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

第314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314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乐世界去了,所以这个地方苦日子不是很长的。天天念阿弥陀佛,天天想极乐世界,怎么会不快乐?心想事成,千真万确。
  所以最重要的,我们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言论行为,要把它改正过来,这叫修行。标准呢?标准是佛陀的教诲。佛菩萨对於一切众生基本的教诲,就是三皈、五戒、十善。不管你学哪个法门,禅也好,密也好,净也好,教也好,在中国大乘八个宗,无论修学哪个法门,这是基础。再跟诸位说,你要是稍稍接触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也是这个基础,没有一法不是建立在十善的基础上,我们不能不重视。净业三福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几乎是全世界所有宗教共同的基础。世出世法里头所有一切大圣大贤,教化众生、自己修行也是这个基础,你能不认真学习吗?这里面就说出善恶的标准、邪正的标准、是非的标准、罪福的标准,就这十善业。佛有《十善业道经》,这佛说的。这经我们讲过,有光碟流通,我们也在网路上流通,在卫星电视上流通,这是修行的大根大本。
  许许多多学佛的同修学了几十年,毛病习气改不掉,修学的成绩不显著。什么原因?没有在这里扎根,把十善业疏忽了。最普遍的也是我们最常见的,几乎你天天都见到,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口业,你稍稍注意,我们学佛的同修哪一个不说人家的是非?说是非就是两舌。哪一个不妄语骗人?欺骗人有意无意,这样的心态,你学佛你怎么会有成就?你的心怎么会清净?总没有把是非人我放下,总没有把自私自利放下,这两种放不下,不要说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你决定不能够契入。所以你学了一辈子,只可以说跟佛法结个缘,是将来得度的远因,不晓得哪一生哪一劫你的缘才成熟,这一生没指望,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这个话从前李老师常讲给我们听。真干从哪里干起?就从这里干起。
  你看看《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一展开,这个话在第八品「积功累德」,佛教给我们用功下手入门之处,就是讲的三业,善护三业。善护三业第一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摆在第一条,我们没做到。轻易的批评人,轻易的毁谤人,别人的好处没有想到,别人稍稍有一点过失,决定不能原谅。中国古人常讲「厚德载福」,你的福报怎么修的?德厚!我们今天很多修行人,那个修的德都从口里漏出去。「口为祸福之门」,你造谣生事,毁谤一个人,侮辱一个人,那个人如果是觉悟的人,善根深厚的人,愿意接受你的教诲,不错,他得利益。你有没有注意影响?影响什么?叫别人看到,别人对你怎么想法不能不顾忌。
  《了凡四训》里面非常重视这一桩事情,甚至於说,善恶的业不论现行论影响,这话说得不是没有道理。影响的时间愈长,影响的面愈大,你这个业就愈重。如果是善的,你得大福。如果是不善的,你遭的果报就不好,总是饿鬼、地狱、畜生。所以古时候人责备人,责备人是非常亲密、关系特好,什么时候责备?没有第三者在旁边,这很有道理。尤其成年人,他面子,是做错了,你责备他,旁边有人的时候他面子下不去;面子下不去,就很容易怀恨在心。父母教育儿女,这个没有关系,老师教学生都不行,老师教学生都不可以有第三者在,老师教学生。以前我跟李老师十年,同学当中有犯过的,李老师叫在房间,房门关起来教训他,绝对不容许有人看见,给他留面子,所以学生感恩戴德!
  做人不容易,教人不容易,这都是大智慧、大慈悲。这是我们平常要留意,要知道怎样学习。果然你能够把十善业、把五戒做好了,不能说「永离诸难」,许许多多你不好的果报都离开了,佛家讲是「重罪轻报」,轻的小罪就消了、业障就消了,重大的减轻了,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你能够体会到,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业障消了,精神提起来了,真的是常生欢喜心。为什么?忧虑没有了,烦恼没有了,不善的念头没有了,不善的行为没有了,你所表现的自自然然与道德相应,自自然然与佛菩萨的教诲相应,这是我们真正在日常生活当中得利益,改变我们现前的生活,真的是离苦得乐。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九九卷)  2004/8/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99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第十段光照十方,偈颂第二首看起:
  【十方无比善名称,永离诸难常欢喜,普诣一切国土中,广为宣扬如是法。】
  这一首偈是说诸佛如来成就之后,他所做的普度众生的事业,我们一定要知道学习。学习,就是怎样把佛法在这个社会、在这个世间广泛的宣扬。最重要的是学佛,为什么?只有学佛,自己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无比殊胜的受用,都从学佛当中来的,你要认真去学习。怎么个学法?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已经把这个样子做出来了,典型、模范做给我们看,对於世出世间一切的境缘统统放下,一心一意专注在道业上,他才能成就。反过来看看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心思太乱、太杂了,世法、佛法混杂在一起,一样都放不下,所以纵然有很多年的修学,结果一事无成。这桩事情,确实你放下一分你有一分成就,放下二分有二分成就,不肯放下,完全没有成就。我们也曾经看到能够稍稍放下少分的,他就有少分成就,多放一点,他就多一点成就。
