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现代史下卷 >

第58章

现代史下卷-第58章

小说: 现代史下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高度达1万米,速度超过800公里/小时,在计算和材料方面都有更高的要 

  求。这类新产业的发展是电子计算机不断改进的动力。30年代后期,在高分 

  子化学领域,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尼龙、涤纶)与合成塑料三大合成材料 

  的发明被用于军事,战后转向民用。但在生产中人们难以控制和避免高温、 

  高压、剧毒等危害,故要求研制自动控制装置和不断提高计算机的水平。同 

  时,各种新合成材料的生产又为宇航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来源。此外, 

  战后石油开采和冶炼技术有很大的发展,石油已成为发达国家工业的主要能 

  源。由于它大大降低了工业成本,从而使西方国家获得大量利润,这又为研 

  制和应用新技术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社会条件 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 

                                        ① 

  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速了第三次技 

  术革命的到来。关于原子能的利用问题,物理学家们早在二战前就从理论上 

  解决了。按照爱因斯坦提出的能量与质量转换关系的公式,科学家已预见到 

  原子能会是一种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能源,但是否能人工利用,科学家则普遍 

  持悲观态度,直至二战爆发,科学家才改变态度,相信战争的需要能创造出 

  以往不能创造的条件。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致信罗斯福总统,建议试 

  制原子弹。1941年12月美国政府作出制造原子弹的决定。为了实施“曼哈 

  顿工程”计划,美国政府动员了50万人力,投资22亿美元,耗费了全国电 

  力生产的1/3,才保证了试制成功。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也是由于战争的需要。对于核裂变的计算和弹道的计 

  算都需要有更高效率的计算机。当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电工系 

  与阿伯丁弹道实验室协作,为陆军计算炮击表。200多名计算员用机械计算 

  机计算一张火力表要两三个月,远远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于是,莫希莱提 

  出了研制电子计算机的方案,得到军方的支持。由于利用了无线电、雷达、 

  微波和脉冲技术的新成果而最终获得成功。德国同样是出于战争的需要而在 

  波罗的海的庇纳门德建立了火箭研究中心。在冯·布劳恩主持下,1942年10 

  月V-2远程液体燃料火箭研制成功,为未来宇航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布 

  劳恩被俘后,为美国服务,成为美国的“宇航之父”。二战后,美苏军备竞 

  赛的加剧对科技发展起了刺激作用。例如,美国为了称霸世界,继续将大量 

  军费用于研制尖端武器。1950—1951年度政府为原子武器的研制拨款23亿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505 页。 


… Page 180…

美元,比“曼哈顿计划”的全部费用还多。又如,氢弹、洲际导弹、中子弹、 

制导导弹、激光、遥控、深海武器系统等都是在激烈的军备竞赛中诞生的。 

此外,空间技术的每一步发展也都是美苏军备竞赛的结果。 

     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科学 

技术的发展有双重的作用,一方面由于使科学服务于垄断资产阶级少数人的 

利益,从而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促进作用。垄断组织由于巨型 

化、国际化、实力大大加强。为了增强产品的竞争力,重视科学研究和不断 

开发新产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能运用政权的力量组织规模大、耗资大、 

利润低而风险大的尖端科研项目以及基础研究项目,从而促进了科学事业的 

发展。战后西方国家普遍重视教育,特别是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来大力培养科 

技人才。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分析1929—1957年美国生产增长时发现,生产 

增长幅度远大于人力与资本投入增长的幅度。主要原因是由于教育事业的发 

展使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有所提高,从而促使劳动率大大提高。美国还一贯 

重视用高薪和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从国外吸引人才,这对美国的科技发展 

起了重要的作用。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有很大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要求重视科技事业的 

发展。斯大林早在30年代就提出过“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苏 

联的科研人员,在十月革命前的1914年为10200人;1940年增至 98300人; 

1947年为 146 000人;1965年增至665 000人。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对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有不利的一面,但也有能集中人力、财力,发展 

急需的尖端科学的有利的一面。苏联能在战后很短的时期内打破美国的核垄 

断,与美国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展开竞赛,并在空间技术、原子能和平利用等 

方面一度领先,这是与其社会条件分不开的。 



                     二、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电子计算机又称电脑,是一种具有逻辑判断、存贮 

和信息处理、以及选择、记忆、反应等功能的自动机器。它是数学计算机与 

模拟计算机二者结合的混合型计算机。与以往的机器不同,它不只是人的四 

肢的延伸,而且是人脑的延伸,能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由于它的出现是 

人类智力解放的里程碑,故成为第三次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之 

一。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始,到智能电子计算机制成止,代表了第三次 

技术革命的全过程。由于智能机至今还在研制过程中,故从这个意义上说, 

第三次技术革命尚未结束。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被命名为“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简称ENIAC), 

