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42-寿世保元 >

第97章

542-寿世保元-第97章

小说: 542-寿世保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和白茯苓末烙成煎饼。食半饱。以后药在丹田。可不饥渴。久则交过五脏。阴滓俱尽。诸 
人得服。并无所忌。使人添气力。悦容颜。身体康健。百病皆除。救贫拔苦。实济世之良方 
长生之妙法。其间若欲饮食。俱不妨事。但七日之内吃食。药必随下。至半月药在丹田。 
永不出矣。 
x养元辟谷丹x 
安五脏。消百病。和脾胃。补虚损。固元气。填精补髓。能令瘦者肥。老 
者健。常服之为佳。 
用黄健牛肉。不拘多少。去筋膜。切作棋子大片。用河水洗数遍令血味尽。仍用河水浸 
一宿 
次日再洗一二遍。水清为度。用无灰好酒。入瓦坛内。黄泥封固。桑柴文武火煮一夜。取 
出焙干为末。如黄沙色者佳。焦黑无用。每牛末一斤加入后药二斤为则。 
人参(四两) 白术(去芦陈土炒) 白茯苓(去皮为末水浮去筋晒干) 薏苡仁(炒) 怀山 
药(水 
润切片同葱盐炒黄去葱盐不用) 芡实仁(去壳各半斤) 莲子肉(葱盐炒去心并葱盐不用) 
小 
茴香(炒四两) 干姜(炒四两) 白扁豆(姜汁炒半斤) 砂仁(炒二两) 青盐(四两) 甘草 
(四两) 乌梅肉(二两熬浓汁半瓶) 粳米(炒黄取净粉五斤末) 川椒(去目二两) 
上药为末。与米粉末和匀。外用小红枣五升。陈年醇酒五斤。煮枣极烂去核。加炼蜜二 
斤。 
共和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二丸。不拘冷热。汤水任下嚼吃。一日服三五次。可不饥。如渴 
只饮冷水。 

卷十灸法
定例
属性:一定分寸。取本人男左女右手中指。相屈如环。即以杆心从中节旁侧。量两头横纹角。 
即截断为一寸。用之不误。最为的当。 
一点穴法。皆要平正四体。勿使歪斜。灸时恐穴不正。徒坏好肉矣。若坐卧立。并不得拳 
缩。坐 
点则坐灸。卧点则卧灸。立点则立灸。反此一动。则不得其真穴矣。然下火灸。则先阳后阴 
先上后下。先多后少。先左后右。宜审用之。 
一论灸艾炷大小。经云。凡灸要艾根下广三分。若不及三分。使火气不得达。病不能愈 
则是炷欲大。惟头与四肢欲小耳。但去风邪而已。小儿及体弱者如麦大。 
一点艾火。古忌松柏枳橘榆桑枣竹八木。切宜避之。今用清麻油点灯。传火于艾茎。点 
发其艾是也。兼滋润灸疮。至愈。仍不疼痛。用蜡烛尤佳。 
一着艾时。宜正巳午时。方可用火。若午后未时。气盛不可下火。并失饥伤饱。忧愁恐 
怒。怒骂喜笑。天阴下雨。风雷闪电。并皆忌之。 
一下艾时。必先以蒜切片擦穴上。然后安艾。不然则动止之间。其艾必落矣。 
一着艾火。痛不可忍。预先以手指紧罩其穴处。更以铁物压之。即止。 
一着火有眩晕者。神气虚也。宜仍以冷物压灸处。其晕自苏。再停良久。以稀粥或姜汤 
与饮之。以壮其神。复如前法。以终其事。 
一着艾火后。须要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若见灸疮不发者。用故鞋底 
令热 
熨之。三日而发。仍以小鸡鲢鱼豆腐等热毒者与之食。谓以毒攻。其疮必发。若气血虚弱者 
调之以药饵。 
一灸后疮未发。宜柏树叶贴之。 
一灸后切宜避风冷。节饮酒。戒房事。远七情。可择幽静之所。养之为善。 
一灸疮痛不止。用柏叶芙蓉叶。端午午时采。阴干为细末。每遇灸疮黑盖子脱了。水调 
少许。如膏贴纸上。贴之即愈。 
一灸疮洗法。以葱艾薄荷等物煎水温洗。令逐风邪。 
一灸疮已发。黑烂疼痛。用桃枝、杨柳枝、胡荽、黄连。煎水温洗。 
一灸疮出血。用百草霜为末。掺之即止。 
一灸疮已发。可用膏药贴之。一二日一见。使疮脓出多而疾除也。其膏必用真麻油。入 
治病之药。或祛风除湿。养气滋血。诚疗损补虚之药。随症入之为妙。 

