大欢喜,如是若由人间小苦,总能脱离无边生死,别能永断那洛迦等恶趣众苦,极为善哉。若能①善思现前久远二苦差别,则於难行能生心力全无所畏。②如云:「若截杀人手,能脱岂非善,若以人间苦,离狱岂非善。」
 
①善思:善巧思惟,如理如量地思惟。
②如云“若截杀人手,能脱岂非善,若以人间苦,离狱岂非善”:见《入行论·忍辱品》卷六。当死囚徒截手而获解脱,何乐不为?(此为明智之举。)若人仅受修行辞亲、饥、渴等人间小苦,便能免於地狱之苦,岂不善哉!(此为更明智之举。)
 
  从微渐修无所难者。①如云:「若习不易成,此事定非有,故修忍小苦,大苦亦能忍。」若被忍甲受苦意乐,杂诸小苦渐次修习,则忍苦力渐能增广。《集学论》亦云:「此中若修小苦为先,则於大苦及极大苦而能串习。譬如一切有情由串习力,於诸苦上妄起乐想,如是若於一切苦上,安住乐想而渐串习,则亦能住安乐之想。」又生此想,复如《猛利请问经》云:「应当舍离,②如树棉心。」《华严》亦云:「童女,汝为摧伏一切烦恼故,应当发起难行之心。」谓须心力最极坚稳,非心微薄之所能成,故若先发坚强志力,则诸大苦亦成助伴,譬如勇士入阵战时见自出血,以此反能助其勇志。若先未闻如是之法,虽闻云我不能行此自轻蔑者,则苦虽微亦能成彼退道之缘,譬如怯夫,虽见他血亦自惊倒。③如云:「有若见自血,反增其坚勇,有虽见他血,亦惊慌闷绝,此由心坚固,怯弱之所致。」


①“如云”一颂:见《入行论·忍辱品》卷六。
②如树棉心:如棉花树叶之心。棉树叶轻,随风飘转。
③“如云”一颂:见《入行论·忍辱品》卷六。
汉译《入行论》:“或人见自身出血,临敌无怯倍勇毅,或人见他身出血,惊惶颠倒身仆地,彼由心性或坚毅,或复怯弱而差别。”
*《父子集会经》广说云:“世尊有三摩地,名於诸法安乐行,若谁证得彼三摩地,彼菩萨缘一切法,唯受乐受,不受苦受”,乃至“若以有情地狱之苦逼恼於彼,亦能随时正住安乐之想”云等。


  ①处门广释者。若须安忍所生苦者,为当忍受由何生苦。此分八处,一依止处者,所谓衣服饮食坐具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是能增长梵行之依,此等诸物若得粗尠,他不恭敬,稽留乃与,不应忧郁,当忍由此所生众苦。二世法处者,衰毁讥苦,坏法坏,尽法尽,老法老,病法病,死法死,如是九种是为世法,依此一切或依一分所生众苦,应善思择而忍受之。三威仪处者,行住坐卧是四威仪,②第一第三书夜恆时,从诸障法淨修其心,由此生苦悉当忍受,终不非时胁著牀座草敷叶敷。四摄法处者,㈠供事三宝,㈡供事③尊长㈢谘受诸法,㈣④既谘受已为他广说,㈤大音讚诵,㈥独处空閒无倒思惟,㈦修习⑤瑜伽作意所摄若止若观,为七摄法,於此劬劳所生众苦悉当忍受。五乞活处者,㈠剃鬚髮等誓受毁形,㈡受持裁染坏色之衣,㈢⑥从其一切世间撸婢ど阕」剩鹦杏喾ǎ枭嵛衽┑却铀枚婕霉剩浪婊睿棰卟挥κ苡眉窆剩∈俅铀笠路龋辎喽匣嘈泄剩∈僬谥谷思渲钣肷崂敫栉栊ο返裙剩袄胗胫钋子淹浠队榈裙剩∈僬谥谷思滏蚁罚咂蚧睿梢来说人诳嘤Φ比淌堋A谯敬φ撸谛奚破罚纠鸵蛟邓诳嘞さ比淌堋F呃星榇φ撸舰崾皇拢哟松嘟杂θ淌堋0讼炙鞔φ撸匠黾艺撸阌杏吕彽纫担钤诩艺撸蛴形拮镉┚淌送醯纫担哟松嘞さ比淌堋H缡前舜λ诳啵婧慰嗥穑杂Ρ鸨鹁环险て刑幔颜と氩涣畛善渫俗习钜馊薏幌捕


①处门:参阅《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忍品》(一切事苦),《披寻记》(二四五五至二四六O页)。
②第一:若行。第三:若坐。
③尊长:师长、善知识。
④既咨受已:须自明法义,方堪为他说。
⑤瑜伽:相应义,与法相应。《唯识述记》:“多说唯以禅定为相应。”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诸有苾芻,勤修靜虑,是瑜伽师。”
⑥从其一切世间撸婢ど阕」时鹦杏喾ǎ骸惰べなΦ芈邸肪硭氖骸敖乖莆圆蛔萑巍_'涉世间、一切行住自兢摄故。”
《披寻记》卷四十二(二四五八页):“於行住坐卧语默等中,不随欲行,制伏憍慢,往趣他家,审正观察撸衅蚴场!
“别行余法”,谓行不同世间诸法,别行比丘乞食诸法。
⑦不应受用集所获故:《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於所获得非法珍财,久所貯积,不受用故。”
⑧断秽行:断非梵行婬欲法。
⑨十一事:即菩萨饶益有情戒之十一相。


  第三①引发思胜解忍中胜解之境,略有八种。一淨信境者谓三宝功德;二现证境者谓②无我真实;三希乐境者谓诸佛菩萨广大神力,此复有三,谓神通力,六波罗蜜多力及俱生力;四五取舍境者,谓③诸妙行诸恶行因及此所招爱非爱果,此分为二;六七所修境者,谓大菩提是应得义及④菩萨学一切诸道,是能得彼所有方便,此亦分二;八闻思随行境者,谓所知境,卓垅巴师说为无常等,然⑤《力种性品》说十二分教等正法,为第八种或应如是。胜解之理者,谓如实知此诸境已,无所违逆数数思惟。安受众苦及思择法俱分八类者,如《菩萨地》所说而錄,特於思法此说极广。


①引发思胜解忍中胜解之境:见《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忍品》,《披寻记》(二四六O至二四六一页):“云何菩萨法思胜解忍?谓诸菩萨於一切法能正思择,由善观察胜觉慧故,能於八种生胜解处,善安胜解。云何八种生胜解处?一、三宝功德处,二、真实义处,三、诸佛菩萨大神力处,四、因处,五、果处,六、应得义处,七、自於彼义得方便处,八、一切所知所应行处。又此胜解,由二因缘,於彼诸处能善安立。一、长时串习故,二、证善淨智故。是名菩萨法思胜解忍。”又八种胜解之境,详见《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披寻记》(二一九四页)。
“思胜解忍”,《略论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