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84-医学衷中参西录 >

第15章

584-医学衷中参西录-第15章

小说: 584-医学衷中参西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效当更捷也。遂用大黄、肉桂细末各一钱和匀,更用生赭石细末煎汤送下,吐血顿愈,恼怒之梦,亦从此不 
作。后又遇吐血者数人,投以此方,皆随手奏效。至其人身体壮实而暴得吐血者,又少变通其方∶大黄、肉桂 
细末各用钱半,将生赭石细末六钱与之和匀,分三次服,白开水送下,约点半钟服一次。 

一、医方(七)治吐衄方
7.二鲜饮
属性:治虚劳证,痰中带血。 
鲜茅根(四两,切碎) 鲜藕(四两,切片) 
煮汁常常饮之,旬日中自愈。若大便滑者,茅根宜减半。再用生山药细末两许,调入药汁中,煮作茶汤服之。 
茅根善清虚热而不伤脾胃,藕善化瘀血而兼滋新血,合用之为涵养真阴之妙品。且其形皆中空,均能利水, 
血亦水属,故能引泛滥逆上之血徐徐下行,安其部位也。 
至于藕以治血证,若取其化瘀血,则红莲者较优。若用以止吐衄,则白莲者胜于红莲者。 
堂兄××,年五旬,得吐血证,延医治疗不效。脉象滑数,摇摇有动象,按之不实。时愚在少年,不敢轻于 
疏方,因拟此便方,煎汤两大碗,徐徐当茶温饮之,当日即见愈,五六日后病遂脱然。自言未饮此汤时,心若 
虚悬无着,既饮后,觉药力所至,若以手按心,使复其位,此其所以愈也。 

一、医方(七)治吐衄方
8.三鲜饮
属性:治同前证兼有虚热者。 
即前方加鲜小蓟根二两。 
大、小蓟皆能清血分之热,以止血热之妄行,而小蓟尤胜。凡因血热妄行之证,单用鲜小蓟根数两煎汤, 
或榨取其自然汁,开水冲服,均有捷效,诚良药也。 
小蓟茎中生虫,即结疙瘩如小枣。若取其鲜者十余枚捣烂,开水冲服,治吐衄之因热者甚效。邻村李××曾 
告愚曰∶“余少年曾得吐血证,屡次服药不效,后得用小蓟疙瘩便方,服一次即愈。因呼之谓清凉如意珠,真 
药中之佳品也。” 

一、医方(七)治吐衄方
9.化血丹
属性:治咳血,兼治吐衄,理瘀血,及二便下血。 
花蕊石(三钱, 存性) 三七(二钱) 血余(一钱, 存性) 
共研细,分两次,开水送服。 
世医多谓三七为强止吐衄之药,不可轻用,非也。盖三七与花蕊石,同为止血之圣药,又同为化血之圣 
药,且又化瘀血而不伤新血,以治吐衄,愈后必无他患。此愚从屡次经验中得来,故敢确实言之。即单用三七 
四五钱,或至一两,以治吐血、衄血及大、小便下血皆效。常常服之,并治妇女经闭成 瘕。至血余,其化瘀 
血之力不如花蕊石、三七,而其补血之功则过之。以其原为人身之血所生,而能自还原化,且 之为炭,而又 
有止血之力也。 
曾治一童子,年十五,大便下血,数月不愈,所下者若烂炙,杂以油膜,医者诿谓不治。后愚诊视其脉, 
弦数无力。俾用生山药轧细作粥,调血余炭六七分服之,日二次,旬日全愈。 

