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现代史下卷 >

第90章

现代史下卷-第90章

小说: 现代史下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共同任务。为完成此任务,必须进行现代化改革。自从独立后,广大发展 

中国家,在总结和研究自己的经济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了战略性、 

结构性改革的内外政策调整。在民主化建设上加强法制、实行民主选举、鼓 

励舆论监督。在经济调整上,对财政金融政策、经济结构、国营与私营经济 

的比例等方面,作了变动。在外交政策上,向多元化、全方位方向发展。尽 

管今后经济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只要从实际国情出发,不断进行调整, 

在世界改革大潮中一定会取得成效。 


… Page 276…

                 第一节 亚洲各国独立后的政治与经济 



                 一、印度独立后的政局演变与经济发展 



    尼赫鲁执政时期 独立初期的印度未能完全摆脱英国的控制。殖民时期 

的总督、文官制度以及军队继续保留,英国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 

面仍掌握部分权力。但这种状况毕竟是暂时的。1949年11月26日印度通过 

新宪法,1950年1月26日正式宣布为“独立自主的民主共和国”,实行具 

有单一制特征的联邦制,强调中央集权,极力消除英国“分而治之”政策造 

成的后果,通过合并土邦、按语种分邦等改革措施,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以 

及民族之间的矛盾得到部分解决。联邦政府实行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和以国大 

党为主体的政党制。国会是联邦的最高立法机构,设联邦院(上院)和人民 

院(下院),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是最高行政机构。国大党主要代表资产阶 

级的利益,在国会中占绝对优势。尼赫鲁任总理,是实际的执政者,总统只 

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议会中的其他反对党,如共产党、人民党等都处于非 

常微弱的地位。50年代中后期尼赫鲁政府实行“印度人化”政策,培养各种 

新的文职人员,进一步完善文官制度,保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基本不受 

政党政治的干扰。 

     国大党重视发展民族经济,1947年11月17日成立了以尼赫鲁为首的经 

济规划委员会。尼赫鲁早年曾是一个费边主义者。费边主义加上甘地主义的 

社会平等观,又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和中国农村合作化的一些经验,就形成 

了印度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1952年公布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1— 

1956),任务是恢复经济,“最大限度的生产,充分就业”,实施的结果是 

成功的。其间,工业生产增长25%,农业生产增长22。 2%,粮食短缺和通 

货膨胀现象得到缓解。“一·五”期间开始土地改革,1951年北方邦率先颁 

布了取消柴明达尔大土地所有制法案,有代价地将土地分给耕种者。从1953 

年起,各邦又通过租佃改革法案,规定地租数额、不准地主驱逐佃户、允许 

佃农购买土地等。结果,在取消中间人地主方面取得一些成效,约40%的 

耕地转移到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手中,但租佃改革中的土地持有最高限额法 

没有真正实行,合作耕种也没有什么进展。 

    尼赫鲁主张在印度建立“混合经济”,即使公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并行发 

展,并给其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罩上“社会主义”的政治外衣。在1955年1 

月举行的国大党阿瓦迪年会上,通过了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决议。 

尼赫鲁解释说,印度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共产党国家所奉行的社会主义,也 

不同于西方的资本主义,而是要通过民主手段建立一个“福利国家”,追求 

社会公正和自力更生,实行计划经济,加强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因此 

 “二·五”(1956—1961)和“三·五”(1962—1966)计划提出的主要任 

务是实现工业化,大力发展国营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建立包括电力、采矿、 

冶金、采矿设备、机器制造、采油、石油化工、化肥等工业在内的一套完整 

的工业体系,同时对帝国银行和保险等行业实行国有化,加强国家在金融贸 

易中的地位。结果,10年间,公营经济确实有了长足的发展,而私营经济, 

包括私人垄断资本、中小私人资产、个体经济、外国私人资本也并未受到削 

弱。最大的五家财团在政府的扶植下,其资产总值从1958年的45。44亿卢比 

增至1965年的131。94亿卢比。与此同时,两极分化和工农业比例失调也日 


… Page 277…

益严重。例如,“二·五”、“三·五”期间,工业产值增长1倍,而农业 

产值只增长 14%,而且很不稳定,几乎每隔二三年就出现一次大减产,结 

果造成粮食恐慌、通货膨胀和外汇短缺。 

    尼赫鲁作为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家,其扩张主义的本性也时有表 

现。1962年10月,挑起了中印边界战争,遭到惨败,尼赫鲁于1964年5月 

27日在忧郁中病逝。继任总理夏斯特里仍奉行原政策,1965年9月又挑起第 

二次印巴战争。这使国内经济危机更加严重。1966年初,夏斯特里突然病逝。 

于是,全面调整印度经济的重任便落在尼赫鲁的女儿、新任总理英迪拉·甘 

地的肩上了。 

     英·甘地与拉·甘地执政时期 1966年1月24日,英·甘地就任总 

理。她在继承和发展其父的基本战略的前提下,积极进行经济调整。首先实 

行农业发展新战略。早在1965年1月,农粮部长苏布拉马尼亚姆就根据专家 

们的建议,向国会提出了一个题为《农业发展:问题和前景》的报告。主张 

以技术改革为中心、发展现代化农业、开展“绿色革命”,得到英·甘地的 

支持,在取得国外大量贷款后付诸实施。“绿色革命”的具体内容是:引进、 

培育和推广高产良种,改良耕作技术,提高机械化程度,大量使用化肥,进 

行农田水利建设,扩大灌溉面积,同时发展农业科研教育事业。“绿色革命” 

