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性情涅磐 >

第17章

性情涅磐-第17章

小说: 性情涅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寻找位置的价值在于:你这一生是否活得有自己的意义,是否空走一趟,是否在重复、复制别人。至少,这种人生的独特意义感支配着我的全部生活。否则,我知道自己将毁灭于对死亡的恐惧。    
    我需要赋给自己的人生以意义,这意义将是:我做了这份事情,这是只有我能为现在的社会与未来的人类做的。我应该自信:我所选择的工作将是填补了一项空白,并且可以做得相当好。如果开始的时候没有这份自信与向往,哪里还能真的做成呢?又哪里还能获得生命的独特意义呢?又哪里能够在告别人世的时候无愧无憾呢?    
    但人们往往会发现,所有的位置都让别人占满了,你似乎已经无事可做了。    
    同样是做学问。人类在智慧的田园耕作到今天,已经没有容个人栽种大树的土地了,我们今天所做的,只是在前辈大师的大树上发展自己了。而个人一生的努力,在这个信息的时代里也不再可能成为一棵大枝,甚至不可能成为大枝上的小枝,更甚于,如果你能够为自己所投入的某个学术领域,倾终生精力而增加一枚叶子,你便已经是天才、大师了。但往往是,绝大多数人只能成为一点养分,或者叶子的一个植物细胞。这是人类的幸运,却是学者个人的不幸。谁让我们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呢?    
    巴尔扎克那样的大师不可能有了,弗洛伊德也不可能有了,即使有爱迪生、爱因斯坦的克隆人传世,也不可能取得那样大的成绩了。这不是个体的问题,社会已经进入到整体大步前进的阶段。    
    这绝对是一件相当令人痛苦的事情。    
    一个将生命意义视为对人类有独到贡献的人,更将为此痛苦不堪。    
    另一层更大的痛苦则是,人到三十,我渐渐看清自己潜能的局限,难以再生活于自恋的氛围中,终于不得不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并未受天地的特别惠顾。    
    十六七岁的时候,告诉自己一定要成为巴尔扎克那样的大师;二十三四岁的时候,梦想着获诺贝尔奖;二十七八岁的时候,还告诉自己至少要被写进中国的精装史。到了三十岁,已经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本钱了,虽然还会不断努力,但也清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于是便想,这一生就认认真真地作一个中国的小作家吧,只是,要做得有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自己独特的位置与独特的贡献。    
    自幼痴迷文学,现在清楚,以自己的性情与心绪不可能成为一个文学家了;近年对学术推崇与着迷,又使我曾怀过一个学者的梦想。但是,知道以自己的年龄,和自己的底子,更不可能成为一个纯粹的大学者了。继续写作驾轻就熟的纪实?可能会有一些名利,但不是自己喜欢做的,也无法彻底施展自己的才能。    
    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便也找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孔夫子的一句“三十而立”,使中国男人背上了一个西洋人不必背的心理包袱,三十岁前后出现心理问题的男性患者增多,我也做过到处找朋友倾诉以寻求解脱的事情。    
    与一位作学问的朋友谈自己的苦恼,朋友说,你不是一直在做着一件独特的事情吗?通过作品对大众进行两性新观念的引导,嫁接学术与大众?中国最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作家,而适合做这件事的人太少了。不久又接到一位学者的信:中国最缺少学者型的作家,你已经做过的一些事情是有重大意义的。    
    于是开朗了许多。我对学术成果多领域、多学科的涉猎,加上通俗写作的基础,二者的结合,不正可以为最广大的读者展开一扇新的窗户吗?    
    找到自己的位置后,仍然时常感到不满意,特别是看着前辈大师们的精彩著作,怎能不幻想自己也写出这样一本呢?但又一想,自己只有现在这点能力,孙犁先生曾说,有多大的本钱,做多大的买卖吧。    
    写了大量两性问题的文章,几乎每天都会有读者来信,看到许多人因为读自己的文字而走出困境,获得一种更自由、更本真、更自然的人生状态,便很欣慰,这也许就是我此生的位置了:帮一些现世的读者。    
    有时又想,如果真能帮一个人摆脱文化的重扼,获得本真的人生,岂不是相当于超度了这个人吗?这样一个个超度下去,岂不是积了很大的德吗?此生积德太多,来生成为大师,被写进人类的精装史,也未尝可知呢。    
    寻找位置,归根到底是在寻找意义。获得了意义的人生,也许会淡漠死亡。    
    因为有死亡在前面等着我们,所以我们没有办法不想为什么活着,怎么活着。    
    (北京话题之十)自由的人    
    第二次失业,我称自己为“下岗男士”。    
    屈指一算,在那家刊物竟做了17个月!虽然其间几次改变合作方式,由最初享受种种“保障”与福利的员工自愿改为每周去一天的兼职关系,但最后,连这松散的兼职也维持不下去了,又复归天马行空的自由人。北京是中国自由撰稿人最为集中的城市。    
    记得几年前,递印有“自由撰稿人”的名片给一位外国记者,他说,这是在中国接到的第二张注明“自由”的名片,第一张来自那个特殊的夏天,一位大学生在自己的名片上印着:“自由的人”。    
    著名的自由撰稿人伊夫君曾说,我们都是野生动物,注定不能被圈养。他果然一再拒绝圈养。我没有他那样的写作收入,便不得不到野林子外面,享受一下动物保护主义者提供的食物。但是,如果要为之付出自由的代价,我是宁可挨饿的。    
    最渴望的自由,是精神的自由。我所认识的自由撰稿人,多为出类拔萃者,之所以选择自由职业,几乎无一例外地因为个性太强,难以受条条框框的管束。自然,对写作的热爱,是先决条件。    
    鱼龙混杂,有因为伸张正义而受到毒打、拘禁的自由撰稿人,也有向被采访者索取金钱,操纵舆论,受到法律指控的自由撰稿人,甚至还有专抄他人文章的“自由撰稿人”。    
    一九九六年初,和几位朋友一同策划了一套“自由撰稿人丛书”,中国最优秀的自由撰稿人的作品结集,但终因为文章都太散乱,最终被出版社拒绝。    
    中国的传媒普遍为媚俗的大众文化,这局限了自由撰稿人的成长。但是,有责任感的自由撰稿人应该自觉地成为一种力量,去影响传媒的走势。自由撰稿人需要发表自由的声音,做正义的发言。重要的是,我们摆脱了体制的奴役,不能再成为金钱的奴役。但这无疑是一种理想,整个世界都进入了惟利是图的时代。自由撰稿人的撰稿,以稿酬为取向者,占绝大多数。我承认人对生存质量的追求应该受到尊重,但是,人类的进步往往由理想主义者推动。    
    对于很多几年前往来密切的报刊编辑,那个曾写作大量禁区题材纪实的方刚似乎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在我最活跃的自由撰稿人生涯中,从各地几十家报刊赚取稿费,连着在海内外出了14本书,找上门约稿的报刊越来越多,稿费也越涨越高。但我真的感觉很乏味了。我天性热爱挑战与超越,害怕重复。    
    也许正因为采访工作得到的大量感性积累,促使我转而关注理性思索。于是,从1996年起,我便完全不再写正处于热闹状态下的纪实稿件,而是进入纯学术的阅读与思考中,所作文章也多以学术基调为主,自然不适合一般的大众传媒,让前来约稿的编辑们大失所望,也使我成为月收入最低的自由撰稿人之一。坦白而言,我是极爱钱的,甚至年届三十还常做发了大财的白日梦,但是,我不可能为了钱而放弃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    
    从天津迁居北京使我得以买到整整一书架的西方哲学、心理学、性学等多学科理论著作。两年间,我闭门读书,同时与学术界保持联系。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我进行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开始了我的工作。涉及学术的写作是冷清的,寂寞的,清贫的,我的许多新书都未能出版。    
    进入1998年,传媒风尚出现了一些变化,其中少数可以容纳我那类理性文字了,如果说以前我是以“闯禁区”的纪实而受到关注的话,现在找我约稿的编者,都是看重了我对两性问题的独立思考。    
    告别昔日写纪实时的热闹生活,我在寂寞的郊外写着寂寞的书,盼着能够早一天撞到伯乐。过去的自由撰稿人队伍的形成与写作取向,以报刊的需求为导引,集中在影视圈与社会热点纪实这两个领域。我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传媒的多元化注定成为趋势,这将为各式各样自由撰稿人的涌现与生存提供可能。    
    应该承认,作为一个整体,中国的自由撰稿人阶群远未形成自己独立的声音,仍是流行时尚、媚俗文化的附庸。无论我们成为大众传媚的奴隶,还是金钱与虚名的奴隶,我们便都玷污了“自由”这两个字。    
    自由是一种理想,一种至高无尚的境界。自由的获取与保持,需要我们加倍付出努力。    
    我想,自由撰稿人的称谓应该做一次调整了,而应推崇自由作家这一名词。撰稿人,单纯的写稿者,少引申的含义;而作家,应该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真正的知识分子又绝不仅仅是大专以上学历的持有者,而应该是一个社会的思想先锋,以自己独到的思想和见地对社会发言,引导民众的观念向前走。    
    因为我们是自由的人,不该有羁绊,所以更应该由我们来做这件事情。    
    我们责无旁贷。    
    