一、医方(七)治吐衄方
10.补络补管汤
属性:治咳血吐血,久不愈者。 
生龙骨(一两,捣细) 生牡蛎(一两,捣细) 萸肉(一两,去净核) 三七(二钱,研细药汁送服) 
服之血犹不止者,可加赭石细末五六钱。 
张景岳谓∶“咳嗽日久,肺中络破,其人必咳血。”西人谓∶胃中血管损伤破裂,其人必吐血。龙骨、 
牡蛎、萸肉,性皆收涩,又兼具开通之力(三药之性详既济汤来复汤与理郁升陷汤清带汤下),故能补肺络, 
与胃中血管,以成止血之功,而又不至有遽止之患,致留瘀血为恙也。又佐以三七者,取其化腐生新,使损伤 
之处易愈,且其性善理血,原为治衄之妙品也。 
咳血之原由于肺,吐血之原由于胃,人之所共知也。而西人于吐血,论之尤详。其说谓∶胃中多回血管, 
有时溃裂一二处而血出,其故或因胃本体自生炎证,烂坏血管,或因跌打外伤,胃 
中血管断裂,其血棕黑而臭秽,危险难治,但此类甚少。常见之证,大概血管不曾溃裂,其血亦可自管中溢出, 
其血多带黑色。因回血管之血色原紫黑,而溢出在胃,胃中酸汁又能令血色变黑也。若血溢自胃中血管,实时 
吐出,其色亦可鲜红。其病原,或因胃致病,或因身虚弱血质稀薄,皆能溢出。有胃自不病,或因别经传入于 
胃,如妇女倒经,是子宫之血传入于胃。又如肝脾胀大,血不易通行,回血管满溢,入胃则吐出,入大小肠则 
便出。便与吐之路不同,其理一也。 
或问∶《内经》谓∶阳明厥逆,则吐衄。西人谓∶胃中血管损伤破裂出血,则吐血。此二说亦相通乎?答 
曰∶阳明厥逆,胃腑气血必有膨胀之弊,此血管之所以易破也。降其逆气,血管之破者自闭。设有不闭,则用 
龙骨、牡蛎诸收涩之药以补之,防其溃烂,佐以三七、乳香、没药诸生肌之品以养之。此拙拟补络补管汤所以 
效也。设使阳明未尝厥逆,胃中血管或因他故而破裂,则血在胃中,亦恒随饮食下行自大便出,不必皆吐出也。 
此方原无三七,有乳香、没药各钱半。偶与友人××谈及,××谓∶“余治吐血,亦用兄补络补管汤,以三 
七代乳香、没药,则其效更捷。”愚闻之遂欣然易之。 
××又谓∶“龙骨、牡蛎能收敛上溢之热,使之下行,而上溢之血,亦随之下行归经。至萸肉为补肝之 
妙药,凡因伤肝而吐血者,萸肉又在所必需也。且龙骨、牡蛎之功用神妙无穷。即脉之虚弱已甚,日服补药毫 
无起象,或病虚极不受补者,投以大剂龙骨、牡蛎,莫不立见功效,余亦不知其何以能然也。”愚曰∶人身阳 
之精为魂,阴之精为魄。龙骨能安魂,牡蛎能强魄。魂魄安强,精神自足,虚弱自愈也。是龙骨、牡蛎,固为 
补魂魄精神之妙药也。 
邑有吐血久不愈者,有老医于××,重用赤石脂二两,与诸 
止血药治之,一剂而愈。后其子××向愚述其事,因诘之曰∶“重用赤石脂之义何据?”其子曰∶“凡吐血多因 
虚火上升,然人心中之火,亦犹炉中之火,其下愈空虚,而火上升之力愈大,重用赤石脂,以填补下焦,虚火 
自不上升矣。”愚曰∶“兄之论固佳,然犹有剩义。赤石脂重坠之力,近于赭石,故能降冲胃之逆,其粘涩之 
力,近于龙骨、牡蛎,故能补血管之破。兼此二义,重用石脂之奥妙,始能尽悉。是以愚遇由外伤内,若跌碰 
致吐血久不愈者,料其胃中血管必有伤损,恒将补络补管汤去萸肉,变汤剂为散剂,分数次服下,则龙骨、牡 
蛎,不但有粘涩之力,且较煎汤服者,更有重坠之力,而吐血亦即速愈也。”其子闻之欣然曰∶“先严用此方 
时,我年尚幼,未知详问,今闻兄言贶我多矣。” 
曾治沧州马氏少妇,咳血三年,百药不效,即有愈时,旋复如故。后愚为诊视,其夜间多汗,遂用净萸肉、 
生龙骨、生牡蛎各一两,俾煎服,拟先止其汗,果一剂汗止,又服一剂咳血亦愈。盖从前之咳血久不愈者,因 
其肺中之络,或胃中血管有破裂处,萸肉与龙骨、牡蛎同用以涩之敛之,故咳血亦随之愈也。 
又治本村表弟张×,年三十许,或旬日,或浃辰之间,必吐血数口,浸至每日必吐,亦屡治无效。其脉近 
和平,微有芤象,亦治以此方,三剂全愈。后又将此方加三七细末三钱,煎药汤送服,以治咳血吐血久不愈者, 
约皆随手奏效。若遇吐血之甚者,宜再加赭石五六钱,与此汤前三味同煎汤,送服三七细末更效。 
邑张某家贫佣力,身挽鹿车运货远行,因枵腹努力太过,遂致大口吐血。卧病旅邸,恐即不起,意欲还里, 
又乏资斧。乃勉强徒步徐行,途中又复连吐不止,目眩心慌,几难举步。腹中觉饥,怀有干饼,又难下咽。偶 
拾得山楂十数枚,遂和干饼食之,觉精神顿爽,其病竟愈。盖酸者能敛,而山楂则酸敛之中,兼有 
化瘀之力。与拙拟补络补管汤之意相近,故获此意外之效也。 
x附录∶x 
江苏崇明县蔡××来函∶ 
回忆毕业中学时,劳心过度,致患吐血,虽家祖世医,终难疗治。遍求名医延医,亦时止时吐。及肄业大 
学时,吐血更甚,医者多劝辍学静养,方可望痊。乃辍学家居,服药静养,病仍如旧。计无所施,自取数世所 
藏医书遍阅之,又汗牛充栋,渺茫无涯。况玉石混杂,瑜瑕莫辨,徒增望洋之叹也。幸今秋自周小农处购得 
《衷中参西录》,阅至吐衄方补络补管汤,知为治仆病的方。抄出以呈家祖父,命将药剂减半煎服,颇见效验。 
遂放胆照原方,兼取寒降汤之义加赭石六钱,连服三剂全愈。从前半月之间,必然反复,今已月余安然无恙, 
自觉身体渐强,精神倍加。 

