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现代史下卷 >

第38章

现代史下卷-第38章

小说: 现代史下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乡,从公元前1世纪被罗马征服后,犹太人便散居世界各地,且命运多舛, 

历尽艰辛。两千年来,犹太民族不仅保存下来,而且能最终重建国家,这确 

实是历史上的奇迹。但是,也应该指出,巴勒斯坦也同样是阿拉伯人的故乡, 

从公元7世纪起,阿拉伯人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而犹太复国主义者从立国 

伊始,就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扩大领土、大量吸收移民以实现“大以色列计 

划”这个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从而与阿拉伯国家尖锐对立,冲突迭起。仅在 

 “分治决议”通过的半年里,犹太人恐怖组织“哈加那”、“伊尔贡”、“斯 

特恩帮”就向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发动了无数次的袭击,造成了30多万难民 

无家可归。 

     巴勒斯坦战争 阿拉伯人一直认为“在阿拉伯区域内建立一个异教徒国 

家是对阿拉伯人的侵略行为”。因此,阿拉伯诸国要不惜一切,抵制以色列 

国的建立。1948年5月15日,即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宣布对 

以色列进行“圣战”。巴勒斯坦战争(又称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宣战国 

有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和约旦。在阿拉伯联军中还有沙特、也门 

和巴勒斯坦人参加,总兵力共4万人,在武器装备上占有优势,而以色列军 


… Page 118…

只有3万人,基本上处于被包围状态。战争一开始,埃及军队迅速控制了巴 

勒斯坦西南部,约旦军控制了中部,叙、伊、黎军控制了北部。5月28日耶 

路撒冷旧城的以军投降,以色列军被迫退到沿海一带。在这关键时刻,联合 

国在美国推动下,于5月29日通过停火决议,从而给以军以喘息时机。以色 

列从欧美大量进口武器,兵力迅速扩大到6万人。7月19日停火期满后,以 

军率先发起进攻,很快扭转了颓势。7月15日安理会又通过“无限期停火” 

决议,以色列又乘机大量吸收移民,招募外国兵。美国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一些老兵以志愿军的名义帮助以色列建立海、空军,兵力增至10万人。 

10月15日以色列撕毁停战协议,集中进攻埃军,并一度进入西奈半岛;北 

线以军夺取了加利利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埃及被迫与以色列在罗得岛举行 

间接谈判,双方于1949年2月4日签订停战协定。接着,黎巴嫩、约旦、叙 

利亚也先后与以色列签订了停战协定。 

    这场战争的结果,以色列占领了联合国划给巴勒斯坦“阿拉伯国”的 5700 

多平方公里土地,又占领了耶路撒冷新城区,其实际控制面积达到20700平 

方公里,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约旦控制了约旦河西岸地区和耶路撒 

冷旧城;埃及占领了加沙地带。战争使70多万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园,沦为难 

民。到1950年,难民已达100多万。因此,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问 

题,便成为中东问题的核心。 


… Page 119…

             第二节 民族独立运动(禁止)从亚洲到非洲的转移 



                       一、伊朗的石油国有化运动 



     战后初期的伊朗石油问题 位于“世界油库”——海湾北岸的伊朗,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石油蕴藏量十分丰富,是世界上最早开发石油的国家之 

