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42-寿世保元 >

第20章

542-寿世保元-第20章

小说: 542-寿世保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症。悉属内真寒而外假热。故肚腹喜暖。口畏冷物。此乃形气病气。俱属不足。法当纯补元 
气为善。 
一人因劳役失于调养。忽然昏愦。此元气虚火妄动夹痰而作。急令灌童便。神思渐爽。 
更用 
参、 各五钱。芎、归各三钱。玄参、柴胡、山栀、炙草各一钱。服之稍定。察其形倦甚。 
又以十全大补汤。加五味、麦门治之而安。凡人元气素弱。或因起居失宜。或因饮食劳倦。 
或 
因用心太过。致遗精白浊。自汗盗汗。或面热晡热潮热发热。或口干作渴。喉痛舌裂。或胸 
乳膨胀。胁肋作痛。或头颈时痛。眩晕 
目花。或心神不宁。寤而不寐。或小便赤涩。茎中作痛。或便溺余滴。脐腹阴冷。或形容不 
充。肢体畏寒。或鼻气急促。或更有一切热症。皆是无根虚火。但服前汤。固其根本。诸症 
自息。若攻其风热。则误矣。一人面如血红发热。终日不食。沉困。相火冲上。予以补中益 
气汤煎半碗。童便半碗。合而服之。日进五服而愈。 
一论大凡大病后。谷消水去。精散卫亡。多致便利枯竭。实当补中益气为主。盖为中州 
浇灌 
四旁。与胃行其津液者也。况大肠主津。小肠主液。亦皆禀受于胃。胃气一充。津液自行矣 
燥甚者。则当以辛润之。以苦泄之。 