一、医方(七)治吐衄方
11.化瘀理膈丹
属性:治力小任重,努力太过,以致血瘀膈上,常觉短气。若吐血未愈者,多服补药或凉药,或多用诸药炭,强 
止其血,亦可有此病,皆宜服此药化之。 
三七(二钱,捣细) 鸭蛋子(四十粒,去皮) 
上药二味,开水送服,日两次。凡服鸭蛋子,不可嚼破,若嚼破即味苦不能下咽,强下咽亦多呕出。 
一童子,年十四,夏日牧牛野间。众牧童嬉戏,强屈其项背,纳头 中,倒缚其手,置而弗顾,戏名为看 
瓜。后经人救出,气息已断。俾盘膝坐,捶其腰背,多时方苏。惟觉有物填塞胸膈,压其胸中大气,妨碍呼吸。 
剧时气息仍断,两目上翻,身躯后挺。此必因在 中闷极之时努挣不出,热血随努挣之气力上溢,而停于膈上 
也。俾单用三七三钱捣细,开水送服,两次全愈。 
一人,年四十七,素患吐血。医者谓其虚弱,俾服补药,连服十余剂,觉胸中发紧,而血益不止。后有人 
语以治吐血便方,大黄、肉桂各五分轧细,开水送服,一剂血止。然因从前误服补药,胸中常觉不舒,饮食减 
少,四肢酸懒无力。愚诊之,脉似沉牢,知其膈上瘀血为患也。俾用鸭蛋子五十粒去皮,糖水送服,日两次, 
数日而愈。 

一、医方(八)治心病方
1.定心汤
属性:治心虚怔忡。 
龙眼肉(一两) 酸枣仁(五钱,炒捣) 萸肉(五钱,去净核) 柏子仁(四钱,炒捣) 生龙骨 
(四钱,捣细) 生牡蛎(四钱,捣细) 生明乳香(一钱) 生明没药(一钱) 
心因热怔忡者,酌加生地数钱,若脉沉迟无力者,其怔忡多因胸中大气下陷,详观拙拟升陷汤后跋语及诸 
案自明治法。 
《内经》谓“心藏神”,神既以心为舍字,即以心中之气血为保护,有时心中气血亏损,失其保护之职, 
心中神明遂觉不能自主而怔忡之疾作焉。故方中用龙眼肉以补心血,枣仁、柏仁以补心气,更用龙骨入肝以安 
魂,牡蛎入肺以定魄。魂魄者心神之左辅右弼也,且二药与萸肉并用,大能收敛心气之耗散,并三焦之气化亦 
可因之团聚。特是心以行血为用,心体常有舒缩之力,心房常有启闭之机,若用药一于补敛,实恐于舒缩启闭 
之运动有所妨碍,故又少加乳香、没药之流通气血者以调和之。其心中兼热用生地者,因生地既能生血以补虚, 
尤善凉血而清热,故又宜视热之轻重而斟酌加之也。 
西人曰∶人身心肺关系尤重,与脑相等。凡关系重者、护持 
之尤谨,故脑则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