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中国式创富--解读30年12次财富机会( >

第16章

中国式创富--解读30年12次财富机会(-第16章

小说: 中国式创富--解读30年12次财富机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完。于是给员工们下了指标,每推销一份奖励3毛钱,有的银行网点就找关系好的国有企业财务科摊派……后来,上海有不少国企的财务科职员或者银行的基层办事员因为上百张认购证发了财,都是源于当初眼泪汪汪的摊派。
  这时,中国资本市场上出现了一帮精明而实干的上海投机者,他们的行为堪称早期股市的一次经典行动。据各种资料记载,此时出现了一个专门研究认购证发行量与中签率的组织。他们的办法也很原始,就是抽样蹲点调查――20多人联合起来,在那10天里每天白天分头蹲守在各种规模的样本银行门口,一一统计卖出了多少份认购证,然后晚上集合统计数据画表格……到第九天,他们测算出来的发行量是200万份,于是判断中签率极高,买进肯定赚大钱的结果。据说后来的第一份中国福布斯富豪之一,生产保龄球设备的上海中路的老板陈荣就是其中一分子。
  这群人的统计能力显然极强,因为根据事后公布的官方数据,10天里共发行了207万份,扣除印刷和销售成本,约6000万元的收入全部捐献给了社会福利机构。用这种蹲点+铅笔画表格的办法,他们的准确率居然高达96%以上,令人钦佩。
  但即使是他们也看不到的是,后来居然发了“这么大的财”。因为原来讲好认购证只能摇号10个股票,结果真实的结果是由于“南巡”春风,上海那年发了近50个股票,中签率居然高达50%!于是,每100份一本的认购证从成本价3000元,一夜变为黑市价30万元。即使这样,30万元买下的人仍有暴利可赚,因为按照那时候的新股上市首日收益情况,运气稍好的人可以赚50万元以上,扣除30万元成本,仍有67%的利润。
  3000元的投入换得50万元的收成,有大约166倍的收益,期限为一年。这种暴利买卖,恐怕全世界范围内也极端罕见了。
  深圳和上海的两次认购证事件,都是历史上的一次偶然,不会再发生第二次,然而他们几乎也是必然,初生的资本市场萌芽充满着冒险和亢进,总是能缔造出种种奇迹。但我们需要记住的一个亮点是发生在上海的“民间调查队”事件,通过实证调研计算取得价值发现的成果,他们的行为其实正体现了成熟资本市场的精髓。


