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现代史下卷 >

第84章

现代史下卷-第84章

小说: 现代史下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业破产和工人失业。一些经济学家称波兰这种经济纲领是“电休克疗法”, 

或说波兰是第一个从“社会主义指令式经济”直接过渡到“纯粹资本主义” 

的国家。尝到该纲领所引起的恶性通货膨胀和生产下降等后果的波兰群众, 

则称它为“粗暴的资本主义”。 


… Page 257…

     团结工会上台,标志着波兰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剧烈变化。1990 

年1月,统一工人党举行“十一大”,通过了《关于波兰统一工人党停止活 

动的决议》。随后,多数代表决定成立社会民主党,少数代表决定成立社会 

民主联盟。两党均为在野党。 



                  三、匈牙利改革的成败和反对派掌权 



     重建国家政治经济秩序 1956年10月事件结束后,匈牙利面临重建国 

家政治经济秩序的紧迫任务。在政治方面,以卡达尔为首的匈牙利社会主义 

工人党认真吸取历史教训,首先注意改善党的领导,执行联盟政策。1956年 

12月,临时党中央通过决议宣布,“党将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按 

照匈牙利本国的特点和当前历史要求来建设社会主义”。1957年6月,召开 

全国党代表会议,结束了党的临时状态。这时,重建的党已有35万名党员。 

党中央提出革新干部制度,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具备3个条件:忠于社会 

主义、通晓业务并有领导才干。要求党政机关严格遵循民主集中制,树立求 

实、谨慎、廉洁的工作作风。在这方面,卡达尔本人很注意表率作用。 

    社会主义工人党还注意广泛团结各阶层爱国民主人士。1961年12月, 

卡达尔在爱国人民阵线一次会议上,针对拉科西时期提出的“谁不和我们在 

一起,谁就是我们的敌人”这一宗派主义口号,提出了“谁不反对我们,谁 

就是同我们在一起”的著名口号。1962年8月,党中央通过《关于结束个人 

迷信年代违法案件的决议》,正式开始对这一时期的冤假错案进行全面复查 

和平反。同时进行司法改革,加强法制建设。1962年11月匈党召开“八大”, 

卡达尔宣布,“大规模的阶级冲突时期在我国已经结束”,“党的工作重心 

转入经济建设”。并提出党应就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问题,在各个级别同“爱 

国阵线中的盟友”,包括宗教界人士进行协商;党外人士也可担任各级政府 

和各种社会组织的领导职务。对待知识分子也采取信任态度,提出不再划分 

 “新”、“旧”知识分子,学生也不再按家庭出身分类,并允许发表除敌对 

性宣传之外的任何不同意见。党重视工会及合作社全国理事会的作用,政府 

在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或采取重大经济措施时,都必须听取它们的意见或 

建议。企业中的工会对生产经营、工资福利和企业领导人的任免拥有建议、 

监督和否决权。经过几年努力,在匈牙利形成了政治团结、社会安定的新局 

面。 

    在经济方面,卡达尔采取了循序发展、小步前进的方针,并从农业抓起。 

1957年6、7月份,召开全国农业代表会议,制订了农业发展纲要。纲要认 

为,“发展农业生产和社会主义改造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任务”。决定在 

政府的人力物力支持下,坚持自愿互利和示范说服的原则,重新开展农业合 

作化运动。到1961年,90%以上的农户再次参加了生产合作社。与此同时, 

对农业合作社的其他政策也作了较大调整,如支付土地补贴,稳定自留地经 

济,对社员实行退休金和老年补贴制度,积极团结中农,经过社员讨论同意 

富农也可入社,甚至担任领导职务,社领导人必须具备专业才能并由社员选 

举产生,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用合同收购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 

价格,允许合作社自订生产计划并决定产品销售,开放农贸市场,鼓励合作 

社与国营农场协作或联合组成农工综合体等。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的较快发 

展。50年代匈牙利粮食不能自给,到60年代中期已自给有余,肉、奶、蛋、 


… Page 258…

糖、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也很充足,并大量出口。 

     在工业方面,卡达尔上台最初几年,主要是调整工业结构,强调优先发 

展适合本国国情的化工、机械、制铝和日用轻工产品等。1964年成立经济体 

制改革委员会,吸收约250名各类专家组成十几个专门小组,从理论到政策, 

准备全面改革。1966年5月,党中央扩大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 

决议》,确定了改革的指导原则是,“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础上, 

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的中央管理和商品关系、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机地结合 

