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尤文化中的艳欲主义:爱欲正见 >

第12章

尤文化中的艳欲主义:爱欲正见-第12章

小说: 尤文化中的艳欲主义:爱欲正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可怕的类型,她们的肤色由黑至灰至蓝都有,大多象征着生命的黑暗面。迦利(又称时母,象征着时间和死亡)全身呈黑色或蓝色,长着千只手臂,额间有第三只眼睛,常裸体出现,全身骨瘦如柴,鼻大、嘴宽、口伸红舌,两眼深陷。属于迦利系列的还有准提等女神,她们常持象征死亡和毁灭的念珠和骷髅头。

  最为可怕和残酷的形象是杜尔迦(难近母:难以接近的)。她常常被描写成一个女妖魔:青面、獠牙、红舌、多臂,手持长矛或毒蛇,头戴骷髅头骨做成的花环,身着红衣,骑一头狮子或老虎;有时她也被描绘为一位冷酷、残忍的美貌女神,牛魔王勾引她时,被她无情地杀死了。

  印度泰米尔神话传说中有一个可怕的女战神名叫姑拉娃依,她吞吃战场上的尸体,吃饱后又在留下的尸体上疯狂地跳舞,她和杜尔迦属于同类形象。类似地,密教中的女神姬娜玛斯德和杜尔迦女神在精神上也是一致的,不过,这一形象又融合了婆尔娃蒂和高丽一类女神的特征,表现出女性的复杂性和幻变性。

  7.性力与女神崇拜

  印度一直有崇拜女神的传统,但从哈拉巴文化至笈多时代,女神崇拜并没有引起多少注意,只是到了中世纪,女神崇拜才占据了真正重要的地位,并在印度上层社会中盛行开来。女神体现的是性力,按印度中世纪宗教哲学的看法,神即男性神是超然不动的,只有他的女性因素是积极的、活动的。笈多王朝时期,神的女性配偶已经开始出现于印度神庙之中,之前,她们虽也存在,但多表现为影子般的形象。大约从公元五世纪开始,女神崇拜日益显耀,直到公元11世纪穆斯林入侵之后,女神崇拜才从印度文化传统中的主流变成潜流。
第33节:神灵诸相(9)


  性力教派主要崇拜性力。〃性力〃 音译萨克蒂,所以性力教派也叫萨克蒂教派,崇拜性力实际上指的就是崇拜女神或女性;性力也可理解为女性的本质和精神,具体体现为湿婆的配偶,其中以婆尔娃蒂、杜尔迦和迦梨最为有名。

  为什么不崇拜神灵而崇拜性力或说是女神呢?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印度人看来,性力代表着神灵所特有的能动性或活力,而世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的生命中出现的所有形态的秘密能量,都来源并最终归于这种神力。举例来说,佛陀代表着佛教中最高的神明,但使我们中国人感到更为亲切也更为实在的却是观音菩萨,如果说佛陀代表着静止主动、高高在上的精神的话,那么,观音体现的则是佛陀的活力,她与人们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更为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所以人们常常以对观音的崇拜代替对佛陀的崇拜。从印度湿婆教派的神学观念上说,湿婆体现的是静止不动的纯粹意识,而萨克蒂即性力则表现为世界的幻觉力量,没有幻觉,就体现不出真实,只有通过幻觉,真实才能体现出它的本质。萨克蒂自身永远是变幻莫测的,她永远在不停地此消彼长中摧毁或幻化出一切。无论是湿婆还是萨克蒂自身都不足以体现世界的最高本质,二者是不可分离的,正是二者的相互融合构成了世界。往常,人们侧重于对神灵进行膜拜,但自性力教派出现之后,人们更多通过女神来接近神灵,所以这时期几乎所有的神灵都有了配偶,而且常常是不止一个配偶。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当时印度宗教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性力派之前的婆罗门教将神与人隔裂开来,人们对神充满了敬畏之情;而性力派之后,神与人的界限模糊了,神也过上了人的生活,所以都有了配偶。如此,当神被赋予了人的七情六欲之后,宗教与生活便不分彼此了,宗教上的禁欲主义与现实生活中的纵欲主义奇特地交融在一起了。