卷十灸法
取穴法
属性:脊骨二十一节。大椎三节。至尾 共二十四节。 
合谷(一名虎口) 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过。为原。虚实皆按之。 
曲池 肘外辅骨。屈肘两骨中。以手按胸取之。手阳明大肠脉所入为合谷。 
颊车(一名臼关) 耳下曲颊端。近前陷中。开口有空。 
肺俞 项后第三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千金。对乳引绳度之。或以搭手。左取 
右。右取左。当中指末是。正坐取之。 
心俞 五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肝愈 九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脾俞 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肾愈 十四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与脐平。正坐取之。 
膏肓愈四椎下。近五椎上。两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 
令端 
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毋令摇动取之。铜人。灸百壮。多至五百壮。如病患已困 
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取穴灸之。又当灸脐下气海丹田关元中极四穴中取一穴 
又灸足三里。以引火气入内。 
腰俞 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以挺身伏地。舒身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后乃取其 
穴。 
百会 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直两耳尖。 
中脘 脐上四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胃之募。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上纪者 
中脘也。 
丹田 脐下二寸。三焦募也。 
关元 脐下三寸。小肠之募。足三阴任脉之会。下纪者关元也。 
气海 脐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 
三里 膝下三寸 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两筋肉分间。举足取之。极重。按之则跗上 
动脉止矣。 

