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现代史下卷 >

第4章

现代史下卷-第4章

小说: 现代史下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元的长期贷款,以使英国议会同意执行布雷顿森林协定。 

     国际贸易与投资方面 美国在1941年3月11日至1946年9月30日 

期间执行的租借法案实际上是一种国家的贷款投资。由美国政府拨款,向美 

国各大公司订货,再用美国商船运到各受援国,记入一种特别帐目。租借法 

案的执行大大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并使美国垄断资本打开了各受援国的 

大门。共有35个国家接受了租借法案,美国总共提供了506亿美元,其中提 

供给英国及其自治领约313亿美元,占总数的2/3,提供给法国 14亿美元, 

中国8。4亿美元。 

     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美国在国外的投资,1939 

年为114亿美元,1945年增至168亿美元,1949年又增至307亿美元。通过 

对外投资,美国资本掌握了一些国家的经济。例如,在加拿大,由于战时美 

国垄断资本的大量渗入,加拿大加工业的39%,采矿、石油业的37%,社 

会公用事业的24%都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下。又如在中东,1937年美国石油公 

司仅控制了13。1%的石油开采量,1946年增加到31。7%,威胁着英法在中 

东的利益。租借法案还帮助美国进一步争夺国际市场。首先迫使英国放弃了 

大英帝国的特惠制,取消贸易壁垒,降低关税,使美国商品打入各国市场。 

例如,印度是英国的传统市场,但 1938—1944年美国在印度出口中所占的比 

重由8。4%增加到21。2%,在进口中所占的比重由6。4%增加到25。1%,威 

胁着英国在印度的利益。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 

年的14。2%上升到1947年的32。5%,同期英国由11。2%下降至9。3%,战 

败国日本由5。1%下降至0。4%。 

     1947年签订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标志着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它是 

由美国首先发起和筹建的,协定确立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间资本、人员、 

劳力、货物自由流通的新格局。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 


… Page 14…

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科学技术方面 战时美国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它成为 

世界科技的中心。战时有许多新技术应用于生产。例如,美国在1942—1943 

年应用战前高分子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以石油为原料的合成橡胶工 

业,使美国从最大的橡胶进口国变成最大的合成橡胶出口国。美国农业在战 

时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拖拉机、载重汽车、联合收割机等各种机械数量成 

倍增长,农业生产渡过了长期的危机走向繁荣,农业生产指数(以1935—1939 

年为100)1940年为109。7,1945年增长到126。9。 

     战争期间,欧亚各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科技人才不堪忍受法西斯的迫 

害而流入美国。从1933年起,爱因斯坦就因希特勒的排犹而逃亡美国,意大 

利核物理学家费米因妻子有犹太血统而携全家赴美;著名数学家冯·诺伊曼 

也从匈牙利迁往美国定居。1942年美英就联合研制原子武器问题达成秘密协 

议。在1943年8月的魁北克会议上美英与加拿大政府通过决议,要在北美建 

立原子能工业,当时就有75名专家到华盛顿工作,有许多英国科技专家因军 

事技术合作而赴美。这种人才流动加速了世界科学技术中心从欧洲向美国的 

转移。这些科学家来到美国后,为了反法西斯的崇高目的都争分夺秒地工作。 

1939年1月26日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向聚集在华盛顿的美国物理学 

家宣布了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的两位科学家完成了铀核裂变的消息,引起普 

遍的震惊。8月2日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总统建议制造原子弹。1941年12月开 

始实施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1942年12月2日在费米领导下建成 

第一个原子能反应堆,为人工利用原子能开辟了道路。1943年春,在新墨西 

哥州圣菲城外洛斯·阿拉莫斯一座荒山上的实验室里,在罗伯特·奥本海默 

领导下,建立了一个由美、英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科学家组成的小组。经日夜 

奋战,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与此同时,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与军械部合作,按照工程师莫 