  所以,这时期兴起的性力崇拜,与其说是女神或性力的崇拜,不如说是对性和女人的崇拜,通过这种崇拜,宗教便变得有滋有味了。这种倾向不仅在印度的密教中表现得尤其突出,而且也是当时印度各种宗教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可以说,从公元五至十世纪,纵欲主义在印度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从源头上看,我们也可以说,这种现象是印度宗教与更为古老的非雅利安信仰之间相互融合的产物。我们知道,对于各种女神的崇拜与一种母系社会组织有联系,它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的史前时代。这种宗教形式长时期内在亚非两大洲的一个辽阔地区占据着统治地位。在印度,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些被雅利安人文化同化的程度最低的民众,诸如印度南部的达罗毗荼人、东部孟加拉人等,他们始终坚持信仰本母。在印度的西北部、北部和东部(阿萨姆)等边境地区,类似的信仰一直都很兴盛。性力派是各类地方性的女神崇拜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这种崇拜之所以会在当时的印度风行开来,在很大程度上与印度密教兴盛联系在一起。印度宗教哲学追求的是梵我合一,密教从性力崇拜的角度出发,将梵我合一通俗化为男女一体、阴阳合一,这样,宗教修行中的修持女伴便不可或缺了,在多罗女神与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在佛教中形成一对神祇夫妇的同时,修持女伴便在佛教密教的万神殿中迅速扩散开来。
第34节:神灵诸相(10)


  印度宗教的教法与修行中浸透着一种新思想和新观念,以享乐来反抗苦行、以非道德来对抗宗教、以感官享受来抗拒宗教教条的束缚。现实世界有太多的束缚,宗教企图使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性力教派把人类的性爱看成是对人的最大的束缚,从而以陶醉于性爱、为性爱而性爱来摆脱性爱对人的束缚。这使得印度传统的苦行和禁欲主义分崩离析,与此同时,度母、罗陀、勒克什弥、萨罗娃斯蒂等一系列女神则纷纷诞生并变得光彩夺目。

  《文艺女神萨罗娃斯蒂》,雕塑,公元12世纪,拉吉斯坦。

  8,神圣而永恒的性爱

  《罗摩衍那》是一部在印度产生广泛影响的大史诗,这部史诗的作者是传说中的蚁垤仙人,他用输洛迦体创作了罗摩的故事。关于输洛迦体的由来,《罗摩衍那》讲述了一段离奇的故事,说是蚁垤仙人在无边的树林里自由自在地走动,看到一对麻鹬安然地、静悄悄地正在交欢,但忽然间,一个名叫尼沙陀的凶狠的猎人将其中的一只公麻鹬射杀而死,母麻鹬看到自己的配偶被杀死,她伤心地在地上来回翻滚,悲鸣声凄惨动人。仙人见此情景,心生悲悯,并谴责猎人说:〃你永远不会,尼沙陀!享盛名获得善果,一双麻鹬耽乐交欢,你竞杀死其中一只!〃蚁垤仙人当时沉浸于悲伤之中,并没有发现自己创造了一种诗的韵律,只是在反复的回味之中,他才发现他在无意中创造了朗朗上口的输洛迦韵律。

  不过,我们在此感兴趣的并不是输洛迦体,而是蚁垤仙人为什么会对交欢中的麻鹬忽然被射杀而死这样的事产生那么悲痛的感情呢?印度人历来主张不杀生,所以杀死麻鹬本身就是一种罪过,而杀死正在交欢的麻鹬更使蚁垤仙人不能忍受,这是因为在古印度人看来性爱是最为神圣的事情,交欢中的麻鹬代表的不仅是欢乐,而且是神圣,尼沙陀一箭下去,是将蚁垤仙人心目中的欢乐和神圣一起杀死了。