'24'恶斗

  早期资本市场的轰鸣在1995年达到了一个高潮,它不仅造就人,还能毁灭人。参与其中的投资者们后来的际遇迥异,其中的分际就在于是否被这种暴利冲昏了头脑迷住了眼睛,对这种逝去不可追的轰鸣声念念不忘。
  本来可以成为中国证券业教父级人物的管金生,就是被迷茫了心眼的人。
  1988年,由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10家股东筹资3500万元人民币,万国证券开张。管任总经理。管金生在国外见识过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故在万国创立之初就坚持了两点:第一,公司实行股份制,且各大股东股权比例相差无几,这是中国第一个股份化的证券公司,从一开始就实行董事会决议总经理管理的现代制度;第二,坚持与银行脱离,即不靠银行内资金供给,也不看银行脸色行事,完全按市场规律操作――这种“甩掉婆婆”的做法在1988年堪称惊世骇俗。
  此前仅有的两家证券公司都隶属银行管辖,南方证券归工商银行,海通证券归交通银行。从这种意义上说,管金生对中国证券业有开创性的贡献。
  据管金生当时的秘书后来回忆说,在上交所的建设中,其交易规则,设备,交易员的培训,几乎都是万国一手操办;沪深两市的异地交易首先由万国开通;它最早开始在国内推动和实施无纸化交易;B股也是万国策划的。说管是“教父”,老证券人恐怕没几个会反对。
  1992年年底,在国库券行情中发了大财的万国在香港与李嘉诚合作,一举收购香港上市公司香港大众,完成了大陆证券公司首次收购境外企业并成为控股人。1994年的时候,万国已在新加坡、伦敦开设分公司,并且开始筹备美国分公司。管的梦想是成为“中国美林”。
  1994年,万国出事前的一年,其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堪称当之无愧的老大,全国交易量前十名的证券营业部中,一半以上都是万国的,甚至一度持有中国国内上市公司70%的A股和几乎全部的B股。
  可是,管金生只看到了“美国美林”在开疆拓土时的辉煌,却没有看到其严控风险的另一面,不断地成功导致他不断地冒进,终于栽在了他成功的原点――国债交易上,不同的是,这次的交易对象是国债期货。
  国债期货市场是1993年底由上交所提出并经财政部、人民银行批准而设立的试点,最主要的目的是刺激国债市场,使国债能顺利地发出去。
  闹出大乱子的国债期货交易品种叫“327国债”品种是对1992年发行的3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代称。由于其于1995年6月即将交收,现货保值贴补率明显低于银行利率,故一向是颇为活跃的炒作题材。1995年2月,市场传闻财政部可能要以148元的面值兑付327国债,而不是132元(也就是说,不是按照票面的利率兑付,而是加上了16块钱的保值贴补)。
  但一向逆向思维的管金生不这样看,偏要率领万国证券做空。
  当然,管金生有自己的分析:当时国家财政力量极其空虚,不太可能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来补贴“327”国债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差,而且当时通胀局势已经得到初步控制,保值贴补制度本身都可能快取消了,为什么还要贴补给国债?于是管金生出手,联合另一家机构辽国发等在“327”国债期货和约上作空。
  “期货”的特点是“合约制”,也就是说,有人做空就必然有相应的对手在做多,这次,管金生遇到了劲敌,它就是“中经开”。
  “中经开”,全称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前身为中国农业开发信托投资公司,1992年1月改为现名。它成立于1988年4月26日,原隶属于财政部,后由国务院中央金融工委管理。这种背景,焉会惧怕你地方土豪万国?
  最关键的一点是,“中经开”后来自己也承认,它当时敢于大举做多,是得到了来源于财政部的内幕消息,“327”肯定会得到保值贴补。
  1995年2月23日,传言得到证实,财政部确实要对“327”国债进行贴息,此时的管金生已经在“327”国债期货上重仓持有空单。据说,当时管金生曾经要求上交所总经理尉文渊为万国证券的持仓多开敞口,但遭到尉文渊的拒绝。而尉文渊并不知道的是,管金生此时已经在“327”国债期货上超过规定持仓量很多。
  更雪上加霜的是,当中经开一路逼空上来是,原来的同盟军“辽国发”突然平仓并反手做多,万国立刻被这出“无间道”搞上了绝路。
  为什么说是“绝路”?这是因为当时两方的仓位其实都严重违规了。按照道理,期货的持仓量不能超过现货,也就是说,国家如果发行了3亿份的面值100元的国债,你无论做多做空都只能做300亿,因为一旦期货合约到期变现货,就得拿得出这么多国债来交割才行。实际上做300亿都不行,因为很多国债都在小老百姓手里,在偏远农村,你不可能都去收来交割的。
  可是当时两方为了逼死对方,都仗着自己资金大,融资能力强,而且能搞定交易所睁只眼闭只眼(这是最关键的原因),拼命建仓,光辽国发的仓位就超过了“327”的总量,所以当它一平仓,万国就死定了,无论如何不可能按时交割了。
  管金生怎敢等死,于是,在当天下午临收盘前8分钟,调集所有资金大量抛空“327”,最后一笔730万口的卖单让市场目瞪口呆。因为按照上交所的规定,国债期货交易1口为2万元面值的国债,730万口的卖单为1460亿元,而当时“327”国债总共有240亿元,超了5倍。据说,在最后8分钟内,万国证券共抛空“327”国债1056万口,共计2112亿元的国债,几乎是国债总量的10倍!世界期货史上都难见此“盛景”。
  “327”国债期货收盘时价格被打到147。40元。以中经开为首的多头全线爆仓,万国证券由巨额亏损转为巨额盈利。
  收盘以后,事件各方当然不会就此罢休,要求上交所立刻展开调查。结果发现万国当天抛空的“327国债”,根本没有保证金,完全是空对空交易。这是当然的,因为当时的国债期货保证金比例是2。5%,也就是说要抛空2000多亿元国债,至少要50亿元以上的资金量,谁能在几分钟内说调就调来?
  当晚上交所宣布:23日16时22分13秒之后的交易是异常的,经查是某会员公司为影响当日结算价而蓄意违规,故16时22分13秒之后的所有327品种的交易无效,该部分成交不计入当日结算价、成交量和持仓量的范围,经过此调整当日国债成交额为5400亿元,当日327品种的收盘价为违规前最后签订的一笔交易价格151。30元。
  按照这个价格,万国净亏了60亿元,次日发生股民集体挤兑,上交所为此专门开了几天的“327国债平仓专场”才平息了此事。5月19日,管金生被逮捕。1996年7月16日,万国被申银重组合并。1997年2月3日,管金生被判处有期徒刑17年。
  “3。27国债”成为新中国金融市上永远的耻辱。著名经济学家戴园晨称其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其实此事远比“巴林银行”恶劣得多,因为巴林银行犯错是自己内部管理问题,它参与的日经指数衍生品交易是合法合规的,它的破产完全是因为手下交易员的个人问题,加上时运不济(巴林银行当时做多日经指数,结果碰上了阪神大地震,结果指数下跌它损失了10亿英镑,其后日经指数在三个月后重回轨道,和倒霉交易员尼克利森预测的结果一致,不地震,巴林银行完全可能发财的)。但“3。27”国债期货事件不同,它不仅是万国一家的妄行,它反映的是整个中国金融法规和金融现实之间的脱节,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丧失了法制约束。
  当然,倚仗着背景硬肆意妄为的“中经开”同样没有好下场。在2001年后开始的一轮资本市场法制化重建的工作中,中经开由于屡次严重违规,在2002年6月7日被撤销。
  有人估算,在整个“327事件”中,多头的盈利在70亿元左右。作为多头主帅,中经开自然应该赚得盆满钵满。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中经开竟然没有盈利。在“327事件”后不久,中经开公司竟然几次面临支付危机。在挪用客户保证金达6。8亿元的同时,还累积了几十亿元的债务,公司几乎被掏空而濒临破产。那么70亿元白花花的银子究竟被谁拿走了呢?答案已不言自明,当然是开“老鼠仓”的人拿走了。江湖上把中经开称为“亿万富翁制造厂”,意味深长。
  在“3。27”后,中经开的恶行依然不断,中国资本市场上最著名的造假丑闻“东方电子”和“银广厦”都出自它的导演,它还发明了一系列利用内幕消息、信息不对称来牟取暴利的手法,比如买卖内部职工股、国家转配股等;还有我们后面还要看到的高科技行情也部分来自它的创意。
  万国、中经开为代表的“恶庄”最重要的两个特点是:
  它开创了中国资本市场上靠“违规看牌”赢钱的先河。万国靠1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