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太平经 >

第7章

太平经-第7章

小说: 太平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得见之寿长久:人者,正谓帝王一人也,上德易见觉知行道书之人也,据瑞应文,不疑天道也,深得其意则寿矣;寿者,竟其天年也;长者,得无穷也;久者,久存也。
    居天地间活而已:居者,处也;处天地间活而已者,当学真道也,浮华之文不能久活人也;诸承负之厄会,咎皆在无实核之道故也,今天断去之也。
    治百万人仙可待:治者,正也;天以此书正众贤之心,各自治病,守真去邪;仙可待者,言天下闻之,真道翕然悉出,往辅佐有德之君;治真道者,活人法也,故言仙可待也。
    善治病者勿欺绐:凡人悉愚,不为身计,皆以邪伪之文,无故自欺绐,冤哉!反得天重谪,而生承负之大责,故天使其弃浮华文,各守真实,保其一旦夕力行之,令人人各有益其身,无肯复自欺绐者也。
    乐乎长安市:乐者,莫乐于天上皇太平气至也;乎者,嗟叹其德大优无双也;长者,行此道者,其德善长无穷已也;安者,不复危亡也;得行此道者,承负天地之谪悉去,乃长安旷旷恢恢,无复忧也;市者,天下所以共致聚人处也;行此书者,言国民大兴云云,比若都市中人也。
    使人寿若西王母:使人者,使帝王有天德好行正文之人也;若者,顺也,能大顺行吾书,即天道也,得之者大吉,无有咎也;西者,人人栖存真道于胸心也;王者,谓帝王得案行天道者大兴而王也,其治善,乃无上也;母者老寿之证也,神之长也。
    比若四时周反始:比者,比也,比若四时传相生、传相成,不复相贼伤也,其治无有刑也。
    九十字策传方士:九者,究也,竟也,得行此者,德乃究治天地阴阳万物之心也;十者,十十相应,无为文也;字者,言天文上下字,周流遍道足也;传者,信也,故为作委字符信以传之也;方者,大方正也,持此道急往付归有道德之君,可以消去承负之凶,其治即方且大正也;士者,有可克志一介之人也,一介之人者,端心可教化属事,使往通此道也。吾策之说将可睹矣。真人岂晓解未乎?”
    “唯唯。善哉,善哉!见天师言,大乐已至矣。”“子可谓已知之矣。”
    “愚生每有所问,自知积愁天师,向不问,何从得知之。”“然,子言是也,贤圣有疑,皆问之,故贤圣悉有师也。不可苟空强说也,夫强说适可一言,不能再转也。”
    “唯唯,是以愚生不敢强说也。”“子言是也,大儒谦,亦不失之也。”
    “今天师事事假其路,为剥解凡疑,遂得前问所不及,今欲有可乞问,甚不谦,不知当言邪不邪?”“疑者平言勿讳。”
    “唯唯。古今贤圣皆有师,今天师道满溢,复当师谁乎?”
    “善哉,善哉!子之问也,可谓睹微意矣。然吾始学之时,同问于师,非一人也,久久道成德就,乃得上与天合意,乃后知天所欲言,天使太阳之精神来告吾,使吾语;故吾者乃以天为师。虽喻真人,向天不俗言,吾不敢妄出此说,天必诛吾,真人亦知此诚重耶?子诚慎之。”
    “唯唯。愚生问疑于天师,无不解者,心喜常不能自禁言,愿复乞问一事。”“行道之。”
    “唯唯,今天师比为暗蒙浅生具说承负说,不知承与负,同邪异邪?”
    “然,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比连不平,前后更相负,故名之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病更相承负也,言灾害未当能善绝也。绝者复起,吾敬受此书于天,此道都能绝之也,故为诚重贵而无平也。真人知之邪?”
    “唯唯。可骇哉,可骇哉!”“行去,勿复问。”“唯唯。”
    右解师策书九十字诀
    真券诀第五十一
    “真人前,凡天下事何者是也?何者是非也?”