  《故事海》中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说是印度古代有个著名的国王名叫般度,他有两位妻子,一位名叫贡蒂,另一位名叫玛德利。般度幸福快乐,嗜好打猎。有一次,他用箭射死了一位名叫金陀罗的牟尼(仙人)。当时这位牟尼化身为鹿,正在与妻子交欢。牟尼在奄奄一息之际,诅咒般度说:〃你轻率鲁莽,杀死了我。你也会跟我一样,在与妻子交欢时死去。〃般度受到诅咒后,心怀恐惧,抛弃欲乐,在二位王后陪伴下,住在清静的净修林。即使在那里,有一次,在咒语的驱使下,他突然抑制不住自己的情人,与妻子玛德利交欢,结果死去了。

  这个故事更为奇特的是,仙人与他的妻子化身为鹿在进行交媾,它的用意似乎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将人的性爱活动动物化,这样或许能够享受到更为本能的性爱方面的快乐,当人化身为动物时,其性爱行为随之也变成了一种动物行为;二是借动物的交配使性爱神圣化、自然化,在动物界,交配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行为了,人化身为动物,其性爱也显得更合乎天经地义了;般度王之所以受到诅咒,是因为他侵犯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

  我们在印度古代雕塑中,经常发现动物交配或是人与动物交配的情景,比如,人与马或是与羊等动物交媾的场景,这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常常会觉得不可思议,但从古印度人的思维习性上看,这似乎并没有什么不雅观之处。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把是把性爱推向了极端,表现的是一种极其异常的性行为,但从人、神、动物的关系上来看,既然人与神之间会发生爱恋或性爱行为,那么,人与动物之间的这种行为也不是不可以理解;如果说前者是从精神的角度使得性爱变得高雅,后者则是从潜在的心理上通过动物而将性爱本能化了。它表现的恰恰是性爱的永恒性。
第35节:神灵诸相(11)


  《那伽交尾》,belur 寺庙雕塑,公元11…12世纪那伽在印度古代神话传说中是半人半蛇的精灵。

  印度宗教思想认为,人在睡眠和性爱行为中精神处于真正的放松状态,人的本质在这种状态之中能够得到最为充分的展示,也就是说,人在这两种状态之中最接近于本真。这种说法生动地体现于佛教故事之中,即那伽(蛇)虽可变形为人,但在睡眠或性行为中,那伽就现出了原形。这类故事的深刻意义在于,人在本能中最容易表现出其本质来,而这种本能不可避免地要与动物体发生联系。印度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种人头马身或人身马头的形象,名叫多紧那罗,其字面含义就是〃人乎〃?人在精神上向往神的境界,但在本能上又是动物,人的特性不仅体现于神,而且也体现于动物。在印度古代仪式中,人常常披上动物的面具;而在神话中,也常常把动物想象成人。远古时代,人与动物生活在一起,常常有意识地将动物作为自然的隐喻来表达他们关于人及其性爱的认识和想象。

  9,神仙最快活

  在古印度人的思想观念中,不仅有神的世界、人的世界,而且还有半人半神的世界。在这半人半神的世界里活动着的形象主要有干达婆、那伽(蛇)、药叉等。天神始终幸福,但幸福久了也没有什么意思,这也就是所谓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凡人永远痛苦,痛苦得总是在渴求着解脱尘世的烦恼,也没有什么意思;只有半人半神的神仙最为快活,因为他们既不像天神那么高贵,又不像凡人那么痛苦烦恼,他们既不生活在天上,又不生活在地上,人的所有欲望他们都能易如反掌地获得,因为他们有神通的本领,所以人间的英雄好汉都无法与他们比试高低,这使得他们的行为显得无比迷人,尤其是当他们要偷情时,他们会使出各种花样。比如,《故事海》中有很多有关持明的离奇故事,持明就属于那种半人半神的仙人,其意是〃具有知识〃,大概是因为有了知识便有了神通本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