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举行竣工典礼。这是根据莫希莱方 

案,由一个科学家小组从1943年6月开始试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才完成的。 

它使用了 18 000个电子管和电子线路来完成算术和逻辑运算。每秒完成加 

法5 000次,比最好的机电式计算机速度快1000倍。缺点是笨重,全机30 

多吨,占地150平方米,耗电量高达150千瓦,且贮存量小,用“外插型” 

程序不够方便。为了几分钟的计算往往要准备几小时、甚至几天。与此同时, 

出生于匈牙利的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设计了一个程序内存的“离散变量自 

动电子计算机”(简称EDVAC)方案。1949年5月在英国剑桥大学数学系实 

验室试制成功。其运行速度每秒几万次,被称为“冯·诺伊曼机”。1952年 


… Page 181…

美国也制成这种计算机。 

     1947年6月,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贝尔实验室的三位科学家巴丁、布赖 

顿和肖克莱制成第一支晶体管 (即半导体),开始了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的 

时代。晶体管比电子管功耗小,电压低,体积小,重量轻,不仅成倍地降低 

了成本,缩小了体积,而且将运算速度从每秒几千次提高到几十万次。这种 

晶体管计算机最初用于军事,1959年美国研制成第一台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 

机,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1964年4月7日,美国IBM公司宣布制成通用的 

集成电路计算机,标志着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诞生。集成电路是美国工程师 

杰克·吉尔比在1958年研制出来的,他通过一定的工艺将电路中所需的晶体 

管、二极管、电阻、电容等制作在一小块或几小块半导体片上,再进行互连, 

封装成一个电子器件,计算机用此元件后线路故障率几乎可降至零。计算机 

的体积、重量、功耗、成本也都大为缩小或降低,而运行速度可达每秒4万 

次,从而使计算机进入普及阶段。 

     第四代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约诞生于1970年。大规模集成电 

路是在几毫米的半导体片上用微米及亚微米级的刻蚀加工技术集成有 1000 

个以上的微电子器件。它的使用使电子技术进入了微电子技术时代。到1978 

年,出现了集成有10万以上电子元件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到1985年又有 

集中100万以上电子元件的集成电路问世。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使计算机 

朝着微型化和巨型化两个方向发展。微型机体积很小,功耗在10瓦以下,1972 

年开始民用生产。巨型机一般是指每秒运算在5 000万次以上的计算机。1975 

年美国第一台计算速度为每秒1。5亿次的巨型机在美国航天局开始投入使 

用。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起来了,各种信息情报网 

络不仅联结国内,而且能联结世界各地,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随着对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研究的深入,1981年10月日本提出了研 

制第五代电子计算机的设想。这是一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又叫人工 

智能计算机,能模拟人的智能,有模式识别、数学定理论证、自然语言理解 

等功能。1989年4月日本电器公司研制成运算速度每秒220亿次的超级计算 

机;1989年6月美国库恩比公司又把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270亿次。各国还 

加强了光电子计算机、神经网络计算机及“模糊”计算机的研制。随着计算 

机的普及,软件供不应求,软件工程也成为一种专门行业。 

    核能技术与空间技术 1942年12月,在费米领导下,第一座原子反应 

堆在美国建成,此后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人类 

利用原子能时代的开始。过去,人类只是直接或间接地使用天然能源,而原 

子能是人工能源,是原子核发生裂变时释放出来的能量,它比化学能大几百 

万倍,具有许多优越性,是人类在能源利用方面的一次革命。但它首先被用 

于军事,与历史上蒸气能、电能的发展情况截然不同。 

    苏联为了打破美国的核垄断,在苏联原子弹之父库尔恰托夫领导下建成 

了原子反应堆。1947年在乌拉尔建立了生产铀 。和钚 的工厂。1949年 

                                             235       239 



8月29日,在哈萨克塞米巴拉金斯克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代号“南 

瓜”。美国为了重新占有核优势,加紧研究核聚变技术,1952年11月1日 

在马绍尔群岛比基尼环礁上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它是根据氢的同位素 

氘和氚发生聚变反应的原理而制成的,其威力比在广岛投掷的原子弹大800 

多倍。美国氢弹爆炸9个月后,1953年8月12日苏联氢弹在北极圈的弗兰 

格尔岛爆炸成功。1954年6月,苏联在奥布宁斯克建成世界第一座核电站, 


… Page 182…

开始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但当时由于军备竞赛而阻碍了原子能和平利用的 

发展。英国在1952年和1956年、法国在1960年和1968年分别试验成功了 

原子弹和氢弹。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