  一定要学著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是什么?第一个明理,你展开经卷你看得懂了,这就是你看破了。这里面的奥秘、玄义你明白了,古人所谓你参透了。「参透了」这句话,浅深差别悬殊很大。参透一分,参透二分,总归只要你参透,你就得受用;你参不透,不得受用。受用,简单的说,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没有烦恼,这经上讲「常生欢喜」,从这个地方就能看出来。所以记住,我们前面所讲的,佛教给我们最基本的,先做,决定把它落实,再不要沾染世俗的习气。世俗的习气,不善的习气,染污的习气,自私自利的习气,贪瞋痴慢的习气,贪名贪利。世出世间法都没有离开贪瞋痴,他怎么会有成就?这是首先要知道的,首先要做到的。
  你看十善后面意业,不贪、不瞋、不痴,身口意,一而三,三而一。你身口要做到,意就清净,身口做不到,意是决定不会清净。不杀生,不仅仅是不杀害众生,决定不可以叫众生因我而生烦恼,我就对不起众生。众生不喜欢我、讨厌我,我看到他的时候赶紧回避他,让他生欢喜心。这不是怕他,是布施欢喜给他。不偷盗,决定没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有占别人便宜这个念头,那是盗心,虽然你没有偷盗的行为,你的心已经犯盗戒,大乘戒里头已经犯戒了。这些微细的地方,出家同学《沙弥律仪》里面就讲得很清楚。《十善业道经》要读、要研究、要听讲,然后你才晓得这十善业博大精深,一直到如来地、到究竟佛果都不能离开。三聚净戒无非是十善业道的扩张,归纳起来就这十条,展开来三聚净戒、八万细行,这是根!世出世法都要从根本修学,这比什么都重要。有这个根本,这是我们佛门讲的善根,有这个善根你才能学佛。
  你自发心学佛,一入佛门,佛家就把修行的总的纲领、总的原则传授给你,这叫三皈依。总的纲领一定要记住,「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所以三皈叫翻邪三皈。我们今天在凡夫,凡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迷、都是邪、都是染。现在反过来我今天要学佛,佛与菩萨他们不迷,他们觉;他们不邪,他们正;他不染,他清净,我们要学佛菩萨的觉、正、净,这是总纲领、总原则。千经万论,无量法门,绝对不能违背这个原则,违背这个原则,这不是佛法。所以你要问,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与觉正净相应的是正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法,觉正净;迷邪染,那就不是佛法,那叫邪法,不难辨别!不仅仅是佛经,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世界上所有其他宗教的典籍,你展开来看,是不是都是教人修觉正净?都是。虽然都是觉正净,觉正净的层次不同。这当然之理,根性不相同!
  所以在佛法里面有真实说、有方便说,所谓是真谛、俗谛,佛依二谛说法。依俗谛是随顺众生的常识来讲,你很容易懂。譬如,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明,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这个地方十万亿佛国土,随顺众生的说法,俗谛说的。如果真谛跟你讲呢?跟你讲你不懂。真谛跟你说,极乐世界就是此方,此方就是极乐世界,这愈讲愈迷糊了,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里面就是这个说法。那是什么?那是随顺佛知佛见讲的。为什么?佛在心地寂静的时候,净极光通,证得了寂灭忍,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是没有距离,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此地。这个没人懂!没人懂的,佛少说。佛对哪些人说?对大乘菩萨说,对大心凡夫说。佛说法也有对象的,中下根性的一定跟他讲十万亿佛国土。佛不是妄语,这叫善巧方便,谆谆善诱。你是中下根器,慢慢的培养你、诱导你、提升你,从中下提升到上上根。上上根不是天生的,是培养的。从下根培养成中根,从中根培养成上根,这是教学。
  『普诣一切国土中』。这是本愿,你从初学佛你就发了这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个无边就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里的众生,你不是局限在我们娑婆世界众生。这个愿不是这样说,「娑婆众生誓愿度」,不是这样讲的;不是说「地球众生誓愿度」,不是这样说的,你说一切。一切,这个范围太大了,一切里头包括十方三世,这里面所有一切众生你都要度。现在呢?现在我有心没有力,所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你修行成佛了,不要说成佛,「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分证即佛就有这个能力。十方刹土,哪个地方有感,你就能够去应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完全靠感应道交。
  应化在九法界里面干什么?『广为宣扬如是法』。如是法就是一切诸佛为众生宣说的一切法,这一句的范围大!一切法当中说什么法?感应,自自然然你能够观机,你知道众生的根性,知道众生的程度,知道众生的喜爱。所以不是佛想说哪个法门,不是的,众生哪一种法门对他来说最恰当、最适合,他会很欢喜接受,现前后来都能够得利益,这就对了。佛有没有像我们这样去思考?没有,不必要,一接触就明了。不接触的时候不知道,不接触的时候佛心地一片清净,清净寂灭,一念不生。一接触的时候统统明了,光明遍照,照见这个众生过去生生世世,一向他学的是什么法门,他干些什么事业。能够随顺,那真叫驾轻就熟,他学起来一点都不困难。如果过去没有学过,现在学一门东西很生疏,生疏就感觉到困难,学起来没有兴趣,很不容易得受用,这是佛不说的,这叫什么?不契机。佛能观机,我们前面说过佛有三明六通十力,所以跟众生一接触统统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