起来”。其后两年,选择了一批企业进行改革试点并培训了一批干部。1968 

年元旦开始,在全国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 

     新经济体制改革 新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是:(1)改革计划管理体制。 

国家计划只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主要比例,取消下达企业的指令性指 

标,但国防工业等重点工业部门除外;将国家投资预算拨款改为银行贷款, 

但规定信贷总限额。(2)改革价格和工资制度。实行三种价格,即固定价格、 

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直接涉及国计民生的产品价格由国家严格掌握。强调 

物价改革与工资、补贴和税收改革同步进行,并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的优 

劣实行部分工资浮动。(3)允许雇工五人以内的私人小企业发展。 

     1968—1973年改革比较顺利,是匈牙利的黄金时期,被赞为稳健改革的 

 “匈牙利模式”。这时期,国民收入年递增率为6%,人民消费水平也以5 

—6%的速度提高,外贸平衡并略有盈余,经济各个领域都呈现一定活跃状 

态,广大群众情绪也较好。不过,多重价格体制也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大型 

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比产业工人提高更快,国内外一些人对 

改革有所指责。特别是,从1973年底开始,国际上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猛涨, 

农产品和工业成品价格下跌,这给动力和资源短缺、产品一半靠出口的匈牙 

利经济打击很大。这些因素导致70年代中期经济停滞。 

     于是,从1979年起又扩大改革范围,以刺激经济回升。新措施主要是: 

 (1)普遍采用自由价格,让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挂钩,推动企业改善经营, 

提高产品竞争力。(2)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除向国家纳税外,主管 

部门不再干预企业的资金使用;一般企业的厂长 (经理)均由职工选举产生 

或进行公开招聘。(3)放宽私人经济,把亏损的国营小型工商企业改由职工 

承包或租给私人经营,对雇工的限额放宽到30人;允许国家职工业余从事“第 

二职业”; 1982年后还允许将小型国营农场也租给私人经营;从 1985年起, 

还实行向职工发放企业债券等。 

     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城市职工一部分人收入增加,农业持续发展, 

1984年粮食人均产量达1500公斤,居世界前5名。但匈牙利领导对国际经 

济形势的恶化估计不足,又受制于经互会的“一体化”体制,既未能及时重 

新调整经济结构,又未把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减下来,而是以大量外债和补贴 

来维持危机行业和居高不下的人民消费水平。结果,外债负担越来越重,到 

1988年初已达160亿美元,人均外债1500美元,居东欧国家之首。同时, 

财政赤字剧增,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不断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匈牙利政局的变化 改革陷入困境,引起不少社会政治问题。人民不满 

情绪增长,党内外人心思变。领导层对造成经济困难的原因,今后的出路和 

干部人事安排等问题意见分歧。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西方国家的 

 “自由、民主、人权”等煽动性口号,以及其附加各种条件的“经济援助” 

的诱惑,又对匈牙利起着复杂的、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国内外因素交织一起, 


… Page 259…

终于导致匈牙利政局的急剧变化。 

     1988年5月,社会主义工人党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对党的核心班子进行 

了大改组,以卡达尔为首的元老全部退出政治局,波日高伊、涅尔什等“彻 

底改革派”进入政治局,格罗斯继任党的总书记。卡达尔改任新设的荣誉职 

务党主席并于次年病逝。这次代表会议提出了加速政治、经济改革的方针, 

并提出了在政治体制方面实行社会主义多元化。随之,社会上各种政治思潮 

急速涌现,各种政治组织纷纷成立。1989年2月,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全会 

发表公报宣布,放弃执政党地位,实行多党制。6月,决定重新安葬纳吉并 

为其彻底平反。10月,社会主义工人党召开“十四大”,改名为社会党,提 

出要在匈牙利建立“民主社会主义”,涅尔什当选党的主席。接着国会通过 

决议,将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这使党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并陷于分裂。12月,格罗斯等人重新召开社会主义工人党“十四大”,提出 

重新建党,反对资本主义复辟。 

     1990年3月和4月,匈牙利分两轮进行了多党制的首次国会大选。当时 

登记注册的政党达52个。结果,以民主论坛为首的反对党联盟获胜组阁,原 

来执政而后分裂成立的社会党和社会主义工人党都在大选中失败,变成了在 

野党。关于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失败,该党前总书记格罗斯认为,它“不 

是从外部,而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四、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和联邦一分为二 



    诺沃提尼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 1953年3月捷共中央主席兼共和国总 

统哥特瓦尔德去世后,诺沃提尼当选捷共第一书记,萨波托斯基当选总统。 

1957年11月萨波托斯基去世后,诺沃提尼又兼任总统。诺沃提尼主张把捷 

克斯洛伐克的经济与苏联经济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1955—1959年间,捷克 

斯洛伐克将占全国土地56%的私有土地个体农户实现了集体化。1960年,基 

本完成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二·五计划”,并开始实施“建设发达的社会主 

义和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三·五计划”。同年10月,国民议会将国名由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改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在苏共“二十大”影响下,捷在50年代下半期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政治、 

经济改革。如平反了部分冤案,减少了工业管理层次,给企业一些自主权, 

增加物质刺激等。这几年政治经济形势见好。但到60年代初期,由于计划冒 

进,农业在实现集体化过程中问题较多,国际形势趋于紧张导致外贸额下降 

等,国民经济出现困难。19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