一,但其石油资源长期为英国所控制。1909年成立的英伊石油公司是伊朗的 

 “国中之国”。英国通过1933年的《英伊石油协定》租借伊南部26万平方 

公里的油田,期限为60年,由英国军警管辖,伊朗法律在此无效,伊政府每 

年只能收20%的石油利润。1951年伊朗人民为收回石油主权展开了英勇的斗 

争,这是战后亚非人民为掌握民族资源、发展民族经济而进行的第一次大规 

模的斗争。这场斗争显示了伊朗这个古老国家已经加入了现代民族主义国家 

的行列。 

     1946年5月美、英、苏军撤出伊朗后,被英美扶植上台的穆罕默德·礼 

萨·巴列维国王曾想利用英美间的矛盾争取和扩大一些民族的权益。1947年 

底,他向英国提出修改1933年协定的要求。1949年7月17日与英国签订了 

一个1933年英伊协定的“补充协定”,该协定除了增加一些租让的税金外, 

仍保存英国原有的权利。这引起伊朗人民的不满,由此而掀起了石油国有化 

运动。是年10月24日,以议员摩萨台博士为首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组成 

了“民族阵线”,发表了反对英伊石油公司的声明,全国各地掀起了罢工、 

罢课和示威运动,要求没收英伊公司的财产和运输工具,建立伊朗自己的石 

油公司。1951年1月11日伊朗议会否决了“补充协定”。3月7日亲英的拉 

兹马拉首相被伊斯兰教殉道团成员刺死。3月15日议会一致通过了石油工业 

国有化以及勘探、提炼与利用等业务均由政府经办的法律。 

    摩萨台与石油国有化运动 4月29日摩萨台组阁,出任首相。5月底 

有关国有化决议和石油法经国王签署而成为正式法律。6月20日摩萨台政府 

宣布接管英伊石油公司,改名伊朗国营石油公司。这一措施得到伊朗人民的 

热烈拥护,伊斯兰教殉道团、霍梅尼等宗教人士也纷纷表示支持。而英国政 

府却发出照会,提出强烈抗议,并派军舰到波斯湾进行恫吓。英国还向海牙 

国际法庭投诉,并要求安理会讨论。是年7月,摩萨台政府拒绝海牙国际法 

庭对伊朗内政的干涉。美国政府为了插足中东,起初表示尊重伊朗主权,支 

持伊朗议会的议案,但当看到伊朗政府和人民维护民族权益的坚定态度时, 

它又态度犹豫,不愿得罪英国盟友,故以中立的调停者的面目出现。7月14 

日美国总统特使哈里曼抵达伊朗,正值德黑兰举行10万人的大示威,群众喊 

出了反美的口号。在哈里曼的斡旋下,英伊代表进行会谈,但会谈没有结果。 

9月27日伊朗军队占领了阿巴丹炼油厂,约300名英国技术人员因不愿为伊 

服务而被赶走。英国又在联合国控告伊朗。10月15日摩萨台登上联合国讲 

坛,慷慨陈词,声泪俱下,他严正声明:“伊朗的石油资源,就像它的土地、 

山脉和河流一样,是伊朗人民的财产”。他的斗争矛头始终指向英国,对其 

他大国则持争取态度。 

    摩萨台政府受到种种压力,英国冻结伊朗在英国银行的存款,拒绝装运 

伊朗石油,也阻挠别国船只运输。美国拒绝给伊朗贷款,致使伊朗的石油工 

业陷于瘫痪。在此情况下,伊王室和议会中的右派便进行了倒摩运动,1952 

年7月18日摩萨台被迫辞职,由前首相盖凡姆取代。但由于全国掀起的群众 


… Page 120…

性的支持摩萨台的示威浪潮,海牙国际法庭宣布无力解决英伊争端,这反使 

摩萨台声望大振,国王不得不同意摩萨台重掌政权并兼任国防大臣。10月22 

日伊朗宣布与英断交,摩萨台以此表示他捍卫民族利益的决心。 

     国王因与摩萨台政见不同,宣布出国旅行,故意制造保皇派势力与摩萨 

台的冲突。美国对摩萨台政府谋求苏联帮助也深感不安,英美遂与国王势力 

串通一气,采取了美国中央情报局拟定的、旨在推翻摩萨台的“埃杰克斯计 

划”。1953年8月19日右派势力发动军事政变,摩萨台的军队与之战斗9 

个多小时后失败,摩萨台被逮捕。8月22日国王回国,任命亲美派萨希迪为 

首相。美国通过“第四点计划”立即提供2300万美元的援助。 

     英国为了报答美国,英伊石油公司与美国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莫比尔 

石油公司、德克萨斯石油公司等七大石油公司组成国际石油财团。1954年6 

月22日该财团与伊朗政府谈判,取得了伊朗南部和西南部20万平方公里产 

油区的租借权,为期25年。同年10月伊朗议会被迫通过此法案,经国王签 

署生效。该石油财团的股份中,英伊公司占40%,美国五大石油公司占40 

%,其他为荷、法等国公司所有。至此,轰轰烈烈的石油国有化运动暂告失 

败。摩萨台虽于1956年出狱,但仍受软禁。伊朗人民继续为维护民族权益而 

斗争,至1973年终于实现了石油国有化的目标。 



                二、埃及共和国的成立与苏伊士运河战争 



     七月革命的胜利 埃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特别是苏伊士运河被 

西方殖民主义者视为“生命线”上的咽喉,他们是不会轻易放弃埃及的。尽 

管早在1922年英国就已同意埃及王国独立,但它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埃及的控 

制。1936年英国迫使法鲁克王朝与之签订《英埃20年同盟条约》,规定英 

国可以在运河区驻军,有使用埃及的基地、港口等特权。战后埃及人民为反 

对这一奴役性条约而掀起了群众性的抗英浪潮。1950年1月华夫脱党再次执 

政后,明确提出废除1936年条约,但该内阁仅存在1年半就被国王解散,华 

夫脱党也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巴勒斯坦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法鲁克王 

朝的腐败。1952年1月26日开罗爆发了50万人的反英示威,王室血腥镇压 

爱国群众,更暴露了它们反动性。埃及的内外矛盾日益激化。 

     社会的不满情绪也在埃及军队中得到反映,在青年中下级军官中形成了 

以“自由军官组织”为代表的一种新的民族主义力量。 

     该组织成员大多出身于城乡中小资产阶级家庭,毕业于各级军事院校。 

他们怀有满腔的政治热情,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痛恨王室的腐败无能,对华 

夫脱党的蜕化变质、堕落成“绅士俱乐部”也十分不满。他们要靠自己的组 

织拯救祖国。该组织的发起人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出生在亚历山大 

的一个邮政职员家庭。军事学院毕业后任教官。从1944年起他就在学员中发 

展秘密组织。1948年他们参加了巴勒斯坦战争。法鲁克国王及其卖国集团将 

破旧武器运往前线,是导致埃军惨败的原因之一。纳赛尔对此十分气愤,这 

个事实使他认识到“最大的战场还是在埃及”,坚定了他推翻法鲁克王朝的 

决心。1949年底他和他的战友在开罗秘密成立“自由军官组织”,通过了组 

织制度,规定一切行动绝对保密,每个成员都应掌握一支部队,每周要印发 

宣传品。1950年初,纳赛尔当选为执委会主席,5个人组成一个基层支部, 

每20个支部编为一队,形成联络网。1952年1月6日官方组织的开罗军官 


… Page 121…

俱乐部改选其管理委员会,国王试图乘机安插自己的亲信,但自由军官组织 

则使自己的候选人以压倒多数当选,这是他们对自己力量的一次检阅。 

     1952年2月,“自由军官组织”准备起义。为了稳妥起见,他们于6月 

推举德高望重、同情革命的高级军官穆罕默德·纳吉布将军任执委会主席, 

纳赛尔任副主席兼参谋长,实际决策者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