卷二
饮食
属性:东垣云。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也。脾胃俱 
虚。 
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 
火邪于气分也。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伤也。 
大抵饮食不进。以脾胃之药治之。多不效者。亦有说焉。人之有生。不善摄养。房劳过 
度。 
真阳衰败。坎火不温。不能上蒸脾土。冲和失布。中州不运。致饮食少。胸膈痞塞。或不食 
而胀满。或已食而不消。大便泄溏。此皆真火衰弱。不能蒸蕴脾土而然。古云。补肾不若补 
脾 
予谓补脾不若补肾。肾气若壮。丹田之火。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则能饮食矣 
今饮食进少。且难消化。属脾胃虚寒。盖脾胃属土。乃命门火虚。不能生土而然。不宜补 
脾胃。当服八味丸。补火生土也。(方见补益) 
夫食者谓谷肉菜果之物也。经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谷肉菜 
果中 
嗜而欲食之。心自裁制。勿使过焉。则不伤其正矣。或有伤于食者。必先问其人。或因喜 
食而多食之耶。或因饥饿而急食之耶。或因人勉强劝而强食之耶。或因病后宜禁之物。而误 
食 
之耶。如因喜食得之。当先和其胃气。胃气素强。损谷自愈。消导耗气之药。不必服也。如 
因饥饿得之。当先益其胃气。胃气强。所伤之物自消导矣。宜香砂养胃汤主之。如因勉强劝 
而 
得之。宜行消导之剂。百消丸主之。若因病后得之。当以补养为主。宜参苓白术散主之。 
其所伤之物有寒热之不同。所伤之人。有强弱之各异。主治之法。无一定也。所谓热物 
者。 
如膏粱辛辣浓味之物是也。谷肉多有之。寒物者。水果瓜桃生冷之物是也。菜果多有之。治 
热以寒。大黄、牵牛是也。治寒以热。丁香、巴豆是也。如以热攻热。以寒攻寒。则食虽 
去 
药毒犹存。胃气重伤。祸不旋踵矣。故伤热物者。三黄枳术丸。甚则利气丸导之。伤冷物 
者。香砂养胃汤。甚则万亿丸通之。如冷热不调者。备急丹主之。 
人知饮食所以养生。不知饮食失调。亦以害生。故能消息。使适其宜。是故贤哲防于未 
病。 
凡以饮食。无论四时。常令温暖。夏月伏阴在内。暖食尤宜。不欲苦饱。饱则筋脉横解。肠 
为痔。因而大饮。则气乃暴逆。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 
久即损寿。食后。常以手摩腹数百遍。仰面呵气数百口。趑趄缓行数百步。谓之消化。食后 
便卧。令人患肺气头风中痞之疾。盖营卫不通。气血凝滞。故尔食讫当行步踌躇。有所作为 
乃佳。语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动然也。食饱不得速步走马。登高涉险。恐气满 
而激。致伤脏腑。不欲夜食。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日入之后。万响俱绝。脾乃不磨 
食之即不易消。不消即损胃。损胃即翻。翻即不受谷气。谷气不受。即坐卧袒肉操扇。此 
当毛孔尽开。风邪易入。感之令人四肢不遂。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 
饮不可过多。食过多。则结积。饮过多。则成痰癖。故曰。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恐血 
气失常。卒然不救也。荒年饿莩。饱食即死。是验也。嗟乎。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 
外。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养外者恣口腹之欲。极滋 
味之美。穷饮食之药。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 
合太和。以臻遐龄。庄子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过也。其此之谓 
乎。 
一论治内伤生冷冻饮料食。浓味坚硬之物。肚腹胀满疼痛。外感风寒湿气。头疼身热憎寒。 
遍体骨节麻木痛疼。及恼怒相冲。饮食不下。心腹气痛。 
x行气香苏散x 
紫苏(一钱) 陈皮(二钱) 香附(二钱) 乌药(二钱) 川芎(一钱五分) 枳壳(一钱) 
羌活(二钱) 麻黄(五分) 甘草(一钱) 因湿。加苍术二钱。 
上锉。生姜煎服。外感风寒头痛。加葱白三根。内伤饮食。加山楂二钱。神曲二钱。去 
麻黄。一论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口不知味。胸腹痞胀疼痛等症用。 
x香砂养胃汤x 
人参(七分) 白术(去芦炒) 白茯苓(去皮) 香附(炒) 砂仁 苍术(米泔水浸炒) 
浓朴(姜汁炒) 陈皮(各八分) 白豆蔻(去谷七分) 木香(五分) 甘草(炙二分) 
上锉。姜、枣煎服。脾胃虚寒。加干姜、官桂。胃热。加姜汁炒黄连、栀子炒。肉 
食不化。加山楂、草果。米面粉食不化。加神曲、麦芽。生冷瓜果不化。加槟榔、干姜 
胸腹饱闷。加枳壳、萝卜子、大腹皮。伤食胃口痛。加木香、枳实、益智仁。伤食 
泄泻。加干姜、乌梅、白术。伤食恶心呕吐。加藿香、丁香、半夏、乌梅、干姜。吐痰 
加半夏。 
一论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呕吐泄泻。胸痞腹胀噎膈。并虚劳咳嗽吐痰。大便频数。或 
腹痛等症。寻常无病之人。服之百病皆除。 
x理气健脾丸x 
白术(去芦炒二两) 白茯苓(去皮三两) 陈皮(洗二两) 半夏(泡姜汁炒三两二钱) 当 
归(酒洗六两) 黄连(姜汁炒三两) 枳实(麸炒一两五钱) 桔梗(炒一两五钱) 神曲( 
炒二两五钱) 山楂肉(去子一两八钱) 香附(童便炒二两) 木香(五钱) 甘草(炙二两 
)如泄泻。去桔梗。加白芍。(煨二两) 
上为细末。荷叶一块。煎汤。下大米煮粥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后白汤下。 
如元气虚弱。加黄 蜜炙二两。人参一两。怀山药二两。莲肉去心炒二两。 
一论人禀素弱。脾胃虚怯。上焦有火。有痰。有郁气。有食积。胸中不快。饮食少思。 
常可服。 
x大补枳术丸x 
白术(去芦炒一两) 陈皮(去白一两) 枳实(麸炒一两) 黄连(姜汁炒五钱) 黄芩(醋 
炒五钱) 黄柏(青盐水炒一两) 白茯苓(去皮五钱) 贝母(去心八钱) 神曲(炒五钱) 山 
楂(去核五钱) 麦芽(炒五钱) 加砂仁(三钱) 香附(醋炒三钱) 
上为细末。荷叶汤下粳米煮稀粥。同药捣和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食后。姜汤送下 
有热。茶清送下。服后饮食自然多进。人之精血。皆因谷气而生。盖脾乃肺之母。母实乃 
消化之气下降。何痰之有。 
一论中气虚损。脾胃怯弱。饮食不下。或泻或痢。有调胃实肠之功。用大鲫鱼去 
肠洗净。入蒜五六瓣于内。用纸包。水湿。火煨熟。去蒜食鱼。日二三次。自然进食。又治 
膈噎食不下。 
一论此方能消酒消食。消痰消气。消水消痞。消肿消胀。消积消痛。此药消而不见。响 
而不动。药本寻常。其功甚捷。 
x百消丸x 
黑丑(头末二两) 香附米(炒) 五灵脂(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或五六十丸。食后。姜汤下。 
一治胃中停滞寒冷之物。及疗心腹诸卒暴痛。并胀满不快。宜用 
x备急丹x 
大黄 巴豆(去壳) 干姜(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温水送下。若卒中客忤。心腹胀满。卒痛 
如锥。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用热酒灌下。以腹中鸣转即吐下立效。 
x万亿丸x(方见通治) 治一切饮食所伤。腹满胀疼痛。 
一治过食寒硬冷物。食伤太阴厥阴。或呕吐痞满肠 。 
陈皮 半夏 茯苓(三钱) 枳实(一钱) 山楂(二钱) 神曲(二钱炒) 干生姜(一钱) 
砂仁(六分) 三棱(一钱) 莪术(一钱) 
上锉。生姜煎服。 
一治过食热物煎炒浓味。有伤太阴厥阴。呕吐痞胀。或泻痢者。 
青皮 陈皮 枳实(炒) 白术(炒) 白芍(炒) 黄连(姜炒) 山楂肉 麦芽(炒各一 
钱) 大黄(酒蒸钱半) 甘草(三分) 
上锉。水煎。温服。 