卷十灸法
灸诸病法
属性:一论中风口噤不开。牙关紧闭。及中气皆效。 
人中(一穴) 颊车(二穴) 三里(二穴) 合谷(二穴) 
一论卒中恶风。心烦闷痛欲死。秘穴立效。取两足大指下横纹。随年壮灸之。 
一论中风口噤不开。机关二穴。在耳下八分微前。至五壮即止。 
一论风中血脉则口眼 斜。中腑则肢体废。中脏则性命危。凡治莫如发表调气和血治痰 
诸法。然后可扶持疾病。若要收全功。火艾为良也。 
一论风中血脉。口眼 斜。 
听会(二穴在耳前陷中张口得之有穴动脉应手) 颊车(二穴在耳下二韭叶许陷者宛宛中 
开口得之) 地仓(二穴在横口吻旁四分外近下有脉微动者是) 
凡 向右者。为左边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左 陷中二七壮。 向左者。为右边脉中风而 
缓也。宜灸右 陷中二七壮。 
一论风中腑。手足不遂等症。 
百会(一穴在顶中央旋毛中) 肩 (二穴在肩端两骨罅间陷者宛宛中举臂取之) 曲池( 
二穴 
在肘外辅骨屈肘横纹头陷中以手拱胸取之) 风市(二穴在膝外两肋骨平立舒下两手着腿中指 
尽处宛宛中) 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胫骨外廉大筋内筋骨之间陷者宛宛中) 绝骨(二穴在足 
外踝上三寸动脉中) 
凡觉手足痒。或不仁痛。良久乃止。此将欲中腑之候。宜灸此七穴。病在左则灸右。在 
右则灸左。 
一论风中脏。气塞涎上。不语昏危者。下火立效。 
百会(一穴在顶中央旋毛中) 风池(一穴在颞颅后发际陷中) 大椎(二穴在项后第一椎 
上陷 
者是)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当中指下) 曲池(二穴同前) 
间使(二穴在掌后三寸两筋间) 足三里(二穴同前) 
凡觉心中愦乱。神思不怡。或手足麻痹。此将中脏之候。不问是风湿气。可速灸此七穴 
但 
以次第灸之。各五七壮。日别灸之。随年壮止妙。素有风人。尤须留意。此灸法可保无虞。 
此法能灸卒死。凡人风发强。忽怕痛不肯灸。忽然卒死。谓是何病。风入脏故也。 
一论暴哑不能言者。速灸脐下四寸。并小便阴毛际骨陷中。各灸一七壮。重者二七壮。 
并男左女右手足中指头尽处。各灸三壮。神效。 
一论癫痫。不拘五般。以两手中指相合灸之。神效。 
一治痫疾尽发。灸阳跷申脉。在外踝下赤白肉际。夜发。灸阴跷照海。在内踝下。赤白 
肉际。各二七壮。 
一癫狂。诸般医治不瘥者。以两手并两足大拇指。用软绳急缚之。灸三壮。要四处着艾 
半在肉半在甲。要四处尽烧则效矣。此法神效。 
一论魇死秘法。 
凡夜梦魇死者。皆由平日神气不足。致使睡卧神不守舍。凡魇死者。啮患人足踵。即大 
指甲侧。即苏。 
又法。用牙皂末。吹入鼻中亦妙。若经一二更者。亦可灸之。 
又一法。灸大敦穴七壮。即醒。 
一论妇人月家得此。不时举发。手足挛拳。束如鸡爪疼痛。取左右膝骨两旁。各有一个 
小窝。共四穴。俗谓之鬼眼。各灸三壮即愈。 
一治阴毒腹痛。脉欲绝者。先以男左女右。手足中指头尽处。各灸三壮。又灸脐下一寸 
五分。名气海穴。脐下三寸。名关元穴。各灸七壮极效。 
一论真阴证。四肢厥冷。腹痛如锥刺。急服大附、姜、桂。如冰。此中焦寒冷之甚。宜 
急灸脐上二穴。脐下二穴。脐左右两穴。每七壮。神效。 
一论中寒阴症神法。但手足温暖。脉至。知人事。无汗要有汗即生。不暖不醒者死。 
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丹田在脐下二寸。关元在脐下三寸。艾灸三七壮。 
一论哮吼神法。 
胸中两边。名郁中膻中。百会一穴。用艾灸之立已。 
一论霍乱吐利。及伤寒忽患咳逆。连声不绝。 
乳根在正直乳下。容一指许。骨间陷中。但妇人则屈乳头度之。乳头齐处是穴。艾炷如小 
麦大。灸三壮。男左女右。火到即瘥。只是三壮。不可多灸。 
一论呃逆咳逆。灸气海三五壮。气海直脐下一寸半。 
一论灸疟秘法。无问新久。 
令病患仰卧。以线量两乳中间。折其半。从乳至下头尽处。是穴。男左女右灸之。 
一治疟如神。 
令病患跣足。于平正处并脚立。用绳一条。自脚板周匝截断。却于项前般过背上。两 
头绳 
尽处。脊骨中是穴。先点记。待将发。急以艾灸之。三七壮。其寒热自止。此法曾遇至人传 
授。妙不可言。名曰背监穴也。 
一论腹中有积。及大便闭结。心腹诸痛。或肠鸣泄泻。以巴豆肉捣为饼。填脐中。灸三 
壮。可至百壮。以效为度。 
一论灸远年咳嗽不愈者。将本人乳下。大约离一指头。有其低陷之处。与乳直对不偏者 
此 
名为直骨穴。如妇人即按其乳头。直向下。看其乳头所到之处。即是直骨穴之地位。灸艾三 
炷。其艾只可如赤豆大。男灸左。女灸右。不可差错。其嗽即愈。否则其病再不可治。 
一论灸劳虫。于癸亥日灸两腰眼低陷中之穴。每穴灸艾七炷。若灸十一炷。尤妙。须先 
隔一 
日前点穴方睡。至半夜子时。一交癸亥日期更灸。其虫俱由大便中出。即用火焚之。弃于江 
河中。如虫有黑嘴者。则其在内已伤人肾脏矣。此不可治。虫宜谨避。瘵有数虫。如蜈蚣。 
如小蛇。如虾蟆。如马尾。如乱丝。如烂面。如苍蝇。如壁油虫。上紫下白。形锐足细而有 
口。或如白蚁。孔窍中皆出。此皆劳瘵根毒。 
一论四花穴。治骨蒸劳热。以稻杆心量口缝。如何阔。断其多少。以如此长裁纸四方。 
当 
中剪小孔。别用长稻杆踏脚下。前取脚大指为止。后取脚曲 横文中为止。断了。却还在结 
喉下。垂向背后。看稻杆止处。即以前小孔纸当中。安分为四花。灸纸角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