第二编 生命码起来的硬币

    1995年最后一天,是在母亲家度过的。    
    母亲是位很勤奋的学者,六十多岁了,似乎更加勤勉。但每逢一家人聚在一起的假日,母亲总是全身心地休息,或是投入地玩电子游戏机,为坦克大战和超级玛丽激动万分,或是组织起四人“筑城”小组,在麻将战场认真地一决胜负。母亲常是赢家,自然兴趣盎然。我常为输家,打麻将便成为我履行孝道的一种方式。    
    12月31日这天晚上,我又很虔诚地在母亲的兴趣盎然中尽孝道。是否有金钱的输赢是一个微妙地影响着情绪的问题,若没有,便少了些足以使人紧张起来的感觉与情趣,若有,一家人你给我一角我还你一元,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儿。母亲解决了这个问题,换回两百枚五角硬币,开局前,每家各分得五十枚作赌注,亦有竞争,亦有输赢,只是牌局结束之后所有的硬币又都与牌归于一处,等着下一个假日。    
    我在那个岁末的夜晚分得五十枚硬币,我便将这五十枚硬币码成两摞,其余人则让它们散乱地摊在面前。五角的硬币金光闪闪,于是,每个人眼前都是一片辉煌。    
    牌局开始之后,我一路惨败。眼看着别人面前越来越金光灿烂,我的硬币越来越少。别人摊成一堆的硬币面积越来越大,我码成两摞的硬币越来越矮,直到只余下一摞了,而那一摞也正势不可挡地矮下去……    
    母亲真是个聪明人,没有比每人均等发给五十枚硬币更好的比较方式,不用纸笔,也不用点数肮脏的钞票,各人的实力都摊在面前,一目了然。赢家在做着无意的炫耀,输家感受着有形的压力。那一堆堆硬币分明成了一个个光环,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