的效果是显著的,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1965年前农业产量年增长率仅为1。7 

%,而1965—1979年平均为2。6%,粮食产量1950—1951年度仅为0。5亿 

吨,而1978—1979年度增至1。3亿吨,印度由一个“饥荒之国”变为“余粮 

之国”。在此过程中,政府向富裕农户提供大量财政补贴和信贷,鼓励他们 

采用新技术。结果,促进了一批新富农和农业资本家的产生,而许多无地少 

地的农民更加贫困,只得沦为出卖劳力的农业工人。 

     为了避免农民进一步两极分化,1967年6月国大党全国委员会通过了“民 

主社会主义政策”的决议,又称“十点纲领”。它强调国有化和建立粮食平 

价分配系统,在全国设立30多万家“平价店”掌握生活用品的零售,以制止 

垄断和权力集中。1975年7月又颁布了“二十点经济纲领”,提出加速土改, 

对采煤、炼油和石油销售业实行国有化等一系列更为激进的政策。英·甘地 

主持制订的“四·五”(1969—1974)、“五·五”(1974—1979)计划, 

主要目标是优先发展和促进出口、取代进口的工业,扩大政府对进出口贸易 

的控制,使公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英·甘地的激进政策遭到国大党内的保守势力和议会中反对派的攻击。 

1969年6月她宣布将控制全国贷款56%的14家私营银行收归国有,并解除 

反对派领袖莫拉吉·德赛的副总理兼财政部长职务。国大党由此于11月正式 

分裂,形成了英迪拉派和组织派,英迪拉派后又两次分裂,使实力锐减。在 

1977年3月的大选中,组织派联合人民同盟、印度人民党、社会党等组成人 

民党,集中攻击英·甘地政治上的专断行为,结果,在选举中获胜,组织政 

府。但该党因内部斗争和行政管理不善,仅仅执政29个月便下台了。1980 

年1月英·甘地通过选举再次执政。她终止了人民党的经济“滚动计划”, 

制订了“六·五”(1980—1985)计划,重点发展农业、轻工业和小工业, 

在继续加强公营经济的同时,放宽对私营经济的管制。但是,由于教派斗争 

的尖锐化,1984年6月发生了印度军队占领金庙事件,伤害了锡克教徒的民 

族感情,10月31日,英·甘地遭锡克教卫兵暗杀身亡。 

     英·甘地对印度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她刚执政时,工业年增长率仅为0。3 


… Page 278…

%,“四·五”期间回升到4。7%,“五·五”期间又达5。9%。工业结构也 

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重工业、机械制造业的比重大大增加,工业品的自给能 

力明显提高。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科技队伍已由1950年的18。8万人 

增长到1979年的232万人。印度已能自造飞机导弹和建设原子能发电站。1974 

年爆炸了第一枚核装置,1980年成功地发射了本国研制的多用途卫星,使印 

度成为世界上第六个拥有发射人造卫星能力的国家。印度的混合制经济体制 

在英·甘地时期得到加强,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公营经济已在国民经济中起 

主导作用。她对私营经济实行表面限制、实则鼓励的政策。塔塔、比尔拉等 

20家大财团的资产从1966年的233。5亿卢比增长到1980年的761。3亿卢 

比。外国资本在全印经济中的比重虽有所下降,但绝对数字却在增长,1982 

年达250亿卢比,比独立时增长了10倍。 

     英·甘地的政绩和威望使她的儿子拉吉夫·甘地在1985年1月顺利地就 

任总理。然而,从他外祖父时代起积累下来的大量问题也一并留给了他。这 

些问题主要有:农轻重比例失调,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落后于其他许多发展 

中国家,两极分化严重,财富集中在占人口 10%的富人手中;贫困、失业问 

题严重;地区发展越来越不平衡;民族矛盾、教派斗争日益尖锐化;人口、 

环境问题已经影响了国家的发展,1985年人口已达7。6亿,比1947年增长 

一倍。此外,与邻国关系也不正常。拉·甘地一方面在外交上努力开创新局 

面,一方面制订“七·五”计划,力图在国内“消除贫困、建设一个强大的 

和自力更生的经济。”虽然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加快了,但他却没有成功。 

由于卷入了斯里兰卡的民族冲突他遭到泰米尔极端分子的仇恨,1991年5月 

21日在泰米尔纳德邦遇刺身亡。 



                  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政治与经济 



     苏加诺执政时期 印度尼西亚虽早在1945年八月革命之初就宣布了独 

立,但进行经济和政权建设却是在1950年统一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成立之后 

才开始的。根据1950年8月15日颁布的临时宪法,内阁由国会中几个主要 

党派联合组成。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海陆空军统帅,总统与副总统不参加任何 

政党。建国后,政坛上一直存在着左、中、右三派,并进行激烈的争夺。左 

派代表是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在艾地领导下,该党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