    “试而即应,事有成功,其有结疾病者解除,悉是也。试其事而不应,行之无成功,其有结疾者不解除,悉非,非一人也。”
    “善哉,子之言真是也。言虽少,斯可解亿万事,吾无以加子之言也。夫欲效是非,悉皆案此为法,可勿怀狐疑,此即召信之符也。”
    “何谓也?”“夫凡事信不信,何须必当考问之也?古者圣贤,但观人所行证验也,知之矣,明于日月。子说积善,不可变易也。欲知吾书,悉取信效于是。真人知邪?”
    “唯唯。”“行去,名此为真券,慎勿遗,无投于下方,以为诀策书章。”
    右召信符效书证真券
    〖JZ〗太平经卷四十(丙部之六)
    努力为善法第五十二
    “真人前,天下之人凡有几穷乎?”
    “何谓也?”“谓平平无变,人有几迫穷乎?所穷众多,其所穷独无有名字邪?”“不可名字也。”“子未知也。天下之人有四穷。”“何谓也?”
    “谓子本得生于父母也,既生,年少之时,思其父母不能去,是一穷也。适长巨大自胜,女欲嫁,男欲娶,不能胜其情欲,因相爱不能相离,是二穷也。既相爱,即生子,夫妇老长,颜色适不可爱,其子少可爱,又当见养,是三穷也。其子适巨,可毋养身,便自老长不能行,是四穷也。四穷之后,能得明师,思虑守道尚可。高才有天命者或得度,其次或得寿,其次可得须臾乐其身,魂魄居地下,为其复见乐。”
    “何谓也?”“地下得新死之人,悉问其生时所作为,所更,以是生时可为定名籍,因其事而责之。故事不可不豫防,安危皆其身自得之也。真人慎之。见此诫耶?”
    “唯唯。天师乃敕以不见之言。”“然,所以敕教子者,见子常有善意,恐真人懈倦,故明示敕之耳。”“唯唯。”
    “真人今学,以何自期乎?”“以年穷尽为期。”
    “善哉子志,可谓得道意矣。然凡人行,皆以寿尽为期,顾有善恶尽耳。”“何谓也?愿闻之。”
    “然。守善学,游乐而尽者,为乐游鬼,法复不见愁苦,其自愁苦而尽者为愁苦鬼,恶而尽者为恶鬼也。此皆露见之事,凡人可知也。而人不肯为善,乐其魂神,其过诚重。”
    “何谓也?”“人生乃受天地正气,四时五行,来合为人,此先人之统体也。此身体或居天地四时五行。先人之身,常乐善无忧,反复传生。后世不肖反久苦天地四时五行之身,令使更自冤死,尚愁其魂魄。是故愚士不深计,不足久居也。故令欲使其疾死亡,于其死不复恨之也。精神但自冤怜,无故得愁恚于此下士。是故古者大贤圣深计远虑知如此,故学而不止也。其为人君者乐思太平,得天之心,其功倍也。魂神得常游乐,与天善气合。其不能平其治者,治不合天心,不得天意,为无功于天上。已到终,其魂神独见责于地下,与恶气合处。是故太古上圣之君乃知此,故努力也。愚人不深计,故生亦有谪于天,死亦有谪于地。可骇哉!”
    “弟子愚暗,不欲闻也。”“善哉!子既来学,不欲闻此,即且努力为善矣。”“唯唯。天师处地,使得知天命,受教敕深厚,以何得免于此哉?”
    “善乎!子但急传吾书道,使天下人得行之,俱思其身定精,念合于大道,且自知过失所从来也,即承负之责除矣。天地大喜,年复得反上古而倍矣。”
    “善哉善哉!”“行,辞小竟,真人努力勉之,异日复来。”“唯唯。”
    “得书详思上下,学而不精,名为惚恍,求事不得无形象,思念不致,精神无从得往。”“善哉,善哉!”