卷二饮食
嗜酒丧身
属性:夫酒者。祭天享地。顺世和人。行气和血。乃可陶情性。世人能饮者。固不可缺。凡遇 
天寒 
冒露。或入病家。则饮酒三五盏。壮精神。辟疫疠。饮者不过。量力而已。过则耗伤血气也 
古云。饮酒无量。不及乱。此言信矣。饮者未尝得于和气血。抑且有伤脾胃。伤于形。乱 
于性。颠倒是非。皆此物也。早酒伤胃。宿酒伤脾。为呕吐痰沫。醉后入房。以竭其精。令 
人死亦不知。虽知者亦迷而不戒。养活高人。当寡欲而养精神。节饮食以介眉寿。此先圣之 
格言。实后人之龟鉴也。本草云。酒性大热有毒。大能助火。一饮下咽。肺先受之。肺为五 
脏之华盖。属金本燥。酒性喜升。气必随之。痰郁于上。溺涩于下。肺受贼邪。不生肾水。 
水不能制心火。诸病生焉。其始也病浅。或呕吐。或自汗。或疮疥。或鼻 。或泄利。或心 
脾痛。尚可散而出也。其久也病深。或为消渴。为内疽。为肺痿。为痔漏。为鼓胀。为黄 
疸。为失明 
为哮喘。为劳嗽。为血衄。为颠痫。为难状之病。倘非高明。未易处治。凡嗜酒者。可不 
慎乎。 
一论治酒病当发汗。其次莫如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可也。此药治饮酒太过。呕吐痰 
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战摇。小便不利。大便稀溏。饮食减少等症。宜服 
x葛花解酲汤x 
葛花(五钱) 砂仁(五钱) 白豆蔻(去壳五钱) 人参(二钱五分) 白术(去芦炒二钱) 
白茯苓(去皮一钱五分) 青皮(去穣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五分) 木香(五钱) 猪苓( 
一钱五分) 泽泻(二钱) 神曲(二钱炒) 干生姜(二钱) 素有热者。加黄连。(姜汁炒一 
钱) 
上为细末和匀。每服三钱。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论云。此皆不得已用之。 
岂可 
恃赖以日日饮酒耶。是方气味辛温。偶因病酒服之。则不损元气。何者。敌酒病故也。若频 
服之。则损人天年也。 
一治烧酒醉伤不醒者。急用绿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