希莱的方案,于1945年底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取名“电子数值 

积分机和自动计算机”。同时,冯·诺伊曼又设计出命名为程序内存计算机 

的方案,这种效率更高的计算机于194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制造成功。1942 

年美国研制成功“火箭筒”,但这方面技术领先的是德国。1945年希特勒德 

国崩溃后,美国俘获了以冯·布劳恩为首的130名优秀的火箭专家及技术装 

备,这为发展美国的空间技术奠定了基础。 

    核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及空间技术的发展是第三次技术革命开 

始的三大标志。显然,美国在这次新技术革命中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战后, 

美国继续其“汲取才智运动”,用高薪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吸引国外学者移居 

美国,使美国的科技队伍不断壮大。1921—1930年美国只有5人获诺贝尔自 

然科学奖。同期,德国26人,英国16人,法国14人。自从大批外籍科学家 

移居美国后,从1931—1966年,美国获奖者猛增至68人,英国为31人,法 

国6人,德国19人。这说明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优势。正是 

这种优势更加强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 Page 15…

                     第二节 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 



               一、战争结束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五大国 



     国际政治舞台大国力量的消长 战前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 

的是英、法、美、德、日、意和苏联七国。战后初期,德、意、日不再是国 

际舞台上的主角,由反法西斯盟国左右国际局势。而盟国从一开始就有大国、 

小国之分,1942年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时,小国均按国名英文第一字母顺 

序签名,而美、英、苏、中四大国则例外,其签名排在最前列。战争结束时, 

法国恢复了大国地位。这样,在国际事务中便形成了五大国起主导作用的局 

面。但是由于它们之间实力对比的悬殊,其实际的国际地位及其对战后世界 

秩序的安排和打算又有很大的不同。 

    美国独占鳌头 战争结束时,美国的实力在大国中是首屈一指的。这不 

仅表现在经济方面,也表现在军事、政治方面。美国武装力量总数在 1939 

年只有33。5万人,1941年参战前增至200万人,1945年时已达到1217。5 

万人。战前的美国军事力量在世界上仅居第 16位,排在南斯拉夫与波兰之 

后,但战后却一跃而为头号军事强国。美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空 

军力量。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美国生产作战飞机192000架,同期 

英国仅为93300架。战前,美国空军中没有超重型轰炸机,但战争结束时, 

已拥有2865架。重型轰炸机由战前的22架猛增至11065架,还建立了5个 

空降兵师的新兵种。二战中航空母舰取代了战列舰成为海战的主要突击力 

量。战前,美国现役航空母舰只有7艘,战争结束时已增至30艘,而英国只 

有12艘。1945年,美国几乎每天都有一艘舰船下水。英国的“海上霸主” 

地位已完全被美国取代。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将其军事力量部署 

到了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此外,它 

还拥有原子弹,在核武器方面拥有绝对优势。这些都是战后美国准备称霸世 

界的资本。 

    美国统治集团早在参战前就已考虑了战后的世界安排问题。1939年 12 

月罗斯福下令成立“和平与改造问题委员会”,负责研究战后美国“为建立 

一个理想的世界秩序”需要什么“基本原理”。1941年初美国《幸福》、《生 

活》和《时代》杂志的主编亨利·卢斯发表《美国世纪》一文,对此作出了 

回答。他说:“20世纪是美国世纪……这是美国作为世界统治力量出现的第 

一个世纪。”于是,“世界主义”的外交理论取代了“孤立主义”。1941年 

12月美国国务院又设立了一个由国务卿赫尔任主席的“战后对外政策咨询委 

员会”,负责拟订解决战后问题的各种方案。1943年4月,罗斯福授意福雷 

斯特·戴维斯在《星期六晚邮报》上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 

了罗斯福对战后世界安排的设想。他的“蓝图”是从世界主义出发的。他要 

求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具体措施 

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 

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罗斯福相信,由于战争中英、 

苏、中等国都仰仗美国的经济、军事援助,凭着美国的实力,他可以利用战 

时的“大国合作”来实现其“蓝图”。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逝世,副总 

统杜鲁门继任总统,他继续实现罗斯福的“世界蓝图”。12月29日他在致 

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 


… Page 16…

界了。” 

     苏联成为世界一流强国 五大国中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只有苏联。它被 

西方政治家称为战后的另一“超级大国”。苏联是战胜希特勒德国的主要力 

量,德军在苏德战场上损失了1000万人,占它在二战期间总伤亡人数的73 

%。苏联在反侵略战争中锻炼出了一支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技术装备精 

良的军队。1941年,苏军约有540万人,到1945年5月,增到近1140万人。 

战时,苏联在东部地区建起了重工业和军火生产基地。1943—1945年每年平 

均生产 12万门炮、19390万发炮弹、3万辆坦克、4万架飞机,这些数字仅 

次于美国,但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战时,苏军的技术装备全部更新。苏制 

重型ИC-2坦克超过德国“虎式”坦克的威力。火箭炮(“喀秋莎”)、强 

击机等新型武器都有极大的发展。 

     战争使苏联领土扩大了60万平方公里,从建立“东方战线”起,西部邻 

国的一些地区先后划入苏联版图。它们是:芬兰的雷巴契半岛、斯莱特尼半 

岛的一部分、贝柴摩、萨拉地区和卡累利阿地峡(租借汉科半岛30年);波 

罗的海沿岸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东部的西乌克兰和西白 

俄罗斯;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捷克斯洛伐克的外喀尔巴阡 

乌克兰;德国的东普鲁士的1/3。上述领土总面积为 5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有2450万人。领土的扩大在战略上加强了苏联的地位。苏军的反攻使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