    右天师诫人生时不努力卒死尚为魂神得承负之谪
    分解本末法第五十三
    “真人前,子既来学,当广知道意,少者可案行耶?多者可案行耶?”“然,备足众多者,可案行也。”“噫!子丙未广知道要意也。”
    “今天,一也,反行地二,其意何也?今地,二也,反行人三,何也?愚生愿闻其相行意。”
    “然,夫地为天使,人为地使,故天悦喜,则使今年地上万物大善。天不喜悦,地虽欲养也,使其物恶。地善,则居地上者人民好善,此其相使明效也。故治乱者由太多端,不得天之心,当还反其本根。夫人言太多而不见是者,当还反其本要也,乃其言事可立也。故一言而成者,其本文也;再转言而止者,乃成章句也;故三言而止,反成解难也,将远真,故有解难也;四言而止,反成文辞也;五言而止,反成伪也;六言而止,反成欺也;七言而止,反成破也;八言而止,反成离散远道,远复远也;九言而止,反成大乱也;十言而止,反成灭毁也。故经至十而改,更相传而败毁也。
    “夫凡事毁者当反本,故反守一以为元初。是故天数起于一,十而终也,是天道自然之性也。是故古者圣人问事,初一卜占者,其吉凶是也,守其本也,乃天神下告之也。再卜占者,地神出告之也。三卜者,人神出告之也。过此而下者,皆欺人不可占。故卦数则不中也,人辞文多则不珍。”
    “善哉,善哉!今缘天师常哀怜其不及,愿复更乞一言!”“平行!”
    “数何故止十而终?”“善哉!子深执知问此事法。然,天数乃起于一,终于十,何也?天初一也,下与地相得为二,阴阳具而共生。万物始萌于北,元气起于北,元气起于子,转而东北,布根于角,转在东方,生出达,转在东南,而悉生枝叶,转在南方而茂盛,转在西南而向盛,转在西方而成熟,转在西北而终。物终当更反始,故为亥,二人共抱一为三皇初。是故亥者,核也,乃始凝核也,故水始凝于十月也。王者,任也,已任必滋日益巨。故子者,滋也,三而得阴阳中和气,都具成而更反初起,故反本名为甲子。夫天道生物,当周流俱具,睹天地四时五行之气,乃而成也。一气不足,即辄有不足也。故本之于天地周流八方也,凡数适十也。真人宁解知之不乎?”
    “唯唯。善哉,善哉!诚受厚恩。”“子勿谢也,何乎?夫师弟子功大重,比若父母生子,不可谢而解也。”
    “何谓也?”“父母未生子之时,愚者或但投其施于野,便著土而生草木,亦不自知当为人也;洞洞之施,亦安能言哉?遂成草木,及乃得阴阳相合,生得成人,何于成草木乎哉?夫人既得生,自易不事善师,反事恶下愚之师,乃教人以恶,学入邪中,或使人死灭,身尚有余罪过,并尽其家也。人或生而不知学问,遂成愚人。夫无知之人,但独愁苦而死,尚有过于地下。魂魄见事不得游乐,身死尚不得成善鬼。今善师学人也,乃使下愚贱之人成善人,善善而不止,更贤;贤而不止,乃得次圣;圣而不止,乃得深知真道;守道而不止,乃得仙不死;仙而不止,乃得成真;真而不止,乃得成神;神而不止,乃得与天比其德;天比不止,乃得与元气比其德。元气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气而生。德乃复覆盖天地八方,精神乃从天地饮食,天下莫不共祭食之,尚常恐懈,不能致之也。是至善师生善弟子之功也,宁可谢不乎?”
    “可骇哉!愚生触忌讳过言耳。”“何谦不置,真人也。行觉子使知可谢不耳。”“唯唯。”
    右分解本末终数父子师弟子功要文。
    乐生得天心法第五十四
    “真人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